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夏天,87岁的漫画家李滨声在北京恭王府举行收徒仪式。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的古琴美女金雨阁正式拜入滨老门下,成为跟随李滨声学习漫画的第一人。众多文化界人士见证了此次收徒仪式。有人问李滨声,为何要收一名外行人当徒弟?李滨声说:漫画是画印象,画认知,画对于事物的看法。我和华君武、方成都是半路出家的。
自称半路出家的漫画家李滨声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致力于内部讽刺画的创作和研究,虽然历经坎坷,但至今没有放下画笔,他创作了数量不胜枚举的漫画、风俗画、水墨画、速写。
认识李滨声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杂家”。他自己说,大半辈子的时间都花在玩上了。李滨声多才多艺、涉猎广泛,对京剧、雕塑、魔术、风筝、绕口令、花样滑冰、民俗典故都有精到的钻研,玩什么像什么,玩什么什么精。
漫画生涯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是《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李滨声的名字就是由母亲取自其中。李滨声的母亲当过小学教师,教音乐、体育、美术、手工,慈母培养了他对美术的热爱。李滨声的外祖父当过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的国会议员,家里人来人往,宾客盈门。他从墙上悬挂的郎世宁的名画里汲取了营养,更从来客谈资中汲取营养。1939年,15岁的他就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张漫画。1949年,他参与天安门上毛主席画像绘制工作;1952年,27岁的他为配合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设计并雕塑完成了位于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内大戟门前广场上的“和平鸽”。当年秋,他离开雕塑台,成为《北京日报》第一批美术记者,成为新中国漫画创作的先行者。
他的漫画,曾经问鼎中国首届漫画大赛“金猴奖”,根据他的漫画改编的相声《夜行记》被侯宝林和郭启儒演绎过。但厄运也没有放过他,自从1957年被划为右派,历次政治运动,李滨声都没能“错过”,他写了近20年的检查,从文人变成工人,从画画变成参加体力劳动,等到1979年恢复工作时,手僵硬得连画笔都握不住了。可即便这样,他心里也没有一点不平衡,“虽然我失去了时间,但也收获了很多,有所失也有所得,自我感觉变了一个人。我从前是一个没有劳动知识的人,通过劳动,我具备了不少生产知识和技能,可以说,那段岁月改变了我肩不能担、手不能提、不懂稼穑的过去”。
李滨声被落实政策后,重返报社,直到1987年离休。这一段时间为他的漫画生活开创了广阔的天地。他毫无顾虑地创作了大量的漫画,而且到处参加笔会、晚会,即席挥毫,他的名字传遍了千家万户。他说:“作为一名画家离休了,从画坛上下来了。作为一种专长,我的漫画生涯应是无涯。”
戏剧指导
多数人离休后闷得慌,李滨声每天竟忙得不着家。常有剧组请他当民俗顾问。看到影视剧里王公大臣甚至教授们都把袖口挽起来,老爷子干着急:“实际上在老北京,挽袖口的都不是好人。我跟导演说,这演员梳的不是正派女人的头,旗袍也没有开那么大叉的,可演员大腕不听,认为好看着呢。”
京味大剧《瑞雪飘飘》是北京人艺群星捧出的一部电视精品,该剧的民俗顾问就是李滨声,他对老北京的文化掌故如数家珍,在剧本创作中呕心沥血再现老北京的民俗。电视播出后,许多人褒奖这部作品称得上是“现代《茶馆》”。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了排好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专程请李滨声多次到上海给演员讲课、指导。2000年,大型历史话剧《正红旗下》搬上了舞台,引起轰动,并先后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第五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剧目奖”与“老舍文学奖”优秀戏剧剧本奖。
保护文物
在首都博物馆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里陈放着李滨声捐赠的一个民国结婚时寓意“有始有终、白头偕老”的嫁妆座钟。还有李滨声用高粱秆亲手扎的过去老北京祭灶用的竹编马。因为竹编马在市面上已经找不到踪迹,李滨声凭记忆扎了两只。
首博新馆还有一件文物是李滨声捐赠的,那就是两个铁锔子。1976年的唐山地震波及北京,白塔寺的大白塔上的塔冠被震歪了,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步。1978年,53岁的李滨声以“架子工”的身份参与了白塔的修复。
那次白塔大修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一件很久未被重视的抗战文物——两页毛边纸,是一个叫罗德俊的修塔工人,在七七事变时,记录下日军侵华罪行,并藏于白塔之中。为了使这份珍贵的历史证词受到应有的重视,李滨声奔走呼吁了18年,不间断地写呼吁文章、走访相关部门。在北京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李滨声针对公开毛边纸的问题在大会上发言,并形成第10—303号提案《鉴于日本右翼对于侵华战争的态度,“毛边纸”一定要公开》。
当年在参与白塔寺的大修工作时,李滨声发现很多砖都用铁锔子紧紧锔在一起。他说,这就证明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就是历史上白塔曾经出现过较大裂缝,并被维修过。民间一直有“鲁班爷连夜锔大件儿”的传说,大件儿指的就是白塔。李滨声特意收藏了其中的两条,在2005年捐献给了首博收藏。
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那年,李滨声特意委托政协委员提交提案,建议在北京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张自忠路等以抗日为国捐躯的将领命名的地方,立上标志。李滨声不胜唏嘘地说:“这些地方的来历很多人已不知道了。”
四大爱好
李滨声除了漫画也爱画民俗。他画旧时燕京儿童的发式,还为老舍茶馆特意绘制了“老北京”喝大碗茶的景德镇盖碗。几年前,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到老舍茶馆品茶时,被店家作为礼物送给连战。一时间,礼品盖碗成了抢手货,价格飙升。
李滨声又是票友。他早在8岁的时候就迷上了京剧,尤其对文武小生的行当情有独钟。他不光爱看戏、听戏,而且还好自己演。为演好武生戏,李滨声愣是几十年如一日地练,每天早上练一个半小时武生的练功课目,比如说像推云手、走圆场、耍枪花、舞大锤等等,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个苦差事,而是把它当做一个既好玩又健身的游戏。几十年来,他把自己喜欢的武戏几乎演了个遍。
李滨声也爱玩魔术,这既愉悦了心情,同时又锻炼了手和脑。在“祝贺李滨声80岁漫友联谊会”上,李滨声当场献艺,演到精彩之处,场上不断爆发出阵阵掌声。他说:“因为魔术又动脑、又动手,对活跃思维、锻炼身心特别有好处。”
会漫画,能唱戏,懂魔术,知民俗,李滨声说,玩这些他不图什么名气,心里充实、身体倍儿棒,这就值了。 (责编:孙展)
自称半路出家的漫画家李滨声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致力于内部讽刺画的创作和研究,虽然历经坎坷,但至今没有放下画笔,他创作了数量不胜枚举的漫画、风俗画、水墨画、速写。
认识李滨声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杂家”。他自己说,大半辈子的时间都花在玩上了。李滨声多才多艺、涉猎广泛,对京剧、雕塑、魔术、风筝、绕口令、花样滑冰、民俗典故都有精到的钻研,玩什么像什么,玩什么什么精。
漫画生涯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是《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李滨声的名字就是由母亲取自其中。李滨声的母亲当过小学教师,教音乐、体育、美术、手工,慈母培养了他对美术的热爱。李滨声的外祖父当过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的国会议员,家里人来人往,宾客盈门。他从墙上悬挂的郎世宁的名画里汲取了营养,更从来客谈资中汲取营养。1939年,15岁的他就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张漫画。1949年,他参与天安门上毛主席画像绘制工作;1952年,27岁的他为配合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设计并雕塑完成了位于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内大戟门前广场上的“和平鸽”。当年秋,他离开雕塑台,成为《北京日报》第一批美术记者,成为新中国漫画创作的先行者。
他的漫画,曾经问鼎中国首届漫画大赛“金猴奖”,根据他的漫画改编的相声《夜行记》被侯宝林和郭启儒演绎过。但厄运也没有放过他,自从1957年被划为右派,历次政治运动,李滨声都没能“错过”,他写了近20年的检查,从文人变成工人,从画画变成参加体力劳动,等到1979年恢复工作时,手僵硬得连画笔都握不住了。可即便这样,他心里也没有一点不平衡,“虽然我失去了时间,但也收获了很多,有所失也有所得,自我感觉变了一个人。我从前是一个没有劳动知识的人,通过劳动,我具备了不少生产知识和技能,可以说,那段岁月改变了我肩不能担、手不能提、不懂稼穑的过去”。
李滨声被落实政策后,重返报社,直到1987年离休。这一段时间为他的漫画生活开创了广阔的天地。他毫无顾虑地创作了大量的漫画,而且到处参加笔会、晚会,即席挥毫,他的名字传遍了千家万户。他说:“作为一名画家离休了,从画坛上下来了。作为一种专长,我的漫画生涯应是无涯。”
戏剧指导
多数人离休后闷得慌,李滨声每天竟忙得不着家。常有剧组请他当民俗顾问。看到影视剧里王公大臣甚至教授们都把袖口挽起来,老爷子干着急:“实际上在老北京,挽袖口的都不是好人。我跟导演说,这演员梳的不是正派女人的头,旗袍也没有开那么大叉的,可演员大腕不听,认为好看着呢。”
京味大剧《瑞雪飘飘》是北京人艺群星捧出的一部电视精品,该剧的民俗顾问就是李滨声,他对老北京的文化掌故如数家珍,在剧本创作中呕心沥血再现老北京的民俗。电视播出后,许多人褒奖这部作品称得上是“现代《茶馆》”。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了排好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专程请李滨声多次到上海给演员讲课、指导。2000年,大型历史话剧《正红旗下》搬上了舞台,引起轰动,并先后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第五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剧目奖”与“老舍文学奖”优秀戏剧剧本奖。
保护文物
在首都博物馆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里陈放着李滨声捐赠的一个民国结婚时寓意“有始有终、白头偕老”的嫁妆座钟。还有李滨声用高粱秆亲手扎的过去老北京祭灶用的竹编马。因为竹编马在市面上已经找不到踪迹,李滨声凭记忆扎了两只。
首博新馆还有一件文物是李滨声捐赠的,那就是两个铁锔子。1976年的唐山地震波及北京,白塔寺的大白塔上的塔冠被震歪了,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步。1978年,53岁的李滨声以“架子工”的身份参与了白塔的修复。
那次白塔大修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一件很久未被重视的抗战文物——两页毛边纸,是一个叫罗德俊的修塔工人,在七七事变时,记录下日军侵华罪行,并藏于白塔之中。为了使这份珍贵的历史证词受到应有的重视,李滨声奔走呼吁了18年,不间断地写呼吁文章、走访相关部门。在北京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李滨声针对公开毛边纸的问题在大会上发言,并形成第10—303号提案《鉴于日本右翼对于侵华战争的态度,“毛边纸”一定要公开》。
当年在参与白塔寺的大修工作时,李滨声发现很多砖都用铁锔子紧紧锔在一起。他说,这就证明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就是历史上白塔曾经出现过较大裂缝,并被维修过。民间一直有“鲁班爷连夜锔大件儿”的传说,大件儿指的就是白塔。李滨声特意收藏了其中的两条,在2005年捐献给了首博收藏。
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那年,李滨声特意委托政协委员提交提案,建议在北京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张自忠路等以抗日为国捐躯的将领命名的地方,立上标志。李滨声不胜唏嘘地说:“这些地方的来历很多人已不知道了。”
四大爱好
李滨声除了漫画也爱画民俗。他画旧时燕京儿童的发式,还为老舍茶馆特意绘制了“老北京”喝大碗茶的景德镇盖碗。几年前,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到老舍茶馆品茶时,被店家作为礼物送给连战。一时间,礼品盖碗成了抢手货,价格飙升。
李滨声又是票友。他早在8岁的时候就迷上了京剧,尤其对文武小生的行当情有独钟。他不光爱看戏、听戏,而且还好自己演。为演好武生戏,李滨声愣是几十年如一日地练,每天早上练一个半小时武生的练功课目,比如说像推云手、走圆场、耍枪花、舞大锤等等,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个苦差事,而是把它当做一个既好玩又健身的游戏。几十年来,他把自己喜欢的武戏几乎演了个遍。
李滨声也爱玩魔术,这既愉悦了心情,同时又锻炼了手和脑。在“祝贺李滨声80岁漫友联谊会”上,李滨声当场献艺,演到精彩之处,场上不断爆发出阵阵掌声。他说:“因为魔术又动脑、又动手,对活跃思维、锻炼身心特别有好处。”
会漫画,能唱戏,懂魔术,知民俗,李滨声说,玩这些他不图什么名气,心里充实、身体倍儿棒,这就值了。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