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数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整数到分数是小学阶段中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拓展。在接触分数概念后,学生的数学学习步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是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不少学生在分数概念建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以至于无法深刻领会分数的意义,从而影响后续相关学习的效率。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一课,深刻解读了教材的学习价值,关注了分数概念的深层内涵和本质,灵动建构分数的概念意象,引领学生整体建构了数概念。
【片段一】在广阔背景中认识单位“1”,沟通联系
师:刚才说了,一个人、一条红领巾、一栋楼房、一块黑板,这些东西可以用“1”来表示。这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也知道的。可是有些同学提出了一个团队、一支部队,这些由一些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用“1”来表示。这样看来,这个“1”可是无所不包呀,对不对?它跟一年级时所认识的“1”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生:它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好多个。
师:有道理吗?这个“1”有时可以表示单个的,有时可以表示有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所以这个“1”,和原来的含义就不一样了。这样的“1”在现实当中还能找到吗?
(课件出示图片:3个苹果)
师:认识吗?3个苹果能不能叫做“1”?
生:能。
师:可是我怎么看怎么觉着像是“3”呢?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看起来更像“1”?
生:圈起来。(课件出示,加上圈)
师:这样看起来更像“1”了。3个苹果可以看做“1”,那么6个苹果能不能看做“1”?
生:能。
师:9个苹果呢?12个呢?18个?
生:能。
师:不管来多少个苹果,我们都可以在大脑里把它们看做“1”。我们一旦把这3个苹果看做“1”,那么这6个苹果就不再是“1”了,应该看做几呢?
生:2。
师:怎么会是2呢?这个2哪儿来的?
生:因为它一共有2个3,所以可以看做2。
师:有道理吗?真棒!(用课件在6个苹果上每3个加上圈)这3个苹果是“1”,还有3个也是“1”,一共几个“1”呀?
生:2个。
师:2个这样的“1”,不就是“2”吗?下面看谁反应快,还是把3个苹果看做“1”,这么多苹果又可以看做几呢?(课件出示12个苹果)
生(齐):4。
师:因为有几个这样的“1”?
生(齐):4个。
师:非常棒。4个这样的“1”当然可以看做4,那如果有5个这样的“1”呢?
(张老师再顺次提问6个、7个、8个……这样的“1”分别是多少,学生一一作答)
师:一句话,有几个这样的“1”——
生:就是几。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把这3个苹果看做的“1”,就成了一个计量单位。在数学上,像这样的“1”,我们给它个名称,叫单位“1”。
(张老师接着引导学生回顾刚才各幅图中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单位“1”)
【赏析】抽象认识单位“1”,是分数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上述片段中,张老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对单位“1”的认识并进行梳理和归纳:“1”有时可以表示单个物体,有时可以表示有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但是张老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将单位“1”置于更广阔的数概念的背景中,让学生整体感知。“我们一旦把这3个苹果看做‘1’,那么这6个苹果应该看做几呢?”这个提问提升了单位“1”的内涵和功能,让学生认识单位“1”本质上就是整数的计数单位。在变式巩固中,学生自然得出“有几个这样的‘1’,就是几”这个结论,沟通了分数、“1”与整数之间的联系。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单位“1”,实现对数概念的整体建构。
【片段二】在纵向对比中认识本质,理解内涵
师:今天的学习,我们就将从这些单位“1”拉开序幕。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月饼。(出示:把1个月饼看做单位“1”,再出示5个月饼)下面这些月饼可以用几来表示?
生:5。
师:怎么想?
生:1个月饼是单位“1”,它有5个月饼,就有5个单位“1”。
师:5个这样的单位“1”,用哪个数表示?
生:5。
(课件继续分别出示3个、1个苹果,学生回答用3、1表示。接着,出示个月饼图)
师:那现在呢?
生:。
师:这一回怎么不像刚才那样用5、3、1这样的整数去表示呢?
生:因为这次它已经不是一个整体了,已经被去掉了一部分。
师:他觉得这会儿已经不够一个整体了,也就是不够一个……
生:单位“1”。
师:而前面呢?
生:够。
师:有几个单位“1”,就用几表示。这回不到一个单位“1”了,我们就用——
生:分数。
师:为什么用来表示呢?
生:因为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4份,被吃掉了1份,只剩下3份了,所以用来表示。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个月饼看做单位“1”,有几个这样的单位“1”,就可以用几来表示。而不足一个单位“1”时,可用分数来表示。
【赏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张老师引领学生进行纵向对比,即利用同一个单位“1”,通过表示份数的渐进变化,让学生们自觉地从整数到分数来依次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化了对单位“1”本质的认识,并自然地感受到分数与整数之间的本质区别,巧妙沟通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了对内涵的理解。
【片段三】在横向对比中丰富表象,逐步抽象
(继续出示长方形图、1米长的线段、8个小圆片图,让学生分别填上合适的数)
(学生填空,教师巡视。在学生全部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
师:数学课上,光会这样简单的填是不够的,仔细观察这3幅画面,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每一幅图中,有几个这样的单位“1”,就是几。
师:她发现了不管用什么作单位“1”,有几个单位“1”,就是几。了不起的发现。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它们每个的最后一幅图都是。
师:看出来没有?我也看出来了。但是我有个问题——都是吗?
(出示下图)
生:是。
师:单位“1”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奇怪,单位“1”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呢?
生:因为它表示的数量都是一样的。
师:一样在哪儿呢?谁再具体地说说?
生:因为它们都被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
师:哦,尽管这里的单位“1”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被怎么样了?
生: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
师:表示了這样的3份。所以都可以用一个共同的分数,谁来表示?
生:。
师:其实你们的意思是不是说,能不能用表示,跟这里的单位“1”是没有关系?
生:没有。
师:既然没有关系,我们能不能用一条0到1的线段来表示这里的单位“1”?
生:可以。
师:那么该怎样表示呢?
生: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
(先用课件展示,出示、的线段图,让学生说出相应分数)
师:原来像、、这样的分数,也都可以在0到1这样的一条线段上找到各自的位置。像这样的分数,我们都找到了。可是像2、3、4这样的自然数又在哪儿呢?猜猜看。0、1已经找到了,2应该在哪儿?指给我看,往哪儿?
(学生分别上台在线段上指一指位置)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了像、、这样的分数,包括以前学过的0、1、2、3等自然数都可以在数线上找到它们的位置。
【赏析】在这个片段中,张老师沿用月饼图的习题形式,采用了长方形图、1米长的线段图、8个小圆片图来分别表示单位“1”,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为什么单位“1”不一样,但阴影部分却都可以用表示?在比较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丰富了这个分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张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出分数和整数,从具体实物图像到简单数轴,逐步抽象,建立起分数的概念意象。
【片段四】在多重变式中抽象意义,建构模型
师:老师有问题了(出示图),同样是,为什么第一幅图只涂了1个,而第二幅涂了2个,第三幅涂了3个呢?
生:因为他们同样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3份,取其中的1份。
师:他们的单位“1”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所以尽管都是,但是单位“1”不同,于是他们各自表示的五角星的个数也不同。
(课件出示下图,让学生说出分数)
师:奇怪,刚才大家说是单位“1”不同,现在三幅图的单位“1”一样吗?
生:一样。
师:涂色部分的小正方形个数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么这单位“1”一样,涂色的个数也一样,为什么表示的分数却各不相同呢?
生1:因为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
生2:而且取的份数也不同。
师:尽管单位“1”一样了,可是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的份数也不同,所以表示的分数也不同。这样看来,要准确地表示出一个分数,我们固然要看看单位“1”是什么,还要看平均分的份数(板书)是多少,表示的份数(板书)又是多少?把握了这一切之后,分数的含义也就出来了。
【赏析】变式训练是概念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分数概念的抽象,历来是教学难点。张老师没有直接从分数概念表述上去让学生生硬地抽象,而是通过两组不同的变式:第一组变式是单位“1”不同,但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相同,所以可以用相同的分数表示;第二组是单位“1”相同,但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尽管阴影部分小方块的个数相同,但却要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在辨析中,让学生再次充分感受分数概念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张老师水到渠成地采用简洁的板书帮助学生建构起分数的基本模型,抽象出分数概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 jxjyzyy@163.com
【片段一】在广阔背景中认识单位“1”,沟通联系
师:刚才说了,一个人、一条红领巾、一栋楼房、一块黑板,这些东西可以用“1”来表示。这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也知道的。可是有些同学提出了一个团队、一支部队,这些由一些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用“1”来表示。这样看来,这个“1”可是无所不包呀,对不对?它跟一年级时所认识的“1”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生:它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好多个。
师:有道理吗?这个“1”有时可以表示单个的,有时可以表示有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所以这个“1”,和原来的含义就不一样了。这样的“1”在现实当中还能找到吗?
(课件出示图片:3个苹果)
师:认识吗?3个苹果能不能叫做“1”?
生:能。
师:可是我怎么看怎么觉着像是“3”呢?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看起来更像“1”?
生:圈起来。(课件出示,加上圈)
师:这样看起来更像“1”了。3个苹果可以看做“1”,那么6个苹果能不能看做“1”?
生:能。
师:9个苹果呢?12个呢?18个?
生:能。
师:不管来多少个苹果,我们都可以在大脑里把它们看做“1”。我们一旦把这3个苹果看做“1”,那么这6个苹果就不再是“1”了,应该看做几呢?
生:2。
师:怎么会是2呢?这个2哪儿来的?
生:因为它一共有2个3,所以可以看做2。
师:有道理吗?真棒!(用课件在6个苹果上每3个加上圈)这3个苹果是“1”,还有3个也是“1”,一共几个“1”呀?
生:2个。
师:2个这样的“1”,不就是“2”吗?下面看谁反应快,还是把3个苹果看做“1”,这么多苹果又可以看做几呢?(课件出示12个苹果)
生(齐):4。
师:因为有几个这样的“1”?
生(齐):4个。
师:非常棒。4个这样的“1”当然可以看做4,那如果有5个这样的“1”呢?
(张老师再顺次提问6个、7个、8个……这样的“1”分别是多少,学生一一作答)
师:一句话,有几个这样的“1”——
生:就是几。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把这3个苹果看做的“1”,就成了一个计量单位。在数学上,像这样的“1”,我们给它个名称,叫单位“1”。
(张老师接着引导学生回顾刚才各幅图中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单位“1”)
【赏析】抽象认识单位“1”,是分数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上述片段中,张老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对单位“1”的认识并进行梳理和归纳:“1”有时可以表示单个物体,有时可以表示有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但是张老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将单位“1”置于更广阔的数概念的背景中,让学生整体感知。“我们一旦把这3个苹果看做‘1’,那么这6个苹果应该看做几呢?”这个提问提升了单位“1”的内涵和功能,让学生认识单位“1”本质上就是整数的计数单位。在变式巩固中,学生自然得出“有几个这样的‘1’,就是几”这个结论,沟通了分数、“1”与整数之间的联系。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单位“1”,实现对数概念的整体建构。
【片段二】在纵向对比中认识本质,理解内涵
师:今天的学习,我们就将从这些单位“1”拉开序幕。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月饼。(出示:把1个月饼看做单位“1”,再出示5个月饼)下面这些月饼可以用几来表示?
生:5。
师:怎么想?
生:1个月饼是单位“1”,它有5个月饼,就有5个单位“1”。
师:5个这样的单位“1”,用哪个数表示?
生:5。
(课件继续分别出示3个、1个苹果,学生回答用3、1表示。接着,出示个月饼图)
师:那现在呢?
生:。
师:这一回怎么不像刚才那样用5、3、1这样的整数去表示呢?
生:因为这次它已经不是一个整体了,已经被去掉了一部分。
师:他觉得这会儿已经不够一个整体了,也就是不够一个……
生:单位“1”。
师:而前面呢?
生:够。
师:有几个单位“1”,就用几表示。这回不到一个单位“1”了,我们就用——
生:分数。
师:为什么用来表示呢?
生:因为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4份,被吃掉了1份,只剩下3份了,所以用来表示。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个月饼看做单位“1”,有几个这样的单位“1”,就可以用几来表示。而不足一个单位“1”时,可用分数来表示。
【赏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张老师引领学生进行纵向对比,即利用同一个单位“1”,通过表示份数的渐进变化,让学生们自觉地从整数到分数来依次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化了对单位“1”本质的认识,并自然地感受到分数与整数之间的本质区别,巧妙沟通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了对内涵的理解。
【片段三】在横向对比中丰富表象,逐步抽象
(继续出示长方形图、1米长的线段、8个小圆片图,让学生分别填上合适的数)
(学生填空,教师巡视。在学生全部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
师:数学课上,光会这样简单的填是不够的,仔细观察这3幅画面,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每一幅图中,有几个这样的单位“1”,就是几。
师:她发现了不管用什么作单位“1”,有几个单位“1”,就是几。了不起的发现。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它们每个的最后一幅图都是。
师:看出来没有?我也看出来了。但是我有个问题——都是吗?
(出示下图)
生:是。
师:单位“1”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奇怪,单位“1”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呢?
生:因为它表示的数量都是一样的。
师:一样在哪儿呢?谁再具体地说说?
生:因为它们都被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
师:哦,尽管这里的单位“1”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被怎么样了?
生: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
师:表示了這样的3份。所以都可以用一个共同的分数,谁来表示?
生:。
师:其实你们的意思是不是说,能不能用表示,跟这里的单位“1”是没有关系?
生:没有。
师:既然没有关系,我们能不能用一条0到1的线段来表示这里的单位“1”?
生:可以。
师:那么该怎样表示呢?
生: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
(先用课件展示,出示、的线段图,让学生说出相应分数)
师:原来像、、这样的分数,也都可以在0到1这样的一条线段上找到各自的位置。像这样的分数,我们都找到了。可是像2、3、4这样的自然数又在哪儿呢?猜猜看。0、1已经找到了,2应该在哪儿?指给我看,往哪儿?
(学生分别上台在线段上指一指位置)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了像、、这样的分数,包括以前学过的0、1、2、3等自然数都可以在数线上找到它们的位置。
【赏析】在这个片段中,张老师沿用月饼图的习题形式,采用了长方形图、1米长的线段图、8个小圆片图来分别表示单位“1”,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为什么单位“1”不一样,但阴影部分却都可以用表示?在比较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丰富了这个分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张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出分数和整数,从具体实物图像到简单数轴,逐步抽象,建立起分数的概念意象。
【片段四】在多重变式中抽象意义,建构模型
师:老师有问题了(出示图),同样是,为什么第一幅图只涂了1个,而第二幅涂了2个,第三幅涂了3个呢?
生:因为他们同样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3份,取其中的1份。
师:他们的单位“1”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所以尽管都是,但是单位“1”不同,于是他们各自表示的五角星的个数也不同。
(课件出示下图,让学生说出分数)
师:奇怪,刚才大家说是单位“1”不同,现在三幅图的单位“1”一样吗?
生:一样。
师:涂色部分的小正方形个数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么这单位“1”一样,涂色的个数也一样,为什么表示的分数却各不相同呢?
生1:因为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
生2:而且取的份数也不同。
师:尽管单位“1”一样了,可是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的份数也不同,所以表示的分数也不同。这样看来,要准确地表示出一个分数,我们固然要看看单位“1”是什么,还要看平均分的份数(板书)是多少,表示的份数(板书)又是多少?把握了这一切之后,分数的含义也就出来了。
【赏析】变式训练是概念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分数概念的抽象,历来是教学难点。张老师没有直接从分数概念表述上去让学生生硬地抽象,而是通过两组不同的变式:第一组变式是单位“1”不同,但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相同,所以可以用相同的分数表示;第二组是单位“1”相同,但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尽管阴影部分小方块的个数相同,但却要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在辨析中,让学生再次充分感受分数概念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张老师水到渠成地采用简洁的板书帮助学生建构起分数的基本模型,抽象出分数概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 jxjyzy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