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十分明确地点明了教学的目标,是教师教学的指南。教师要做到不教,前提是让学生会学,而学生会学的基础首先是爱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极为重要。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应该“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特点,从各个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以故事情节吸引学生
学生对小说、童话、神话一类的课文比较感兴趣,但有些长篇小说的节选,情节比较简单,且孤立地在课文中出现,如果单让学生读课文,肯定会感到枯燥无味,《杨修之死》就是典型一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在讲课前先把《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由于现在的初二学生对罗贯中及其作品很陌生,充满好奇心,因此他们听得很入神。我简述故事情节时,有意停顿,有学生情不自禁地问道:“后来呢?”借学生发问之机,我及时引导:“后来的故事将怎样发展。课文《杨修之死》将告诉我们答案。”于是学生急忙翻开课本,有滋有味地读起了课文。课下有不少学生还自读了《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作品,有些同学还写了读书笔记。面对小说节选时,我往往采用这种方法,如果有的小说是学生熟悉的,我就让学生讲,我当听众,且适时发问。无形中推动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调动了学生读书、讲书的积极性。
二、从写作的角度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着重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揭示主题,这是学习重点。在讲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写一段环境描写,或描写夏日的酷热,或描写夏日的狂风暴雨,或描写夏日由晴转阴到雨的天气情况。上课时,先让学生交流,读习作,然后引导学生与课文相对照,并要求学生划出生动的描写,特别是那些比喻、拟人、夸张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学生各抒已见,我加以点评、鼓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这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效果自然胜过了老师单纯、机械地分析、归纳、总结课文内容,久而久之,学生由爱学变为会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从耐人寻味的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了解全文的窗口。从分析文章题目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很好的途径。如教说明文《生物入侵者》时,我在板书课题后向学生提出系列问题: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为什么叫它生物入侵?这种入侵将会发生一场怎样的战争?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讲讲,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内容板书在黑板上,最后让学生回答这篇说明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让学生讨论该肯定还是否定,我只要求说“是”与“不是”就够了。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果也比较好。特别是当学生结合板书提纲,发现整篇课文的分析,全是由自己完成时,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大大增强,本来枯燥的内容变成学生争抢研读的好材料。
四、增加学生参与意识
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初二的学生,对讲故事特别感兴趣,因此在教《皇帝的新装》、《女娲造人》、《蚊子和狮子》这类童话寓言时,适合采用复述故事的方法。复述课文内容前,我把早已准备好的任务牌拿出来,让学生分组分别抽签认领“任务”,做到“人人有任务、个个有活干”,任务到手,各自分头准备。初中生好胜心较强,也比较富有集体荣誉感,因此准备工作做得十分认真、仔细。准备工作做好后,根据分好的“任务”,我让学生自告奋勇地上讲台复述课文内容,让其他学生讨论评比,我把评比结果记入学习档案。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利用导语培养学生创造热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新课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授课时我很注重课堂导语的设计,并能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设计不同风格的导语,这有利于课文内容的突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激情。如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我设置了这样的导语:“世界上有没有看不见的衣服?人们穿衣服的目的除了保暖、美观之外,还在于遮体。如果真有看不见的衣服可以穿在身上,那么能够看得见的便只有赤裸裸的身体了。可见,看不见的衣服并非真的存在,然而有人却用‘看不见的衣服’骗倒了皇帝,骗倒了大臣,骗倒了满京城的人……安徒生的这篇童话,将给我们讲述故事的前因后果。”在讲《白兔和月亮》时,我又设置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一定都知道:拥有财富是件好事,可是当财富超出了你所能承受的能力时,结果将怎样?请同学们畅所欲言,来说说心里话。”学生稍作思考,马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旦被打开,教师只要引之导之即可。虽然有时结论不完全一致,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不正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本来面目吗?这类课文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一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续写、改写课文,这样就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探求知识的喜悦之中,真正做到爱学、会学。
让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去学,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由爱学升华为会学,是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大事。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四中学(266109)
一、以故事情节吸引学生
学生对小说、童话、神话一类的课文比较感兴趣,但有些长篇小说的节选,情节比较简单,且孤立地在课文中出现,如果单让学生读课文,肯定会感到枯燥无味,《杨修之死》就是典型一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在讲课前先把《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由于现在的初二学生对罗贯中及其作品很陌生,充满好奇心,因此他们听得很入神。我简述故事情节时,有意停顿,有学生情不自禁地问道:“后来呢?”借学生发问之机,我及时引导:“后来的故事将怎样发展。课文《杨修之死》将告诉我们答案。”于是学生急忙翻开课本,有滋有味地读起了课文。课下有不少学生还自读了《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作品,有些同学还写了读书笔记。面对小说节选时,我往往采用这种方法,如果有的小说是学生熟悉的,我就让学生讲,我当听众,且适时发问。无形中推动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调动了学生读书、讲书的积极性。
二、从写作的角度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着重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揭示主题,这是学习重点。在讲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写一段环境描写,或描写夏日的酷热,或描写夏日的狂风暴雨,或描写夏日由晴转阴到雨的天气情况。上课时,先让学生交流,读习作,然后引导学生与课文相对照,并要求学生划出生动的描写,特别是那些比喻、拟人、夸张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学生各抒已见,我加以点评、鼓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这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效果自然胜过了老师单纯、机械地分析、归纳、总结课文内容,久而久之,学生由爱学变为会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从耐人寻味的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了解全文的窗口。从分析文章题目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很好的途径。如教说明文《生物入侵者》时,我在板书课题后向学生提出系列问题: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为什么叫它生物入侵?这种入侵将会发生一场怎样的战争?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讲讲,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内容板书在黑板上,最后让学生回答这篇说明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让学生讨论该肯定还是否定,我只要求说“是”与“不是”就够了。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果也比较好。特别是当学生结合板书提纲,发现整篇课文的分析,全是由自己完成时,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大大增强,本来枯燥的内容变成学生争抢研读的好材料。
四、增加学生参与意识
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初二的学生,对讲故事特别感兴趣,因此在教《皇帝的新装》、《女娲造人》、《蚊子和狮子》这类童话寓言时,适合采用复述故事的方法。复述课文内容前,我把早已准备好的任务牌拿出来,让学生分组分别抽签认领“任务”,做到“人人有任务、个个有活干”,任务到手,各自分头准备。初中生好胜心较强,也比较富有集体荣誉感,因此准备工作做得十分认真、仔细。准备工作做好后,根据分好的“任务”,我让学生自告奋勇地上讲台复述课文内容,让其他学生讨论评比,我把评比结果记入学习档案。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利用导语培养学生创造热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新课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授课时我很注重课堂导语的设计,并能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设计不同风格的导语,这有利于课文内容的突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激情。如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我设置了这样的导语:“世界上有没有看不见的衣服?人们穿衣服的目的除了保暖、美观之外,还在于遮体。如果真有看不见的衣服可以穿在身上,那么能够看得见的便只有赤裸裸的身体了。可见,看不见的衣服并非真的存在,然而有人却用‘看不见的衣服’骗倒了皇帝,骗倒了大臣,骗倒了满京城的人……安徒生的这篇童话,将给我们讲述故事的前因后果。”在讲《白兔和月亮》时,我又设置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一定都知道:拥有财富是件好事,可是当财富超出了你所能承受的能力时,结果将怎样?请同学们畅所欲言,来说说心里话。”学生稍作思考,马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旦被打开,教师只要引之导之即可。虽然有时结论不完全一致,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不正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本来面目吗?这类课文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一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续写、改写课文,这样就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探求知识的喜悦之中,真正做到爱学、会学。
让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去学,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由爱学升华为会学,是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大事。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四中学(26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