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开发治疗心血管病复方制剂过程中的药学问题。方法:本研究以高血压为靶点探讨治疗心血管病复方制剂开发中的问题,从我院选择100例心血管病患者,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基础疗法配合服用普通的降压药;试验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利吉仑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制剂对于心血管病具有显著性疗效,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血管病;复方制剂; 药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
R33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311-02
目前,心血管疾病是世界上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外周动脉病以及心力衰竭等[1]。心血管病对中年人的影响很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经济状况影响尤其大。一直以来,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的研发也一直是医药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复方制剂可以使药物之间产生协同作用,服用剂量小,使用方便,逐渐受到医药领域的重视。本研究探讨开发治疗心血管病复方制剂过程中的药学问题,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藥物通常具有多个靶点,在参考了近期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选择抗高血压为治疗靶点来探讨治疗心血管病复方制剂开发中的药学问题。从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选择100例心血管病患者,将其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0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为(54.6±12.1)岁,平均病程为(11.4±2.3)年;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为(55.3±11.8)岁,平均病程为(11.9±2.6)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以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基础治疗方法,并且配合使用普通的降血压药;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制剂阿利吉仑进行治疗。
1.3 疗效评判指标: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评判标准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无效、有效还有显效。具体为:无效:血压没有降低,心率远远超过或者低于正常水平范围,并且临床症状基本无改善;有效:血压降低明显,心率小于90次/分钟,临床症状稍有改善;显效:血压恢复到正常范围,心率恢复水平,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基本消失。总有效率包括有效率和显效率。
1.4 不良反应的发生:
治疗高血压时,一般的药物由于其药理作用的特性,必然会导致交感神经的兴奋,产生心跳加快、面部潮红、脚部水肿等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比较,计量资料采用(X±s)的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无效、有效、显效人数分别为21例、11例、18例;而对照组的无效、有效、显效人数分别为32例、8例、10例,试验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发达国家的重要死因,而在发展中国家也在逐渐上升为主要死因,所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的研发显得刻不容缓。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血压、血清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以及血小板聚集等,最主要还是由于饮食不健康、缺乏锻炼和经常吸烟造成的[2]。近几年,复方制剂的研发在医药领域占有很独特的地位。复方制剂为联合使用几种不同的药物,使得药效相加或增强,同时还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服药次数。心血管疾病中最主要的是高血压,传统的用药原则为单独使用药物,效果一直不理想,随后转为二联用药,三联用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过快,高度紧张加上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一旦出现自觉症状时,血压已经超过了正常值范围。这种情况下使用由两种抗高血压要联合制成复方制剂,不仅能加快药物的起效速度,还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目前市场上的心血管病复方制剂可以根据目标人群不同分为两类:1.单纯治疗高血压的复方制剂,一般用于治疗重、中度高血压;2.治疗高血压伴有其他危险因素的复方制剂。
本研究通过探讨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显示应用复方制剂的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复方制剂对于心血管疾病有显著性疗效,还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丽梅,吴静,王晓芸.心血管疾病复方制剂研发现状与发展[J].医药导报,2013,32:52-53.
[2] 王宽,韩晟,管晓栋,等.复方制剂的相关概念探讨[J].中国药房,2013,24(41):3934-3036.
目的:探讨开发治疗心血管病复方制剂过程中的药学问题。方法:本研究以高血压为靶点探讨治疗心血管病复方制剂开发中的问题,从我院选择100例心血管病患者,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基础疗法配合服用普通的降压药;试验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利吉仑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制剂对于心血管病具有显著性疗效,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血管病;复方制剂; 药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
R33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311-02
目前,心血管疾病是世界上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外周动脉病以及心力衰竭等[1]。心血管病对中年人的影响很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经济状况影响尤其大。一直以来,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的研发也一直是医药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复方制剂可以使药物之间产生协同作用,服用剂量小,使用方便,逐渐受到医药领域的重视。本研究探讨开发治疗心血管病复方制剂过程中的药学问题,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藥物通常具有多个靶点,在参考了近期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选择抗高血压为治疗靶点来探讨治疗心血管病复方制剂开发中的药学问题。从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选择100例心血管病患者,将其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0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为(54.6±12.1)岁,平均病程为(11.4±2.3)年;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为(55.3±11.8)岁,平均病程为(11.9±2.6)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以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基础治疗方法,并且配合使用普通的降血压药;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制剂阿利吉仑进行治疗。
1.3 疗效评判指标: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评判标准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无效、有效还有显效。具体为:无效:血压没有降低,心率远远超过或者低于正常水平范围,并且临床症状基本无改善;有效:血压降低明显,心率小于90次/分钟,临床症状稍有改善;显效:血压恢复到正常范围,心率恢复水平,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基本消失。总有效率包括有效率和显效率。
1.4 不良反应的发生:
治疗高血压时,一般的药物由于其药理作用的特性,必然会导致交感神经的兴奋,产生心跳加快、面部潮红、脚部水肿等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比较,计量资料采用(X±s)的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无效、有效、显效人数分别为21例、11例、18例;而对照组的无效、有效、显效人数分别为32例、8例、10例,试验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发达国家的重要死因,而在发展中国家也在逐渐上升为主要死因,所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的研发显得刻不容缓。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血压、血清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以及血小板聚集等,最主要还是由于饮食不健康、缺乏锻炼和经常吸烟造成的[2]。近几年,复方制剂的研发在医药领域占有很独特的地位。复方制剂为联合使用几种不同的药物,使得药效相加或增强,同时还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服药次数。心血管疾病中最主要的是高血压,传统的用药原则为单独使用药物,效果一直不理想,随后转为二联用药,三联用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过快,高度紧张加上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一旦出现自觉症状时,血压已经超过了正常值范围。这种情况下使用由两种抗高血压要联合制成复方制剂,不仅能加快药物的起效速度,还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目前市场上的心血管病复方制剂可以根据目标人群不同分为两类:1.单纯治疗高血压的复方制剂,一般用于治疗重、中度高血压;2.治疗高血压伴有其他危险因素的复方制剂。
本研究通过探讨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显示应用复方制剂的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复方制剂对于心血管疾病有显著性疗效,还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丽梅,吴静,王晓芸.心血管疾病复方制剂研发现状与发展[J].医药导报,2013,32:52-53.
[2] 王宽,韩晟,管晓栋,等.复方制剂的相关概念探讨[J].中国药房,2013,24(41):3934-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