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1234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各新闻单位正在努力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在此过程中,日常采编工作已经被赋予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全媒体采编工作。近年来,全媒体采编工作已然实现了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新媒体、APP客户端等各类新闻产品的“聚合”,但笔者在近两年多的全媒体工作实践和调研中发现,每日奋斗在新闻工作第一线的全媒体记者、编辑们正在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如:传统媒体的多渠道呈现可否等同于“媒体融合”?距离真正的“融合”还有多远?应该做哪些工作才能达到新兴媒体互动传播的愿景?现有的科技手段能否与媒体融合的需求相适应?被神话为“超级记者”的全媒体工作者是否能够真正把作为一名称职记者的工作做扎实、做牢靠?鉴于此,笔者试对目前全媒体采编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初步探讨。
  第一,全媒体 “聚合”与“融合”有差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近几年,有很多媒体单位将自身单一的新闻产品(如报纸、广播、电视产品)打造为多种新闻产品,形成新闻产品的“全产业链”。然而,笔者认为,这可以被看作多种新闻产品“聚合”,但不能被视为多种新闻产品“融合”,即我们所追求的媒体融合。按照传播学者的认识,媒体融合的核心是交错互动,彼此影响,实现传播效果的增值。因此,要实现“融合”应尽快利用新媒体互动传播的手段,有效了解受众需求,借助受众所贡献的信息源,力争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要,给予受众客观、公正的传播素材。
  以《中国日报》每周一第二叠《商业周刊》18-19版汽车版(Motoring)为例,版面编辑精选部分全球汽车界精英最关注的各大车企重要产能、投资资讯,在版面有限空间内进行简要报道,随后经过“扫一扫”使读者进入中国日报网站、APP客户端、双语微信进行深层阅读,实现从初步介绍到深入报道。在此过程中,《中国日报》多种新闻产品实现了“聚合”,突破了报纸无法立体化、视频化报道同一事件的“藩篱”。
  然而,版面编辑也坦言,目前还只停留在依据工作经验分析读者需求的阶段,并没有实现与读者的互动。因此,2016年,《中国日报》全媒体汽车部将进一步利用本报微博、微信平台,广泛收集读者关于畅销车型、召回信息、创新前沿、质量安全等各方面的需求,并针对其需求,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机制,依托《中国日报》的强大公信力,做好全媒体报道的“融合”。
  第二,切莫神话“超级记者”,全媒体采编工作重在流程再造。
  2015年夏天,一位香港记者撰文诉说自己在全媒体转型之中的困惑,文章很快风靡内地及香港记者的微信朋友圈。这位老记者指出,他多年忠于本职,虽然同西方记者同行一样,收入不高,但是仍然能坚持兢兢业业地找新闻、挖新闻、写新闻。然而,全媒体时代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每天无法按部就班地做好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全流程工作。尽管他一如继往、十分敬业地赶往新闻现场,但他无法按照上级要求快速地写出网络版稿件。事实是,他刚刚完成的深入采访,还没等制作成视频发到网上,其他媒体已抢先播发;他采访好准备次日见报的深度报道,已经刹那间见诸其他媒体同行的网络等新闻平台。这位老记者感到走投无路、举步维艰,认为自己做全媒体记者一天工作24个小时都不够。
  笔者认为,要应对全媒体时代对采编工作的要求,不妨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全媒体采编工作应加强流程管理。
  在日常工作中,要尊重新闻采编规律,吸取多年来在实践中积累的新闻产品制作经验。在全媒体报道中,建议采编部门制作出全媒体采访、编辑的工作流程,并且这一流程最好细化到每个采访的具体时间段,比如:何时完成何种产品。在每日、每周的工作流程中,应安排好每位全媒体记者、编辑的对接互动。有些编辑还提出,今后全媒体记者、编辑要把自身的工作流程细化到“每小时”,以保证日常新闻产品的正常出版和播出。细化流程有助于解决当前全媒体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面面俱到、全面铺开的问题,避免出现前面提到的像那位香港记者一样疲于奔命,而工作效果不尽人意的局面。
  其次,全媒体采编团队应避免“大而全”,力争“小而精”、“小而美”。
  鉴于新闻业本身“labor-intensive”(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性质,不应以全媒体报道压力大为由,无限制地招募更多员工,且一刀切地将每一位记者和编辑都改造成“全媒体记者、编辑”。全媒体团队要实现有效流程管理,适当做好某些工作的“加法”和“减法”,注重传统新闻报道中的抓大放小,力争建设一支“小而美”、“小而精”的全媒体采编团队。
  最后,在进行流程管理改造的同时,更应注重记者、编辑自身素质的提高。
  当下,新媒体信息泛滥,很多品味庸俗、格调低下、内容虚假的自媒体文章充斥微信朋友圈,致使很多年轻记者感到迷茫,有的甚至降低了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和追求,价值观受到影响和误导;有的则疏于深入调研,也不注重提高自身文化、政治修养。
  传统新闻业主张培养“学者型记者”、“专家型编辑”,要求新闻工作者走基层,多在用脚来“采”新闻上下功夫。在全媒体采编工作流程再造中,建议有关部门给每位记者提供提高自身文化、政治修养的学习机会和深入调研的工作时间。
  第三,多种新闻产品“聚合”过程中存在重复建设,应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创新和突破。
  截至目前,很多新闻单位已实现了全媒体新闻产品的“聚合”,但是编辑们坦言,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微信、APP客户端只不过丰富了针对同一新闻的报道形式,使服务于读者、用户的渠道更加多元而已。考虑到在制作每一件产品时,很多工作需要配备不同的编辑和技术人员,以致于出现同一个新闻文本要在不同的软件之中反复植入这种情况,目前的“聚合”实际上属于重复建设。
  为此,笔者建议,今后全媒体报道应力求在技术上实现新闻文稿“多平台”普遍适用。
  另外,如前所述,在全媒体采编工作中,因技术手段应用不足,很多消息来源仍然是由记者和编辑采用传统核实手段完成的。例如,《中国日报》驻法国首席记者庹燕南在报道巴黎恐怖袭击时候,发现国内各大新闻网站报道的死亡人数均为197人,而此数据首次出现时,法国还没有发布官方数据。庹燕南于是花费了很多时间在法国各类官方网站上核实,最后发现国内各大中文网站有关死亡人数的报道有误。事实是一位编辑将法国针对本次恐怖袭击后迅速开通的热线“197”错误地翻译为死亡人数197人。
  因此,笔者建议,在数据泛滥时代,全媒体采编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平台核准、梳理消息来源,使报道内容更为精准、快捷,避免误译、误发。
  此外,全媒体采编工作今后应通过大数据平台迅速获知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兴趣需求,然后针对较为集中的新闻信息的需求设置议题,避免“大而全”,即缺乏“点对点”的有针对性的新闻产品建设,力争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据悉,《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的网络媒体平台都雇佣大数据分析公司对读者的关注度、流量、点击率进行分析,以及时调整网络新闻发布的重点。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综上所述,全媒体采编工作是当前新闻工作改革的重点,而建设“大而全”的全媒体新闻产品线“聚合”工程、神话“全媒体记者”为“超级记者”、缺乏技术支持的重复建设都是当前全媒体采编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建议今后在加强改进相关工作中,注重各类新闻产品的深度“融合”,新闻采编工作的“流程再造”,以及各类科技手段的有效支持,使媒体融合工作走得更快、做得更好。
其他文献
介绍了会理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及概况,分析了制约山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纵深发展的因素。结合会理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际情况,阐述了快速推进山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纵深发展
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关于公共外交的“目的性”存在一定争议。许多国家主张以政府为主导,发起外交项目,以影响国际舆论为目的,为自身营造有利的政治舆论环境;另一些国家则主张以国民而非政府为主要推动力,开展有意义的文化外交活动,从而提高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存在感”。在公共外交领域,“政治舆论外交”和“文化存在感外交”都扮演着各自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从“政治舆论”与“文化存在”这两方面来诠释公共外交的实践,
国家林业局日前向各省(区、市)林业厅(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提高对深入推进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确保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
2016年7月底,美国纽约房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和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分别获得共和党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  近年来,在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浪潮兴起的背景下,对国内就业、经济形势产生重大影响的贸易问题成为外交政策中突出的问题,指责中国采取“不公平的贸易做法”对美国制造业和中产阶级造成冲击的言论甚嚣尘上,炒作中国议题的势头比往年更凶猛。为了取悦选民,炒作中国议题,以强硬姿态攻击经济、军事实力
目的:高龄股骨颈骨折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15例高龄股骨颈骨折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准备、饮食指导、血糖控制、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指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发生的102次护理安全事故进行总结,对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认真进行分析,观察事故的发生与危险因素之间的联系。
从资源供需、工业园区的形成、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重要性和必然性。阐述了工业园区的优势和存在的风险。从生态产业链,企业入园把关、清洁生产工作、政策
近年来,在文化“走出去”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媒体加快了进入非洲媒体市场的步伐,一方面旨在提升在非国家形象与话语影响力,另一方面着力进行自身在非传播的能力建设。实践中,本土化发展成为我国媒体进入非洲后的“必经之路”,这也是应对非洲社会对我国媒体的片面解读,以及中非媒体市场环境差异的“必经之路”。  一、中国对非传播的本土化发展现状和挑战  (一)发展现状  1.本土化网络布局规
概述了笋竹产业以竹林分类经营为基础,以科技为依托,稳步健康的发展状况。介绍了竹笋无公害生产技术的规范使用,示范园区日趋完善的设施,竹材加工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经营模式
<正>一、阿拉伯卫星电视媒体发展历程阿拉伯世界卫星电视媒体的发展起步较晚。自上世纪50年代起,西方卫星电视媒体开始垄断阿拉伯市场,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文化体系、传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