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的哀愁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s3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物一直是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经典话题,本文试图考察中国的礼物馈赠的现实变迁,以此来分析人际关系网络的复杂性与功能性。
  礼物交换话题到今天依然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牵涉到了包括关系、情感、道德、传统、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也就是莫斯说的社会的“总体呈献”。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礼物馈赠仍然是人们交往或者建立关系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人们的观念发生转变,礼物馈赠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礼物与人情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几年不联系的朋友会突然发来结婚的消息和婚礼的请帖,虽然人们厌恶这种行为,但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随礼,原因如下。首先,礼物仍然作为一种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而发挥作用。一方面,对于未来某一时刻交往的绸缪,使人们往往不愿意轻易放弃一段关系。另一方面,在关系本位的中国,个体在关系网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连接的,关系网络中的任何一点都有其他点与之相连。关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个体更倾向于投资这种潜在的支持力量。
  然而,这种随礼现象中却存在着形式和情感的悖论。文化的惯性和关系的压力,使大部分人在感情空位的情况下选择随礼,所谓“随”,包含着一种从众的心态,这种礼物基本上都属于仪式化的礼物馈赠。这种情况下的随礼被当作一种祝福礼仪的异化,甚至被斥为一种敛财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原有感情的伤害。拒绝随礼是表达愤怒最简单的方法,但是笔者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种迂回的通过随礼来终止人情关系的策略。这是指双方以前并没有礼债关系,一方还是选择了随礼,这种情况下,送礼者并不希望与对方建立礼债关系,而是借送礼单方终止了人情关系。尤其当感情受到伤害时,礼物转变成了一种终止关系的策略。黄玉琴曾经提到人情关系的非正常终止过程中的现象:与一家亲戚中断人情往来,通常是集体性的行为,即与亲缘关系相同的几家同时断绝人情往来。首先,这种终止关系的策略都是通过退出交换网络,不再有礼物的赠予和还礼;其次,随着公共领域的衰落,人们逐渐退守到私人领域,群体的约束力随之减小,虽然个体仍旧处于关系网络之中,但是对于关系的维护有了很强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的选择,中断人情往来成为一种个体性的行为。
  二、礼物的变迁
  随礼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中国传统社会中,礼物的交换具有在场性,即礼物的交换构成一个社会实践,送礼的一方和收礼的一方同时出现在一个场域之中,进行面对面的交换。婚礼上通常设有礼单,送礼的人必须亲自到场,到礼单登记处送上礼物,并登记在册。当下中国社会中,在诸如婚礼等仪式中的礼物已经基本上以金钱的形式馈赠。阎云翔在《私人生活的变革》中也记录了结婚彩礼以“干折”的形式支付,礼物的“物”已经越来越被“钱”所替换,所以现在随礼也被称为“礼钱”。这是由于钱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高效率性和高流通性,符合现代社会生活这种快节奏的特征。另外,现代社会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特征,人口分散,以往的熟人社会渐渐崩溃,形成了一种半熟人社会,因此,参加一次婚礼可能意味着跨越大半个中国,随着银行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出现了“人没到礼到”的新现象。通过转账等不到场的形式进行的随礼,缺失了一种面对面的义务,人际关系也相对脆弱。并不是所有的随礼都可以不在场,个体往往会不计成本地参加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婚礼,因此,关系的远近不仅表现在礼物之“物”上,也表现在礼物之“礼”上,“礼”是通过个体的在场实现的,而这一点却被忽略了。
  随着个体活动范围的扩大,人际关系网络不仅仅局限在亲属关系中,阎云翔就分析了屯亲和朋友在礼物交换的核心区域的重要性。在城市生活中,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大多数人生活在核心家庭中,城市中散落着无数的独立的小家庭,亲属们分散在各行各业中,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同一片土地上耕耘。但是,生活的残酷,使人们依然需要情感的慰藉和支持,于是非亲属关系的朋友、同学取代了以前亲属关系所占据的位置。萨林斯认为慷慨互惠是一种近亲间的自愿分享或是一种“贵族的义务”,现实生活中,最好的朋友也扮演了一种近亲的角色,好朋友之间的关系完全是通过义气或者感情而建立的,而不是一种生物性的血缘关系。这也是现代社会中,亲属关系弱化的结果之一。反映在礼物馈赠中(不考虑工具性的礼物馈赠),社会距离是以个体的情感距离为标准的。个体自主选择建立的非亲属关系在生命历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占据权威地位的亲属关系已经完全衰落,亲属关系依然是人际关系网络中的重要一环。
  三、结语
  礼物的工具性和功利性越来越强。格雷戈里探讨了礼物与商品的关系,他认为礼物与商品是能够互相转化的,而关于这一点,萨林斯提出“礼物经济与商品经济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一个连续体的两个极点。从一个极点到另一个极点移动的关键变量是‘亲属关系距离’:礼物交换往往是在亲属之间进行的,随着亲属关系距离的延长,交换者变成了陌生人,商品交换也就出现了”。城市化的进程打破了传统中国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个体离开熟人社会进入城市中,成为单个的原子,消费的逻辑将人们置于“流动的生活”中,消费社会的日常不再允许滞留过去(那意味着成为垃圾),而是指向“今天”。因为个人的自我已经断裂,变成了“自我的他者”,礼物因此指向未来,不再留恋过去,而未来正是一种目的论和工具论的目标,礼物也不可避免地减少了昔日温暖而怀旧的色彩,多了一份冷漠和功利。因此,当下中国礼物交换的变迁既是亲属关系距离扩大的结果,同时,也是现代消费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央民族大学)
其他文献
桫椤,中国作协会员,河北作协特约研究员,在《诗探索》《诗歌月刊》《诗选刊》等媒体发表诗歌评论作品,诗论文章曾获《人民文学》“近作短评”银奖;有诗作在《绿风》《诗选刊》《四川诗歌》等媒体发表,并入选《河北青年诗典》《河北诗选》《天天诗历》等,曾担任河北省第一届“孙犁文学奖”(政府奖)诗歌评委。  翻阅《牡丹》杂志2016年的诗歌稿件,一个与《牡丹》有关但又不只与《牡丹》有关的问题萦绕心头:一家纸媒为
期刊
《雌性的草地》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华文文学女作家严歌苓于1988年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蛮荒草原上生活的女子牧马班入手,以独特的行文结构向我们展现了在特殊的年代和环境下,在性和欲的缝隙中挣扎着的一个个独立的女性形象。在《雌性的草地》这部小说中,读者除了被作品极富阅读性的故事情节和作者独特的叙述结构所吸引外,整部作品留给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严歌苓在文本中使用的各种色彩斑斓的意象。
期刊
《菜园》是沈从文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围绕玉太太和她的儿子少琛,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沈从文小说很多都是“从塑造美到毁灭美”的模式。作者起初用纯净、素朴的语言营造出引人向善的美的意境,似乎那些都是理想世界里的情景,但作品最后,那些美往往会消逝或者被毁灭。如《边城》中起初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在动荡岁月里偏安一隅的边城,城里宁静和谐,翠翠、傩送等起初是美丽的化身,到文章最后沈从文却给我们留下一个望夫石般
期刊
屠格涅夫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不朽的创作为俄国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作品中流露的民主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深深影响着19世纪的俄国读者,推动了整个时代思想的进步。时至今日,人道主义的旋律依然奏响在世界各地各民族当中,足以见得研究屠格涅夫人道主义情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短篇小说《木木》为例,探究屠格涅夫寓于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情怀,有助于反思现代社会罪恶现象,重新审视人道主义
期刊
知名美剧《权力的游戏》中塑造了百余个人物形象,观众在欣赏该系列影视作品时,对人物命运的变化普遍有较大的兴趣。本文以剧中人物珊莎·史塔克为例,分析该剧在描绘人物命运的时候,如何让观众始终无法把握人物命运走向,进而保持与增进对该作品的兴趣。  美剧《权力的游戏》改编自小说《冰与火之歌》,该剧把握了原著中“冰”与“火”的主题,突出了人性的挣扎。剧中塑造了百余个人物,却并非孤立地凸现英雄主义和奸猾阴谋,而
期刊
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乐理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能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并提高学习效率。但目前乐理视唱练耳教学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自主能力培养等方面。为弥补这些不足,应明确职业目标、调整教学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乐理视唱练耳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基础性课程,同时又是实践性和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对高职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
期刊
《被弃的爱者》的视角独特。以新批评及心理分析视角可发掘诗的内涵及结构,探讨诗中的主角与女子的关系可发现更全面真实的情形,并非只是爱者一直所抱怨的被弃,也非对女子的完全批判。伦理教化是此诗幽深的意韵,虽然诗作较久远,但时间并未对理解该诗歌造成不可逾越的障碍,解读此诗创作的时代,能够更好地理解此诗。  《被弃的爱者》是英国文艺复兴先驱托马斯·华埃特的名作,而国内学者研究的不多。本文试图从新批评和心理分
期刊
本文通过分析《基础英语》翻转课堂学生个性化学习模式,即个性化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资源、个性化学习策略和个性化学习指导,指出翻转课堂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实践平台,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学生学习层面的问题,提出翻转课堂与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2007年在美国初创以来,逐渐风靡了整个世界。很多教师对该教学模式进行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经实践证
期刊
本文以黑河学院设计系为例,探索一种中俄合作并适应边境高校发展的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艺术设计教育的科学发展。  在“一带一路”“龙江丝路带”战略规划背景下,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双创”人才、推进中俄艺术设计产业合作为目标,以整合艺术教育资源、激发高校与企业间的创新活力为落脚点,着力深化中俄艺术教育合作,打造集高端人才培养、中俄艺
期刊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称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据统计,在《诗经》305篇中,涉及女性的篇目达101首,约占总篇目三分之一,且这些女性形象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层面。在涉及女性的诗篇中,多充满对女性之美的高度赞扬。从这些诗歌所描写或反映的女性形象身上看,无一不突显出中国传统美学素朴自然的古典韵味。《诗经》中女性形象美对后世审美影响深远,其展现出的“清新淡雅、温婉蕴藉”堪称中国女性美的典范。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