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与《包法利夫人》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kk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爱》与《包法利夫人》分别是英国与法国的著名小说作品,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两位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但是两位女性的生活轨迹及命运结局有着较大差异性。本文将通过对《简·爱》与《包法利夫人》中人物形象的描写,分析影响两位女性出现不同命运的根本成因,对《简·爱》与《包法利夫人》中女性形象的形成进行反思,对《简·爱》与《包法利夫人》中女性形象对比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以自传色彩为核心的长篇小说,其中主要刻画了女主人公简·爱的人物形象。身为孤儿的简·爱并未被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打败,而是在不断努力地追寻自由和尊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敢于反抗、敢于争取平等地位,并勇于改变人生的女性形象。《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创作的长篇小说,同样以描绘女性角色为主,并呈现了其一生的经历。但是其过程与结果同《简·爱》中的人物大相径庭,主要描述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故事。两篇小说均是十分著名的优秀文学作品,通过其中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为读者传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一、《简·爱》与《包法利夫人》中人物形象描写分析
  《简·爱》与《包法利夫人》两部小说作品的主人公均以女性形象呈现,同时利用长篇小说的方式讲述了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身份经历及不同的人生命运。在两部小说中,由于人物形象的差异化及社会背景的区别,其结局有着较大的差别。
  (一)简·爱天性反抗与爱玛幻想反抗
  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她被寄养在舅妈家,但即便如此,简·爱仍旧从未低头,不断呐喊着:“不公平!他们不配和我在一起!”由此可见,简·爱的反抗意识是与生俱来的。但这种反抗,导致舅妈一家将简·爱送到了一所“慈善”学校学习,在这里简·爱度过了漫长的八年求学时光,却也在这里遭遇了苦难,学校环境恶劣不堪,简·爱受尽了苦楚,不堪忍受。在离开学校后,简·爱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位自身条件十分优越的男人,但简·爱并没有因此感到自己与其不般配,并勇敢地向男人表达了爱意。这也充分说明简·爱敢于追求真爱的个性,更展现了简·爱渴望平等的爱情。但是,勇敢独立的个性并没有为简·爱带来幸福,在自认为收获了爱情后,简·爱才知道罗切斯特是有妻子的,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得不到法律保护。在这之后,简·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男人。可后来罗切斯特为了救大火中的妻子,导致双目失明,而简·爱却在此时义无反顾地嫁给他,这是一种纯粹而简单的爱,同时也彰显了简·爱炽烈的女权主义个性。
  相比于简·爱,《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的个性则充满了幻想,爱玛的家境较好,少女时代即被父亲送到修道院学习,也是在那里,爱玛受到浪漫主义思想的熏陶,使得爱玛幻想罗曼蒂克式的生活。爱玛在遇到夏尔的时候,自认为遇到了真爱,并天真地认为自己的婚姻生活会浪漫唯美。但是,与爱玛的想象完全不同,婚后的爱玛发现了丈夫的平庸,他衣着寻常,毫无浪漫可言,这让爱玛感觉生活失去了色彩,失去了梦想。因此,爱玛试图在婚姻之外寻找她向往已久的唯美爱情。在追求浪漫的爱情无果后,爱玛又开始盼望生个儿子,这也足以说明爱玛的骨子里认为男女无法平等,而身为男人不仅身体强壮,且可以无拘无束地生活,不用受制于人。由此可见,爱玛反抗自己的命运,实则也是幻想对平庸的反抗,这也注定了爱玛反抗的结局,同时,爱玛也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
  因此,从简·爱与爱玛的个性进行分析,由于简·爱出身贫寒,从小就没有经历过富足的生活,反而让简·爱追求的爱情更加真实、可靠,也使得简·爱最终获得了爱情。而相比之下,爱玛虽然从小就是在家人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但也正因如此,对社会的险恶不甚了解,以致追求虚无缥缈的唯美爱情,但最后也陷进了自己营造的爱情沼泽中无法自拔。
  (二)简·爱追求女权主义与爱玛追求理想主义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简·爱追求的是女权主义,而爱玛追求的是理想主义。长期以来,在父权制文化大背景下,妇女的地位低下,而西方文化也喜欢用魔鬼或天使来定义女性,女人要么代表善良,要么代表邪恶,用这种非黑即白的方式评价女性显然是缺乏客观性的。在《简·爱》这部作品中,喜欢说教的海伦、克制自我的譚波尔代表的是天使,而阁楼上的疯女人被定义为魔鬼。但是,简·爱却既不叛逆地否定魔鬼,也不顺从地肯定天使,而是试图对立统一地看待两种矛盾,这使得简·爱更具女权思想,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在嫁给了平庸的丈夫后,始终抱怨命运的不公,爱玛也无法在丈夫身上找到她认为的唯美爱情,所以,当爱玛在参加侯爵家的舞会后,失望的情绪更是达到了顶点,在舞会结束后,爱玛再也无法回到原来的生活,对丈夫更是失望透顶,在丈夫那里既得不到良好的物质生活,又得不到渴慕已久的唯美爱情。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爱玛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追求她认为的真爱,而这也预示了爱玛与丈夫背道而驰的结局。
  通过对比简·爱与爱玛这两个人物,能够看出由于二者的个性特征、生活背景、所处环境等差异,使得简·爱更看重现实,并敢于付出,而爱玛则不谙世事,活在自己营造的虚幻爱情中。
  二、影响两位女性形象出现不同命运的根本成因
  在《简·爱》与《包法利夫人》两篇小说著作中,两位女性形象的不同结局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的。下面将对影响两位女性形象出现不同命运的根本成因进行全面分析。
  (一)时代背景因素
  在《简·爱》的时代背景中,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正是处于英国维多利亚统治时期,在此社会背景中英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此阶段中,英国女性的身份地位已经从传统的低微形式逐渐有所转化,虽然女性仍然不可参与到经济与政治工作体系中,但是社会的发展及时代的进步使得更多女性像简·爱一样勇于正面现实并利用自己的力量对不公平的待遇进行反抗。而《包法利夫人》的创作背景是法国资产阶段时期。法国本身便是以浪漫主义为核心的国家,但是在创作此篇小说时,正值法国战争革命时期,由于之前的价值观念导致很多人仍然不思进取,依然崇尚虚荣的生活方式,这便造成了很多女性出现爱慕虚荣的心理状态。因此,造就两位女主人公形成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中,社会背景与家庭教育背景是比较重要的元素。   (二)成长环境因素
  简·爱与爱玛的性格有着较大的差异,这除了二者的个性不同之外,更多也取决于二者的成长环境,自幼父母双亡的简·爱生活在舅妈家,受尽白眼,因此,也更懂得要珍惜美好生活的道理。而爱玛家庭条件较好,是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的,使得爱玛追求浪漫,心存很多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在这一背景下,简·爱更加务实,无论是对待生活、工作、爱情、家庭等,均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念。但是爱玛的性格特点与简·爱不同,爱玛向往自由,同时更加向往浪漫的人生和生活,进而导致爱玛做出了很多错误的抉择。而造成两位女性角色出现较大差异结局的主要原因便是其性格特点因素。
  (三)作家身份因素
  眾所周知,作者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均会有所体现自己的经历或思维方式。在《简·爱》与《包法利夫人》两部小说中,作家的身份有所不同,其感情经历与生活背景有着一定的差异,进而导致小说的内容及主人公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区别。《简·爱》的作者是英国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作者的身份背景与生活情况与小说中的简·爱有着相似之处,与其说简·爱是作者创造的生动形象的小说人物,不如说是作者本身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造就了简·爱这一人物形象。《包法利夫人》的作者为法国作家福楼拜。福楼拜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中资产阶级处于比较消极的时期,作家本身对于浪漫主义的爱情及生活方式十分崇尚,但是福楼拜深知这是不正确的价值观念。福楼拜为了表达自己对之前浪漫主义作品的批判态度,便通过爱玛的女性形象清晰地展现了颓废、腐败生活的错误导向,利用爱玛的悲惨结局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价值观念。
  三、由分析《简·爱》与《包法利夫人》形成的反思
  通过对《简·爱》与《包法利夫人》中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可以清晰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性格特点、人生观念、价值观念的两位女性不同的人生与结局。在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是女性的基本权利。作为新世界的女性,要学习简·爱勇于挑战、不卑不亢的精神,以独立的人格和较强的自尊为自己赢得一份他人的尊重,更要以理智的思维方式和现实主义精神面对感情,从而形成互相尊重、互相扶持的精神伴侣。因此,结合两位女性形象进行全面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两部作品是十分值得阅读的优秀著作。
  四、总结
  根据上述针对《简·爱》与《包法利夫人》中两位女性形象的全面分析发现,女性想要拥有自由平等的人生,需要在自立自强中生活,在不断挑战中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无论是生活方面或是情感方面,均要有正确的态度和人生观,从而在欲望横流的社会中依然自尊自重,再以此受到他人的尊重。
其他文献
来恐龙谷的人,无非两种:一种是猎人,一种是科学家。可这回来了一个记者,女的,戴着墨镜,穿着高跟鞋,很有风采。她供职于北京的一家报社,叫徐娟,是跟踪采访唐成晚的。唐成晚是壶山学院的教授,研究方向是考古。他是有名的考古学家,尤其是他对恐龙的研究,在學界最有发言权。  恐龙谷的天气,谁知道说变就变,细雨如丝,山风拂动,天空似乎随雨点一起飘忽起来。唐成晚每天进山,锤子、锄头、放大镜、记录本,放在一个大包里
期刊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创作的经典小说作品。在简·奥斯汀的创作中往往会使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反映社会发展情况和社会现实理念,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温柔大方、聪明机智,并且还有独立思想和勇敢坚强的性格特点,将作者独特的女性意识充分地反映出来。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解读,就要结合伊丽莎白的形象塑造进行分析,对简·奥斯汀在创作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形成深刻的认识。  一、《傲慢与偏
期刊
多丽丝·莱辛,英国女作家,曾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第五个孩子》(《The Fifth Child》)创作于1988年,是一部科幻现实主义小说。莱辛说,这部小说,她写了两遍。第一次,她将这本书写成了恐怖小说,后来又放弃,重新开头。第二次写的这个故事让人很不舒服,却更为现实。通读整个故事,我们能感受到故事情节带来的压抑感和窒息感。20世纪60年代,戴维和海蕊相识于办公室派对,这两个“古怪
期刊
历史上的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尽管曾多次遭受战火之灾,一度生灵涂炭,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再焕生机。  据《历代诗余》引《古今词话》说,当年用此调写金陵怀古词者数人,“惟王介甫为绝唱”。而元朝诗人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雁门才子”。一位名贯古今的宋朝宰相,一位惊才绝艳的元朝才子,同执金陵怀古调,怀着不同的心境,理性思考与哀婉悲切交织
期刊
美国作家欧·亨利作为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家,其短篇小说短小精悍、耐人寻味,颇具艺术特色,不同的艺术手法在其作品中灵活运用,却不着痕迹,形成了质朴、风趣、轻快的语言风格,以及潜藏在这一语言风格背后的成熟的叙事技巧。本文以其经典作品《财神与爱神》为例,剖析欧·亨利小说中叙事视角的迁移与遮蔽,探索叙事技巧与其叙事效果之间的联系。  一、“外聚焦”是欧·亨利短篇小说鲜明的叙事特色  外聚焦全知全能的视角往往应
期刊
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描写了18世纪末相对保守的英国乡镇的生活和世态人情。小说以“富有的单身男人一定需要一位优秀的妻子,这是一个普遍公认的真理”开篇,这表明简·奥斯汀在整部小说中的主题是围绕婚姻制度而展开的,其中也必然包含许多限制婚姻自由的因素。小说中简·奥斯汀描绘了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女性生活的现实画面,由于金钱和生存等因素,基于爱情而结婚的美好愿望也被施加了诸多限制。《傲慢与偏见》
期刊
《新撰朗咏集》是平安后期的学者兼歌人藤原基俊编写的一部歌谣集。提起歌谣集,就不得不提起藤原公任编纂的日本最初的朗咏集,也就是《和汉朗咏集》。《和汉朗咏集》共上下两卷,分春、夏、秋、冬、杂等5类,收录了适合吟唱的和歌218首,汉诗文佳句589句。所收录作品大多选自《昭明文选》《白氏文集》《游仙窟》《菅家文草》《三代集》等。藤原基俊的《新撰朗咏集》,不管是在作品的部门分类,还是在和歌与汉诗的排列顺序,
期刊
《夜颂》作为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的代表作,被看作是诺瓦利斯在经历爱人逝世的悲痛之后,将内心的苦闷倾吐而出的作品,是走入诺瓦利斯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本文从《夜颂》的神秘主义特征入手,探究诺瓦利斯是如何将其内心倾泻于纸笔之中。  诺瓦利斯诗歌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源头在于其炽热的情感表达。勃兰兑斯曾评价:“诺瓦利斯做任何事情,都是倾其全力以赴。最深沉、最放纵的感情就是他的原则。”心灵是诺瓦利斯最大的武器
期刊
1  山里的雨硬邦邦地下着,黑暗已经笼罩山里的一切。一丝微弱的灯光,从一间破了一角的玻璃窗空隙中露出来,远看如一只豆大的眼睛,在黑夜中闪烁着一丝丝凄伤的光芒。  在豆粒大小的台灯照耀下,张小林正趴伏在一张红漆斑驳而又泛着陈旧气息的书桌上。他有一头卷曲的头发,戴着一副黑框近视眼镜,略显瘦弱的脸颊上,凝集着他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青春气息。  他正在一本点名册上按照顺序填写着八个学生的姓名。他的字很清秀,如
期刊
孙绿怡在《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中说道:“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迭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历史面貌。”确实如此,《左传》中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比如:历经坎坷而称霸春秋的重耳、重用人才且称霸西戎的秦穆公、老骥伏枥且能言善辩的烛之武,都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美酒一般,越酿越香、越品越醇!学者们不仅研究《左传》中实实在在的人,同时也研究《左传》中虚虚幻幻的梦,梦作为人类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