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语文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是一个主要的目标。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情感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36-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维立体教学目标,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便是情感目标: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激发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对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语文课应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有效激发学生情感。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感情朗读激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实践也证明,感情朗读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理解语文的有效途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基础上,融会自己的情感,披文入情,以声传情,或激昂、或委婉、或悲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
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在出示面对厄运,谈迁的表现如何后,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在初步体会情感后,引导分析“茶饭不思”、“夜难安寝”这两个词,然后进行朗读指导,指导学生用缓慢、低沉的语气来读好这两个词,读好这句话,再让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学生在读中更好地促进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厄运” 的理解。这样,既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又使学生进入文本,激发了内心情感。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一、二年级学生要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苏教版小语教材把《会走路的树》编进二年级下学期课本,正是把课文当载体落实这一目标的良好举措。教学时,我抓住三点:(一)要学出情趣(二)要学有思想(三)要学会感激。
文学本是有情物。童话的字里行间永远充溢着情和趣。有了趣,才吸引孩子们注目,想读,爱读,读中追根求源,读后掩卷静思;有了情,才使美好的故事、深刻的舟涵、深远的寄托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感动他们,激励他们。
树,是植物,它怎么会走路呢?文题引发的有趣悬念,使课文有情有趣地展开故事情节。
“好奇”你懂吗?小鸟见到了什么感到好奇?
这棵会走路的树,小鸟喜欢吗?为什么?读书,感悟,可以得出如下四点结论:
A会走路的树长得漂亮——“金色”。
B会走路的树勤快——“走来走去”。
C会走路的树态度和蔼:“当然可以。来吧!”
D树与小鸟成了朋友:
“玩了好一会儿”“把小鸟送回家”
“天天陪小鸟”
“去了许多地方,”
“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第二年春天,小鸟又见到另一棵会走路的树,它提出了什么问题?
小驯鹿说了哪些话?小鸟明白了什么?
小驯鹿对小鸟好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读书,体悟,一篇短短童话却一波三折,有趣有情地演绎着,有起有伏地延伸着,如一出小戏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如一卷卡通色彩斑斓、熠熠夺目,更如一本连环画,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多彩,彰显了人世间的友善和和谐。
二、角色参与激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让学生换位思考,并产生相应角色的动作 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同悲共喜,同乐共怒,无疑能使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从而强化感受,在相互共鸣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掌声》一文中,我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心里会想……会对小英说……“这些问题诱导学生,使学生将课文描绘的客观世界转变成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这样,学生不再是站在文本的外围,而是入情入境,以小英同学的身份想象、猜测、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增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个训练点是教学重点的有效突破口之一,既有利于学生语言发展,又可以多元化地有效帮助学生增进情感体验,升华思想认识。
三、认知冲突激情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与差异,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一文时,我在通过学生角色参与后,让学生思考谈迁还要不要再写《国榷》时以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进行这样一番对话:谈迁,你已为《国榷》失去了太多,为了写《国榷》,你一贫如洗;为了写《国榷》,你没有来得及见父亲最后一面;为了写《国榷》,你已花费了大半辈子.如今,你已年老体弱,时间已经不多,你还是放弃吧,不要再写了! 这样,在写与不写的认知冲突中,学生更能深刻体会到谈迁的信念是多么的坚定、不可动摇。
四、创设情境激情
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阅读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感性体验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有效地通过语言、图像、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让学生实现情感的升华,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如教学《孔子游春》一文时,在教学春天美景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春天美景的画面,学生在已有经验的调动下,在直观的画面前不由沉浸其中,对春天的美景有了很深的感悟。在让学生朗读时,我又配上了舒缓的音乐,学生伴随音乐而读,眼前似乎浮现了孔子和他的学生其乐融融的画面,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很深的帮助当然,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应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为语文教学服务。
五、教师以情激情
罗曼•地罗兰曾经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先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在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作为教师,还应该做到以情激情,或通过富有感召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或教师本身作为一个个体融入到文本中去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更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地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真正做到师生共鸣,生生共鸣,生本共鸣,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情感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36-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维立体教学目标,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便是情感目标: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激发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对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语文课应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有效激发学生情感。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感情朗读激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实践也证明,感情朗读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理解语文的有效途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基础上,融会自己的情感,披文入情,以声传情,或激昂、或委婉、或悲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
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在出示面对厄运,谈迁的表现如何后,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在初步体会情感后,引导分析“茶饭不思”、“夜难安寝”这两个词,然后进行朗读指导,指导学生用缓慢、低沉的语气来读好这两个词,读好这句话,再让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学生在读中更好地促进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厄运” 的理解。这样,既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又使学生进入文本,激发了内心情感。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一、二年级学生要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苏教版小语教材把《会走路的树》编进二年级下学期课本,正是把课文当载体落实这一目标的良好举措。教学时,我抓住三点:(一)要学出情趣(二)要学有思想(三)要学会感激。
文学本是有情物。童话的字里行间永远充溢着情和趣。有了趣,才吸引孩子们注目,想读,爱读,读中追根求源,读后掩卷静思;有了情,才使美好的故事、深刻的舟涵、深远的寄托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感动他们,激励他们。
树,是植物,它怎么会走路呢?文题引发的有趣悬念,使课文有情有趣地展开故事情节。
“好奇”你懂吗?小鸟见到了什么感到好奇?
这棵会走路的树,小鸟喜欢吗?为什么?读书,感悟,可以得出如下四点结论:
A会走路的树长得漂亮——“金色”。
B会走路的树勤快——“走来走去”。
C会走路的树态度和蔼:“当然可以。来吧!”
D树与小鸟成了朋友:
“玩了好一会儿”“把小鸟送回家”
“天天陪小鸟”
“去了许多地方,”
“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第二年春天,小鸟又见到另一棵会走路的树,它提出了什么问题?
小驯鹿说了哪些话?小鸟明白了什么?
小驯鹿对小鸟好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读书,体悟,一篇短短童话却一波三折,有趣有情地演绎着,有起有伏地延伸着,如一出小戏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如一卷卡通色彩斑斓、熠熠夺目,更如一本连环画,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多彩,彰显了人世间的友善和和谐。
二、角色参与激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让学生换位思考,并产生相应角色的动作 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同悲共喜,同乐共怒,无疑能使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从而强化感受,在相互共鸣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掌声》一文中,我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心里会想……会对小英说……“这些问题诱导学生,使学生将课文描绘的客观世界转变成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这样,学生不再是站在文本的外围,而是入情入境,以小英同学的身份想象、猜测、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增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个训练点是教学重点的有效突破口之一,既有利于学生语言发展,又可以多元化地有效帮助学生增进情感体验,升华思想认识。
三、认知冲突激情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与差异,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一文时,我在通过学生角色参与后,让学生思考谈迁还要不要再写《国榷》时以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进行这样一番对话:谈迁,你已为《国榷》失去了太多,为了写《国榷》,你一贫如洗;为了写《国榷》,你没有来得及见父亲最后一面;为了写《国榷》,你已花费了大半辈子.如今,你已年老体弱,时间已经不多,你还是放弃吧,不要再写了! 这样,在写与不写的认知冲突中,学生更能深刻体会到谈迁的信念是多么的坚定、不可动摇。
四、创设情境激情
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阅读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感性体验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有效地通过语言、图像、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让学生实现情感的升华,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如教学《孔子游春》一文时,在教学春天美景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春天美景的画面,学生在已有经验的调动下,在直观的画面前不由沉浸其中,对春天的美景有了很深的感悟。在让学生朗读时,我又配上了舒缓的音乐,学生伴随音乐而读,眼前似乎浮现了孔子和他的学生其乐融融的画面,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很深的帮助当然,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应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为语文教学服务。
五、教师以情激情
罗曼•地罗兰曾经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先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在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作为教师,还应该做到以情激情,或通过富有感召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或教师本身作为一个个体融入到文本中去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更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地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真正做到师生共鸣,生生共鸣,生本共鸣,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