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年的坚守和关注
1993年,中国电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一方面国产影片因为创作上内容“假大空”的现象过于严重,导致几年间迅速流失大批观众。电影院门口几乎门可罗雀,全国票房降到史上最低点。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步伐也带动着中国电影实现跨世纪转型,未能完全摆脱体制经济依赖的国有电影制片厂,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及管理改革问题,市场意识未曾建立,民营影视公司尚没有发展壮大,这一切都使得1993年的中国电影步履维艰。也就在这一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的师生决定开展一次面向青年导演的影展,以求发现和推介青年电影人才,为中国电影输送新的创作力量。这一届,虽然只颁发了7个奖项,但是获得最佳故事片奖的《三毛从军记》和《站直了,别趴下》,以及最佳男女主角奖的奚美娟和胡亚捷因此被更多人知道。此后,大学生电影节成功预言和见证了更多“明日之星”的出现,许多导演和演员其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奖,就是在大学生电影节上获得的。霍建起、张扬、金琛、施润玖等新生代导演都曾在这里首次获奖。
之后电影节如期在每年的三四月份与全国大学生见面。作为每年开奖最早的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几乎成为这一年青年导演创作的领奖风向标。从第五届开始,电影节又增设了“最受大学生欢迎男女主角”奖以及“最受大学生欢迎影片”,完全依靠大学生投票产生结果的这几个奖项,几乎成为大学生电影节区别于其他学生影展的最大亮点。2000年后,电影节开设了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对于参展影片的长度与类型逐渐放开。2002年增设了电视电影类的奖项。2011年,电影节正式将“短片竞赛单元”改为“原创影片大赛”,可以看到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18年来几乎年年都在改革和创新,力图与时俱进,争取最大限度地反映和展现当下青年影像创作者的创作面貌,
18年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颁出了近400个奖项,发掘和鼓励了无数中国年轻电影人。可以说这样的成绩,无愧于电影节主办方18年来的坚守和关注。
大学生自己的电影节
所谓大学生电影节,就是从策划、组织、筹办、观赏、评判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出大学生的亲身参与。就主办方北京师范大学而言,影展由艺术影视传媒学院具体承办,影展准备阶段几乎都要调动全学院的学生力量,按照外联组、媒体组、影展组等多个部门来组织学生志愿加入进来,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指导作用。“最受欢迎奖”的票选则是由每个看过影展的大学生亲自投票产生的,所谓“含金量”也在于此。
如今,中国电影市场80%的观众都是来自于17至25岁的青年观众,大学生群体恰恰属于这个年龄范畴,因此很多制片商及投资商也更看重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通过电影节票选出来的最受欢迎演员、导演,通常会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
更多大学生,正通过亲身参与影展获益。比如很多影视机构中的管理人才,都是经过参与到大学生电影节的筹备,逐渐培养了合作意识,锻炼了工作能力,从而有机会在毕业后,进入专业的影视制作机构任职。同时,通过电影节期间展开的影片观摩、论坛讨论、电影大师、影评征集等活动,成功打破了原本较为封闭的教学模式。来自不同影视类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共聚一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交流。
精彩纷呈的短片单元
2011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将“短片竞赛单元”正式改为“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意图为大学生长片及短片创作者们同时打开展示自我、沟通交流的平台。很多青年导演通过短片竞赛平台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获得拍摄长片的机会,宁浩、应亮、卢正雨等就是他们当中的代表。原创影片大赛下设7个竞赛单元:剧情片、动画短片、纪录片、实验短片、音乐短片、网络短片、气象生活短片,除各单元设置相应奖项外,还设置了大学生电影节创意形象片奖、“爱拍电影”特别奖、最佳组织奖等单项奖。此外,本届原创影片大赛还设置了“华谊兄弟公益非竞赛单元”。体现影展与市场的某种结合。
1993年,中国电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一方面国产影片因为创作上内容“假大空”的现象过于严重,导致几年间迅速流失大批观众。电影院门口几乎门可罗雀,全国票房降到史上最低点。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步伐也带动着中国电影实现跨世纪转型,未能完全摆脱体制经济依赖的国有电影制片厂,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及管理改革问题,市场意识未曾建立,民营影视公司尚没有发展壮大,这一切都使得1993年的中国电影步履维艰。也就在这一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的师生决定开展一次面向青年导演的影展,以求发现和推介青年电影人才,为中国电影输送新的创作力量。这一届,虽然只颁发了7个奖项,但是获得最佳故事片奖的《三毛从军记》和《站直了,别趴下》,以及最佳男女主角奖的奚美娟和胡亚捷因此被更多人知道。此后,大学生电影节成功预言和见证了更多“明日之星”的出现,许多导演和演员其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奖,就是在大学生电影节上获得的。霍建起、张扬、金琛、施润玖等新生代导演都曾在这里首次获奖。
之后电影节如期在每年的三四月份与全国大学生见面。作为每年开奖最早的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几乎成为这一年青年导演创作的领奖风向标。从第五届开始,电影节又增设了“最受大学生欢迎男女主角”奖以及“最受大学生欢迎影片”,完全依靠大学生投票产生结果的这几个奖项,几乎成为大学生电影节区别于其他学生影展的最大亮点。2000年后,电影节开设了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对于参展影片的长度与类型逐渐放开。2002年增设了电视电影类的奖项。2011年,电影节正式将“短片竞赛单元”改为“原创影片大赛”,可以看到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18年来几乎年年都在改革和创新,力图与时俱进,争取最大限度地反映和展现当下青年影像创作者的创作面貌,
18年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颁出了近400个奖项,发掘和鼓励了无数中国年轻电影人。可以说这样的成绩,无愧于电影节主办方18年来的坚守和关注。
大学生自己的电影节
所谓大学生电影节,就是从策划、组织、筹办、观赏、评判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出大学生的亲身参与。就主办方北京师范大学而言,影展由艺术影视传媒学院具体承办,影展准备阶段几乎都要调动全学院的学生力量,按照外联组、媒体组、影展组等多个部门来组织学生志愿加入进来,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指导作用。“最受欢迎奖”的票选则是由每个看过影展的大学生亲自投票产生的,所谓“含金量”也在于此。
如今,中国电影市场80%的观众都是来自于17至25岁的青年观众,大学生群体恰恰属于这个年龄范畴,因此很多制片商及投资商也更看重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通过电影节票选出来的最受欢迎演员、导演,通常会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
更多大学生,正通过亲身参与影展获益。比如很多影视机构中的管理人才,都是经过参与到大学生电影节的筹备,逐渐培养了合作意识,锻炼了工作能力,从而有机会在毕业后,进入专业的影视制作机构任职。同时,通过电影节期间展开的影片观摩、论坛讨论、电影大师、影评征集等活动,成功打破了原本较为封闭的教学模式。来自不同影视类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共聚一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交流。
精彩纷呈的短片单元
2011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将“短片竞赛单元”正式改为“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意图为大学生长片及短片创作者们同时打开展示自我、沟通交流的平台。很多青年导演通过短片竞赛平台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获得拍摄长片的机会,宁浩、应亮、卢正雨等就是他们当中的代表。原创影片大赛下设7个竞赛单元:剧情片、动画短片、纪录片、实验短片、音乐短片、网络短片、气象生活短片,除各单元设置相应奖项外,还设置了大学生电影节创意形象片奖、“爱拍电影”特别奖、最佳组织奖等单项奖。此外,本届原创影片大赛还设置了“华谊兄弟公益非竞赛单元”。体现影展与市场的某种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