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世纪,心理学开始作为一门大众科学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大放异彩,其对情感维度的敏锐把握和灵活运用,使得情感维度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伊娃·依鲁兹敏锐地发现了情感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提出了极具创新性的“情感资本主义”理论。这其中,尤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产生的影响最为突出。
关键词:精神分析法;情感;情感资本主义理论
由奥地利学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和发展的精神分析理论,如今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众多领域越来越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不可避免地,其对伊娃·依鲁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勾勒出新的情感类型
尤尔根·哈贝马斯曾有言,“十九世纪末精神分析法这一学科的出现,主要归功于弗洛伊德一个人的成就。”[1]依鲁兹更是高度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个学科很快就不只是一门学科,一个专门的知识体系,它会成为一系列新的文化实践,它们处于科学生产领域以及精英与大众文化双重领域的独特地位,可以重组自我、情感生活、乃至社会关系的概念。
1909年,弗洛伊德在美国克拉克大学举办了五场讲座,他向美国听众们阐述了精神分析法的主要理念,这些理念迅速在美国流行文化中找到共鸣,并取得了巨大反响。这一年因而被依鲁兹视为标志着美国情感文化转变的关键时期。[2]依鲁兹认为,弗洛伊德首创的精神分析法与后来相继发展出的各种精神理论学派如自我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客体关系心理学等不同类型的临床心理学一起,共同承担了重塑情感生活的重要使命,从而合力构建出了依鲁兹所谓的一种新的情感类型——治疗性情感类型,这种情感类型在整个二十世纪都主导着美国的流行文化。
在依鲁兹看来,当一种新的人际想象,一种思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并想象其可能性的新方式形成时,一种新的情感类型就会产生。弗洛伊德通过想象自我对其过往所处的立场这样一种新的方式,重塑了自我及其与他人关系之间的关联。这种人际想象形成于困扰美国大众文化的许多重要思想和文化动机中[3]。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想象中,核心家庭被视为自我的起点,自我的沿革和发展由此开始。此前,家庭一直客观地存在于时间轴和社会秩序中,现在它成为一个传记式场所,可以标记式地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并对其个性进行独特表述,家庭对于构建新的自我叙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新的精神分析的想象将自我定位于日常生活领域中。弗洛伊德巧妙地运用精神分析法来解释日常生活事件,他主张生活中那些平常琐碎的事件其实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存储库,他从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量常见的遗忘、口误、笔误、失误行为等现象入手,挖掘了潜意识过程对人行为的制约性,说明了潜意识活动以及對潜意识的压抑现象广泛存在于心理活动中[4]。这种情况下,情感便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情感正在等待被发现和塑造。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放大情感吸引力
虽然弗洛伊德并未曾就情感理论作过清晰明了地阐述,但是通过他对情绪与内驱力、情绪与无意识之间关联的讨论,我们可以整理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所内含的基本的情感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在情感理论的内涵得以明确界定之前,早期的“情绪”和“情感”通常在表意上具有同等或类似的用法。
总览弗洛伊德对内驱力(在晚期,弗洛伊德将内驱力归为“生本能”与“死本能”两种)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弗洛伊德毫无疑问地把情绪过程作为了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而能量的本原便是内驱力。内驱力是源于人机体内部的一种刺激,其主要是通过调整活动的方向及类型来影响个体的行动。弗洛伊德认为,每一种内驱力都有一定的来源、目的及对象,内驱力的来源为内在的生物化学过程;其目的便是对外释放,从而使个体感受到快乐;内驱力的对象则通常视个体经验、学习及条件性反应的变化而常常有所改变。在人的意识结构中,如果出现动机冲突,个体便会产生焦虑和压抑,而这些焦虑和压抑的能量必然需要释放,内驱力就由此而生。所有的内驱力中,弗洛伊德尤其强调性本能,这里通常指更广泛意义上的身体快感。此外,个体的基本内驱力还有饥渴、侵犯性等。内驱力与现实间的冲突,现实与道德间的冲突状态会构成个体思想、情感及其行为的模式[5]。
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关于情绪与无意识的关系上,如情绪究竟是无意识的,还是可以被自己所意识的?对此弗洛伊德的观点常常显得矛盾而混乱。弗洛伊德后来在解释焦虑时主张,个体对事物的评价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对事物的反应则不可能是无意识的。焦虑的产生通常要经历以下过程:起初个体会对内外部情境受到威胁的事件产生无意识的评价,在体验到危机后,却无法摆脱这种困境,无法消除紧张情绪,于是强迫自己将感受压抑到无意识中去,最后以情绪行为或反应的形式显现出来。据此,弗洛伊德认为,心理过程源于无意识,也能够退回到无意识状态;但就情绪而言,无论是情绪体验还是情感反应,虽然都受无意识控制,却都发生在意识状态中。[6]
弗洛伊德还坚定地认为,人们的不良情绪大多来源于童年的创伤体验,这些早期经历往往会不自觉地被个体自身压抑到意识所无法觉察的无意识中去。据此,精神疾病医生可以尝试通过心理分析来帮助治疗患者,在意识层面上让患者知晓童年创伤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这样无意识的作用就能被意识所明确,从而达到缓解甚至治愈患者的目的。
此外,早期在关于催眠现象的研究中就已经验证了无意识会对人们的情绪情感造成影响。例如催眠师先暗示被试者“你现在非常想吃桌上的苹果,但你醒后会忘记有这个暗示”,于是当被试者被唤醒后,看到催眠师吃掉桌上唯一的苹果时,会产生莫名地愤怒,却并不知晓其中缘由。另一方面,现代心理学的内隐记忆理论也指出,个体的喜好与情感,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自身内隐记忆的影响,这也从另一角度佐证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对情绪情感的作用。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西方社会思潮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它在强烈冲击着二十世纪人们关于人性、社会文化、宗教道德等问题的传统认识的同时,其理论中所蕴含的情感维度也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伊娃·依鲁兹提出情感资本主义理论提供了现实契机。
参考文献:
[1]Habermas,J.,"Self-Reflection as Science: Freud's Psychoanalytic Critique of Meaning," Jurgen Habermas on Society and Politics: A Reader, Beacon Press: Boston, 1989.
[2][3]Eva Illouz,Cold Intimacies: 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Cambridge: Polity Press , 2007.
[4][5][奥]弗洛伊德.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M].郑希付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6]孔维民.情感心理学新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余双双,女,河南信阳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伊娃·依鲁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研究”(项目号:SWU1809309)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精神分析法;情感;情感资本主义理论
由奥地利学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和发展的精神分析理论,如今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众多领域越来越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不可避免地,其对伊娃·依鲁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勾勒出新的情感类型
尤尔根·哈贝马斯曾有言,“十九世纪末精神分析法这一学科的出现,主要归功于弗洛伊德一个人的成就。”[1]依鲁兹更是高度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个学科很快就不只是一门学科,一个专门的知识体系,它会成为一系列新的文化实践,它们处于科学生产领域以及精英与大众文化双重领域的独特地位,可以重组自我、情感生活、乃至社会关系的概念。
1909年,弗洛伊德在美国克拉克大学举办了五场讲座,他向美国听众们阐述了精神分析法的主要理念,这些理念迅速在美国流行文化中找到共鸣,并取得了巨大反响。这一年因而被依鲁兹视为标志着美国情感文化转变的关键时期。[2]依鲁兹认为,弗洛伊德首创的精神分析法与后来相继发展出的各种精神理论学派如自我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客体关系心理学等不同类型的临床心理学一起,共同承担了重塑情感生活的重要使命,从而合力构建出了依鲁兹所谓的一种新的情感类型——治疗性情感类型,这种情感类型在整个二十世纪都主导着美国的流行文化。
在依鲁兹看来,当一种新的人际想象,一种思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并想象其可能性的新方式形成时,一种新的情感类型就会产生。弗洛伊德通过想象自我对其过往所处的立场这样一种新的方式,重塑了自我及其与他人关系之间的关联。这种人际想象形成于困扰美国大众文化的许多重要思想和文化动机中[3]。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想象中,核心家庭被视为自我的起点,自我的沿革和发展由此开始。此前,家庭一直客观地存在于时间轴和社会秩序中,现在它成为一个传记式场所,可以标记式地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并对其个性进行独特表述,家庭对于构建新的自我叙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新的精神分析的想象将自我定位于日常生活领域中。弗洛伊德巧妙地运用精神分析法来解释日常生活事件,他主张生活中那些平常琐碎的事件其实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存储库,他从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量常见的遗忘、口误、笔误、失误行为等现象入手,挖掘了潜意识过程对人行为的制约性,说明了潜意识活动以及對潜意识的压抑现象广泛存在于心理活动中[4]。这种情况下,情感便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情感正在等待被发现和塑造。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放大情感吸引力
虽然弗洛伊德并未曾就情感理论作过清晰明了地阐述,但是通过他对情绪与内驱力、情绪与无意识之间关联的讨论,我们可以整理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所内含的基本的情感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在情感理论的内涵得以明确界定之前,早期的“情绪”和“情感”通常在表意上具有同等或类似的用法。
总览弗洛伊德对内驱力(在晚期,弗洛伊德将内驱力归为“生本能”与“死本能”两种)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弗洛伊德毫无疑问地把情绪过程作为了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而能量的本原便是内驱力。内驱力是源于人机体内部的一种刺激,其主要是通过调整活动的方向及类型来影响个体的行动。弗洛伊德认为,每一种内驱力都有一定的来源、目的及对象,内驱力的来源为内在的生物化学过程;其目的便是对外释放,从而使个体感受到快乐;内驱力的对象则通常视个体经验、学习及条件性反应的变化而常常有所改变。在人的意识结构中,如果出现动机冲突,个体便会产生焦虑和压抑,而这些焦虑和压抑的能量必然需要释放,内驱力就由此而生。所有的内驱力中,弗洛伊德尤其强调性本能,这里通常指更广泛意义上的身体快感。此外,个体的基本内驱力还有饥渴、侵犯性等。内驱力与现实间的冲突,现实与道德间的冲突状态会构成个体思想、情感及其行为的模式[5]。
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关于情绪与无意识的关系上,如情绪究竟是无意识的,还是可以被自己所意识的?对此弗洛伊德的观点常常显得矛盾而混乱。弗洛伊德后来在解释焦虑时主张,个体对事物的评价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对事物的反应则不可能是无意识的。焦虑的产生通常要经历以下过程:起初个体会对内外部情境受到威胁的事件产生无意识的评价,在体验到危机后,却无法摆脱这种困境,无法消除紧张情绪,于是强迫自己将感受压抑到无意识中去,最后以情绪行为或反应的形式显现出来。据此,弗洛伊德认为,心理过程源于无意识,也能够退回到无意识状态;但就情绪而言,无论是情绪体验还是情感反应,虽然都受无意识控制,却都发生在意识状态中。[6]
弗洛伊德还坚定地认为,人们的不良情绪大多来源于童年的创伤体验,这些早期经历往往会不自觉地被个体自身压抑到意识所无法觉察的无意识中去。据此,精神疾病医生可以尝试通过心理分析来帮助治疗患者,在意识层面上让患者知晓童年创伤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这样无意识的作用就能被意识所明确,从而达到缓解甚至治愈患者的目的。
此外,早期在关于催眠现象的研究中就已经验证了无意识会对人们的情绪情感造成影响。例如催眠师先暗示被试者“你现在非常想吃桌上的苹果,但你醒后会忘记有这个暗示”,于是当被试者被唤醒后,看到催眠师吃掉桌上唯一的苹果时,会产生莫名地愤怒,却并不知晓其中缘由。另一方面,现代心理学的内隐记忆理论也指出,个体的喜好与情感,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自身内隐记忆的影响,这也从另一角度佐证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对情绪情感的作用。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西方社会思潮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它在强烈冲击着二十世纪人们关于人性、社会文化、宗教道德等问题的传统认识的同时,其理论中所蕴含的情感维度也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伊娃·依鲁兹提出情感资本主义理论提供了现实契机。
参考文献:
[1]Habermas,J.,"Self-Reflection as Science: Freud's Psychoanalytic Critique of Meaning," Jurgen Habermas on Society and Politics: A Reader, Beacon Press: Boston, 1989.
[2][3]Eva Illouz,Cold Intimacies: 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Cambridge: Polity Press , 2007.
[4][5][奥]弗洛伊德.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M].郑希付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6]孔维民.情感心理学新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余双双,女,河南信阳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伊娃·依鲁兹‘情感资本主义’理论研究”(项目号:SWU180930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