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护理学生的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训练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各种护理操作技能不可缺少的阶段。但是,由于中职生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动手能力和悟性均较差,导致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增高。因此,加强培养护生的良好素质,提高中职护理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中职护生 职业能力 培养
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必需的且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与岗位各项任务、各种岗位、各种职业有关的共同能力,如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与活动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特殊能力是指人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具体需要的能力。
一、确立中职护理学生的职业能力目标
中职护理学生的职业能力目标可以分解成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是在特定方法的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它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掌握护理专业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护理学基本理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保健知识;第二,具有规范、熟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基本操作技能;第三,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第四,具有对临床常见疾病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第五,具有对急、危、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和抢救配合能力;第六,具有对护理对象进行病情变化、心理反应和药物疗效的观察能力。
2.方法能力目标
方法能力是个人对在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判,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特别强调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具有初步获取专业领域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第二,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评估,具体分析和解决临床常见护理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三,具有运用卫生保健知识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并能初步进行健康指导的能力;第四,树立整体护理概念,以护理对象为中心,养成护理程序的工作习惯,具有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初步护理评估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社会能力是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和冲突,并负责任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愿望,它是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具有初步的病室和病人管理能力;第二,具有良好的医疗服务文化品质、心理调节能力,以及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第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伦理意识、法律意识、医疗安全意识,以及评判性的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且有健康的体魄。
需要指出的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划分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专业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二、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是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要坚持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通过院校合作途径来开发课程体系。在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学校与医院共同实施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改革调研,通过对医疗卫生行业调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护士工作任务、岗位能力需求、护士执业资格准入标准要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按照人文素质能力、职业基础知识、职业核心能力、职业能力拓展、岗位实习、考证体系六个模块来设置相应的课程。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并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强化技能培训是专业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职业技术教育循序渐进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群)要求的职业技能,具备本专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
学生的技能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基本技能;在第二个阶段中,主要训练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在第三个阶段中,主要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因此,我们可以把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分为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技术应用与综合能力实践三个模块。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实践,包含与专业相关的基本素质、基本操作技能与必要的一般技能;专业技能实践,包含专业技能与高层次的一般技能,如思考技能、方法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学习技能等;技术应用与综合能力实践,包含专业综合技能与更高层次的一般技能,如交际技能、交流技能、信息处理技能、团队协作技能技能、组织管理技能、创业技能等。上述三个模块中一般技能的培养,均需依靠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
四、加强师资培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除了构建灵活、适用的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之外,教师还必须创新教学方法。遵循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原则,我校积极创新了“理论——实训——实习融合”的教学模式,做到“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突出“三早”,即早接触社会、早接触专业、早接触临床,形成理论——实验——实训——见习——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相结合的能力培养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系统衔接和整体优化。具体来说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用递进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采用递进螺旋式上升方式,实行入校即认识实习(见习)、中期进行教学实训、后期进入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我校在“校院(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把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实施递进式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到医院临床实习一年。前三个学期,通过校院(企)合作的方式,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临床工作岗位参观、见习或训练职业技能,并利用节假日到医院开展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受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第四至第五学期,我校安排学生到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习(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临床工作岗位上边学边练,融教、学、做于一体,锻炼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独立开展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第六学期,学生返校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考前辅导,把实践技能融会于护理理论中,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
关键词:中职护生 职业能力 培养
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必需的且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与岗位各项任务、各种岗位、各种职业有关的共同能力,如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与活动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特殊能力是指人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具体需要的能力。
一、确立中职护理学生的职业能力目标
中职护理学生的职业能力目标可以分解成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是在特定方法的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它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掌握护理专业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护理学基本理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保健知识;第二,具有规范、熟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基本操作技能;第三,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第四,具有对临床常见疾病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第五,具有对急、危、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和抢救配合能力;第六,具有对护理对象进行病情变化、心理反应和药物疗效的观察能力。
2.方法能力目标
方法能力是个人对在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判,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特别强调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具有初步获取专业领域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第二,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评估,具体分析和解决临床常见护理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三,具有运用卫生保健知识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并能初步进行健康指导的能力;第四,树立整体护理概念,以护理对象为中心,养成护理程序的工作习惯,具有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初步护理评估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社会能力是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和冲突,并负责任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愿望,它是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具有初步的病室和病人管理能力;第二,具有良好的医疗服务文化品质、心理调节能力,以及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第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伦理意识、法律意识、医疗安全意识,以及评判性的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且有健康的体魄。
需要指出的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划分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专业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二、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是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要坚持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通过院校合作途径来开发课程体系。在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学校与医院共同实施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改革调研,通过对医疗卫生行业调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护士工作任务、岗位能力需求、护士执业资格准入标准要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按照人文素质能力、职业基础知识、职业核心能力、职业能力拓展、岗位实习、考证体系六个模块来设置相应的课程。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并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强化技能培训是专业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职业技术教育循序渐进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群)要求的职业技能,具备本专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
学生的技能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基本技能;在第二个阶段中,主要训练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在第三个阶段中,主要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因此,我们可以把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分为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技术应用与综合能力实践三个模块。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实践,包含与专业相关的基本素质、基本操作技能与必要的一般技能;专业技能实践,包含专业技能与高层次的一般技能,如思考技能、方法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学习技能等;技术应用与综合能力实践,包含专业综合技能与更高层次的一般技能,如交际技能、交流技能、信息处理技能、团队协作技能技能、组织管理技能、创业技能等。上述三个模块中一般技能的培养,均需依靠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
四、加强师资培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除了构建灵活、适用的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之外,教师还必须创新教学方法。遵循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原则,我校积极创新了“理论——实训——实习融合”的教学模式,做到“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突出“三早”,即早接触社会、早接触专业、早接触临床,形成理论——实验——实训——见习——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相结合的能力培养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系统衔接和整体优化。具体来说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用递进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采用递进螺旋式上升方式,实行入校即认识实习(见习)、中期进行教学实训、后期进入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我校在“校院(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把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实施递进式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到医院临床实习一年。前三个学期,通过校院(企)合作的方式,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临床工作岗位参观、见习或训练职业技能,并利用节假日到医院开展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受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第四至第五学期,我校安排学生到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习(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临床工作岗位上边学边练,融教、学、做于一体,锻炼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独立开展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第六学期,学生返校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考前辅导,把实践技能融会于护理理论中,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