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诗人有不少是少年成名的,比如骆宾王、李白、白居易。但也有一个五陵少年,十五岁时还一字不识,使气任侠、桀骜不驯,整天呼朋引伴招摇过市,根本不曾想到日后会做诗人。
这个少年出身世家,他们这一族在唐代出了14个宰相,少年的曾祖就是其中一个。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家道已中落,但正如《红楼梦》中的贾家,“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仗着门第高贵,形貌又英武,少年仍然被选去做了皇帝身边的三卫郎。
三卫即亲卫、勋卫、翊卫三支禁卫军,负责宫廷禁卫之事,其实就是皇帝的扈从仪仗队,在其中服役的少年卫士便是三卫郎。皇帝出游、狩猎,他们衣甲鲜明、旗帜招展地前呼后拥随行,好不威风!那是天宝年间,唐明皇、杨贵妃每年都要去骊山华清宫住一个月。温泉水滑洗凝脂,玉楼宴罢醉和春,一骑红尘妃子笑,仙乐风飘处处闻……那是何其金粉富丽、风光旖旎的时代!多年之后,这位当初的少年不无留恋地怀想起那段岁月:帝、妃出游之时,他总是跨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队伍前列开路;各国使臣、各级官员朝见皇帝,车马挤满了大街小巷;他们陪着皇帝在渭北平原上纵马田猎,还不时蒙恩被准许沐浴温泉。
彼时天下太平,日日欢歌燕舞。少年在如此繁华中成长,遂只知迷恋扈跸骑射,纵酒横行。他是街霸,是花花公子,过从的都是些不要命、不懂法的儿郎。白天公然聚赌,看中了东邻的漂亮女子,晚上就跑去窃玉偷香。管治安的司隶校尉对他们也无可奈何,谁让他们是皇宫卫士呢?这个少年和同伴还跑到太学里面闲逛,在诸生面前趾高气扬,完全瞧不上这些文弱书生。
然而这样的“幸福时光”究竟不能长久。叛军杀到长安了,皇帝逃往四川。三卫郎们也四散奔逃。目不识丁的少年从前给人家脸色看,现在看人家脸色。他身无长技,四处碰壁,尝到了“憔悴被人欺”的滋味,这时才明白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少年游结束了,才懂得怨恨自己“顽钝如锤命如纸”。他终于做出一个决定:读书。
二十多岁开始读书或许太晚,使惯弓刀的手学习做诗也许太难。然而这条路竟然给他走通了。这时他才显出原是个有天赋、能吃苦的人物。
折节读书之后,这个少年——不,现在已人近中年了——改做文官。他先做洛阳丞、京兆府功曹,慢慢得到升迁,京官做到比部员外郎、左司郎中,地方官则做过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最后在苏州刺史任上时,大概已50多岁了。
当初的浮浪子弟,从文之后性情竟也全变。他变得简淡冲和,做官勤勉,但并不热衷名位。他在一首送友人的诗里说:“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发现百姓有流亡求生的,自责对不起那份工资。他饮食日用俭朴,但爱洁好静,住处定要焚香、扫地才肯坐,常常冥心象外,思索一些形而上的问题。
他仍与人宴饮、聚会,然而座上客尽是顾况、刘长卿、秦系、丘丹、皎然等高人逸士,诗酒酬唱,乐在其中。他的诗,其实比这些名流还要好。后世人把他和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推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宗匠,白居易、苏东坡、王渔洋等都对他推崇备至,称赞其诗高雅简远,真正得到了陶渊明的精髓。
他的名字是韦应物。
他身前并未被世人普遍看重。后来白居易也做苏州刺史,在写给元稹的信中叹息说:“韦诗自成一体,现在弄笔杆子的谁比得上呀?可是他在世时,人们也不太重视,一定要等他死了,才懂得他的可贵。”他的名作《寄全椒山中道士》历来评论甚高,最后两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清代沈德潜认为是化工之笔,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妙在“不关语言意思”。苏东坡模仿此诗做了一首送某道士,但评论家都认为不好,清人施补华说,这是因为东坡“刻意学之”,而韦诗恰恰是不刻意、不用力的。韦应物还有一首《滁州西涧》也很传诵:“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然而这样一个“风怀澄淡”的人,到暮年提起少年事,仍不免悲欣交集。他遇到一个姓杨的旧识,“论旧涕俱垂”。有个姓李的当年和他同做三卫郎,韦应物宴请他,又是一番感慨:“此日逢君非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在他心底某个角落,一些少年情怀挥之不散。
编辑/孙栎栎
这个少年出身世家,他们这一族在唐代出了14个宰相,少年的曾祖就是其中一个。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家道已中落,但正如《红楼梦》中的贾家,“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仗着门第高贵,形貌又英武,少年仍然被选去做了皇帝身边的三卫郎。
三卫即亲卫、勋卫、翊卫三支禁卫军,负责宫廷禁卫之事,其实就是皇帝的扈从仪仗队,在其中服役的少年卫士便是三卫郎。皇帝出游、狩猎,他们衣甲鲜明、旗帜招展地前呼后拥随行,好不威风!那是天宝年间,唐明皇、杨贵妃每年都要去骊山华清宫住一个月。温泉水滑洗凝脂,玉楼宴罢醉和春,一骑红尘妃子笑,仙乐风飘处处闻……那是何其金粉富丽、风光旖旎的时代!多年之后,这位当初的少年不无留恋地怀想起那段岁月:帝、妃出游之时,他总是跨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队伍前列开路;各国使臣、各级官员朝见皇帝,车马挤满了大街小巷;他们陪着皇帝在渭北平原上纵马田猎,还不时蒙恩被准许沐浴温泉。
彼时天下太平,日日欢歌燕舞。少年在如此繁华中成长,遂只知迷恋扈跸骑射,纵酒横行。他是街霸,是花花公子,过从的都是些不要命、不懂法的儿郎。白天公然聚赌,看中了东邻的漂亮女子,晚上就跑去窃玉偷香。管治安的司隶校尉对他们也无可奈何,谁让他们是皇宫卫士呢?这个少年和同伴还跑到太学里面闲逛,在诸生面前趾高气扬,完全瞧不上这些文弱书生。
然而这样的“幸福时光”究竟不能长久。叛军杀到长安了,皇帝逃往四川。三卫郎们也四散奔逃。目不识丁的少年从前给人家脸色看,现在看人家脸色。他身无长技,四处碰壁,尝到了“憔悴被人欺”的滋味,这时才明白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少年游结束了,才懂得怨恨自己“顽钝如锤命如纸”。他终于做出一个决定:读书。
二十多岁开始读书或许太晚,使惯弓刀的手学习做诗也许太难。然而这条路竟然给他走通了。这时他才显出原是个有天赋、能吃苦的人物。
折节读书之后,这个少年——不,现在已人近中年了——改做文官。他先做洛阳丞、京兆府功曹,慢慢得到升迁,京官做到比部员外郎、左司郎中,地方官则做过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最后在苏州刺史任上时,大概已50多岁了。
当初的浮浪子弟,从文之后性情竟也全变。他变得简淡冲和,做官勤勉,但并不热衷名位。他在一首送友人的诗里说:“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发现百姓有流亡求生的,自责对不起那份工资。他饮食日用俭朴,但爱洁好静,住处定要焚香、扫地才肯坐,常常冥心象外,思索一些形而上的问题。
他仍与人宴饮、聚会,然而座上客尽是顾况、刘长卿、秦系、丘丹、皎然等高人逸士,诗酒酬唱,乐在其中。他的诗,其实比这些名流还要好。后世人把他和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推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宗匠,白居易、苏东坡、王渔洋等都对他推崇备至,称赞其诗高雅简远,真正得到了陶渊明的精髓。
他的名字是韦应物。
他身前并未被世人普遍看重。后来白居易也做苏州刺史,在写给元稹的信中叹息说:“韦诗自成一体,现在弄笔杆子的谁比得上呀?可是他在世时,人们也不太重视,一定要等他死了,才懂得他的可贵。”他的名作《寄全椒山中道士》历来评论甚高,最后两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清代沈德潜认为是化工之笔,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妙在“不关语言意思”。苏东坡模仿此诗做了一首送某道士,但评论家都认为不好,清人施补华说,这是因为东坡“刻意学之”,而韦诗恰恰是不刻意、不用力的。韦应物还有一首《滁州西涧》也很传诵:“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然而这样一个“风怀澄淡”的人,到暮年提起少年事,仍不免悲欣交集。他遇到一个姓杨的旧识,“论旧涕俱垂”。有个姓李的当年和他同做三卫郎,韦应物宴请他,又是一番感慨:“此日逢君非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在他心底某个角落,一些少年情怀挥之不散。
编辑/孙栎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