从诗词中选择写作训练的切入点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20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世繁华的唐朝,涌现出了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其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为中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优美、富丽、典雅的气息。优美的唐诗,隽永的宋词,无一不散发着美的气息,无一不以其人格力量警醒着学生的心灵。可否在诗词鉴赏与作文教学中找到很好的契合点呢?笔者对此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一、以意象的组合为切入点
  有诗云:“水從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这里说的是意象的组合会生出让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几根稀疏的翠竹,再加以一湾潺潺的流水从旁边流过,让人不禁生出冷的感觉;花本来是香的,只有当一阵微风吹来才会感觉出幽微的清香。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散文,尤其是优美的抒情散文往往以意象的营造取胜。散文中的景和物都是作者抒情的依托,杨朔说过:“我在写每篇散文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一篇诗情画意的散文往往要写出蕴含丰富的意境,意境的营造需要巧妙地选择景物。
  诗和散文都注重对意境的创造。在教学《山居秋暝》时,我让学生将写景的部分诗句改写成散文化的语言,同时加以写景技巧的指导。又如,可选择以下材料让学生作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独坐窗前,仰望苍穹明月,这明月可是家乡那一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小院独酌,月光似水,一杯清酒可是那思乡的泪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何等彻悟,又是何等深情,共用明月之镜可能看到古人的面容,这轮明月照古又照今,照此又照彼,它总能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请以《那一轮明月》为题,写一篇散文。通过这种方式写一段散文化的语言,培养学生叙述、抒情、描写的能力。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逐渐领悟景物的选取组合,意境的营造,提高其写作的兴趣,也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
  二、以细节的想象为切入点
  好的细节描写能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寥寥几笔就能描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真实。不光小说创造中,就是诗,尤其是叙事诗,细节描写是绝不可少的,不妨举王维的诗为例。王维在《山中送别》中写到:“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极其细小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联,而诗人却把这本互不关联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出诗中人寂寞神态,感受到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至于《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依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写出了诗人的形象:柴门之外,依仗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
  细节描写的得当不得当,有力没有力,自然和作者熟悉不熟悉生活,理解不理解生活有根本的关系。高中生阅历浅,在诗词教学中关注细节描写无疑可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为在作文中选择细节,表现细节的真实打下坚实的基础。杜甫在《客至》中写道:“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离呼取尽馀杯。”在教学此篇时,就让学生将“隔离呼取尽馀杯”这一细节改写成一段细节描写。这样既丰富了学生情感体验又进行了写作训练。
  三、以作者的观点为切入点
  走出了盛世繁华的唐朝,褪去了春江花月夜的理想光环,历史把宋代文人推向了一个理性主义的王国,苏轼喻理诗的名篇,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同样是写俊秀空灵的庐山,李白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的确不凡,然而在他眼中,庐山还只是一座普通的山岳,但到了苏轼那里摇身一变,隐去了自己的真实面目,只是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间告诉我们:只有跳出来,客观地看问题才能有正确、明朗的判断,否则就永远挣扎在云里雾里,较经典的还有《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明白如话,道理颇深,事物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这些经典诗句阐释了深刻的哲理,在诗词教学时,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些,联系实际,谈谈个人看法,完成一篇读后感。如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苏轼《和子由渑怀旧》中的前四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东栏梨花》中“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结合苏轼诗句谈谈对人生的认识;再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杜甫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请以“登上高山”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再如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李商隐《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等,结合这些诗句写读后感。读后感是靠逻辑思维,也就是通过概念、推理、判断直接发表对所读文章的认识、体会、收获和感受,通过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明确方向,提供其写作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文化底蕴的渗透为切入点
  “言这无文,行而不远”,我们强调作文要有文采,有底蕴,那么取得文采和底蕴的一条捷径就是渗透文化信息。考察名人的作品,无不渗透着浓厚的文化信息。如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有不少语句,古诗词:“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有些句法也是近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化用诗句不仅使语言凝练、典雅,而且富有诗情画意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文章开头写道: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象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了,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空荡荡的池塘因朱熹的诗句渗透而平添意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些学生能熟练背诵许多唐诗宋词,却不能学以致用。“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就是从古人、前人、中外名人的语言中寻找与你的话题自然贴切的名言警句,借助他们智慧的火花来照亮你的文章。而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缺少的只是一种渗透意识。增强渗透意识,应该成为作文训练的重点之一。我让学生做了这样的演习:教师板书“思念”“忧愁”二则话题,先开头:思念是“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月光,是“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寒梅,是“夜来幽梦忽还乡”的幽梦,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杨柳,是“征人日去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的归雁,有的学生说忧愁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春水,是“白发三千丈”的白发,是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的眉黛,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夕阳,学生思维的火花瞬间成燎原之势,教室里满是纵横古今熠熠生辉的文句。如果学生能增强这种渗透意识,确实能使文章与众不同,提高文章的品位。
  陈爱群,教师,现居湖北襄阳。
其他文献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如何发挥好“例子”的作用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深入阅读文本,有效指导写作,可以让“例子”释放出足够的能量,让“例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下面仅以《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为例,扼要谈谈其实践体会。  一、积累丰富语词,练习场景描写  场景描写,即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人物、事件和环境几个要素。俄国作家蒲宁的小说《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
教学是一组精心设计的用以支撑学生内部学习的学习活动,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综合这两者,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在尊重学生阅读个性的基础上,从学习需要出发组织实施切合阅读内容的学习活动。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宁波俞志涛老师的《核舟记》教学为例,简述“阅读教学从学习需要出发”的几个关键点。  一、教学铺垫:熟悉教材,了解体系,熟识学习需要的前备知识  学习《核舟
《魏公子列传》中有一处文本细节──“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侯生此句话中的“恨”字,《史记》选读的教学参考书中解释为“恼恨”。如此解释,联系语境仔细揣摩,语意上太重,既不符合侯生说此话的本意,也不太符合魏公子当时的心境,而且不太符合魏公子一贯的性格特征,更背离了太史公司马迁的用意。  一、“恼恨”之解,词语本身的语意过重  秦国军队围赵之后,赵国不断地派出使者向魏国求
众所周知,中国乃诗文的国度,基础教育中诗与文自然就成为教学的重点。现代散文阅读作为中学教育的重点,高考出题人青睐的考点,也必然会使考生倍加重视。然而,很多考生用功颇勤,得分却普遍较低,甚至超不过高考平均分。究其原因,一是考生对高考散文考查的能力和方向不明确,无法在备考中有的放矢;二是考生作答往往不能精读文本,而是读后感式的答题,无章法可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散文教学和备考中必须引导考生从实际出发,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赤湾学校教师  在茹清平老师的作文工作室里,笔者学习到“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就应该是‘人’,而不是‘文’,作文的意义是要维护生命的完整性”的作文理论观念,深以为然。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也一直努力践行“立人”的作文教学观,以“以人为本、人文合一”为自己的写作教学理想目标。现代教育家肖川先生认为:“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光
学生作文作为一种语言表达的手段,更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只有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练好内功,才是提升写作水平行之有效的根本途径。  一、吐真言——发自肺腑不矫饰  “文生于情,动于衷而言于表。”真切是作文的第一生命。古人说写文章要“事信而不诞”,意思是事情要可靠真实而不荒诞。文章失真,就会给人矫揉造作之感,不能起到感动人心的作用。在文章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给人真实感、真诚感,没有附加感、装
一、散文阅读的现状及分析  教材中的现代散文大多以叙述和抒情为主,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而又十分注重文情并茂,且在初中课本中占的篇幅较多,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对于散文教学,教师往往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就这篇文章教这篇文章,只对行文思路、文章主旨和结构框架粗略地梳理、概括,再完成课后练习就算是完成了散文教学。到了真正做题时,学生对于散文知道写的是什么内容,但读不懂文字背后的
文言文,一般来说就是用文言写的文章。作为有别于“白话文”的文本样态,历经多次的“文白之争”,目前依然是国内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言文,可以教学的内容很多。特级教师童志斌老师在博士论文《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研究》中提到“文言文的‘言’(文言维度)与‘文’(文章、文学与文化维度)是文言文价值天然包含的两大维度。”当下学界也基本默认“文字、文章、文化”之类的说法。文字,是文言教学的立足点。积累古汉语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共同组成语文教学的五个领域。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多数老师还是将这五个领域分开来讲授,彼此之间互不联系,导致教学模式过于固化,没有创新。在五个领域中,阅读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如何将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教学联系起来,是关乎教学创新和教学效果的重
研究文言文该怎样备课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一般来说,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流传千百年的文化经典,文中含有许多值得吸取的养料。从价值取向看,文言文教学可以归为重言派、重文派、重章派和重道派四大派。不过,无论哪种派别,都不能离开文言文教学的主旨。因此,在文言文备课时,就不能落入固定模式的窠臼,而应该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每一篇文章,让每篇文言文发挥最大的价值。比如《曹刿论战》这篇文章,笔者就从三个视角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