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那是2008年秋日的一个午后,我带着二(3)班的孩子们来到操场上。按学校的要求,不久后,每班将选拔男女生各10名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跳绳比赛。孩子们一遍遍地训练着,个个汗流浃背,我也累得满身大汗。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红扑扑的脸庞,回想这段时间回家作业上布置的“练习跳绳”,我似乎看到胜利在向我招手。我想,我这么认真地训练,肯定会有回报的。
一个半月后,我终于选出20位得意门生参加了比赛。但结果却是那么残酷:二年级5个班,二(3)班第5名,倒数第一!虽然我清楚,是比赛,总会有输赢,可我万万想不到的是,那么认真训练的结果竟是这样的成绩,哪怕是个第4名,心里也舒坦些呀!再看孩子们,得知这一消息,有的低下了头,有的眼眶湿润了,还有的甚至轻轻呜咽起来,无疑,这个消息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真是想不明白!慢慢地,随着期末考试的到来,这件事也被渐渐淡忘……
很快,新学年来临。体育老师告知:本学期还将举行全班性的跳绳比赛。我开始暗暗担心起来:上学期那么认真地训练,还是选拔出的20名跳绳高手,我们的成绩就已经垫底,更何况这学期还是全班比赛。要知道到现在为止,班里还有几个孩子不会跳绳呢!怎么办?这时我突然想起了一本书。
那是我寒假期间认真读过的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书中有一节介绍《有三部分内容的座右铭》。在魏老师的班级,每位学生桌子上都放着一件做得很好看的五面体,上面写满了字,这便是座右铭。座右铭有三部分内容:第一:自己最崇拜的人的名字或照片;第二:自己要追赶的同学的名字;第三:针对自己的思想弱点写一句医治这一弱点的格言。其中第二条魏书生老师是这样做的: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竞赛,不只让学生追尖子,当冠军,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我竞赛,鼓励学生和自己程度相近的同学竞赛。对呀,我何不这样试试看?
说干就干。一天,阳光体育活动时,我给每个孩子测试了一分钟跳绳的成绩并让他们自己记住。回到教室,我让每个孩子大声汇报自己的成绩,一轮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清楚了自己在班级中的跳绳水平。接着我对孩子们说:“今天,罗老师要请大家在班里找一个跳绳对手,要求水平和自己不相上下,比自己好一点的更好,从今天开始,你就和对手比一比谁练得勤奋,谁的进步大,到真正比赛的时候,看看谁能赢过自己的对手,谁就是真正的胜利!”孩子们很快理解了我的意思,纷纷伸长脖子,寻找起来。出乎意料的是:有几个平时调皮的男孩竟然向跳得最好的女孩提出了挑战。魏书生的招果然好用!我暗自高兴。
接下来的日子,只要下课铃声一响,二(3)班教室外就会有几个孩子不停地在跳绳,那是一些特别要强的孩子,可还有大部分孩子总还是自顾自地做着游戏,尤其是那几位跳绳特困生,更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丢人现眼。怎么会这样?发起挑战的时候一个个还信誓旦旦,怎么转个身就抛到九霄云外了?转念一想:也是,毕竟还只是二年级的孩子,怎么可以和魏老师班里的初中生相提并论?小孩子嘛,还是要哄的。于是,我宣布要为跳绳特困生征集师傅,只要有进步,师傅徒弟一并奖励,奖品:一张彩纸打印的金苹果。一下子,小手林立,我轻轻松松选了几位有责任心的小师傅。很快,课间的时候,一个个师傅飞奔进办公室报告着好消息:“罗老师,小浩会连着跳20个了。”“罗老师,小浩会连着跳50个了。”教室里,小浩喜滋滋地笑着,其他的孩子也莫名地喜悦着。接着在阳光体育时间,我又给每个孩子进行了一分钟测试,回到教室,一对一对的挑战者大声宣布自己的成绩,胜利者上讲台,失败者落寞地回座位。一个个金苹果飞到了胜利者的手中,飞到了师傅徒弟的手中,台上是胜利的微笑,台下是羡慕的眼神。
接下来,只要有时间,我就让孩子们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班级挑战,不断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很快,学校比赛的日子到了,孩子们既为班级而跳,也为自己而跳。他们发挥得出奇地好,就连小浩也在一分钟里跳到了120个,这在以前,可是他想都不敢想的成绩啊!最后的结果,我们班全年级第二名!此刻,再多的言语也无法替代孩子们心中的喜悦!
【反思】
比赛和评比不仅是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同时也具有多元的育人功能。如何组织比赛和评比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比赛和评比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为什么两次跳绳比赛,教师同样的重视,同样的认真,却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结论:态度要认真,方法更重要!就像我们经常讲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发自学生内心的动力,才是真正的动力。魏书生说:这样的竞赛,这样的追击,取胜的希望值大,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竞赛积极性。引导学生追击紧挨着自己的同学,这本身就是对他的一个刺激,他自己内心深处不服气的心理更容易激发竞赛的积极性。这样大家都前有榜样,后有追兵,班级便容易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气氛。我在想:这个方法可不可以用在教育教学的其它方面呢?是不是所有方面都适合呢?这还有待于今后的实践。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
余杭区临平一小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王红曼
那是2008年秋日的一个午后,我带着二(3)班的孩子们来到操场上。按学校的要求,不久后,每班将选拔男女生各10名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跳绳比赛。孩子们一遍遍地训练着,个个汗流浃背,我也累得满身大汗。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红扑扑的脸庞,回想这段时间回家作业上布置的“练习跳绳”,我似乎看到胜利在向我招手。我想,我这么认真地训练,肯定会有回报的。
一个半月后,我终于选出20位得意门生参加了比赛。但结果却是那么残酷:二年级5个班,二(3)班第5名,倒数第一!虽然我清楚,是比赛,总会有输赢,可我万万想不到的是,那么认真训练的结果竟是这样的成绩,哪怕是个第4名,心里也舒坦些呀!再看孩子们,得知这一消息,有的低下了头,有的眼眶湿润了,还有的甚至轻轻呜咽起来,无疑,这个消息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真是想不明白!慢慢地,随着期末考试的到来,这件事也被渐渐淡忘……
很快,新学年来临。体育老师告知:本学期还将举行全班性的跳绳比赛。我开始暗暗担心起来:上学期那么认真地训练,还是选拔出的20名跳绳高手,我们的成绩就已经垫底,更何况这学期还是全班比赛。要知道到现在为止,班里还有几个孩子不会跳绳呢!怎么办?这时我突然想起了一本书。
那是我寒假期间认真读过的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书中有一节介绍《有三部分内容的座右铭》。在魏老师的班级,每位学生桌子上都放着一件做得很好看的五面体,上面写满了字,这便是座右铭。座右铭有三部分内容:第一:自己最崇拜的人的名字或照片;第二:自己要追赶的同学的名字;第三:针对自己的思想弱点写一句医治这一弱点的格言。其中第二条魏书生老师是这样做的: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竞赛,不只让学生追尖子,当冠军,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我竞赛,鼓励学生和自己程度相近的同学竞赛。对呀,我何不这样试试看?
说干就干。一天,阳光体育活动时,我给每个孩子测试了一分钟跳绳的成绩并让他们自己记住。回到教室,我让每个孩子大声汇报自己的成绩,一轮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清楚了自己在班级中的跳绳水平。接着我对孩子们说:“今天,罗老师要请大家在班里找一个跳绳对手,要求水平和自己不相上下,比自己好一点的更好,从今天开始,你就和对手比一比谁练得勤奋,谁的进步大,到真正比赛的时候,看看谁能赢过自己的对手,谁就是真正的胜利!”孩子们很快理解了我的意思,纷纷伸长脖子,寻找起来。出乎意料的是:有几个平时调皮的男孩竟然向跳得最好的女孩提出了挑战。魏书生的招果然好用!我暗自高兴。
接下来的日子,只要下课铃声一响,二(3)班教室外就会有几个孩子不停地在跳绳,那是一些特别要强的孩子,可还有大部分孩子总还是自顾自地做着游戏,尤其是那几位跳绳特困生,更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丢人现眼。怎么会这样?发起挑战的时候一个个还信誓旦旦,怎么转个身就抛到九霄云外了?转念一想:也是,毕竟还只是二年级的孩子,怎么可以和魏老师班里的初中生相提并论?小孩子嘛,还是要哄的。于是,我宣布要为跳绳特困生征集师傅,只要有进步,师傅徒弟一并奖励,奖品:一张彩纸打印的金苹果。一下子,小手林立,我轻轻松松选了几位有责任心的小师傅。很快,课间的时候,一个个师傅飞奔进办公室报告着好消息:“罗老师,小浩会连着跳20个了。”“罗老师,小浩会连着跳50个了。”教室里,小浩喜滋滋地笑着,其他的孩子也莫名地喜悦着。接着在阳光体育时间,我又给每个孩子进行了一分钟测试,回到教室,一对一对的挑战者大声宣布自己的成绩,胜利者上讲台,失败者落寞地回座位。一个个金苹果飞到了胜利者的手中,飞到了师傅徒弟的手中,台上是胜利的微笑,台下是羡慕的眼神。
接下来,只要有时间,我就让孩子们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班级挑战,不断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很快,学校比赛的日子到了,孩子们既为班级而跳,也为自己而跳。他们发挥得出奇地好,就连小浩也在一分钟里跳到了120个,这在以前,可是他想都不敢想的成绩啊!最后的结果,我们班全年级第二名!此刻,再多的言语也无法替代孩子们心中的喜悦!
【反思】
比赛和评比不仅是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同时也具有多元的育人功能。如何组织比赛和评比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比赛和评比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为什么两次跳绳比赛,教师同样的重视,同样的认真,却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结论:态度要认真,方法更重要!就像我们经常讲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发自学生内心的动力,才是真正的动力。魏书生说:这样的竞赛,这样的追击,取胜的希望值大,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竞赛积极性。引导学生追击紧挨着自己的同学,这本身就是对他的一个刺激,他自己内心深处不服气的心理更容易激发竞赛的积极性。这样大家都前有榜样,后有追兵,班级便容易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气氛。我在想:这个方法可不可以用在教育教学的其它方面呢?是不是所有方面都适合呢?这还有待于今后的实践。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
余杭区临平一小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王红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