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委员会”(第一届,2004-)委员名单
【摘 要】
:
【出 处】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发表日期】
:
2006年22期
其他文献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红色乳胶动脉灌注的、福尔马林固定过的成人带颈头颅标本10例、西门子螺旋CT(plus 4 volume zoom)、螺旋CT三维重建分析系统、解剖台、手术显微镜、头颅固定架、磨钻、显微手术器械。
期刊
瘤块型脱髓鞘病变(tumefactive demyelinating lesions,TDLs)由van der Velden等[1]于1979年首次报道,是一类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国内24年间(1982年至2006年)仅发现30例,均为术前误诊为肿瘤,术后病理证实瘤块型脱髓鞘病变者。
期刊
平板探测器数字减影系统的问世,为神经介入治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CTA(CT angiography)技术生成的CT图像可以提供实时颅内情况,为介入手术保驾护航.笔者对18例接受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以初步探讨平板探测器数字减影系统和CT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作用。
期刊
例1 女性,55岁.主因间断性右面部麻木1年伴蚁行感入院,查体:右眼外展轻度受限,右侧颞肌及咀嚼肌萎缩.CT显示右鞍旁稍低密度占位,MRI显示右鞍旁占位,T1加权像上为等-低信号,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均匀强化,肿瘤大小4cm×4cm×3cm.DSA未见肿瘤染色。
期刊
患者男,35岁.因腰痛10年,右足背屈无力6个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左外耳廓畸形、外耳道先天闭锁;右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右足背屈无力,余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鞍区、四肢感觉无异常,病理反射(-)。
期刊
目的 研究经后颞下入路一经天幕暴露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的神经内镜下血管神经解剖结构,探索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可利用的间隙。方法成年新鲜尸头9例(18侧),交替使用0°、30°角神经内镜经后颞下入路一经小脑幕探查岩斜区及小脑桥脑角,并用摄像系统对相关的解剖结构及解剖标志纪录。结果小脑桥脑角在神经内镜下分为结构清晰的上、中、下三个间隙,三个间隙均有充分的操作空间,分别经三个间隙推进神经内镜后岩斜区得以暴露
期刊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的炎症反应是导致继发性脑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TBI发生后早期,即有大量致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和免疫细胞的激活.免疫细胞的激活,反过来又会导致自由基和更多的炎症介质释放.无论这种炎症级联反应由何种因素启动,对炎症反应的抑制都可以减轻脑水肿,减少神经元的死亡或胶质增生[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