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畅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妇女运动的杰出领导者。她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她“与众不同”的出身,雷厉风行的处事风格,敢想敢做的个性特点,知人善任、慧眼识才的优秀品质以及那博大深沉的母爱,都使她犹如一盏明灯一般照亮了人们的心田,赢得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尤其是妇女群众的爱戴和尊敬。
决心继承哥嫂的革命遗志
蔡畅,原名蔡咸熙,乳名毛妹子,1900年5月14日出生于湖南双峰县永丰镇的荷叶香光甲堂。蔡畅的父亲蔡容峰靠着祖上留下来的财产过日子,久而久之,坐吃山空,还在蔡畅出生之前,家境就已经衰落。为谋生路,蔡容峰凭借着岳母家的亲戚关系在江南制造局谋到一个差事,但是蔡容峰熏染了官场恶习,一味搜刮民脂民膏,挥霍无度,对妻子儿女漠不关心。蔡畅的母亲却是一位了不起的妇女,她的原名叫葛兰英,性格刚毅、思想豁达、知书明理,既有大家闺秀的端庄典雅之风,又有热血男儿的侠义坦荡之气,在对丈夫失望透顶的情况下,她只身带着儿女离家,靠自己的力量把子女养大成人。
葛兰英同时也是一位积极上进、思想进步、具有顽强斗争精神的人,在辛亥革命的鼓舞下,她卖掉一部分自己出嫁时娘家陪送的嫁妆,凑足了学费,和孩子们一起到湘乡女校上学读书,并改名为葛健豪。1919年,蔡畅和向警予、蔡和森等人决定去法国勤工俭学,葛健豪以50多岁的年龄追随儿女到了法国和子女们一起参加勤工俭学。
除了母亲外,在家庭里给蔡畅影响最深的就要数她的哥哥蔡和森和嫂嫂向警予了。蔡和森在党的思想建设、理论建设和组织建设方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战术方面,在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方面,在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的基本问题方面都为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蔡畅最敬爱、最信赖的人就是蔡和森,在当时蔡畅那纯朴的心灵里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和哥哥并肩战斗,凡是蔡和森追求的,她就坚信是正确的,并且要为之而奋斗。1931年夏,蔡和森作为中共代表赴香港指导广东党的工作,被叛徒出卖而遇害。嫂嫂向警予与蔡畅堪称闺中密友,情同手足,对蔡畅同样产生过重要的影响,1928年被叛徒出卖而遇害。蔡畅还有一个哥哥叫蔡林蒸,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生,省港大罢工中担任过工人纠察队长,1925年11月在同英帝国主义斗争中壮烈牺牲,残暴的敌人把他的尸体剁成数块扔进了大海。两个哥哥一个嫂嫂的牺牲,给了他极大的痛苦与愤怒,同时也增加了她对反动派的刻骨仇恨,坚定了她为中国革命而继续斗争的决心。她发誓一定不让哥哥嫂嫂们的鲜血白流,一定要继承哥嫂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性格“颇强固”的毛妹子
“颇强固”是认识蔡畅的老一辈革命家对她的一致评语,这也确实是对蔡畅个性的准确而恰当的评价。凡是认识蔡畅的人都知道,只要是她认准了的,不论什么力量也不能使她后退和动摇。正是这种“颇强固”的性格使蔡畅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正是这种“颇强固”的性格使她在革命中不屈不挠,进而成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受到党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辛亥革命以后的几年,蔡畅已经成长为一个很秀气、招人喜爱的大姑娘了,他的父亲蔡容峰由于坐吃山空,经济窘迫,就想在自己女儿身上打主意。
那几天,蔡畅见父亲兴冲冲地走进走出,和几个陌生人谈了又谈,陌生人的眼睛直往蔡畅身上溜。后来房中就传出母亲坚决的声音:“不行,毛妹子不能当童养媳!”
“他家给我们500块银元的聘礼呢!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啊,你好好想想吧!”父亲在劝葛兰英。
“不用想,不能:勾了钱而卖自己的女儿!”葛兰英直截了当地回答道。
蔡畅一听就明白了,原来父亲是要把她卖给一个财主家当童养媳,这怎么行!她怒不可遏地冲着父亲说:“我的事,我自己做主,谁说了也不算,你说的人家,我就是不去!”
蔡容峰听后大怒,眼看着到手的500银元没有了,气得他拿起菜刀就要砍向蔡畅母女。从此她陷入了忧伤和迷茫的情绪之中,她觉得在这个家里已经没有安全感,于是决定去找哥哥蔡和森,离开这个令她伤心而又厌倦的家!在离家出走的一路上,她心潮起伏,犹如湘江流水,波涛滚滚,回首遥望渐渐远去的故土,他感到自己犹如一匹挣脱了缰绳的小马,无比轻松、舒畅。带着这种心情,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蔡畅”,用以表达她与命运搏斗而获胜后的愉悦心情。
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那段时间里,蔡畅不仅法文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政治思想上也有了一个飞跃。在长沙时,她虽然也参加了不少进步活动,在哥哥蔡和森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但她对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认识是模模糊糊的,这次出国后,她有机会听哥哥给他讲政治,谈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等等,于是她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开始集中精力和哥哥一起钻研马列主义理论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她以顽强的毅力,边查词典边阅读法文版的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从而在思想上确认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挽救中国的真理,同时她也开始确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世界观。自从她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伟大真理以后,她就一往直前,顽强地为实现这一伟大的真理而奋斗。
破“天规”。以身作则学犁耙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蔡畅是中共江西省委常委,担任组织部长及妇女部长、江西省工农革命政府监委主席。当时,江西革命根据地的青壮年男子大都参加了红军,上了前线打白狗子,后方的工农业生产和政权工作主要依靠妇女来承担,但是在这个地方历史上就有一种迷信的说法:“妇女犁田耙地,要遭雷公打的。”这一阵儿又有人别有用心地神乎其神地说:“女人犁田,晴天还要遭雷劈哩!”这种说法给妇女上地劳动带来了精神上的很大压力。种田不能误农时,看到这种情况蔡畅非常着急,为了把群众从封建迷信中解放出来,也为了发展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她进行了艰苦深入的说服教育,并且立即召开各县妇女干部大会,讲雷电发生的科学道理,鼓励妇女相信科学、破除迷信。做大自然的主人。除此之外,她脱掉鞋袜,卷起裤子,拜老农为师,犁田耙地。老农为她的这股劲头所感动,便手把手地教她如何操作,一点一滴地给她讲窍门、说技巧。在老农指点下,蔡畅很快就掌握了技术。学到犁田本领后,蔡畅就召集宁都附近的妇女,给她们当场示范。她对大家说:“我们的政权是从敌人手里夺过来的,要巩固我们的红色政权,我们妇女就要学会生产、指挥生产。”她趁热打铁,把各村妇女召集起来办起了训练班,蔡畅亲自当起了老师’,她给大家讲妇女掌握生产技术的意义,指出如果妇女们不把生产搞上去,前方就没有给养,就不能打胜仗。妇女代表都有一定的觉悟,一 点就通,很快明白了这些道理。当时,陈毅的妻子、蔡畅亲手培养起来的女干部赖月明见蔡畅身体力行,做妇女的榜样,很是感动,便卷起裤子第一个跟着下了水田,妇女们见她们二人并没有遭雷劈,胆子大些的也就积极学习掌握犁耙技术。赣南妇女多是小脚或放脚的,她们根据各人脚的情况,做了分工,大脚的犁耙田,小脚的拔秧。为防小脚陷入泥水中,她们就搬来小椅子坐着干活。就这样一个传一个,一个教一个,江西苏区农村就掀起了妇女学犁田耙田的热潮。由于适时播种插秧,禾秧长得茁壮,当年农业生产获得了丰收,群众都说这应给蔡大姐和赖月明记上一功。
知人善任。培养女干部的“伯乐”
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曾经写文章,称赞蔡畅能识人、善育人、敢用人的美德。文章写道:“蔡大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像古代的伯乐识骏马一样,能够敏锐地识别贤能的妇女。”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一评价是实事求是的。几十年来,经蔡畅选拔、培养出来的妇女干部,绝大多数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不少人至今虽然年事已高却仍然在兢兢业业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竭尽忠诚。大革命时期,蔡畅在广东、江西、武汉,对她身边的女同志都像对自己的亲姐妹一样培养她们,从思想上、文化上、工作能力上提高她们,使她们在革命实践中增长才干。
蔡畅选拔、培养妇女干部不但能够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而且在使用干部方面也能坚持做到“人尽其才”,大胆发挥妇女干部的聪明才智。女作家草明刚到哈尔滨时,因为该市的文联还没有成立,一时没有固定的任务,蔡畅就赶快把她拉到东北局妇委去帮忙。她经常和草明一起下乡,一起研究工作,让草明学写机关的通知、指示文件。东北全境解放以后,草明想到工厂去体验生活,于是她就和蔡畅说起这事,蔡畅便爽快地答应了她,并对草明说:“你是作家,应该到群众中去,这样才有你创作的源泉,妇联不是你的久留之地。”建国后,全国妇联正式开创时期,蔡畅主动把一批优秀妇女干部输送出去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帅孟奇、张琴秋、区梦觉、刘亚雄等,后来分配到中央组织部、纺织部、交通部、中南局等单位,担负了主要领导职务。正如人们所说的:“蔡畅是爱才,但不贪才,她能顾全大局,做到人尽其才。”
蔡畅还根据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指示,积极提高妇女的政治觉悟,鼓励她们向封建势力,向一切旧的习惯势力作斗争,同时培养提拔大批妇女干部。为了提高妇女干部的工作能力,她经常给妇女干部作报告,使她们明了当时国内外形势,正确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她布置工作、交代任务简单明了,使她们能听得懂记得牢,下面干部向她作汇报,她不要求长篇大论,只要说明问题就行了。她发现干部有缺点、错误时总是耐心说服教育,启发其自觉改正,从不轻易训斥人、处分人。为了培养妇女干部,从1932年到1933年,蔡畅亲自在博生县开办了两期妇女训练班,集中训练各县的乡村女干部,每期100人,学习文化、政治、军事。当时,江西全省16个县,有27个妇女干部被选拔到县一级机关担任了领导职务,还有一批妇女干部当上了主席,仅兴国县就有20多名女乡主席,还有更多的妇女干部当选为各级优待红军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卫生委员会的委员。
在兴国县,团委书记李美群工作很积极、很有办法,而且人品好,蔡畅就很想调她出去工作,可是李美群的婆婆思想很封建,不肯让她离家。蔡畅就搬进李美群家里去住,一连住了九个晚上,白天她帮助美群婆婆下地干活,做婆婆的思想工作,夜里她和李美群一起去开会、学革命道理。这些情况,李美群的婆婆一一看在眼里,终于答应让李美群和蔡畅出去工作了。李美群工作十分出色,她带头动员刚结婚不久的丈夫去参军,还动员丈夫的哥哥、自己的弟弟去参军,她在兴国指挥扩军工作,由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群众,层层发动,使得兴国的扩红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到处出现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情景,使得兴国县获得了模范县的光荣称号。
在东北工作时,蔡畅惊喜地发现那里的广大妇女中蕴藏着一种潜力,这种潜力一旦发挥出来就会成为一种改造农村、振兴祖国的巨大力量,她决心大力发掘和爱护这种力量。她还欣喜地发现,当时的彬县县委书记林立是个女同志,这个事实让蔡畅满心欢喜,这进一步证实了她心里所想的“妇女也能够管国家大事”的信念。她大力提拔有能力的妇女干部,郭明秋、曾志、李跃琴等人都是在她关心下成长起来的。
1949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成立后,蔡畅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就是为新中国培养大批新的妇女干部。在全国妇联和教育部的共同关怀下,创办了一所中国妇女职业学校,共收300多名学员。这所学校在蔡畅的关怀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妇女干部,为提高整个妇女干部队伍的素质,推动全国妇女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蔡畅提出:“女干部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在于他们自身的努力。”她希望每一个女干部都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社会主义事业心,把自己锻炼得更加坚强,她的发言在党内外特别是在广大妇女干部当中受到热烈拥护。由于全党都重视对妇女干部的培养,新中国的妇女干部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长,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里面自然有蔡畅的一份功劳。
曾经在中央苏区受过蔡畅培育的女干部黄长娇,在给蔡畅的信中称,蔡畅是她的启蒙老师,她自己从一个不懂事的农村姑娘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都是蔡畅亲切教诲的结果,这使她终生难忘。
充满金子般母爱的“蔡妈妈”
蔡畅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具有深博母爱的慈母,她对儿童充满了深情的爱,对孩子有一种特殊的慈爱感情。她认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她用那如同金子般的慈爱时时刻刻关心、爱护着祖国的未来。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争取孩子们的生存、维护孩子们的权利,蔡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不论她工作有多忙,身体有多么不好,只要谈到孩子,她的眼里就立刻闪射出无限希望和慈爱的光芒。她十分珍视孩子们特有的可塑性,再调皮的孩子,在蔡畅的眼里都有可以诱导成才的积极因素。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孩子、爱护着孩子,还会循循善诱地启发引导孩子,因此,孩子们见了她就感到特别亲切,总会亲昵地喊她“蔡妈妈”。
在革命战争年代里,她在中央苏区为了保护孩子,曾经运用苏联的经验,结合中央苏区的实际情况,发动群众组织“带孩子组”、“托儿组”,解除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和革命工作的后顾之忧,以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在长征路上,有的女同志生了孩子,蔡畅就把自己仅有的奶粉、青稞送给产妇和孩子,尽可能保护孩子。抗日战争初期,大批爱国青年涌向延安,使得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一片欢腾,在这革命高潮中,蔡畅时刻挂念着那些远在国外学习的儿童们,她拿起笔来,伏案疾书,将国内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告诉远在苏联的中国孩子们,叮嘱他们要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要努力学习,以便将来为党更好地工作。在延安,蔡畅亲自主持创办了第一所保育院,使抗战干部在延安的子女和烈士子女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抚养。当时,一些烈士、干部子女在延安上保育院或中小学,每到周末蔡畅就派警卫员把他们接回自己家中去谈心、散步,给他们讲故事,
解放初,蔡畅在哈尔滨工作时,该市封闭了妓院,有十几名朝鲜女孩无家可归,他们都是解放前很小就被人贩子拐卖到妓院的苦孩子,连自己家在何处、父母是谁都记不得了。这些女孩子的命运深深牵动了蔡畅的慈母之心,她召集东北局女干部开了个会,深情地说:“鲁迅先生早在1918年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我们革命女战士更应该肩负这个使命。今天哈尔滨市有一批朝鲜孤儿,我们怎样救济她们?孩子无论是哪一国、哪一个民族、哪一种肤色,他们都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我们都有责任把她们抚养成革命后代,让我们以母亲的心田收养她们吧!”结果,东北局的女干部都抢着把这些女孩子分头领去了,一个也没有给蔡畅留下,但是蔡畅仍然以博大的母爱关心着这些孤儿们。
蔡和森、向警予两位烈士的女儿蔡妮、儿子蔡博是蔡畅的亲侄女、亲侄儿,蔡畅把她们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看待,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并不遗余力地对她们进行革命教育。她经常给侄女、侄儿讲述蔡和森、向警予英勇不屈的革命事迹,鼓励他们要刻苦读书,增长知识,继承父母的革命遗志。蔡妮、蔡博从蔡畅身上体察到了深沉的母爱,心里充满了奋发的热情。
蔡畅慈母般的关爱好似一盏明灯,不时地发出耀眼的光芒,照亮青年人的心坎,照亮孩子们应走的革命道路,帮助孩子们清楚地分辨爱与憎。它犹如点点滴滴的甘露,还对他们的衣食住行、教育等方面十分关 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
责编 兴 柱
决心继承哥嫂的革命遗志
蔡畅,原名蔡咸熙,乳名毛妹子,1900年5月14日出生于湖南双峰县永丰镇的荷叶香光甲堂。蔡畅的父亲蔡容峰靠着祖上留下来的财产过日子,久而久之,坐吃山空,还在蔡畅出生之前,家境就已经衰落。为谋生路,蔡容峰凭借着岳母家的亲戚关系在江南制造局谋到一个差事,但是蔡容峰熏染了官场恶习,一味搜刮民脂民膏,挥霍无度,对妻子儿女漠不关心。蔡畅的母亲却是一位了不起的妇女,她的原名叫葛兰英,性格刚毅、思想豁达、知书明理,既有大家闺秀的端庄典雅之风,又有热血男儿的侠义坦荡之气,在对丈夫失望透顶的情况下,她只身带着儿女离家,靠自己的力量把子女养大成人。
葛兰英同时也是一位积极上进、思想进步、具有顽强斗争精神的人,在辛亥革命的鼓舞下,她卖掉一部分自己出嫁时娘家陪送的嫁妆,凑足了学费,和孩子们一起到湘乡女校上学读书,并改名为葛健豪。1919年,蔡畅和向警予、蔡和森等人决定去法国勤工俭学,葛健豪以50多岁的年龄追随儿女到了法国和子女们一起参加勤工俭学。
除了母亲外,在家庭里给蔡畅影响最深的就要数她的哥哥蔡和森和嫂嫂向警予了。蔡和森在党的思想建设、理论建设和组织建设方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战术方面,在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方面,在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的基本问题方面都为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蔡畅最敬爱、最信赖的人就是蔡和森,在当时蔡畅那纯朴的心灵里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和哥哥并肩战斗,凡是蔡和森追求的,她就坚信是正确的,并且要为之而奋斗。1931年夏,蔡和森作为中共代表赴香港指导广东党的工作,被叛徒出卖而遇害。嫂嫂向警予与蔡畅堪称闺中密友,情同手足,对蔡畅同样产生过重要的影响,1928年被叛徒出卖而遇害。蔡畅还有一个哥哥叫蔡林蒸,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生,省港大罢工中担任过工人纠察队长,1925年11月在同英帝国主义斗争中壮烈牺牲,残暴的敌人把他的尸体剁成数块扔进了大海。两个哥哥一个嫂嫂的牺牲,给了他极大的痛苦与愤怒,同时也增加了她对反动派的刻骨仇恨,坚定了她为中国革命而继续斗争的决心。她发誓一定不让哥哥嫂嫂们的鲜血白流,一定要继承哥嫂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性格“颇强固”的毛妹子
“颇强固”是认识蔡畅的老一辈革命家对她的一致评语,这也确实是对蔡畅个性的准确而恰当的评价。凡是认识蔡畅的人都知道,只要是她认准了的,不论什么力量也不能使她后退和动摇。正是这种“颇强固”的性格使蔡畅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正是这种“颇强固”的性格使她在革命中不屈不挠,进而成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受到党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辛亥革命以后的几年,蔡畅已经成长为一个很秀气、招人喜爱的大姑娘了,他的父亲蔡容峰由于坐吃山空,经济窘迫,就想在自己女儿身上打主意。
那几天,蔡畅见父亲兴冲冲地走进走出,和几个陌生人谈了又谈,陌生人的眼睛直往蔡畅身上溜。后来房中就传出母亲坚决的声音:“不行,毛妹子不能当童养媳!”
“他家给我们500块银元的聘礼呢!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啊,你好好想想吧!”父亲在劝葛兰英。
“不用想,不能:勾了钱而卖自己的女儿!”葛兰英直截了当地回答道。
蔡畅一听就明白了,原来父亲是要把她卖给一个财主家当童养媳,这怎么行!她怒不可遏地冲着父亲说:“我的事,我自己做主,谁说了也不算,你说的人家,我就是不去!”
蔡容峰听后大怒,眼看着到手的500银元没有了,气得他拿起菜刀就要砍向蔡畅母女。从此她陷入了忧伤和迷茫的情绪之中,她觉得在这个家里已经没有安全感,于是决定去找哥哥蔡和森,离开这个令她伤心而又厌倦的家!在离家出走的一路上,她心潮起伏,犹如湘江流水,波涛滚滚,回首遥望渐渐远去的故土,他感到自己犹如一匹挣脱了缰绳的小马,无比轻松、舒畅。带着这种心情,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蔡畅”,用以表达她与命运搏斗而获胜后的愉悦心情。
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那段时间里,蔡畅不仅法文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政治思想上也有了一个飞跃。在长沙时,她虽然也参加了不少进步活动,在哥哥蔡和森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但她对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认识是模模糊糊的,这次出国后,她有机会听哥哥给他讲政治,谈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等等,于是她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开始集中精力和哥哥一起钻研马列主义理论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她以顽强的毅力,边查词典边阅读法文版的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从而在思想上确认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挽救中国的真理,同时她也开始确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世界观。自从她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伟大真理以后,她就一往直前,顽强地为实现这一伟大的真理而奋斗。
破“天规”。以身作则学犁耙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蔡畅是中共江西省委常委,担任组织部长及妇女部长、江西省工农革命政府监委主席。当时,江西革命根据地的青壮年男子大都参加了红军,上了前线打白狗子,后方的工农业生产和政权工作主要依靠妇女来承担,但是在这个地方历史上就有一种迷信的说法:“妇女犁田耙地,要遭雷公打的。”这一阵儿又有人别有用心地神乎其神地说:“女人犁田,晴天还要遭雷劈哩!”这种说法给妇女上地劳动带来了精神上的很大压力。种田不能误农时,看到这种情况蔡畅非常着急,为了把群众从封建迷信中解放出来,也为了发展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她进行了艰苦深入的说服教育,并且立即召开各县妇女干部大会,讲雷电发生的科学道理,鼓励妇女相信科学、破除迷信。做大自然的主人。除此之外,她脱掉鞋袜,卷起裤子,拜老农为师,犁田耙地。老农为她的这股劲头所感动,便手把手地教她如何操作,一点一滴地给她讲窍门、说技巧。在老农指点下,蔡畅很快就掌握了技术。学到犁田本领后,蔡畅就召集宁都附近的妇女,给她们当场示范。她对大家说:“我们的政权是从敌人手里夺过来的,要巩固我们的红色政权,我们妇女就要学会生产、指挥生产。”她趁热打铁,把各村妇女召集起来办起了训练班,蔡畅亲自当起了老师’,她给大家讲妇女掌握生产技术的意义,指出如果妇女们不把生产搞上去,前方就没有给养,就不能打胜仗。妇女代表都有一定的觉悟,一 点就通,很快明白了这些道理。当时,陈毅的妻子、蔡畅亲手培养起来的女干部赖月明见蔡畅身体力行,做妇女的榜样,很是感动,便卷起裤子第一个跟着下了水田,妇女们见她们二人并没有遭雷劈,胆子大些的也就积极学习掌握犁耙技术。赣南妇女多是小脚或放脚的,她们根据各人脚的情况,做了分工,大脚的犁耙田,小脚的拔秧。为防小脚陷入泥水中,她们就搬来小椅子坐着干活。就这样一个传一个,一个教一个,江西苏区农村就掀起了妇女学犁田耙田的热潮。由于适时播种插秧,禾秧长得茁壮,当年农业生产获得了丰收,群众都说这应给蔡大姐和赖月明记上一功。
知人善任。培养女干部的“伯乐”
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曾经写文章,称赞蔡畅能识人、善育人、敢用人的美德。文章写道:“蔡大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像古代的伯乐识骏马一样,能够敏锐地识别贤能的妇女。”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一评价是实事求是的。几十年来,经蔡畅选拔、培养出来的妇女干部,绝大多数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不少人至今虽然年事已高却仍然在兢兢业业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竭尽忠诚。大革命时期,蔡畅在广东、江西、武汉,对她身边的女同志都像对自己的亲姐妹一样培养她们,从思想上、文化上、工作能力上提高她们,使她们在革命实践中增长才干。
蔡畅选拔、培养妇女干部不但能够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而且在使用干部方面也能坚持做到“人尽其才”,大胆发挥妇女干部的聪明才智。女作家草明刚到哈尔滨时,因为该市的文联还没有成立,一时没有固定的任务,蔡畅就赶快把她拉到东北局妇委去帮忙。她经常和草明一起下乡,一起研究工作,让草明学写机关的通知、指示文件。东北全境解放以后,草明想到工厂去体验生活,于是她就和蔡畅说起这事,蔡畅便爽快地答应了她,并对草明说:“你是作家,应该到群众中去,这样才有你创作的源泉,妇联不是你的久留之地。”建国后,全国妇联正式开创时期,蔡畅主动把一批优秀妇女干部输送出去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帅孟奇、张琴秋、区梦觉、刘亚雄等,后来分配到中央组织部、纺织部、交通部、中南局等单位,担负了主要领导职务。正如人们所说的:“蔡畅是爱才,但不贪才,她能顾全大局,做到人尽其才。”
蔡畅还根据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指示,积极提高妇女的政治觉悟,鼓励她们向封建势力,向一切旧的习惯势力作斗争,同时培养提拔大批妇女干部。为了提高妇女干部的工作能力,她经常给妇女干部作报告,使她们明了当时国内外形势,正确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她布置工作、交代任务简单明了,使她们能听得懂记得牢,下面干部向她作汇报,她不要求长篇大论,只要说明问题就行了。她发现干部有缺点、错误时总是耐心说服教育,启发其自觉改正,从不轻易训斥人、处分人。为了培养妇女干部,从1932年到1933年,蔡畅亲自在博生县开办了两期妇女训练班,集中训练各县的乡村女干部,每期100人,学习文化、政治、军事。当时,江西全省16个县,有27个妇女干部被选拔到县一级机关担任了领导职务,还有一批妇女干部当上了主席,仅兴国县就有20多名女乡主席,还有更多的妇女干部当选为各级优待红军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卫生委员会的委员。
在兴国县,团委书记李美群工作很积极、很有办法,而且人品好,蔡畅就很想调她出去工作,可是李美群的婆婆思想很封建,不肯让她离家。蔡畅就搬进李美群家里去住,一连住了九个晚上,白天她帮助美群婆婆下地干活,做婆婆的思想工作,夜里她和李美群一起去开会、学革命道理。这些情况,李美群的婆婆一一看在眼里,终于答应让李美群和蔡畅出去工作了。李美群工作十分出色,她带头动员刚结婚不久的丈夫去参军,还动员丈夫的哥哥、自己的弟弟去参军,她在兴国指挥扩军工作,由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群众,层层发动,使得兴国的扩红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到处出现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情景,使得兴国县获得了模范县的光荣称号。
在东北工作时,蔡畅惊喜地发现那里的广大妇女中蕴藏着一种潜力,这种潜力一旦发挥出来就会成为一种改造农村、振兴祖国的巨大力量,她决心大力发掘和爱护这种力量。她还欣喜地发现,当时的彬县县委书记林立是个女同志,这个事实让蔡畅满心欢喜,这进一步证实了她心里所想的“妇女也能够管国家大事”的信念。她大力提拔有能力的妇女干部,郭明秋、曾志、李跃琴等人都是在她关心下成长起来的。
1949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成立后,蔡畅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就是为新中国培养大批新的妇女干部。在全国妇联和教育部的共同关怀下,创办了一所中国妇女职业学校,共收300多名学员。这所学校在蔡畅的关怀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妇女干部,为提高整个妇女干部队伍的素质,推动全国妇女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蔡畅提出:“女干部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在于他们自身的努力。”她希望每一个女干部都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社会主义事业心,把自己锻炼得更加坚强,她的发言在党内外特别是在广大妇女干部当中受到热烈拥护。由于全党都重视对妇女干部的培养,新中国的妇女干部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长,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里面自然有蔡畅的一份功劳。
曾经在中央苏区受过蔡畅培育的女干部黄长娇,在给蔡畅的信中称,蔡畅是她的启蒙老师,她自己从一个不懂事的农村姑娘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都是蔡畅亲切教诲的结果,这使她终生难忘。
充满金子般母爱的“蔡妈妈”
蔡畅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具有深博母爱的慈母,她对儿童充满了深情的爱,对孩子有一种特殊的慈爱感情。她认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她用那如同金子般的慈爱时时刻刻关心、爱护着祖国的未来。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争取孩子们的生存、维护孩子们的权利,蔡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不论她工作有多忙,身体有多么不好,只要谈到孩子,她的眼里就立刻闪射出无限希望和慈爱的光芒。她十分珍视孩子们特有的可塑性,再调皮的孩子,在蔡畅的眼里都有可以诱导成才的积极因素。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孩子、爱护着孩子,还会循循善诱地启发引导孩子,因此,孩子们见了她就感到特别亲切,总会亲昵地喊她“蔡妈妈”。
在革命战争年代里,她在中央苏区为了保护孩子,曾经运用苏联的经验,结合中央苏区的实际情况,发动群众组织“带孩子组”、“托儿组”,解除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和革命工作的后顾之忧,以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在长征路上,有的女同志生了孩子,蔡畅就把自己仅有的奶粉、青稞送给产妇和孩子,尽可能保护孩子。抗日战争初期,大批爱国青年涌向延安,使得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一片欢腾,在这革命高潮中,蔡畅时刻挂念着那些远在国外学习的儿童们,她拿起笔来,伏案疾书,将国内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告诉远在苏联的中国孩子们,叮嘱他们要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要努力学习,以便将来为党更好地工作。在延安,蔡畅亲自主持创办了第一所保育院,使抗战干部在延安的子女和烈士子女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抚养。当时,一些烈士、干部子女在延安上保育院或中小学,每到周末蔡畅就派警卫员把他们接回自己家中去谈心、散步,给他们讲故事,
解放初,蔡畅在哈尔滨工作时,该市封闭了妓院,有十几名朝鲜女孩无家可归,他们都是解放前很小就被人贩子拐卖到妓院的苦孩子,连自己家在何处、父母是谁都记不得了。这些女孩子的命运深深牵动了蔡畅的慈母之心,她召集东北局女干部开了个会,深情地说:“鲁迅先生早在1918年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我们革命女战士更应该肩负这个使命。今天哈尔滨市有一批朝鲜孤儿,我们怎样救济她们?孩子无论是哪一国、哪一个民族、哪一种肤色,他们都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我们都有责任把她们抚养成革命后代,让我们以母亲的心田收养她们吧!”结果,东北局的女干部都抢着把这些女孩子分头领去了,一个也没有给蔡畅留下,但是蔡畅仍然以博大的母爱关心着这些孤儿们。
蔡和森、向警予两位烈士的女儿蔡妮、儿子蔡博是蔡畅的亲侄女、亲侄儿,蔡畅把她们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看待,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并不遗余力地对她们进行革命教育。她经常给侄女、侄儿讲述蔡和森、向警予英勇不屈的革命事迹,鼓励他们要刻苦读书,增长知识,继承父母的革命遗志。蔡妮、蔡博从蔡畅身上体察到了深沉的母爱,心里充满了奋发的热情。
蔡畅慈母般的关爱好似一盏明灯,不时地发出耀眼的光芒,照亮青年人的心坎,照亮孩子们应走的革命道路,帮助孩子们清楚地分辨爱与憎。它犹如点点滴滴的甘露,还对他们的衣食住行、教育等方面十分关 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
责编 兴 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