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惹的祸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ts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严格,民国成立后废除。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掉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避讳的对象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
  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百姓要避其名讳。
  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中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可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了。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
  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以在《后汉书》里,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觉地变为“郭太”了;叫“郑秦”的,也变为“郑太”了。
  又如唐朝的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无海棠诗,乃不名母名也。苏轼祖父名“序”,即讳“序”字,所以苏洵不写“序”字。碰到写“序”的地方,改成“引”字;苏轼也跟着不用“序”字,他以“叙”字来代替。
  避讳的方法
  一是改字形。有的改用同(近)义字来代替需要避讳的字。例如汉代,为避高祖刘邦之讳,凡遇“邦”字都须用“国”字代替,所以汉石经残碑中《论语》“邦君为两君之好”,“何必去父母之邦”等句中“邦”字皆书作“国”字。汉武帝叫刘彻,汉初有个知名辩士叫蒯彻,史书上就改称蒯彻为“蒯通”。
  除同训相代替以外,还有以“某”字或“讳”字代替的。如司马迁在《史记·孝文本纪》中记载道:“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某”即为汉景帝刘启。而许慎在作《说文解字》时,对于“禾部”的“秀”字,“火部”的“炟”字等皆注曰“上讳”。 唐时,为避太宗“世”字,多称“观世音菩萨”为“观音菩萨”,将“世”字省去。
  唐高宗名治,天下人便用理字替代治字。有时也可以通过增减笔画来避讳。如《南齐书》为避梁武帝父“顺”之讳,凡遇顺之名则空之。古书中以○或□代替者,此处就不再缀叙了。
  二改字音。例如,秦始皇名政,所以正月的“正”要读作平声。有的以“某”字代读,读到应避讳的字时改读“某”。
  比如: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读音变为平声。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荆”。
  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姮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为“常山”。光武帝名叫刘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称改为“茂才”。汉明帝叫刘庄,当时竟把《庄子》改为《严子》。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构,为避“构”而牵及够,媾,购,遘……避讳字达五十多个!
其他文献
走进这个天似穹庐、大地如盘,湿地茫茫无际、黑土辽远接天,不停泛动着大自然暗香的富锦,你就终身不会再忘记它……  这里有枪击日军将领的青年英雄,这里也是“北大荒”变“北大仓”的地方。而在这里,还有径长达几十米的风车叶片矢车菊般怒放……  这里是中国最北的天堂,位处“雄鸡冠”上,黑龙江省著名的三江平原的腹地——它的名字叫富锦。  富锦,原名“富克锦”,由明代“弗提卫”或“福题希卫”转音,清代称“富提新
期刊
我们习惯说“按姓氏笔画为准”。在大多数人心目里,姓氏是一回事。其实,在古代,姓和氏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   “姓”、“氏”的起源很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所以,“姓”的本义是“生”,本来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族号。“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氏”冠在男人的名前,表露着一个男人的封地、爵位、官职、以及追谥,代表了男人的荣耀、功业和尊严。譬如
期刊
武汉人其实很可爱。  外地人害怕武汉人,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武汉人。武汉人有武汉人的优点。他们为人直爽,天性率真,极重友情。要说毛病,就是特别爱面子,要味。所以,和武汉人打交道,一定要面子给足。苟能如此,你就会在他们粗鲁粗暴的背后体会到温柔。   武汉人最大的优点是直爽。武汉人骨子里有一种率真的天性,说话都直统统的,很少拐弯,也不太注意口气和方式。因直而爽,因爽而快,其结果便是快人快语。武汉人肚子里没
期刊
一部《红楼梦》,让人百读不厌,单说其命名的艺术,就叫人回味无穷。    先就书名来说,原名《石头记》是自譬所记石头之事,《风月宝鉴》则戒妄动风月之情,《情僧录》指宝玉有情人做了和尚,《金玉缘》记金锁与宝玉相配的姻缘,《金陵十二钗》则明指书中十二女主角的故事。至于《红楼梦》,本是太虚幻境中警幻所演之曲名,古代的“红楼”是指富豪权贵人家妇女所居的华丽楼宇,如白居易《秦中吟·议婚》中就有“红楼富家女,金
期刊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郭子仪是“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这三句评语,古往今来多少文臣武将欲求其一而不可得,郭子仪却囊括了。   没有“安史之乱”杨贵妃不会死得那么惨,但没有“安史之乱”也就没有郭子仪名垂青史的机会了。作为一个地方官,当时任灵武郡太守、朔方节度使的郭子仪都59岁了,本来可以安安稳稳当个离退休干部,但国家出大乱子了,退休
期刊
孙子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孙子在讨论“知胜之道”时,认为贤能的将帅,必须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不仅要了解敌人,还要了解自己;不仅要懂得天时,还要懂得地利。也就是说,必须把敌我双方的情况搞得非常清楚,才能下定战役决心,选择好战役的突击方向,这样的“知兵者”才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打起仗来绝不会感到迷惑,采取的作战措施一定
期刊
饮食失度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平衡饮食应当成为现代饮食科学的重要标准,为此,我们了解一下——  我国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饮食适量,在节制饮食方面有许多精辟论述和具体方法。被后世称为“医书始祖”的《内经·素问》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饮食过度的危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具体论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则腆满闭塞(腹部胀满堵塞),下为飧泄(腹泻),久为肠澼(痢疾)”。此后,历代医学家和养
期刊
《庄子》里有一个故事:养猴人要给猴子吃果子,先说“早上吃三个,晚上吃四个”,猴子听了,怒形于色;他于是改口说“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猴子听了,转怒为喜。  这也是成语“朝三暮四”的来源。猴子一天吃的果子总数都是七个,只是在顺序上有所不同,结果就让它们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也许你会觉得这些猴子未免太容易被“耍”了,但庄子藉这个寓言要说的其实是“人性”,而非“猴性”,多数人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跟这些
期刊
夏天的一个夜晚,月光皎洁,一个僧人在高山之巅冥思苦想——自己为何不能明道,自己为何这样痛苦呢?僧人越想越迷惘,越思越痛苦。  这时僧人听到一阵悦耳的蝉鸣声。蝉虫声声地歌唱着“知了、知了”,它仿佛快乐无比。  僧人十分感慨,一只小小的蝉虫都能够知了、知了,我为何不能知了、知了呢?它能够快乐地生活,我为何不能明智、快乐地生活呢?我难道还不如一只蝉虫吗?我来到世上难道是为了痛苦吗?我远离尘世难道是为了迷
期刊
武德,说的是军人从武、用武、尚武之德性。通俗地讲,就是军人从事军事活动的职业道德。它是一个观念体系和行为品质的统一体,包括政治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品质、人格等要素。它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内在依据和文化基因,构成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精气神”的魂魄,因而被克劳塞维茨誉为“战争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一旦武德的幼芽长成粗壮的大树,就可以抵御不幸和失败的大风暴,甚至可以抵御和平时期的松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