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蒌蒿也叫芦蒿、水蒿、黎蒿、柳蒿、泥蒿,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营养丰富,我国自古即有采而食之的习惯,如芦蒿炒香干、藜蒿炒腊肉等均是地方特色名菜。蒌蒿还有医药保健作用,在很多医药典籍里皆有记载。
《诗经》中就有关于蒌蒿的记载:“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诗句描写了男子在江边割取一筐筐嫩蒌蒿的情景。三国时期,陆机在《毛诗草木鸟兽鱼虫蔬》里写道:“蒌蒿,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以为茹。”明代散曲作家王磐写的《野菜谱》,收入野菜五十二种,其中也有蒌蒿。别看蒌蒿是野菜,养尊处优的贵族家庭也爱吃。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展现了当时贵族奢华讲究的衣食住行,第六十一回写道,宝玉的丫头晴雯吃厌了肉和鸡,只想吃面筋炒蒌蒿。蒌蒿不但可以炒着吃,还可以凉拌,或是用来煮汤,无论何种吃法皆芳香浓郁、清甜脆嫩。
由于蒌蒿抗逆性强,很少发生病虫害,因而是一种污染较少的绿色食品。蒌蒿是我国江南地区春季常见的野菜品种,主要食用部位为嫩茎。嫩茎清香鲜美,脆嫩爽口,别有风味,只要以沸水烫除苦味后即可入菜。蒌蒿炒食、凉拌、和馅、作汤均可,还可晒干或腌制。炒食时,以肉丝、白干、香干配伍皆可。采其鲜嫩茎叶,配以肉丝或鸡蛋,用麻油、姜醋等作料炒后装盘,或青白相间或青黄相映,不仅好看,更令人垂涎欲滴。夹入口中品尝,那淡淡的野香,微苦而甘的风味,使人回味无穷。这舌尖上的美妙感受,用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来形容就是,“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
蒌蒿营养丰富。现代研究显示:蒌蒿嫩茎除含有钙、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外,还含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等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较高,对鲜味有增强作用,故蒌蒿脆嫩清香、口感鲜美。每百克蒌蒿可食部分含蛋白质3.7克,在绿叶菜中名列前茅;碳水化合物为9克,因而可作酿酒原料;含钙730毫克、磷102毫克、维生素C 49毫克、铁2.9毫克、胡萝卜素1.39毫克。
蒌蒿还有医药保健作用。蒌蒿以全草入药,可止血消炎、镇咳化痰、平抑肝火、开胃健脾、散寒除湿。最早的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将蒌蒿列为上品,认为其“性甘、平,无毒,祛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中国第一部食疗专著《食疗本草》肯定了蒌蒿的食疗作用,认为其“醋淹菹食,甚益人。”
蒌蒿嫩茎清凉,平抑肝火,具有预防牙痛、喉痛等功效。蒌蒿根茎淀粉含量高,能为人体提供热量。
蒌蒿中的硒含量是公认抗癌植物芦荟的10倍,它能使人体产生大量谷胱甘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还可以通过提高环腺苷酸的水平,形成抑制癌细胞分裂和增殖的内环境,并能自动识别和捕捉癌细胞,阻断其能量供应,使其因能量枯竭而死亡,而对正常的细胞没有杀伤作用。可见蒌蒿具有很强的抗癌作用。蒌蒿还含有大量的钾,有利尿作用,而且对维护心血管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由此可见,常吃蒌蒿对身体的健康大有益处。
下面给大家介绍两道蒌蒿名菜:
芦蒿炒香干是南京的一道名菜,外地游客到南京总要慕名品尝。此菜清淡雅致——白瓷盤中如碧玉般的绿,食客哪怕看上一眼,也会感到心情舒畅。
南京人吃芦蒿,要将一斤菜掐掉八两叶和多余的梗茎,单剩下一段干干净净、青青脆脆的芦蒿杆尖入肴。将其在清水里焯一下,去掉涩味,配以香干丝素炒,除了加一点油、盐,几乎不加其他调味料,要的就是芦蒿杆儿和香干相混的那份自然清香。所谓“留春色于日常生活中,融清雅之风于饮食”——这道菜不仅能让人吃出芦蒿的清香,还能吃出山野、泥土和春天的味道。
传说,当年在庐山修道成仙的黎山老母喜食此物,每年春季蒌蒿吐露嫩白芽之际,她便派人来鄱阳湖采集。因此,在江西的九江、庐山一带,称蒌蒿为“藜蒿”。春日的鄱阳湖湖滩上,一丛一丛浓密翠绿的藜蒿长得铺天盖地。藜蒿茎秆较为粗壮,大都弯曲,颜色较深泛红,味道也很浓郁。当地人到草洲上采集藜蒿嫩茎,然后船载车运,远销到其他城市,因此当地有句俗语说“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并由此形成一道江西名菜“藜蒿炒腊肉”。
藜蒿炒腊肉的做法是:把藜蒿除去根后的嫩茎切成半寸长的段,腊肉切成丝,外加一些葱段。先炒腊肉后加入藜蒿和葱段煸炒,加入汤料片刻起锅淋上小麻油即成。腊肉金黄,藜蒿青绿,脆嫩爽口,醇香柔润,且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味道。食之有开胃理气、神清气爽的功效。如果喜食重口味,腊肉可选肥的,干辣椒要放足,成菜便是一道佐饭下酒的美味佳肴。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蒌蒿也叫芦蒿、水蒿、黎蒿、柳蒿、泥蒿,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营养丰富,我国自古即有采而食之的习惯,如芦蒿炒香干、藜蒿炒腊肉等均是地方特色名菜。蒌蒿还有医药保健作用,在很多医药典籍里皆有记载。
历史悠久的季节性野菜
《诗经》中就有关于蒌蒿的记载:“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诗句描写了男子在江边割取一筐筐嫩蒌蒿的情景。三国时期,陆机在《毛诗草木鸟兽鱼虫蔬》里写道:“蒌蒿,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以为茹。”明代散曲作家王磐写的《野菜谱》,收入野菜五十二种,其中也有蒌蒿。别看蒌蒿是野菜,养尊处优的贵族家庭也爱吃。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展现了当时贵族奢华讲究的衣食住行,第六十一回写道,宝玉的丫头晴雯吃厌了肉和鸡,只想吃面筋炒蒌蒿。蒌蒿不但可以炒着吃,还可以凉拌,或是用来煮汤,无论何种吃法皆芳香浓郁、清甜脆嫩。
别有风味的清香蔬菜
由于蒌蒿抗逆性强,很少发生病虫害,因而是一种污染较少的绿色食品。蒌蒿是我国江南地区春季常见的野菜品种,主要食用部位为嫩茎。嫩茎清香鲜美,脆嫩爽口,别有风味,只要以沸水烫除苦味后即可入菜。蒌蒿炒食、凉拌、和馅、作汤均可,还可晒干或腌制。炒食时,以肉丝、白干、香干配伍皆可。采其鲜嫩茎叶,配以肉丝或鸡蛋,用麻油、姜醋等作料炒后装盘,或青白相间或青黄相映,不仅好看,更令人垂涎欲滴。夹入口中品尝,那淡淡的野香,微苦而甘的风味,使人回味无穷。这舌尖上的美妙感受,用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来形容就是,“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
提高免疫力的健康菜
蒌蒿营养丰富。现代研究显示:蒌蒿嫩茎除含有钙、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外,还含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等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较高,对鲜味有增强作用,故蒌蒿脆嫩清香、口感鲜美。每百克蒌蒿可食部分含蛋白质3.7克,在绿叶菜中名列前茅;碳水化合物为9克,因而可作酿酒原料;含钙730毫克、磷102毫克、维生素C 49毫克、铁2.9毫克、胡萝卜素1.39毫克。
蒌蒿还有医药保健作用。蒌蒿以全草入药,可止血消炎、镇咳化痰、平抑肝火、开胃健脾、散寒除湿。最早的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将蒌蒿列为上品,认为其“性甘、平,无毒,祛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中国第一部食疗专著《食疗本草》肯定了蒌蒿的食疗作用,认为其“醋淹菹食,甚益人。”
蒌蒿嫩茎清凉,平抑肝火,具有预防牙痛、喉痛等功效。蒌蒿根茎淀粉含量高,能为人体提供热量。
蒌蒿中的硒含量是公认抗癌植物芦荟的10倍,它能使人体产生大量谷胱甘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还可以通过提高环腺苷酸的水平,形成抑制癌细胞分裂和增殖的内环境,并能自动识别和捕捉癌细胞,阻断其能量供应,使其因能量枯竭而死亡,而对正常的细胞没有杀伤作用。可见蒌蒿具有很强的抗癌作用。蒌蒿还含有大量的钾,有利尿作用,而且对维护心血管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由此可见,常吃蒌蒿对身体的健康大有益处。
下面给大家介绍两道蒌蒿名菜:
芦蒿(蒌蒿)炒香干
芦蒿炒香干是南京的一道名菜,外地游客到南京总要慕名品尝。此菜清淡雅致——白瓷盤中如碧玉般的绿,食客哪怕看上一眼,也会感到心情舒畅。
南京人吃芦蒿,要将一斤菜掐掉八两叶和多余的梗茎,单剩下一段干干净净、青青脆脆的芦蒿杆尖入肴。将其在清水里焯一下,去掉涩味,配以香干丝素炒,除了加一点油、盐,几乎不加其他调味料,要的就是芦蒿杆儿和香干相混的那份自然清香。所谓“留春色于日常生活中,融清雅之风于饮食”——这道菜不仅能让人吃出芦蒿的清香,还能吃出山野、泥土和春天的味道。
藜蒿(蒌蒿)炒腊肉
传说,当年在庐山修道成仙的黎山老母喜食此物,每年春季蒌蒿吐露嫩白芽之际,她便派人来鄱阳湖采集。因此,在江西的九江、庐山一带,称蒌蒿为“藜蒿”。春日的鄱阳湖湖滩上,一丛一丛浓密翠绿的藜蒿长得铺天盖地。藜蒿茎秆较为粗壮,大都弯曲,颜色较深泛红,味道也很浓郁。当地人到草洲上采集藜蒿嫩茎,然后船载车运,远销到其他城市,因此当地有句俗语说“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并由此形成一道江西名菜“藜蒿炒腊肉”。
藜蒿炒腊肉的做法是:把藜蒿除去根后的嫩茎切成半寸长的段,腊肉切成丝,外加一些葱段。先炒腊肉后加入藜蒿和葱段煸炒,加入汤料片刻起锅淋上小麻油即成。腊肉金黄,藜蒿青绿,脆嫩爽口,醇香柔润,且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味道。食之有开胃理气、神清气爽的功效。如果喜食重口味,腊肉可选肥的,干辣椒要放足,成菜便是一道佐饭下酒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