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S8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4)12-0067-02
猪水肿病又名大肠杆菌病毒血症,是断乳仔猪常见多发病,断乳后1~2周龄多发,发病率较低,呈地方性流行,病死率高.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但以春季的4~5月和秋季的9~10月发病较多,特别在气候骤变和阴雨季节更易发病,出现局部水肿或全身瘫痪为特征的一种症侯。笔者2004~2006年诊疗64例,治愈48例,治愈率75 %。
1 发病原因
引起本病的病源是一种具有特异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所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中毒症。当以下条件存在时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如断奶仔猪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喂方法,断奶方法不当,饲料蛋白质比例水平偏高且过于单纯,矿物质、微量元素缺乏,饲喂贪吃过饱等,若硒和维生素E不足时,会诱导本病发生;猪舍卫生条件差,仔猪缺乏运动,致使猪体质衰弱,脾气亏虚,三焦失调,则水湿外泄受阻,使水湿泛溢于肌肤,致水肿、经络麻痹而发病。
2 临床症状
本病多突然发病,病初表现轻度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步态不稳、体温一般不升高,偶有个别猪只体温上升;随之可见头面部、眼睑、下颌间隙等处水肿,并出现神经症状,大多行走不稳,摇摆盲目转圈,有的病猪前肢跪地,两后肢直立,有的卧地不起,四肢划动,似游泳状,口吐白沫,用手触摸猪体,反应敏感,兴奋不安,叫声嘶哑,表现惊厥。本病进程很快,一般均在48 h以内死亡,大猪病程较长,常可延至5 d~7 d或更长一些时日。
3 病变
解剖可见猪体面部、眼睑、胃、肠系膜、胆囊、肠系膜淋巴结、喉头、肺、脑等各部位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尤以胃壁水肿最为严重。切开胃壁可见增厚和胶冻状,并流出清亮或茶色液体,结肠系膜呈胶冻样水肿,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心包和胸腹腔有较多积液,暴露空气则凝成胶冻状。有时可见出血性肠炎。
4 防治
4.1 预防
因本病的发生与哺乳仔猪饲养管理息息相关,预防本病必须对哺乳仔猪适时补料,以提高其消化吸收能力,切忌突然断乳和更换饲料,饲料营养要全面,饲料中的蛋白质不能过高,断乳后的仔猪切忌饲喂过饱,饲料不能存放时间过长。应注意添加硒和维生素E。猪舍保持清洁干燥,定期冲洗消毒,这样才可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同时可采用以下药物进行预防:① 在断乳前1周和断乳3周,每天内服磺胺二甲基嘧啶1.5 g,也可在发病季节用磺胺、大蒜等药物进行预防。
② 控制饲料喂量,添加0.1 %亚硒酸纳,在断奶时把饲料喂量减少到每头仔猪每天0.5 g,并在一周左右以后慢慢增加到足量。
4.2 治疗
药物治疗的早期效果较好,后期一般无效。可采用中西结合和对症治疗法,以抗过敏、消除水肿和抑制肠道致病菌协同进行,而且应及早诊断和治疗。一般在神经症状出现前或症状较轻是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通过临床试用,用下列方法治疗此病可取得良好效果。出现症状后,用安钠加5 mL,加甘露醇 20 mL~50 mL(或25 %~50 %高渗葡萄糖20 mL~50 mL)一次静注,同时使用适量的抗菌药物(如:恩诺沙星、链霉素、磺胺5-甲氧嘧啶、硫酸卡那霉素等)。如症状好转,可在6 h~12 h再用一次,直到精神、食欲恢复再停药。同时根据病情适当配合使用地塞米松可获得满意效果。此外对病猪还可应用盐类缓泻剂通便,以减少毒物的吸收,对治疗可起到积极作用。
其它同猪群在用亚硒酸钠进行预防的同时。通过上述方法治疗,即使在早期神经症状出现时也取得较好疗效。
5 小结与讨论
该病导致死亡的原因是产毒性大肠杆菌在肠道中大量增殖,产生毒素,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逐渐在仔猪内积聚,引起毒血症,并非细菌本身所致。
对已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猪治疗可能太晚,对尚未表现临床症状处在疾病潜伏期和具有病原性大肠杆菌的同窝仔猪采用抗菌药物或其他相应措施,以控制或降低肠道内大肠杆菌数量,防止毒素的产生和吸收。一窝仔猪中,一旦出现病猪,必须对全窝仔猪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其防治效果较好。
饲料中蛋白水平过高是该病的诱发因素。农村饲养的仔猪大多采用蛋白含量偏高乳猪饲料,而早期断奶仔猪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差,较多饲料蛋白质进入肠道后发生腐败,伤害了消化器官组织,肠道绒毛缩短,消化酶活性下降,肠吸收功能降低,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未被消化吸收蛋白质或未被吸收的氨基酸进入肠道后,导致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紊乱而利于本菌繁殖产生毒素,诱发本病。
饲料中硒的缺乏与本病的发生相关。硒和维生素E在机体内共同参与机体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保护细胞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免受脂质过氧化物游离基的破坏,两者有复杂的补偿和协同作用。机体缺乏时,免疫器官正常结构遭到破坏,抗病力减弱,引起仔猪肝营养不良,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消化道正常生理机能,消化过程生理失调,肠道正常PH值和菌群体系发生变化,从而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增殖、附着和毒素产生与吸收创造了条件。在农村散养猪饲料用量少,包装饲料存放时间长,尤其是大包装饲料,硒的含量下降,有的还掺杂其他农家饲料,使饲料中的硒更少,而引发本病。
本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有关。本病一般多发于气温多变、阴雨潮湿大的4~5月及9~10月,由于冷热交替频繁,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致使本菌在肠内大量增殖,产生肠毒素,并经吸收后引起速发性过敏反应,而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量的肠毒素进入血液积聚,引发本病。
猪水肿病又名大肠杆菌病毒血症,是断乳仔猪常见多发病,断乳后1~2周龄多发,发病率较低,呈地方性流行,病死率高.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但以春季的4~5月和秋季的9~10月发病较多,特别在气候骤变和阴雨季节更易发病,出现局部水肿或全身瘫痪为特征的一种症侯。笔者2004~2006年诊疗64例,治愈48例,治愈率75 %。
1 发病原因
引起本病的病源是一种具有特异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所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中毒症。当以下条件存在时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如断奶仔猪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喂方法,断奶方法不当,饲料蛋白质比例水平偏高且过于单纯,矿物质、微量元素缺乏,饲喂贪吃过饱等,若硒和维生素E不足时,会诱导本病发生;猪舍卫生条件差,仔猪缺乏运动,致使猪体质衰弱,脾气亏虚,三焦失调,则水湿外泄受阻,使水湿泛溢于肌肤,致水肿、经络麻痹而发病。
2 临床症状
本病多突然发病,病初表现轻度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步态不稳、体温一般不升高,偶有个别猪只体温上升;随之可见头面部、眼睑、下颌间隙等处水肿,并出现神经症状,大多行走不稳,摇摆盲目转圈,有的病猪前肢跪地,两后肢直立,有的卧地不起,四肢划动,似游泳状,口吐白沫,用手触摸猪体,反应敏感,兴奋不安,叫声嘶哑,表现惊厥。本病进程很快,一般均在48 h以内死亡,大猪病程较长,常可延至5 d~7 d或更长一些时日。
3 病变
解剖可见猪体面部、眼睑、胃、肠系膜、胆囊、肠系膜淋巴结、喉头、肺、脑等各部位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尤以胃壁水肿最为严重。切开胃壁可见增厚和胶冻状,并流出清亮或茶色液体,结肠系膜呈胶冻样水肿,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心包和胸腹腔有较多积液,暴露空气则凝成胶冻状。有时可见出血性肠炎。
4 防治
4.1 预防
因本病的发生与哺乳仔猪饲养管理息息相关,预防本病必须对哺乳仔猪适时补料,以提高其消化吸收能力,切忌突然断乳和更换饲料,饲料营养要全面,饲料中的蛋白质不能过高,断乳后的仔猪切忌饲喂过饱,饲料不能存放时间过长。应注意添加硒和维生素E。猪舍保持清洁干燥,定期冲洗消毒,这样才可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同时可采用以下药物进行预防:① 在断乳前1周和断乳3周,每天内服磺胺二甲基嘧啶1.5 g,也可在发病季节用磺胺、大蒜等药物进行预防。
② 控制饲料喂量,添加0.1 %亚硒酸纳,在断奶时把饲料喂量减少到每头仔猪每天0.5 g,并在一周左右以后慢慢增加到足量。
4.2 治疗
药物治疗的早期效果较好,后期一般无效。可采用中西结合和对症治疗法,以抗过敏、消除水肿和抑制肠道致病菌协同进行,而且应及早诊断和治疗。一般在神经症状出现前或症状较轻是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通过临床试用,用下列方法治疗此病可取得良好效果。出现症状后,用安钠加5 mL,加甘露醇 20 mL~50 mL(或25 %~50 %高渗葡萄糖20 mL~50 mL)一次静注,同时使用适量的抗菌药物(如:恩诺沙星、链霉素、磺胺5-甲氧嘧啶、硫酸卡那霉素等)。如症状好转,可在6 h~12 h再用一次,直到精神、食欲恢复再停药。同时根据病情适当配合使用地塞米松可获得满意效果。此外对病猪还可应用盐类缓泻剂通便,以减少毒物的吸收,对治疗可起到积极作用。
其它同猪群在用亚硒酸钠进行预防的同时。通过上述方法治疗,即使在早期神经症状出现时也取得较好疗效。
5 小结与讨论
该病导致死亡的原因是产毒性大肠杆菌在肠道中大量增殖,产生毒素,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逐渐在仔猪内积聚,引起毒血症,并非细菌本身所致。
对已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猪治疗可能太晚,对尚未表现临床症状处在疾病潜伏期和具有病原性大肠杆菌的同窝仔猪采用抗菌药物或其他相应措施,以控制或降低肠道内大肠杆菌数量,防止毒素的产生和吸收。一窝仔猪中,一旦出现病猪,必须对全窝仔猪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其防治效果较好。
饲料中蛋白水平过高是该病的诱发因素。农村饲养的仔猪大多采用蛋白含量偏高乳猪饲料,而早期断奶仔猪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差,较多饲料蛋白质进入肠道后发生腐败,伤害了消化器官组织,肠道绒毛缩短,消化酶活性下降,肠吸收功能降低,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未被消化吸收蛋白质或未被吸收的氨基酸进入肠道后,导致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紊乱而利于本菌繁殖产生毒素,诱发本病。
饲料中硒的缺乏与本病的发生相关。硒和维生素E在机体内共同参与机体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保护细胞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免受脂质过氧化物游离基的破坏,两者有复杂的补偿和协同作用。机体缺乏时,免疫器官正常结构遭到破坏,抗病力减弱,引起仔猪肝营养不良,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消化道正常生理机能,消化过程生理失调,肠道正常PH值和菌群体系发生变化,从而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增殖、附着和毒素产生与吸收创造了条件。在农村散养猪饲料用量少,包装饲料存放时间长,尤其是大包装饲料,硒的含量下降,有的还掺杂其他农家饲料,使饲料中的硒更少,而引发本病。
本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有关。本病一般多发于气温多变、阴雨潮湿大的4~5月及9~10月,由于冷热交替频繁,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致使本菌在肠内大量增殖,产生肠毒素,并经吸收后引起速发性过敏反应,而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量的肠毒素进入血液积聚,引发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