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国家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讨论时指出,连云港有地理优势,要好好利用、加快发展。温家宝总理2007年元旦期间来连调研视察,明确将连云港的发展摆到“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战略高度来定位,要求连云港在促进全国东中西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举全省之力加快连云港发展,出台一系列举措大力支持连云港建设。目前,连云港全市上下正在抢抓机遇、迅速行动、主动策应,围绕“全面奔小康、重振连云港”总体目标,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
围绕“一体两翼”港口布局
加快构筑枢纽港、组合港
坚定不移地实施港口带动战略,按照“提升主港,两翼拓展”和建设港口群、发展组合港的总体思路,重点从服务区域经济和中西部发展出发,加快港口的建设与发展。“提升主港”,调整完善主体港区功能,以集装箱和大宗物资中转运输为重点,大力发展综合物流和贸易,巩固并提升区域性枢纽港地位。“两翼拓展”,在全市176公里海岸线上加快开辟南北两翼港区。在优先发展集装箱运输和大宗散货运输的同时,围绕石油储备基地工程、大型炼化基地以及苏南钢铁工业生产转移等重大项目布局需要,加快30万吨级航道和码头建设,加快提升港口的综合能力。2008年实现吞吐量过亿吨、集装箱300万标箱,2010年实现吞吐量1.2亿吨、集装箱400万标箱,2020年力争达到3亿吨、集装箱1000万标箱,逐步把连云港建设成为长三角和渤海湾之间重要的区域性国际枢纽港、集装箱干线大港和带动区域发展的组合大港。
围绕“T”型产业布局
加快培育新型产业基地
明确一纵一横“T”型产业规划:纵向沿海产业带,以国家级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以各沿海产业园区为节点,构建沿海产业走廊,打造新兴临港产业基地。横向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以市开发区和各县区开发区为主阵地,形成沿线产业走廊,打造以都市型、环保型工业为主的新型制造业基地。充分依托沿海港口岸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开发建设沿海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构筑T型产业布局框架,逐步将连云港打造成为新兴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国际物流和货运中心,成为拉动区域经济超常发展的工业高地和资源集聚的物流平台,形成“一核、两带、四组团”的总体布局。“一核”指连云港中心城区建设经济活力强大、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港口城市;“两带”指沿海产业带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四组团”指板桥——徐圩组团、南翼灌河口组团、北翼沿海组团、东海硅材料组团。预计到2020年,连云港三次产业结构将从2007年的16.6∶47∶36.4调整到7∶50∶43,进入工业化中后期。
围绕“一心三极”城市布局
加快打造国际性海滨城市
面向国际招标制定了高水准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新的战略规划比较充分地凸显了海滨城市的个性特色,有效解决了港口、城市、产业、旅游之间相互争夺发展空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一心三极”国际性海滨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即以现在的新海城区、东部城区、赣榆城区为三极,在三极之间的盐田滩涂上建设一座58平方公里海滨新城,成为苏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为完善的国际化商务中心,在上海和青岛之间崛起一座特大型沿海中心城市。《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确定的发展目标是:着力提升城市功能与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对我国中部沿海地区及陇海——兰新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推动区域经济振兴,努力建设成为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规划要求形成“一体两翼、一心三极”的连云港都市区发展区空间结构,通过“一心三极”的打造,全面展开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港口现代物流,加快连云港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建设,加快发展会展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态,为长三角和中西部发展提供广阔的商务服务平台。到2012年,连云港中心城市规划人口超过130万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70平方公里,基本建成现代化的大城市、充满活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富有魅力的国际性海滨城市。
围绕海陆空河立体联运布局
加快完善综合交通网络
着力打造全方位、大覆盖、立体式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框架。一是完善铁路。重点实施东陇海铁路电气化改造,新建沿海伸展的连盐铁路,支线连接金港湾物流园区。二是拓展公路。加快建设与沿海港口、产业开发相配套的海堤大道、沿海产业大道、242省道、疏港通道等工程,重点建设公路客运主枢纽和公路货运主枢纽。三是提升空港。加快区域性大型机场建设,充分利用充裕的空域资源和海陆空河联运的优势,积极发展国际空港物流,把连云港打造成为依托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和苏北地区、面向亚洲和太平洋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腹地型区域性国际航运枢纽。四是打通河运。建设完善“一纵三横”河运通道,着力提高航道标准和通航能力,形成满足大运量海河联运要求的高等级航道内河水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