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你是天使,可以无端地,为整个人间流泪。
这里我要说的天使,不是那种肩胛上生出两只翅膀的,可以飞翔的,我们看不见的那些天使,而是活在人世间、影像里的一些平凡女孩。她们的生命,正当青春,纯洁无瑕;她们的举止,天真烂漫,自由不羁。她们像是随风吹遍山野的无名小花,吹到哪里,飘到哪里,就开在哪里。假如她们是天使,我们并没有注意到她们;假如她们是天使,她们也是折翼之后坠落凡间的精灵。并且,她们不是孤单的存在,她们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天使。有着不同的生活故事,却又是相似的生命境遇。成双成对地出现让她们快乐,但是,当失去了其中的一个之后,我们就更加感觉到天使的孤绝。
[撒玛利亚城的女孩]
韩国导演金基德的新作《撒玛利亚城的女孩》里,两个少女在一起的那些时刻,影像呈现得那么纯美。但是金基德本无心给我们渲染青春的那份漂浮的唯美感,半个小时还不到,我们看到了洁蓉的死,倚隽继而卖淫,而倚隽的父亲在发现之后又走向毁灭。当洁蓉趴在窗口向下张望倚隽,并且最终选择以坠落的方式结束年轻而美丽的生命时,金基德让倚隽看见的,其实是她自己。这样的天使一般的女孩,她不畏惧世俗的肮脏,她不畏惧人间的阴暗,她也不畏惧死亡,但是她害怕失去生命里的另一半。只有在失去了另一半的那个“我”的时刻,她才头一回体验到那种无所适从的惶恐。余下的生命,在电影里就是长达一个小时的旅程,对于她而言,将是从未有过的孤单无助的旅程。
倚隽再次站在洁蓉的位置,男人们重又在这个少女的身体上感到母性一般的温存与快慰。金基德不想让这个纯真的少女成为道德审判席的被告,欲望的罪恶、道德的堕落与这个天使一般无邪的女孩毫无关系。对于少女倚隽而言,她是一个偶然坠落凡间,来人世走了这么一遭的天使。因为她是天使,所以即使是在最最阴暗的人间,她依然会无比圣洁光鲜。因为她是天使,所以她让我们相信,这人间毕竟尚存有美好的希望。同时,也因为她是天使,她的内心时常会涌起无比的孤单。另一个世界,天上的那个世界,偶尔会召唤她,叫她回家。在梦幻一般的结局里,金基德假想了女孩倚隽的两种归宿:一种,被父亲窒息而死,埋骨地下,升上天堂;一种,父亲弃她而去,渐渐拉远的俯拍镜头下,她的孱弱身影,无比孤绝。
[维诺尼卡的双重生活]
《维诺尼卡的双重生活》里我们看到,当波兰的维诺尼卡死于舞台上自己倾尽生命演唱到的那个最高亢的音符的时刻,法国的维诺尼卡隐约觉得,她又是一个人了,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那个位于彼端,和自己一模一样却又遥不可及的小女孩了。曾经,因为她的存在,因为对于她的存在的这种感知,维诺尼卡是快乐的,因为她知道自己并不孤单地活着。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角落还有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生命,一样喜欢音乐,一样年轻,一样美丽。法国的维诺尼卡无端地落下眼泪来,她哭了。不为什么而哭,或者,为自己的孤单而哭。这是天使之泪。基耶斯洛夫斯基甚至还没有让这两个维诺尼卡在生前有过哪怕一次相逢,一切,都只存在于冥冥之中的感觉。
当波兰的维诺尼卡死后,法国的维诺尼卡通过木偶艺人再次看到了那些遗落在广场上的影像。身在法国的维诺尼卡惊讶地发现,每一幅照片里,都有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女孩,一个作为“她者”而存在的维诺尼卡。这构成身在法国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自己祖国波兰的一种深情回望。1991年,他初次和西方合作拍片,然而身在法国的他,内心里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他的祖国,亲人,朋友。对他而言,那些他生命里曾经熟悉的一切,那些在波兰的生活,仿佛都于忽然间弃他而去了。因此,已是人生晚年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深味生命里从未有过的孤独。
[两极天使]
她们其实只是平凡人间的普通女孩,有着属于这个年龄的所有普通女孩都应该会有的梦想和弱点。青春的力量像一股无形的燃素,在她们的身体里悄悄地燃烧。未知的生命对她们而言,还有无限的假设,无限的可能。哪怕眼前的生活并不全然能够让她们快乐,她们还是有理由梦想快乐。在《美丽在歌唱》里,我们看到了台湾一间电影院售票间里两个少女的故事。生活的空间对于她们而言,是那么小,那么小,但是,这依然不会妨碍她们梦想的空间、快乐的可能。虽然,偶尔也会哭,因为爱情,因为未知的人生。但是,两个女孩在一起的大多数时光仍然是快乐的。
《两极天使》的英文片名正是“the Dream life of Angles”,这仍然是一部讲述普通女孩平凡梦想的影片。当她同样最终选择以坠落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另一个“她”依然坚强地活下来。影片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没有音乐,有着法国艺术片看似朴素的叙事风格,但是在结局的一组长镜头里,我们听到了歌声。镜头依次扫过工厂里的每一个少女,关注着她们每一个人,我们对这个少女未来的命运心存忧虑。这些位于这个世界,位于生活的此端或者彼端的女孩,有着不同的故事,却又是相似的命运。本片的两位女演员艾迪诺·布歇兹、娜塔莎·芮内并列成为当年戛纳影后。她们其实并没有多少演艺经验,却正因了那份与生俱来的纯真,面对镜头才会毫不做作,从而展露出了天使一般的迷人气质。
这些具有“双重生命”的天使,都是两个少女,两个“她”,或者两个“我”。双重生命的姿态,构成了电影叙事中的一种有趣的类型。《维诺尼卡的双重生活》是基耶斯洛夫斯基1991年的作品,《美丽在歌唱》是林正盛1997年的作品,《两极天使》是艾力克·宗卡(Erick Zonca)1998年的作品,《撒玛利亚城的女孩》是金基德2004年的新作。对于每一个孤单地坠落于凡间的天使而言,因为生命里的另一个“她”,天使的存在才具有了普遍性、丰富性,两种“天使”是对于女性生命的正反两次假设。而当另一个“我”失去之后,天使的存在才变得更加孤单,更加绝望。这些天使,在影像世界里都是圣洁、美丽的存在,需要我们去关爱、去呵护。于是最后我们看到,每一个天使的背后都站立着一个男人。每一部“天使”电影的后面,都有一个男性的叙述人。
这里我要说的天使,不是那种肩胛上生出两只翅膀的,可以飞翔的,我们看不见的那些天使,而是活在人世间、影像里的一些平凡女孩。她们的生命,正当青春,纯洁无瑕;她们的举止,天真烂漫,自由不羁。她们像是随风吹遍山野的无名小花,吹到哪里,飘到哪里,就开在哪里。假如她们是天使,我们并没有注意到她们;假如她们是天使,她们也是折翼之后坠落凡间的精灵。并且,她们不是孤单的存在,她们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天使。有着不同的生活故事,却又是相似的生命境遇。成双成对地出现让她们快乐,但是,当失去了其中的一个之后,我们就更加感觉到天使的孤绝。
[撒玛利亚城的女孩]
韩国导演金基德的新作《撒玛利亚城的女孩》里,两个少女在一起的那些时刻,影像呈现得那么纯美。但是金基德本无心给我们渲染青春的那份漂浮的唯美感,半个小时还不到,我们看到了洁蓉的死,倚隽继而卖淫,而倚隽的父亲在发现之后又走向毁灭。当洁蓉趴在窗口向下张望倚隽,并且最终选择以坠落的方式结束年轻而美丽的生命时,金基德让倚隽看见的,其实是她自己。这样的天使一般的女孩,她不畏惧世俗的肮脏,她不畏惧人间的阴暗,她也不畏惧死亡,但是她害怕失去生命里的另一半。只有在失去了另一半的那个“我”的时刻,她才头一回体验到那种无所适从的惶恐。余下的生命,在电影里就是长达一个小时的旅程,对于她而言,将是从未有过的孤单无助的旅程。
倚隽再次站在洁蓉的位置,男人们重又在这个少女的身体上感到母性一般的温存与快慰。金基德不想让这个纯真的少女成为道德审判席的被告,欲望的罪恶、道德的堕落与这个天使一般无邪的女孩毫无关系。对于少女倚隽而言,她是一个偶然坠落凡间,来人世走了这么一遭的天使。因为她是天使,所以即使是在最最阴暗的人间,她依然会无比圣洁光鲜。因为她是天使,所以她让我们相信,这人间毕竟尚存有美好的希望。同时,也因为她是天使,她的内心时常会涌起无比的孤单。另一个世界,天上的那个世界,偶尔会召唤她,叫她回家。在梦幻一般的结局里,金基德假想了女孩倚隽的两种归宿:一种,被父亲窒息而死,埋骨地下,升上天堂;一种,父亲弃她而去,渐渐拉远的俯拍镜头下,她的孱弱身影,无比孤绝。
[维诺尼卡的双重生活]
《维诺尼卡的双重生活》里我们看到,当波兰的维诺尼卡死于舞台上自己倾尽生命演唱到的那个最高亢的音符的时刻,法国的维诺尼卡隐约觉得,她又是一个人了,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那个位于彼端,和自己一模一样却又遥不可及的小女孩了。曾经,因为她的存在,因为对于她的存在的这种感知,维诺尼卡是快乐的,因为她知道自己并不孤单地活着。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角落还有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生命,一样喜欢音乐,一样年轻,一样美丽。法国的维诺尼卡无端地落下眼泪来,她哭了。不为什么而哭,或者,为自己的孤单而哭。这是天使之泪。基耶斯洛夫斯基甚至还没有让这两个维诺尼卡在生前有过哪怕一次相逢,一切,都只存在于冥冥之中的感觉。
当波兰的维诺尼卡死后,法国的维诺尼卡通过木偶艺人再次看到了那些遗落在广场上的影像。身在法国的维诺尼卡惊讶地发现,每一幅照片里,都有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女孩,一个作为“她者”而存在的维诺尼卡。这构成身在法国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自己祖国波兰的一种深情回望。1991年,他初次和西方合作拍片,然而身在法国的他,内心里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他的祖国,亲人,朋友。对他而言,那些他生命里曾经熟悉的一切,那些在波兰的生活,仿佛都于忽然间弃他而去了。因此,已是人生晚年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深味生命里从未有过的孤独。
[两极天使]
她们其实只是平凡人间的普通女孩,有着属于这个年龄的所有普通女孩都应该会有的梦想和弱点。青春的力量像一股无形的燃素,在她们的身体里悄悄地燃烧。未知的生命对她们而言,还有无限的假设,无限的可能。哪怕眼前的生活并不全然能够让她们快乐,她们还是有理由梦想快乐。在《美丽在歌唱》里,我们看到了台湾一间电影院售票间里两个少女的故事。生活的空间对于她们而言,是那么小,那么小,但是,这依然不会妨碍她们梦想的空间、快乐的可能。虽然,偶尔也会哭,因为爱情,因为未知的人生。但是,两个女孩在一起的大多数时光仍然是快乐的。
《两极天使》的英文片名正是“the Dream life of Angles”,这仍然是一部讲述普通女孩平凡梦想的影片。当她同样最终选择以坠落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另一个“她”依然坚强地活下来。影片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没有音乐,有着法国艺术片看似朴素的叙事风格,但是在结局的一组长镜头里,我们听到了歌声。镜头依次扫过工厂里的每一个少女,关注着她们每一个人,我们对这个少女未来的命运心存忧虑。这些位于这个世界,位于生活的此端或者彼端的女孩,有着不同的故事,却又是相似的命运。本片的两位女演员艾迪诺·布歇兹、娜塔莎·芮内并列成为当年戛纳影后。她们其实并没有多少演艺经验,却正因了那份与生俱来的纯真,面对镜头才会毫不做作,从而展露出了天使一般的迷人气质。
这些具有“双重生命”的天使,都是两个少女,两个“她”,或者两个“我”。双重生命的姿态,构成了电影叙事中的一种有趣的类型。《维诺尼卡的双重生活》是基耶斯洛夫斯基1991年的作品,《美丽在歌唱》是林正盛1997年的作品,《两极天使》是艾力克·宗卡(Erick Zonca)1998年的作品,《撒玛利亚城的女孩》是金基德2004年的新作。对于每一个孤单地坠落于凡间的天使而言,因为生命里的另一个“她”,天使的存在才具有了普遍性、丰富性,两种“天使”是对于女性生命的正反两次假设。而当另一个“我”失去之后,天使的存在才变得更加孤单,更加绝望。这些天使,在影像世界里都是圣洁、美丽的存在,需要我们去关爱、去呵护。于是最后我们看到,每一个天使的背后都站立着一个男人。每一部“天使”电影的后面,都有一个男性的叙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