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对话、哲学艺术、哲学文学,哲学考试、哲学竞赛、课外哲学实践项目……站在哲学教育的世界图景中,我们能够看到各个国家的儿童哲学教育实践都有其独特之处,不论是从理念到理论,还是从制度到方法,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
法国:高考第一门,人人都要学哲学
“文化能让我们更人性化吗?”“我们能抛弃真理吗?”“欲望是我们缺陷的表现吗?”……这些问题是2018年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的哲学题。在法国,中学会考(相当于中国高考)的第一门就是哲学,要考4个小时的论述题。
法国具有深厚的哲学教育传统,早在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领导下的国民制宪会议制订了人人平等的教育标准,其中哲学作为当时“观念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成为12岁以上男孩们的必修课。1808年,法国确立了高中会考制度,规定要进入大学的高三学生必须通过哲学课程的考试。法国教育部规定,哲学作为高中最后一年的必修课,文科类学生每周需上满8小时,经济科和理科学生每周分别上4小时和3小时,同时还规定了哲学课程要学习的概念和哲学家名单。高中哲学教育大纲明确指出,哲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建立理性精神,领悟时代的意义,从而培养具有批判型思维能力、自由精神和政治责任的公民。为此在初中阶段,学生就必须进行相关文史哲知识的储备与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法国哲学教育呈现出向低年级扩展的趋势。2011年,法国教育部发布公告,允许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开设哲学课程,并要求哲学课程与其他科学、文学和艺术类课程进行时间上的协调和内容上的融合。法国哲学教育还推广到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先由一些哲学培训师和学校取得课程项目合作的机会,之后渐渐得到学校管理人员的支持。目前越来越多人支持在9~12岁的年龄段推广儿童哲学课程。此外,法国还存在大量儿童哲学工坊、儿童哲学实践项目和支持儿童哲学项目的基金会。全法国有200多家儿童哲学咖啡馆,几乎每个幼儿园都有儿童哲学工作坊。国家图书馆、儿童图书出版社、艺术馆、剧院等也以各种形式参与儿童哲学教育。
儿童文学是法国儿童哲学教育的重要载体。法国儿童出版物为儿童哲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且在面向不同年龄读者的时候有更加细致的考量。在艺术实践领域,法国儿童哲学教育也有创新性的实践。例如,小光芒儿童哲学工坊主张的儿童哲学教育方法是“整体性教学法”,包括口头表达和艺术创作的方式。比如在关于“什么是情绪” 的主题讨论中,培训师会先让儿童听两段完全不一样的音乐,并邀请他们随着音乐舞动身体,然后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感觉和情绪,最后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抽象思考:我们的感觉和情绪何时何地出现?身体和头脑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法国教育学家认为,艺术实践是智力和感知、思想与身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它能唤醒身体和感知在哲学中的作用,回归到对这些相关概念和事物的探索。
整体看来,法国儿童哲学教育覆盖了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课外实践项目也十分丰富,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美国:“为儿童的哲学”与“儿童自己的哲学”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李普曼开创了一项以儿童为对象的哲学教育计划。这项计划关注儿童思维特性,激发儿童原有的思维潜能,培养儿童哲学性推理、判断、创造性思维能力,练习辨别力,培养洞察力。李普曼提出的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即为儿童设计哲学教育计划,他编写了一系列儿童哲学训练教材,包括思考故事、哲学小说与教师手册。他第一个尝试在儿童哲学教育实践中应用并发展探究团体,营建哲学教室,即把教室变成一个能探索的社会,学生彼此倾听,尊重彼此不同的想法,互相挑战与帮助,在思考和对话中提供理由与建立推理,学生被鼓励去探索研究、寻找答案,并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批判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儿童哲学的基本观点与实践方向——强调儿童的思考与推理,具有教学技巧与方法较成熟的特点。
与李普曼同时期,美国哲学家马修斯也提出了儿童哲学的概念(Philosophy of Children),强调“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儿童的思考特质”。马修斯认为儿童有自己的哲学,应平等待之。他通过与儿童对话来“做”哲学,认为“群体探究”是对话的过程,思考故事是对话的媒介,意义发现是对话的目的。他所撰写的《哲学与幼童》一书,以生活中随时发生的儿童谈话为例,论证儿童思考哲学问题的能力与可能性;《与小孩对谈》一书中,他在一所小学与8名孩子一同对谈故事,孩子们的谈话和推理充满哲学趣味,这些对话经作者细致分析后,使读者产生对儿童思考的好奇,这便是大人与孩子相互倾听和对话的起点。
哲学式对话在儿童哲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越来越多学者认为思维的发展与语言发展紧密相连,语言不是思考的先决条件,但语言的发展可以提高思维的准确度。在儿童哲学教育中,哲学式对话是使交流从简单到复杂的最主要通道。
澳大利亚:哲学竞赛成年度盛事
受美国和欧洲的影响,澳大利亚的儿童哲学课程不仅强调儿童分析与推理方面的训练,也重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社会性发展,同时关注儿童人格特质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第一个儿童哲学组织即“澳大利亚儿童哲学研究所”(后并入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并更名为“澳大利亚儿童青少年哲学中心”)成立,并在此后通过发布通讯手册、工作坊、论坛等方式,不断推动儿童哲学向澳大利亚各大州和中心城市传播。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各州相继成立了儿童哲学的地区组织,并最终促成了联合各地力量协同推进儿童哲学事业的全国性组织。随着澳大利亚儿童哲学教育模式逐渐形成,2002年澳大利亚不再使用李普曼模式中的儿童哲学概念,而改用“哲学在学校”这个词,以反映澳大利亚儿童哲学教育教学材料及教学策略多样化的特点。
在澳大利亚开展的一系列儿童哲学活动中,最有特色的是一种名叫Philosothon(哲学松)的竞赛活动。哲学松会将每次活动的参赛选手划分为数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规模一般是7~8人,竞赛时抽取3~4个哲学主题进行讨论,主要是在伦理学、形而上学、知识论、社会和政治哲学、美学等分支范畴内。每个主题的讨论持续15~20分钟。由学校哲学教师和大学哲学专家所组成的评议委员會根据学生个体和学校团体的表现进行打分,其评分标准围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作性思维三大能力展开。
自2007年开始,澳大利亚每年举办一次哲学松竞赛,这项活动被列为儿童哲学的年度盛事,被推广至澳大利亚各州16个中心城市及新西兰、英国等国,对儿童哲学教育产生巨大影响。该活动的要旨是通过围绕某些哲学议题的对话,发展学生探究本位学习、道德推理、高阶层反省思维和寻找意义等能力。随着哲学松的普及,2011年,第一届全澳哲学竞赛活动召开,每个州各派三个团队参加,赛事由澳大利亚哲学协会提供奖金,ABC全澳广播电台进行全程报道。
随着各国儿童哲学教育的实践发展与交流融通,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儿童哲学教育的重大价值,逐渐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在制度与机构层面给予支持,以促进哲学教育的系统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也参与进来,让儿童哲学教育落入生活,让思辨与探究成为儿童基本的思维方式与态度。
法国:高考第一门,人人都要学哲学
“文化能让我们更人性化吗?”“我们能抛弃真理吗?”“欲望是我们缺陷的表现吗?”……这些问题是2018年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的哲学题。在法国,中学会考(相当于中国高考)的第一门就是哲学,要考4个小时的论述题。
法国具有深厚的哲学教育传统,早在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领导下的国民制宪会议制订了人人平等的教育标准,其中哲学作为当时“观念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成为12岁以上男孩们的必修课。1808年,法国确立了高中会考制度,规定要进入大学的高三学生必须通过哲学课程的考试。法国教育部规定,哲学作为高中最后一年的必修课,文科类学生每周需上满8小时,经济科和理科学生每周分别上4小时和3小时,同时还规定了哲学课程要学习的概念和哲学家名单。高中哲学教育大纲明确指出,哲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建立理性精神,领悟时代的意义,从而培养具有批判型思维能力、自由精神和政治责任的公民。为此在初中阶段,学生就必须进行相关文史哲知识的储备与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法国哲学教育呈现出向低年级扩展的趋势。2011年,法国教育部发布公告,允许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开设哲学课程,并要求哲学课程与其他科学、文学和艺术类课程进行时间上的协调和内容上的融合。法国哲学教育还推广到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先由一些哲学培训师和学校取得课程项目合作的机会,之后渐渐得到学校管理人员的支持。目前越来越多人支持在9~12岁的年龄段推广儿童哲学课程。此外,法国还存在大量儿童哲学工坊、儿童哲学实践项目和支持儿童哲学项目的基金会。全法国有200多家儿童哲学咖啡馆,几乎每个幼儿园都有儿童哲学工作坊。国家图书馆、儿童图书出版社、艺术馆、剧院等也以各种形式参与儿童哲学教育。
儿童文学是法国儿童哲学教育的重要载体。法国儿童出版物为儿童哲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且在面向不同年龄读者的时候有更加细致的考量。在艺术实践领域,法国儿童哲学教育也有创新性的实践。例如,小光芒儿童哲学工坊主张的儿童哲学教育方法是“整体性教学法”,包括口头表达和艺术创作的方式。比如在关于“什么是情绪” 的主题讨论中,培训师会先让儿童听两段完全不一样的音乐,并邀请他们随着音乐舞动身体,然后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感觉和情绪,最后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抽象思考:我们的感觉和情绪何时何地出现?身体和头脑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法国教育学家认为,艺术实践是智力和感知、思想与身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它能唤醒身体和感知在哲学中的作用,回归到对这些相关概念和事物的探索。
整体看来,法国儿童哲学教育覆盖了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课外实践项目也十分丰富,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美国:“为儿童的哲学”与“儿童自己的哲学”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李普曼开创了一项以儿童为对象的哲学教育计划。这项计划关注儿童思维特性,激发儿童原有的思维潜能,培养儿童哲学性推理、判断、创造性思维能力,练习辨别力,培养洞察力。李普曼提出的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即为儿童设计哲学教育计划,他编写了一系列儿童哲学训练教材,包括思考故事、哲学小说与教师手册。他第一个尝试在儿童哲学教育实践中应用并发展探究团体,营建哲学教室,即把教室变成一个能探索的社会,学生彼此倾听,尊重彼此不同的想法,互相挑战与帮助,在思考和对话中提供理由与建立推理,学生被鼓励去探索研究、寻找答案,并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批判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儿童哲学的基本观点与实践方向——强调儿童的思考与推理,具有教学技巧与方法较成熟的特点。
与李普曼同时期,美国哲学家马修斯也提出了儿童哲学的概念(Philosophy of Children),强调“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儿童的思考特质”。马修斯认为儿童有自己的哲学,应平等待之。他通过与儿童对话来“做”哲学,认为“群体探究”是对话的过程,思考故事是对话的媒介,意义发现是对话的目的。他所撰写的《哲学与幼童》一书,以生活中随时发生的儿童谈话为例,论证儿童思考哲学问题的能力与可能性;《与小孩对谈》一书中,他在一所小学与8名孩子一同对谈故事,孩子们的谈话和推理充满哲学趣味,这些对话经作者细致分析后,使读者产生对儿童思考的好奇,这便是大人与孩子相互倾听和对话的起点。
哲学式对话在儿童哲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越来越多学者认为思维的发展与语言发展紧密相连,语言不是思考的先决条件,但语言的发展可以提高思维的准确度。在儿童哲学教育中,哲学式对话是使交流从简单到复杂的最主要通道。
澳大利亚:哲学竞赛成年度盛事
受美国和欧洲的影响,澳大利亚的儿童哲学课程不仅强调儿童分析与推理方面的训练,也重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社会性发展,同时关注儿童人格特质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第一个儿童哲学组织即“澳大利亚儿童哲学研究所”(后并入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并更名为“澳大利亚儿童青少年哲学中心”)成立,并在此后通过发布通讯手册、工作坊、论坛等方式,不断推动儿童哲学向澳大利亚各大州和中心城市传播。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各州相继成立了儿童哲学的地区组织,并最终促成了联合各地力量协同推进儿童哲学事业的全国性组织。随着澳大利亚儿童哲学教育模式逐渐形成,2002年澳大利亚不再使用李普曼模式中的儿童哲学概念,而改用“哲学在学校”这个词,以反映澳大利亚儿童哲学教育教学材料及教学策略多样化的特点。
在澳大利亚开展的一系列儿童哲学活动中,最有特色的是一种名叫Philosothon(哲学松)的竞赛活动。哲学松会将每次活动的参赛选手划分为数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规模一般是7~8人,竞赛时抽取3~4个哲学主题进行讨论,主要是在伦理学、形而上学、知识论、社会和政治哲学、美学等分支范畴内。每个主题的讨论持续15~20分钟。由学校哲学教师和大学哲学专家所组成的评议委员會根据学生个体和学校团体的表现进行打分,其评分标准围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作性思维三大能力展开。
自2007年开始,澳大利亚每年举办一次哲学松竞赛,这项活动被列为儿童哲学的年度盛事,被推广至澳大利亚各州16个中心城市及新西兰、英国等国,对儿童哲学教育产生巨大影响。该活动的要旨是通过围绕某些哲学议题的对话,发展学生探究本位学习、道德推理、高阶层反省思维和寻找意义等能力。随着哲学松的普及,2011年,第一届全澳哲学竞赛活动召开,每个州各派三个团队参加,赛事由澳大利亚哲学协会提供奖金,ABC全澳广播电台进行全程报道。
随着各国儿童哲学教育的实践发展与交流融通,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儿童哲学教育的重大价值,逐渐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在制度与机构层面给予支持,以促进哲学教育的系统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也参与进来,让儿童哲学教育落入生活,让思辨与探究成为儿童基本的思维方式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