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生物教学也逐渐从知识学习转向技能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得到了不同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体现。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教材在变,老师在变,教学的理念、方式也在变。于是,最被动的反倒成了学生,总是被牵着走,这样的学习永远是被动的。然而永恒不变的准则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本身,除了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我是一名高中生物教师,以生物为例,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应当有科学的内容和合适的形式。在内容方面,应当启发学生学会:
1.全面地看待自然界、生物界和生物学知识,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
2.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生命活动过程,避免孤立、静止地看待生命活动。
3.对生物和生物学知识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相对地看问题,克服认识绝对化。
4.通过观察、实验、实习、参观、采集制作标本和搜集整理资料等实践活动来发现和认识事物以及学习生物学知识,避免单纯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知识的倾向。
5.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6.把获得的生物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避免认识仅停留在低级阶段。
7.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观察、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活动中,积累、记录有关资料,有序地进行操作,善始善终地完成全过程,克服实践活动中行动或行为的随意性。对观察、实验、实习等的过程和数据应如实记载,不容篡改(即使与权威或教材相反也应如实记载),培养对理性的“真诚、信仰和执着”的科学精神。
8.正确使用生物科学术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来掌握生物科学的概念、规律、原理和观点等,避免学习行为的无序性,培养学生“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的憎恶;对公正、普遍、创新等准则的遵循”的科学精神。
9.渗透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由‘知识就是力量’向‘创新才有力量’转变”。
那么,确立了教学目的,所有的教学活动就要围绕着这些展开。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具体方法为: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结果的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達到观察的目的。
2.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很必要的。具体方法为:
(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2)对比观察。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
(3)重复观察。为了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三、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就需要将观察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为此我们需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全面、正确、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中,重视思维过程的成功之处,就是让所有学生搞清楚结果的来龙去脉。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提问的设计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比如追问“这个问题你怎样想”、“你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思考步骤”等。教师还应注意学生智力活动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思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表现空间
一项好的技术如果不能转变为产品,则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样,通过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辛苦得出的知识,如果得不到表现,得不到认同或修改的建议,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创新意识就不能强化,慢慢地,学生就会失去创新的动机。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努力培养每位学生表现的空间,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要注重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高中生物问题,验证高中生物规律。如在“生物圈中的人”的模板学习中对蛋白质的探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引导,如思考怎样调整人们的饮食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饮食搭配方法和饮食习惯。
总之,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还给学生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时间,真正地解放学生自觉地学习。重视学生的发展,教会他们怎么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本身,除了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我是一名高中生物教师,以生物为例,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应当有科学的内容和合适的形式。在内容方面,应当启发学生学会:
1.全面地看待自然界、生物界和生物学知识,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
2.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生命活动过程,避免孤立、静止地看待生命活动。
3.对生物和生物学知识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相对地看问题,克服认识绝对化。
4.通过观察、实验、实习、参观、采集制作标本和搜集整理资料等实践活动来发现和认识事物以及学习生物学知识,避免单纯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知识的倾向。
5.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6.把获得的生物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避免认识仅停留在低级阶段。
7.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观察、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活动中,积累、记录有关资料,有序地进行操作,善始善终地完成全过程,克服实践活动中行动或行为的随意性。对观察、实验、实习等的过程和数据应如实记载,不容篡改(即使与权威或教材相反也应如实记载),培养对理性的“真诚、信仰和执着”的科学精神。
8.正确使用生物科学术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来掌握生物科学的概念、规律、原理和观点等,避免学习行为的无序性,培养学生“对真理的热爱和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的憎恶;对公正、普遍、创新等准则的遵循”的科学精神。
9.渗透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由‘知识就是力量’向‘创新才有力量’转变”。
那么,确立了教学目的,所有的教学活动就要围绕着这些展开。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具体方法为: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结果的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達到观察的目的。
2.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很必要的。具体方法为:
(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2)对比观察。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
(3)重复观察。为了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三、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就需要将观察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为此我们需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全面、正确、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中,重视思维过程的成功之处,就是让所有学生搞清楚结果的来龙去脉。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提问的设计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比如追问“这个问题你怎样想”、“你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思考步骤”等。教师还应注意学生智力活动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思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表现空间
一项好的技术如果不能转变为产品,则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样,通过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辛苦得出的知识,如果得不到表现,得不到认同或修改的建议,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创新意识就不能强化,慢慢地,学生就会失去创新的动机。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努力培养每位学生表现的空间,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要注重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高中生物问题,验证高中生物规律。如在“生物圈中的人”的模板学习中对蛋白质的探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引导,如思考怎样调整人们的饮食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饮食搭配方法和饮食习惯。
总之,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还给学生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时间,真正地解放学生自觉地学习。重视学生的发展,教会他们怎么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