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作文与校园亚文化现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snlao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来看看2007年高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作文”片断。
  例1.我能?你就牛B吧!移动不是什么好东西,联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你看看他们的恶心伎俩吧—— 中国联通聘请82岁新婚的杨振宁教授为新形象代言人,宣传口号是:“我还能!”中国移动为了反击,立即请杨振宁的夫人翁帆为新形象代言人,宣传口号:“你不能,我能叫你能!”(辽宁卷:我能)
  例2.看妈妈为什么要提篮春光呢?为什么不提脑白金、黄金搭档呢?(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
  例3.出这题的老师,我太佩服你了!人生,除了大便就是屎意!(全国卷I:人生,诗意还是失意)
  例4.杜甫说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流行;事了拂衣去,不留声与名。(四川卷:一步与一生)
  例5.传递?传,从人从专,偶的神啊,这不是独裁者吗?递,从走从弟,逃跑了的小弟弟,那不是太监吗?……瞧我的乌鸦嘴。(广东卷:传递)
  例6.沙僧拿出了一张美女的照片,埋在土里,虔诚的说道:我在春天种下一个美女,到了秋天就会收获很多很多的美女。(北京卷:对春夜喜雨的不同评论)
  十几年寒窗苦读,在人生重要的关口,一些考生居然敢于置前途于不顾,耍起无厘头,更何况他们平时的作文。这种令人担忧的现象,折射出的正是校园亚文化的泛滥。
  所谓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的是一种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最显著的特点是在主流文化的背景下,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制造这一区域或集体所特有的行为方式。比如“垮掉的一代”,它由一群玩世不恭、笃信自由主义的年轻作家松散结合而成。这样一小群潦倒的作家、学生,甚至里面还混杂着骗子和吸毒者,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是因为这个群体对二战后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垮掉的一代”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被文化研究学者视为第一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一些亚文化仅仅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它们浮出水面,变得可辨认并被贴上标签;它们一度控制公众注意的舞台,被广泛关注、传播,后来渐渐失去了它们的独特性,淡出、消失。这正是亚文化的结构特点。”(斯图尔特·霍尔《表征》)迪斯科夜总会、光头党、朋克、嬉皮士、摇滚乐、群居、吸毒、同性恋等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从恐慌到争议再到被默认,一度覆盖了文化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英、美60年代的一道文化景观。从大的文化背景上看,亚文化在主流文化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地位,以自己独特的“身份”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客观上推动了人们对亚文化的情感认同。
  中学生是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在长期的教育环境和教学实践中,其成长特性、知识结构、道德信仰、传统风俗、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受到社会亚文化的影响,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积淀,就形成了一种具有校园特色的亚文化现象。校园亚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渗透到学校的文化氛围、文体活动、行为准则、人际关系和校园环境等各个方面。与社会亚文化不同,校园亚文化是一种带有很强的拟仿性质的文化,它既是一个社会关系的模铸过程,又和整体的教育体系相互关联,与学校对人的培养过程相互关照,在语境中也有着特殊的符号学意义。
  处于发展期的青少年,容易与成人在观念上产生碰撞,对自己所占的社会地位常怀不满,青春期的烦躁和情绪上的波动也得不到有效的自控与释放,叛逆便成为他们最大的表征。校园亚文化正是代表着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由此所产生的亚文化危害就在于这种破坏、颠覆的状态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把文化当成是一种消费或消遣,并希望以此来抵制主流文化,把亚文化的价值观念当作主流的合理的价值观念来吸收。
  反映在文学创作上,立意往往是无意识、自发的,有时甚至非常混乱;不遵守传统的创作常规,结构和形式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对教师的批阅不以为然,自以为新潮、前卫。
  上面列举的“问题作文”大多流露出消极颓废的玩世情绪,格调低下,粗俗浅陋,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与校园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给写作和做人带来双重危害。他们无话找话,东拼西凑,反映出写作意识淡薄;蔑视高考,正表现出他们早已无心学习,丧失了对前途的自信心;这种缺乏自律意识的不负责任的写作行为,又通过消极模仿,在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形成难以根除的“群体”写作陋习。校园亚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教学效果,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容易冲抵正面教育的深度。
  形成校园亚文化的原因有很多。社会大环境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社会风气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恶性膨胀,贫富差距不断分化,弱势阶层利益缺乏保障,贪污腐化、暴力犯罪、黄赌毒黑等丑恶现象还普遍存在着。这些构件组成了社会亚文化,并对校园文化产生剧烈的冲击。学生一方面在学校接受奉献、利他、诚实、节制的正面教育,另一方面又从社会和家长身上接受金钱、逐利、欺诈、贪欲的“活”教育。中学生正处在角色过渡和角色认知易发生混乱的敏感期,不同的角色期望和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就会引发信仰危机和信仰失落,导致精神迷失和情绪焦虑。一些心智不高的孩子便以戏谑和嘲讽的方式来减轻多元认知的冲撞,从而达到自我抚慰和自我平衡的目的。单凭他们的认知水平完全没有办法去甄别文化和伪文化,反映在作文里,要么追捧势利,要么否定社会,大量“问题作文”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社会亚文化常常“指引”着校园亚文化的方向,给学生纯洁的心灵蒙上了阴影,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削减了学校教育的成效。
  信息社会泥沙俱下的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给校园亚文化提供了支持的平台。充斥银屏的所谓综艺节目、戏说类影视、痞子文学、网络文化、无厘头式的“精神快餐”给他们提供的“示范作用”不可小视。中学生活力旺盛,心智发育不全,模仿能力强,给各种所谓的创新思维、玩酷花样和自由写作新概念提供了被动的“管涌”出口,社会流行文化便成为校园亚文化的生力军。他们从疯疯癫癫的小燕子那里学会了篡改诗词,从低级趣味的周星驰类电影里学会了满嘴油滑,网络虚拟也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他们敢于对传统文化进行恶劣的篡改,越是文化精品越是不能幸免,越是历史人物、民族英雄、人民领袖越有可能成为他们捉弄的对象。在他们自以为是的作文里,语无伦次的衔接、不合情理的揶揄、生拉硬扯的内容、啼笑皆非的噱头比比皆是;恶俗的校园流行语、无聊的手机短信也频频出现,甚至不在意将大量无聊、惊悚、媚俗、偏激、恶搞的东西码放在一锤定终身的高考考场上。这些“大作”或随感而发、恣意点评,或歪批时事、戏说历史,或寻求刺激、狂侃感受,或游戏人生、模拟网络,用语犀利,出言不逊,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反传统的方式去标榜自我,讥笑他人,和正统文化进行冷漠的、无奈的、激烈的对抗,表现出强烈的焦躁、厌烦和玩世情绪。
  其实,单看学生作文里面体现出的个人情感及人生态度,还不能用“坏”一概而论。这些表象反映出的往往是他们对现实社会和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他们敢于藐视高考,诋毁老师,是一种完全真实的心态,反映出师生之间难以逾越的心理距离。在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把成绩看作生命线,采取实用主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愿意满足学生合理的愿望,忽视平衡学生心态,一些学生因为升学无望,感到前途渺茫,也从客观上导致了消极抵抗情绪的产生。愈演愈烈的“集体自杀式”高考作文的出现,如此猛烈的弃前途于不顾的大胆泄私愤行为令人深思。他们“最后的疯狂”背后隐藏着的何尝不是他们“最后的绝望”!我们用0分剔除了这批“蠢材”,并不能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巨大的升学压力、空洞的说理教育、强硬的惩戒教育、无原则的赏识教育、令人窒息的教育疲劳感,将继续制造出大批的“问题作文”,他们将胆小的墙上涂鸦演变成大方的作文再现似乎永远不可逆,“小子本无才,老师逼上来,白卷交上去,鸭蛋滚下来”的写作实践终将带来校园亚文化生态的全面失衡。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校园亚文化生态,不只出现在高中。从很早开始,谁都有权采取任何方式占用他们的所有时间。当教学楼出现轻微的震感,一个初二的“坏”孩子被疏散后便以“让地震来得更猛烈些吧!”为题,交上了本周必须完成的周记。一个不受欢迎的老师被强行调进她的班,弱者的呼声得不到回应。“绝望”的孩子想到将要在“愤怒和无聊”中,被这个“和领导关系极好、平庸又不负责任”的老师压制两年,便利用一个诈尸的“烂”故事完成了她的“想象作文”,她“残忍”的“写”死了她的老师,“我们给他送花圈,对他家里人说:‘这个花圈我们准备了两年,今天终于用上了。希望他来世投胎不要再做老师。’说完,他的棺材砰的一响,原来他诈尸了。……”伴随着恶毒的诅咒的校园亚文化透露出的正是中学生隐约可见的失重感。他们宁愿故意保持与成人惊人的不一致,正好说明他们的社会参与程度低,人们对这一群体的信任机制还没有来得及建立,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又进一步加深了他们与社会的疏离感,情急之下,他们选择了作文,他们可以在作文里一吐为快,只有在作文里,他们才不再担心有人会中途打断自己一泻千里的倾诉,所有可以表现出高度自我、玩世不恭、漫不经心、颓废消沉的东西,都可以在作文里率意表达,即使事后面对教师的群体指责,也“面不改色心不跳”,在重压之下早已不再在意成人世界能否接受他们。“我写完作文后充满快感。”这句话出自这个文弱女生之口,也代表了这类“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心声。
  面对这群准备做愤青的孩子,面对校园亚文化的不良倾向,也不必惊慌。喜欢恶作剧、无厘头的孩子未必就是心理阴暗的坏学生,形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要区别对待,许多孩子的过激言辞,可能是出于“迫不得已”。学校和教师有责任为平衡校园主流文化和校园亚文化做些什么。我们要正视这种亚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校园的现实,与社会、家庭和社区一起构建和谐的德育教育网络,优化德育形式,修正其空洞说教和脱离实际的部分,以理解的心态积极疏导、合理控制,帮助他们树立人生信仰,客观分析社会现实,提高是非判断能力和独立决断能力。对提出合理建议的孩子要给予话语权,提供发展其个性的空间,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抵冲亚文化的消极影响。语文老师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大力提倡纯文学的高雅阅读,提倡高品位的自由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注人的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责任。借用鲁迅先生的几句话,作为本文的结语:“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从现在开始,我们可能真的需要一场针对“校园亚文化”的“校园主流文化运动”了。
  
  许典祥,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黄石。本文编校:老猛
其他文献
哈哈,这期杂志真精彩!  要是每天都出一期就好了。  现在我们做什么呢?  我们来跟小米开个玩笑吧!  我来制造黑灯事件!  按第1下,灯不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