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贵族的专属中国瓷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1361564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世纪,中国瓷器很偶然地被带入英国,或是通过黎凡特——它曾在东西方贸易方面担当重要的经济角色,或是通过好望角附近的海域。因为数量稀少,所以中国瓷器被认为是珍贵而特殊的财物。当时,许多有着高超技艺的英国银匠被委托为这些瓷器作镀银镶接装饰。“脱胎换骨”后的瓷器,有些被用作赠送贵族的礼物,有些则被用来装饰华丽的家居。
  到了18世纪的法国,瓷器镶接工艺又有了更极致的发展。这一时期,铜鎏金工艺扮演了十分重要的功能性和装饰性角色。在王公贵族家庭中,铜鎏金被广泛应用于铁制柴架、家具五金、壁灯、烛台、枝形吊灯中。当然,它也被用在亚洲和欧洲瓷器的架置装饰中。尤其是洛可可(ROCOCO)艺术兴起后,瓷器的架置装饰变得更加富丽堂皇,而这种风格正好符合“法式口味”。
  洛可可艺术是流行于18世纪前期的一种艺术形式,又称“路易十五式”。它从大自然中吸收养分,运用各种贝壳、莨菪叶饰相缠绕形成涡形纹饰,花卉、流水般的曲线。同时,也受到东方庭园、花鸟纹样等艺术的影响,还从中国丝绸、瓷器、漆器、家具的图案与造型中汲取了灵感。洛可可艺术在构图上强调不对称,造型的基调常用S形曲线、卷涡、波状和浑圆体。
  这种艺术风格在瓷器的架置装饰中一览无余。18世纪的法国人,对中国瓷器十分推崇,他们也经常邀请金匠为瓷器量身打造铜鎏金的架置装饰。这种装饰,一方面可使瓷器变得更为牢固,另一方面,器物风格也更贴近法国人的审美趣味。
  而且,这类瓷器也成为不少著名收藏家的囊中之物。无论是美国银行家、著名收藏家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 Sr.),英国富豪、著名收藏家威廉·贝克福德(William Beckford),还是伊丽莎白一世的顾问威廉·塞希尔勋爵(William Cecil),美国著名收藏家查尔斯·莱斯特曼夫妇(Mr. and Mrs. Charles Wrightsman),他们的珍藏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从中我们也能一探那个年代英法藏家的口味。
  18世纪 中国瓷瓶 法国铜鎏金镶接
  尺寸:38.3厘米×27.6厘米×15.9厘米
  莱斯特曼夫妇旧藏
  这件中国青瓷中部为一“寿”字。引人注目的是,瓷瓶的高度发生了变化,显然,在它原始高度的基础上,巴黎的金匠截去了一部分,然后为它装饰了带有卷涡、穿孔手柄以及底座的铜鎏金架置。
  这种架置装饰被用来与Jean-Claude Duplessis père(1695年至1774年)的作品相比较。他是一位极具天赋的金匠,不仅有着精湛的铜鎏金技艺,而且在瓷器设计方面有所建树。1748年至1758年,在古董商Lazare Duvaux的账册中,他的名字常常被提及。
  1750年9月,Duvaux将一对中国青瓷卖给marquis de Voyer d'Argenson侯爵,而这对青瓷就是由Duplessis进行的铜鎏金镶接,花费3000里弗(古时的法国货币单位)。这一笔数额高昂的费用显示了这类瓷器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16世纪 中国瓷盘 英国伦敦镀银镶接
  高10.2厘米 直径36.5厘米
  摩根基金会旧藏
  经过伦敦银匠的一双妙手,镀银镶接的架置让这件东方瓷盘变得异域风情。无论是赠送贵族的礼物,还是点缀家居的装饰,它都是独特的选择。
  18世纪 中国瓷瓶 法国铜鎏金镶接
  尺寸:59.4厘米×34.9厘米×31.8厘米
  莱斯特曼夫妇旧藏
  铜鎏金架置的制作可谓价格不菲,十分昂贵。像这样一件瓷器,其拥有者想必为此付出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18世纪的拍卖目录显示,装饰有铜鎏金架置的器皿经常会出现在贵族收藏中。而且他们认识到,这类器皿的价格恰恰是它们价值的真正体现,因为这种装饰风格已经走在了时尚前沿。1783年,在路易-玛丽-奥古斯丁奥蒙公爵(Louis-Marie-Augustin,duc d’Aumont)的艺术品收藏销售中,许多都是铜鎏金镶接的日本瓷器或中国瓷器,其中有一部分则由路易十六花费大量资金购藏。
  16至17世纪 中国瓷碗 英国伦敦镀银镶接
  高15.9厘米 直径33厘米
  摩根基金会旧藏
  这件装饰有镀银架置的中国瓷器,与伊丽莎白一世的顾问威廉·塞希尔勋爵有关。它有可能是维吉尼亚殖民者Walter Raleigh爵士遗赠给勋爵儿子罗伯特·塞希尔(Robert Cecil)的物品。威廉·塞希尔及他的次子罗伯特·塞希尔两代辅弼,乃是英国史上的重要贤臣。塞希尔家族本身也昌盛400多年,还在1937年出了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16世纪,中国瓷器很偶然地被带入英国,或是通过黎凡特——它曾在东西方贸易方面担当重要的经济角色,或是通过好望角附近的海域。因为数量稀少,所以中国瓷器被认为是珍贵而特殊的财物。当时,许多有着高超技艺的英国银匠被委托为这些瓷器作镀银镶接装饰。“脱胎换骨”后的瓷器,有些被用作赠送贵族的礼物,有些则被用来装饰华丽的家居。
  到了18世纪的法国,瓷器镶接工艺又有了更极致的发展。这一时期,铜鎏金工艺扮演了十分重要的功能性和装饰性角色。在王公贵族家庭中,铜鎏金被广泛应用于铁制柴架、家具五金、壁灯、烛台、枝形吊灯中。当然,它也被用在亚洲和欧洲瓷器的架置装饰中。尤其是洛可可(ROCOCO)艺术兴起后,瓷器的架置装饰变得更加富丽堂皇,而这种风格正好符合“法式口味”。
  洛可可艺术是流行于18世纪前期的一种艺术形式,又称“路易十五式”。它从大自然中吸收养分,运用各种贝壳、莨菪叶饰相缠绕形成涡形纹饰,花卉、流水般的曲线。同时,也受到东方庭园、花鸟纹样等艺术的影响,还从中国丝绸、瓷器、漆器、家具的图案与造型中汲取了灵感。洛可可艺术在构图上强调不对称,造型的基调常用S形曲线、卷涡、波状和浑圆体。   这种艺术风格在瓷器的架置装饰中一览无余。18世纪的法国人,对中国瓷器十分推崇,他们也经常邀请金匠为瓷器量身打造铜鎏金的架置装饰。这种装饰,一方面可使瓷器变得更为牢固,另一方面,器物风格也更贴近法国人的审美趣味。
  而且,这类瓷器也成为不少著名收藏家的囊中之物。无论是美国银行家、著名收藏家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 Sr.),英国富豪、著名收藏家威廉·贝克福德(William Beckford),还是伊丽莎白一世的顾问威廉·塞希尔勋爵(William Cecil),美国著名收藏家查尔斯·莱斯特曼夫妇(Mr. and Mrs. Charles Wrightsman),他们的珍藏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从中我们也能一探那个年代英法藏家的口味。
  16世纪 中国瓷瓶 英国伦敦镀银镶接
  高34.6厘米
  摩根基金会旧藏
  这件瓷瓶出自明代万历年间。1585年,伦敦一位不知姓名的银匠采用镀银镶接工艺,让它变得与众不同。而它曾是美国银行家、著名收藏家约翰·皮尔庞特·摩根(1837年至1913年)众多珍藏中的一员。
  16世纪,中国瓷器很偶然地被带入英国,或是通过黎凡特——它曾在东西方贸易方面担当重要的经济角色,或是通过好望角附近的海域。因为数量稀少,所以中国瓷器被认为是珍贵而特殊的财物。当时,许多有着高超技艺的英国银匠被委托为这些瓷器作镀银镶接装饰。“脱胎换骨”后的瓷器,有些被用作赠送贵族的礼物,有些则被用来装饰华丽的家居。
  到了18世纪的法国,瓷器镶接工艺又有了更极致的发展。这一时期,铜鎏金工艺扮演了十分重要的功能性和装饰性角色。在王公贵族家庭中,铜鎏金被广泛应用于铁制柴架、家具五金、壁灯、烛台、枝形吊灯中。当然,它也被用在亚洲和欧洲瓷器的架置装饰中。尤其是洛可可(ROCOCO)艺术兴起后,瓷器的架置装饰变得更加富丽堂皇,而这种风格正好符合“法式口味”。
  洛可可艺术是流行于18世纪前期的一种艺术形式,又称“路易十五式”。它从大自然中吸收养分,运用各种贝壳、莨菪叶饰相缠绕形成涡形纹饰,花卉、流水般的曲线。同时,也受到东方庭园、花鸟纹样等艺术的影响,还从中国丝绸、瓷器、漆器、家具的图案与造型中汲取了灵感。洛可可艺术在构图上强调不对称,造型的基调常用S形曲线、卷涡、波状和浑圆体。
  这种艺术风格在瓷器的架置装饰中一览无余。18世纪的法国人,对中国瓷器十分推崇,他们也经常邀请金匠为瓷器量身打造铜鎏金的架置装饰。这种装饰,一方面可使瓷器变得更为牢固,另一方面,器物风格也更贴近法国人的审美趣味。
  而且,这类瓷器也成为不少著名收藏家的囊中之物。无论是美国银行家、著名收藏家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 Sr.),英国富豪、著名收藏家威廉·贝克福德(William Beckford),还是伊丽莎白一世的顾问威廉·塞希尔勋爵(William Cecil),美国著名收藏家查尔斯·莱斯特曼夫妇(Mr. and Mrs. Charles Wrightsman),他们的珍藏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从中我们也能一探那个年代英法藏家的口味。
  18世纪 中国瓷瓶一对 法国铜鎏金镶接
  尺寸:32.4厘米×16.5厘米×12.4厘米
  威廉·贝克福德旧藏
  这对瓷瓶的镶接工艺体现了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的艺术思潮,制作年代在1760年至1770年期间,这正好是两种艺术思潮的过渡时期。
  这是一对典型的仿古瓷,仿制的对象是青铜器。与此风格迥然不同的是,其镶接设计充满浓郁的异国风情,由丘比特、花饰、贝壳和植物组成。当时,法国人对中国瓷器尤为推崇,他们试图改变这些瓷器的外貌,创造出一种完全符合“法式口味”的奢侈物品。
  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法式口味”,这对瓷瓶被英国富豪、著名收藏家威廉·贝克福德(1760年至1844年)珍藏。值得一提的是,位于英格兰西南部威尔特郡的“放山居”,其前身就是这位收藏家故园的残存部分。
  18世纪 中国带盖香炉 法国铜鎏金镶接
  尺寸:41.9厘米×36.8厘米
  莱斯特曼夫妇旧藏
  这件南瓜形的瓷罐,配有一个顶盖,出自中国明代晚期或清早期。它被法国金匠改造成一个富丽堂皇的的香炉。涡卷形、穿孔以及叶子、贝壳的铜鎏金装饰,将罐身与顶盖隔开。
其他文献
一年一度的国际古玩展将在本月末登陆香港会议中心。作为亚洲顶级古玩艺术品展会,国际古玩展对展品的质量要求一向严苛,本届更是再上新台阶。  据悉,所有展品必须经过国际知名专业人士组成的古董鉴定评委会的严格审查才能参与展出,有数位国际权威古董商人参加此次盛会,更有法国国立古董商工会及巴黎古董双年展前主席戴克成帮助筹备展览。  据记者了解,不仅有将有玉器、青铜器、瓷器、佛造像、书画等精品现身本届国际古玩展
期刊
截至《中国收藏》杂志记者发稿,第一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的评选工作已尘埃落定。  据了解,自去年12月12日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官方网站公布评选名单以来,业内对此复杂情绪交织,一方面,闻讯后,不少榜上有名者陆续收到了身边亲朋好友的祝贺,喜气洋洋;另一方面,有人却对这份名单的数量有些担忧。一时间,有关评选的话题又一次被业内所热议。  | 评选头衔有波折 |  据悉,此次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的评选工作启动
期刊
邓文原(1258年至1328年),字善之,四川绵阳人。入元朝,曾官江浙儒学提举、翰林待制、集贤直学士、国子监祭酒等职。因自题斋居曰:“素履”,人称素履先生,《元史》有传。工书法,擅长楷、行、草书,与赵孟、鲜于枢齐名。其章草书《急就章》向为所传书迹中最为著名者,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出版《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全集·元代书法》中影印)。迄今研究发现,这是一件存有诸多问题的书作
期刊
2016年4月14日、15日两天的长沙格外热闹,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年会正在这里举行。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拍卖业界的精英们、专家、收藏家以及市场人士,纷纷云集于此。而同期推出的2016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年度峰会,为各路代表创造了“共话拍卖与文化产业”的机会。  年会:回顾与展望  据了解,过去的5年中拍协艺委会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克服了很多困难,在市场规模、行业建设、国际信息化进程等方面做
期刊
在参与此次评选活动的专家看来,首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的评选过程比较有质量,一些中青年艺术家由此“冒头”,更为重要的是,从参评作品中能够看出当前行业传承创新的一些新风貌。  评选是一步一个脚印  唐克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原副理事长)此次整个评审工作我基本上都参与了。作为主办方的中国工美协会,在整个组织工作上既吸取了前两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效果非常出色。从最初的整体
期刊
在今年的香港艺术品春拍中,不仅拍卖记录屡屡被打破,亿元天价更是接二连三出现,“市场不缺钱,只缺顶级艺术品”更成了许多人的共识。但冷静下来思考一下,情况可能恰恰相反——现在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不缺顶级的艺术品,恰恰是差钱。  成交超预期  香港苏富比2016年春季拍卖会总成交额达到31亿港元,总成交额较去年同期上升17%;保利香港2016春季拍卖会总成交额12.67亿港元,同比也出现了较大的上涨。  记
期刊
他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创造出一条美丽的绿色河流,在伦敦美术馆中创造出一个昏黄太阳,在纽约创造出四条银带般的瀑布……眼下,这位自带“魔法”属性的艺术家以个展的方式首次造访中国,看看他这回创造了什么?  日前,世界知名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中国首次个展“无相万象”于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展览集中呈现了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从1990年代至今,艺术生涯各个阶段的作品,
期刊
出生于英国的伊恩·贝瑞和出生于摩洛哥的法国人布鲁诺·巴贝,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享誉世界的玛格南图片社最有资历并受人敬重的两位摄影师。他们都于20世纪60年代加入玛格南—伊恩·贝瑞1961年受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之邀加入,1967年成为正式成员;布鲁诺·巴贝1964年和玛格南结缘并于四年后成为正式成员。  二人创作了影响深远的系列摄影作品,就在近日,其中的众多杰作来到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伊恩·
期刊
去年12月10日下午,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内人声鼎沸,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港澳台收藏组织负责人以及嘉宾共聚一堂。他们是为上海市收藏协会成立30周年庆典而来。  “上海市收藏协会30年来在引导收藏者正确收藏理念,规范收藏行为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在致辞中这样说道。他认为30年前上海市收藏协会的诞生,为后来全国收藏组织的成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与推动作用。  当年
期刊
近现代及当代书画缩水拉动市场下滑、古代书画和瓷玉珍玩减量提质、手迹信札等成为业务新亮点、艺术消费逐步改变拍品价档结构……在过去的一年,文物艺术品拍卖呈现出了哪些特点?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在新常态中取得新发展”。这是不久前发布的2015年拍卖业蓝皮书给出的答案。  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与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联合发布的《2015年中国拍卖行业经营情况分析及2016年展望》,是中拍协第八次面向社会发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