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要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最大的社会产出。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节能,强调节约使用能源和减少总的能源需求;二是改善能源结构,降低单位能源中碳的含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以限制排放温室气体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
一、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一)制定了省级方案,编制专项规划
编制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以皖政〔2010〕5号颁布实施。方案明确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以及发展低碳经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出台了《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纲要确定今后5年全省低碳技术发展的方向、重点和阶段性目标,提出到2015年安徽省新能源产业主营收入超千亿元。组织编制《安徽省“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安徽省低碳城市发展规划》。
(二)开展清洁发展机制合作,启动低碳试点工作
推荐、指导一批企业参与了二氧化碳减排国际合作。截至目前,海螺水泥、淮北矿业、淮南矿业、皖北煤电、马钢集团等大型企业共62个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审批,21个项目经联合国有关机构注册,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024万吨。同时,支持马鞍山市、淮北市等地方和大型企业、园区发展低碳经济,积极申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三)坚持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产业化
培育一批国家、省级低碳技术科研和产业化基地,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核能、循环经济等重大技术的研发和示范获得进展。其中,淮南矿业集团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马鞍山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奇瑞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也纳入了国家批准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鼓励发展的主要产业,太阳能、光伏以及半导体照明灯等低碳技术和产业也已起步。
尽管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较好进展,但面临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一是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发展较为缓慢。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水电开发潜力有限,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受资源、技术等制约,较长时期难以成为主力能源。二是高耗能、高排放的高碳产业比重大,并且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三是低碳产业发展滞后,低碳技术不足。与沿海先进省市相比,安徽省光伏产业、新能源、建筑节能和环保设备等低碳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低碳技术创新和研发不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低碳技术人才。
二、安徽经济加快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完成节能减排责任目标的必然要求
据统计,2010年,安徽省能源消费总量为9702.08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加3196.1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8.32%。其中:全省一次能源消费的煤品燃料、石油燃料、一次电力、天然气的构成比例为87.5:10:1:1.5;全省一、二、三产业和生活用能分别占终端能源消费量的2.03%、77.92%、9.52%和10.53%,工业用能占76.59%;全省高耗能产业能源消费总量约为5504.3万吨标准煤,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4%。以上数据反映,安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能源需求强劲,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高碳”仍将持续一段时期,全省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因此,安徽只有尽早发展低碳产业结构,提升低碳技术水平,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才能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降碳目标。
(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
安徽省能源产业和基础工业比重大,钢铁、有色、建材、电力、石油加工、化工六大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3%以上,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重化工”特征,家电、汽车等重点产业面临竞争压力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繁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代表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能够推动全省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能够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不断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起到重要的牵动作用。
(三)建设“生态安徽”和“美好安徽”的主要手段
安徽省是2003年提出建设生态省并被原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第七个生态建设试点省,也是我国中西部第一个试点省。安徽省第九届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美好安徽”新概念。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生态破坏,减轻环境污染,改变公众消费模式,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升城乡生态文明的水平,有利于推动生态安徽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扎实推进安徽省低碳经济转型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紧出台相关政策
发展低碳,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必须依靠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引导,省级应明确牵头协调部门及其相应职责,部署全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重大政策,组织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等。一是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发展低碳经济扶持政策。二要探索碳指标交易制度。三是选择有条件的重点区域进行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试点。
(二)着力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产业为支撑,要把打造低碳产业作为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是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低碳、高效产业,严格控制高碳排放产业的引进和进一步扩张。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突出抓好钢铁、有色、化工、汽车、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工艺,坚决淘汰高耗能产业。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优势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
(三)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一是重视低碳技术研究开发,力争在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上有重大突破,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和国际交流。推进新能源、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技术的产业化,加快成熟技术和工艺的转化运用。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地区)的技术转让。三是着力打造合芜蚌滁低碳创新企业群。发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集聚优势,打造一批优势低碳创新企业群。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智能电网、环保设备等领域形成技术集聚态势,壮大全省低碳创新主体。
(四)积极发展林业碳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要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积极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经营、扩大封山育林、科学改造低质低效林,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减少火灾和病虫害损失。提高森林碳汇的计量、检测评估技术,加强指标管理。同时。要大力推广高效投入产出、减少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农耕方式。鼓励选育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推广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等。
(五)增强全民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各级政府要成为节能减排的模范,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做低碳消费的引领者;消费者要自觉树立低碳消费观念。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消费的宣传走进社区、学校,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节能、减排、降耗、适度的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07)
[2]庄贵阳. 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09)
[3]刘再起,陈春.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 国外社会科学,2010(03)
[4]张丽峰.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J]. 开放导报,2010(04)
(胡悦,武汉大学经管学院)
一、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一)制定了省级方案,编制专项规划
编制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以皖政〔2010〕5号颁布实施。方案明确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以及发展低碳经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出台了《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纲要确定今后5年全省低碳技术发展的方向、重点和阶段性目标,提出到2015年安徽省新能源产业主营收入超千亿元。组织编制《安徽省“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安徽省低碳城市发展规划》。
(二)开展清洁发展机制合作,启动低碳试点工作
推荐、指导一批企业参与了二氧化碳减排国际合作。截至目前,海螺水泥、淮北矿业、淮南矿业、皖北煤电、马钢集团等大型企业共62个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审批,21个项目经联合国有关机构注册,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024万吨。同时,支持马鞍山市、淮北市等地方和大型企业、园区发展低碳经济,积极申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三)坚持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产业化
培育一批国家、省级低碳技术科研和产业化基地,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核能、循环经济等重大技术的研发和示范获得进展。其中,淮南矿业集团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马鞍山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奇瑞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也纳入了国家批准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鼓励发展的主要产业,太阳能、光伏以及半导体照明灯等低碳技术和产业也已起步。
尽管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较好进展,但面临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一是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发展较为缓慢。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水电开发潜力有限,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受资源、技术等制约,较长时期难以成为主力能源。二是高耗能、高排放的高碳产业比重大,并且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三是低碳产业发展滞后,低碳技术不足。与沿海先进省市相比,安徽省光伏产业、新能源、建筑节能和环保设备等低碳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低碳技术创新和研发不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低碳技术人才。
二、安徽经济加快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完成节能减排责任目标的必然要求
据统计,2010年,安徽省能源消费总量为9702.08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加3196.1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8.32%。其中:全省一次能源消费的煤品燃料、石油燃料、一次电力、天然气的构成比例为87.5:10:1:1.5;全省一、二、三产业和生活用能分别占终端能源消费量的2.03%、77.92%、9.52%和10.53%,工业用能占76.59%;全省高耗能产业能源消费总量约为5504.3万吨标准煤,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4%。以上数据反映,安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能源需求强劲,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高碳”仍将持续一段时期,全省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因此,安徽只有尽早发展低碳产业结构,提升低碳技术水平,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才能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降碳目标。
(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
安徽省能源产业和基础工业比重大,钢铁、有色、建材、电力、石油加工、化工六大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3%以上,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重化工”特征,家电、汽车等重点产业面临竞争压力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繁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代表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能够推动全省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能够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不断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起到重要的牵动作用。
(三)建设“生态安徽”和“美好安徽”的主要手段
安徽省是2003年提出建设生态省并被原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第七个生态建设试点省,也是我国中西部第一个试点省。安徽省第九届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美好安徽”新概念。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生态破坏,减轻环境污染,改变公众消费模式,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升城乡生态文明的水平,有利于推动生态安徽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扎实推进安徽省低碳经济转型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紧出台相关政策
发展低碳,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必须依靠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引导,省级应明确牵头协调部门及其相应职责,部署全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重大政策,组织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等。一是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发展低碳经济扶持政策。二要探索碳指标交易制度。三是选择有条件的重点区域进行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试点。
(二)着力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产业为支撑,要把打造低碳产业作为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是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低碳、高效产业,严格控制高碳排放产业的引进和进一步扩张。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突出抓好钢铁、有色、化工、汽车、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工艺,坚决淘汰高耗能产业。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优势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
(三)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一是重视低碳技术研究开发,力争在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上有重大突破,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和国际交流。推进新能源、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技术的产业化,加快成熟技术和工艺的转化运用。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地区)的技术转让。三是着力打造合芜蚌滁低碳创新企业群。发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集聚优势,打造一批优势低碳创新企业群。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智能电网、环保设备等领域形成技术集聚态势,壮大全省低碳创新主体。
(四)积极发展林业碳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要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积极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经营、扩大封山育林、科学改造低质低效林,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减少火灾和病虫害损失。提高森林碳汇的计量、检测评估技术,加强指标管理。同时。要大力推广高效投入产出、减少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农耕方式。鼓励选育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推广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等。
(五)增强全民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各级政府要成为节能减排的模范,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做低碳消费的引领者;消费者要自觉树立低碳消费观念。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消费的宣传走进社区、学校,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节能、减排、降耗、适度的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07)
[2]庄贵阳. 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09)
[3]刘再起,陈春.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 国外社会科学,2010(03)
[4]张丽峰.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J]. 开放导报,2010(04)
(胡悦,武汉大学经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