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是食品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实验技能之一。将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以期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革兰氏染色;实验;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食品工艺与检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zy082)。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2.掌握革兰氏染色的基本步骤。
3.学习并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能力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 培养学生规范化实验操作的技能。
3.培养学生应用基础技能分析和解决食品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技术》是为食品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本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在高中生物接触过部分微生物方面的理论知识,但是大多数学校实验开设较少,所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操能力会有比较大的差异。作为学生接触学习的第一门实验课程,掌握微生物基本实验技术及操作,既可以为接下来的其他实验类课程打下基础,也可以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内容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是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实验技能之一。
本实验通过项目设计可以锻炼学生在利用常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该实验的趣味性又可以较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2.本节主要内容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本次实验通过革兰氏染色对目标细菌的革兰氏属性进行判断,以便于进一步的种属鉴定。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细菌涂片的制作,革兰氏染色操作步骤及关键,油镜的使用
教学难点: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四、教学策略
将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于微物学实验教学过程,目的是使学生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探究过程转化,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通过校园及周边环境的观察和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使实践与理论相匹配,营造高效率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主要从老师单纯的讲解, 转变到师生互动式方式。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把一个设计性实验看成一个检验项目,启发学生认识到,不是为设计而设计,而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必须有目的地去设计,发掘应用内涵比设计一个验证现象的实验更重要。同时,为了保证方案的可行性,还针对实验室能提供的本次实验的基本条件进行介绍,引导学生善于利用现有的实验基础来设計不同的实验方案,而不是凭空乱想。并针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设计理念进行分析,保证让学生能在比较正确的设计思想指导下, 开始实验设计。其中学习参考资料,提交设计思路,讨论方案的可行性等环节需在上课之前完成。
对于学生的分组,按原始座位2人一分组,方便控制与管理。
通过小分组的教学组织,降低个体学习的难度,对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鼓励其在分组内或分组之间充分发挥起技术应用特长,带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
五、教学过程
1.引入项目:
2013年6月13日,四川眉山映天学校近400名学生陆续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大部分学生发生呕吐、乏力、头昏症状,还有部分学生出现昏迷、休克。市疾控中心开展紧急预案,经专家组会商,判断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食用或饮用了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饮料引起的一类疾病。)因专家组及时介入,有效用药,400名同学最终都康复痊愈,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伤亡现象。
假设你是当时参与抢救的疾控中心的检测人员,你会怎么做?
问:如果经检验确诊为细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那么我们可以选择什么药物?
答:抗生素。
问:细菌对抗生素非常敏感,但是细菌的种类众多,有些菌群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对青霉素敏感,而有些菌群如沙门氏菌则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那么我们如何确定选用哪种抗生素呢?
答:可以经检验先确定细菌种属。
时间就是生命,及时有效的救治对于病患恢复健康甚至挽救生命,极其重要。有一种方法,可以快速简便的帮助鉴定定细菌分类,就是--革兰氏染色。
2.介绍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
问:该法之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和细胞结构中那部分关系密切?
答: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屏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隙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番红染液复染后呈红色。
3.介绍具体步骤?:
制片→固定→初染→媒染→脱色(关键环节)→复染→干燥→镜检
注意:?乙醇脱色时间,不宜过短以免造成假阳性,不宜过长以免造成假阴性。
参考文献
[1] 汤访评.论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 2010(01).
[2] 肖毅,潘华,庄发文,宗莲松.地方高校实验教学学分制改革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03).
作者简介:陈静颖(1984--),女,江苏铜山人,助教,主要从事功能性食品的研发及应用。
关键词:革兰氏染色;实验;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食品工艺与检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zy082)。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2.掌握革兰氏染色的基本步骤。
3.学习并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能力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 培养学生规范化实验操作的技能。
3.培养学生应用基础技能分析和解决食品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技术》是为食品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本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在高中生物接触过部分微生物方面的理论知识,但是大多数学校实验开设较少,所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操能力会有比较大的差异。作为学生接触学习的第一门实验课程,掌握微生物基本实验技术及操作,既可以为接下来的其他实验类课程打下基础,也可以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内容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是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实验技能之一。
本实验通过项目设计可以锻炼学生在利用常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该实验的趣味性又可以较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2.本节主要内容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本次实验通过革兰氏染色对目标细菌的革兰氏属性进行判断,以便于进一步的种属鉴定。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细菌涂片的制作,革兰氏染色操作步骤及关键,油镜的使用
教学难点: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四、教学策略
将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于微物学实验教学过程,目的是使学生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探究过程转化,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通过校园及周边环境的观察和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使实践与理论相匹配,营造高效率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主要从老师单纯的讲解, 转变到师生互动式方式。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把一个设计性实验看成一个检验项目,启发学生认识到,不是为设计而设计,而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必须有目的地去设计,发掘应用内涵比设计一个验证现象的实验更重要。同时,为了保证方案的可行性,还针对实验室能提供的本次实验的基本条件进行介绍,引导学生善于利用现有的实验基础来设計不同的实验方案,而不是凭空乱想。并针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设计理念进行分析,保证让学生能在比较正确的设计思想指导下, 开始实验设计。其中学习参考资料,提交设计思路,讨论方案的可行性等环节需在上课之前完成。
对于学生的分组,按原始座位2人一分组,方便控制与管理。
通过小分组的教学组织,降低个体学习的难度,对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鼓励其在分组内或分组之间充分发挥起技术应用特长,带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
五、教学过程
1.引入项目:
2013年6月13日,四川眉山映天学校近400名学生陆续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大部分学生发生呕吐、乏力、头昏症状,还有部分学生出现昏迷、休克。市疾控中心开展紧急预案,经专家组会商,判断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食用或饮用了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饮料引起的一类疾病。)因专家组及时介入,有效用药,400名同学最终都康复痊愈,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伤亡现象。
假设你是当时参与抢救的疾控中心的检测人员,你会怎么做?
问:如果经检验确诊为细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那么我们可以选择什么药物?
答:抗生素。
问:细菌对抗生素非常敏感,但是细菌的种类众多,有些菌群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对青霉素敏感,而有些菌群如沙门氏菌则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那么我们如何确定选用哪种抗生素呢?
答:可以经检验先确定细菌种属。
时间就是生命,及时有效的救治对于病患恢复健康甚至挽救生命,极其重要。有一种方法,可以快速简便的帮助鉴定定细菌分类,就是--革兰氏染色。
2.介绍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
问:该法之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和细胞结构中那部分关系密切?
答: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屏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隙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番红染液复染后呈红色。
3.介绍具体步骤?:
制片→固定→初染→媒染→脱色(关键环节)→复染→干燥→镜检
注意:?乙醇脱色时间,不宜过短以免造成假阳性,不宜过长以免造成假阴性。
参考文献
[1] 汤访评.论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 2010(01).
[2] 肖毅,潘华,庄发文,宗莲松.地方高校实验教学学分制改革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03).
作者简介:陈静颖(1984--),女,江苏铜山人,助教,主要从事功能性食品的研发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