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浇注件越来越多,在目前的施工技术条件下无法一次性完成混凝土浇筑,而分次浇灌容易给结构造成缝隙,使该处形成薄弱环节,施工缝处理一当极易造成开裂渗漏,甚至危及结构安全,本文主要探讨了几种施工缝的防水处理方法,提出优化设计建议及施工措施。
关键词:筏形基础;施工缝;止水带;防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大体积筏板基础施工缝
1.1施工缝的定义
施工缝是指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形成的交接面。这一交接面通常称为施工缝。
1.2施工缝的隐患
施工缝留置的型式、位置和处理质量都直接影响结构的质量与安全,例如施工缝处混凝土骨料集中、酥松、接茬明显、渗漏水等,在该处形成薄弱环节,在荷载作用下结构的抗弯、抗剪的承载能力以及耐久性和使用功能降低,破坏很容易先在该位置产生。因此如何处理施工缝,使工程质量不受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严格控制施工缝的留置和施工质量。
1.3施工缝的留设
从结构受力方面考虑,施工缝应留在结构剪力较小的部位并避开结构的薄弱环节;从施工角度考虑,施工缝的设置宜留在构件分界或分层附近。实际工程中,筏形基础不能一次浇筑完毕,须采取分层、分块浇筑方案,这样就产生了水平施工缝和竖向施工缝,施工缝平面和竖向位置应尽量错开1 000mm以上,在形式上产生了筏板分层分块之间的以下三种施工缝形式。
(1)后浇混凝土与先浇混凝土顶部平齐的施工缝形式如图l中的(a)所示。
(2)后浇混凝土顶部高度大于先浇混凝土的施工缝形式如图1中的(b)所示。
(3)后浇混凝土完全叠加在先浇混凝土上的施工缝形式如图1中的(c)所示。
图1三种不同施工缝形式
1.4施工缝的施工
在继续浇筑混凝土前。要对施工缝处的混凝土和钢筋进行处理,首先对施工缝处浮浆进行凿除和清理,刷除钢筋上的油污、水泥砂浆及浮锈,然后用压力水冲洗施工缝处灰渣及落灰。并在浇筑混凝土前保持湿润、无积水。
2施工缝防水设计
2.1原理
施工缝的处理原则是保证混凝土结合紧密,避免形成受力不连续的薄弱层。在防水混凝土施工中,还要保证施工缝处不渗不漏。实际施工中,旋工缝处的混凝土处理后,可增加新旧混凝土结合紧密度,但无论如何处理,都不可能达到整体一次浇筑的效果。为此,在施工缝处采取插筋和止水带等措施,以保证受力和止水效果。
因施工缝均为细小缝隙,水在混凝土施工缝中的流动性大为减弱,需一定水压力才能使水通过施工缝,如果施工缝水流路线和高度大于水压力,就可达到止水效果。
2.2 防水形式
施工缝的常用简易防水形式主要有钢板止水带、橡胶止水带、遇水膨胀止水条和防水涂料等。在大体积筏形基础中,考虑到施工难度和效果,常采用钢板止水带。但分层浇筑混凝土中,有多层水平钢筋和均布的竖向钢筋,若在施工缝中放置水平钢板止水带,会形成钢筋与钢板止水带相碰的情况。
后浇混凝土与先浇混凝土顶部平齐,钢筋与钢板止水带相碰的施工缝形式如图2(g)所示;后浇混凝士顶部高度大于先浇混凝土,钢筋与钢板止水带相碰的施工缝形式如图2(h)所示。
图 2 钢筋与钢板止水带相碰的施工缝示意
(g)顶部平齐的施工缝;(h)后浇混凝土顶部高于先浇混凝土的施工缝
实际施工中常出现钢筋密集与钢筋位置相碰处,钢板被切割的情况,会大大影响了防水效果。若对钢板开洞处进行处理,则会造成大量的现场焊接,由于施工缝处空间狭小,施工质最和效果也很难达到满意。
2.3优化方法
根据防水原理和现场实际情况,对施工缝形式进行优化,其原则是将水平放置钢板止水带改为以竖向放置为主的形式如图3(d),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不与水平钢筋相碰,避免发生钢板止水带被切割现象,同时尽量增加流水路线和曲折度,提高防水水压力。
(1)将图l(a)形式的施工缝改为台阶性防水形式如图3(d),钢板止水带竖向放置在平台上,水平位置以避开钢筋位置为宜,现场可灵活掌握。根据防水原理,水平位置的变动不影响防水洗线长度和高度,因此也就不影响防水效果。防水路线增加了平台妊度和曲折度,因而也就增强了防水效果。
(2)将图1(b)形式的施工缝改为双重台阶性防水3(e),钢板止水带放置和要求与图3(d)相同。
(3)对图1(c)形式的施工缝,考虑到边缘钢筋为墙体受力筋,为防止地下水对钢筋的锈蚀破坏,考虑将止水带放置在外侧图3(c)。
图3 三种形式的改进做法示意
3施工缝处的防水施工
3.1钢板固定与搭接
施工缝处止水带的固定是施工的重点,既要保证在施工荷载作用下钢板不移位,又要使固定系统不破坏止水带。钢板止水带本身具有一定的刚度,相对于橡胶止水带固定较为便利。可在钢板两侧焊接“U”形或“T”形的圆钢。圆钢与竖向钢筋绑扎固定,或用短钢板形成“L”形与钢板止水带焊接,形成翼缘。橡胶止水带可采用端头热融法连接,止水带整体连续性好;钢板止水带搭接需人工现场焊接,质量控制比橡胶止水带难度大,易形成防水薄弱部位。考虑到搭接封闭要求,搭接段四周须封闭满焊,尽量安排在焊接后再安装。
3.2施工要求
(1)施工缝处的钢筋用钢丝刷等进行清理,建议在先浇混凝土阶段提前用塑料布或布条等对施工缝处外露钢筋进行保护。务必凿除混凝土表面浮浆和松动石子并用压力水冲洗,在后浇混凝土前将缝内垃圾清理干净。以免形成新旧混凝土夹层。
(2)后浇混凝土前,应保持施工缝处湿润无积水,浇筑前应铺水泥砂浆或刷专用混凝土界面剂。
(3)为避免浇筑混凝土时污染止水带,建议对外露止水带用模板或塑料布等加以保护。如有污染。后浇混凝土前应检查并加以清理。
(4)混凝土浇筑中,振捣棒不能直接接触止水带,以防止水带移位。
(5)钢筋密集和空间狭小处,可用小直径振捣棒或人工扦插,以保证不漏振。
(6)与钢板止水带焊接时应避免焊穿钢板。
参考文献:
[1]姜君,浅议水工混凝土裂缝与施工缝的处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14(7).
[2]任永中,混凝土施工縫质量控制[J].中国科技博览,2009(13).
关键词:筏形基础;施工缝;止水带;防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大体积筏板基础施工缝
1.1施工缝的定义
施工缝是指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形成的交接面。这一交接面通常称为施工缝。
1.2施工缝的隐患
施工缝留置的型式、位置和处理质量都直接影响结构的质量与安全,例如施工缝处混凝土骨料集中、酥松、接茬明显、渗漏水等,在该处形成薄弱环节,在荷载作用下结构的抗弯、抗剪的承载能力以及耐久性和使用功能降低,破坏很容易先在该位置产生。因此如何处理施工缝,使工程质量不受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严格控制施工缝的留置和施工质量。
1.3施工缝的留设
从结构受力方面考虑,施工缝应留在结构剪力较小的部位并避开结构的薄弱环节;从施工角度考虑,施工缝的设置宜留在构件分界或分层附近。实际工程中,筏形基础不能一次浇筑完毕,须采取分层、分块浇筑方案,这样就产生了水平施工缝和竖向施工缝,施工缝平面和竖向位置应尽量错开1 000mm以上,在形式上产生了筏板分层分块之间的以下三种施工缝形式。
(1)后浇混凝土与先浇混凝土顶部平齐的施工缝形式如图l中的(a)所示。
(2)后浇混凝土顶部高度大于先浇混凝土的施工缝形式如图1中的(b)所示。
(3)后浇混凝土完全叠加在先浇混凝土上的施工缝形式如图1中的(c)所示。
图1三种不同施工缝形式
1.4施工缝的施工
在继续浇筑混凝土前。要对施工缝处的混凝土和钢筋进行处理,首先对施工缝处浮浆进行凿除和清理,刷除钢筋上的油污、水泥砂浆及浮锈,然后用压力水冲洗施工缝处灰渣及落灰。并在浇筑混凝土前保持湿润、无积水。
2施工缝防水设计
2.1原理
施工缝的处理原则是保证混凝土结合紧密,避免形成受力不连续的薄弱层。在防水混凝土施工中,还要保证施工缝处不渗不漏。实际施工中,旋工缝处的混凝土处理后,可增加新旧混凝土结合紧密度,但无论如何处理,都不可能达到整体一次浇筑的效果。为此,在施工缝处采取插筋和止水带等措施,以保证受力和止水效果。
因施工缝均为细小缝隙,水在混凝土施工缝中的流动性大为减弱,需一定水压力才能使水通过施工缝,如果施工缝水流路线和高度大于水压力,就可达到止水效果。
2.2 防水形式
施工缝的常用简易防水形式主要有钢板止水带、橡胶止水带、遇水膨胀止水条和防水涂料等。在大体积筏形基础中,考虑到施工难度和效果,常采用钢板止水带。但分层浇筑混凝土中,有多层水平钢筋和均布的竖向钢筋,若在施工缝中放置水平钢板止水带,会形成钢筋与钢板止水带相碰的情况。
后浇混凝土与先浇混凝土顶部平齐,钢筋与钢板止水带相碰的施工缝形式如图2(g)所示;后浇混凝士顶部高度大于先浇混凝土,钢筋与钢板止水带相碰的施工缝形式如图2(h)所示。
图 2 钢筋与钢板止水带相碰的施工缝示意
(g)顶部平齐的施工缝;(h)后浇混凝土顶部高于先浇混凝土的施工缝
实际施工中常出现钢筋密集与钢筋位置相碰处,钢板被切割的情况,会大大影响了防水效果。若对钢板开洞处进行处理,则会造成大量的现场焊接,由于施工缝处空间狭小,施工质最和效果也很难达到满意。
2.3优化方法
根据防水原理和现场实际情况,对施工缝形式进行优化,其原则是将水平放置钢板止水带改为以竖向放置为主的形式如图3(d),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不与水平钢筋相碰,避免发生钢板止水带被切割现象,同时尽量增加流水路线和曲折度,提高防水水压力。
(1)将图l(a)形式的施工缝改为台阶性防水形式如图3(d),钢板止水带竖向放置在平台上,水平位置以避开钢筋位置为宜,现场可灵活掌握。根据防水原理,水平位置的变动不影响防水洗线长度和高度,因此也就不影响防水效果。防水路线增加了平台妊度和曲折度,因而也就增强了防水效果。
(2)将图1(b)形式的施工缝改为双重台阶性防水3(e),钢板止水带放置和要求与图3(d)相同。
(3)对图1(c)形式的施工缝,考虑到边缘钢筋为墙体受力筋,为防止地下水对钢筋的锈蚀破坏,考虑将止水带放置在外侧图3(c)。
图3 三种形式的改进做法示意
3施工缝处的防水施工
3.1钢板固定与搭接
施工缝处止水带的固定是施工的重点,既要保证在施工荷载作用下钢板不移位,又要使固定系统不破坏止水带。钢板止水带本身具有一定的刚度,相对于橡胶止水带固定较为便利。可在钢板两侧焊接“U”形或“T”形的圆钢。圆钢与竖向钢筋绑扎固定,或用短钢板形成“L”形与钢板止水带焊接,形成翼缘。橡胶止水带可采用端头热融法连接,止水带整体连续性好;钢板止水带搭接需人工现场焊接,质量控制比橡胶止水带难度大,易形成防水薄弱部位。考虑到搭接封闭要求,搭接段四周须封闭满焊,尽量安排在焊接后再安装。
3.2施工要求
(1)施工缝处的钢筋用钢丝刷等进行清理,建议在先浇混凝土阶段提前用塑料布或布条等对施工缝处外露钢筋进行保护。务必凿除混凝土表面浮浆和松动石子并用压力水冲洗,在后浇混凝土前将缝内垃圾清理干净。以免形成新旧混凝土夹层。
(2)后浇混凝土前,应保持施工缝处湿润无积水,浇筑前应铺水泥砂浆或刷专用混凝土界面剂。
(3)为避免浇筑混凝土时污染止水带,建议对外露止水带用模板或塑料布等加以保护。如有污染。后浇混凝土前应检查并加以清理。
(4)混凝土浇筑中,振捣棒不能直接接触止水带,以防止水带移位。
(5)钢筋密集和空间狭小处,可用小直径振捣棒或人工扦插,以保证不漏振。
(6)与钢板止水带焊接时应避免焊穿钢板。
参考文献:
[1]姜君,浅议水工混凝土裂缝与施工缝的处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14(7).
[2]任永中,混凝土施工縫质量控制[J].中国科技博览,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