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源自于高校学科体系,中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在这种学科体系下感觉学习困难,学生实践能力偏弱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文化基础课教学,开设选修课,加强专业课实践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关键词】
国际商务;工作过程系统化;职业学校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进出口常年保持高速增长,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巨大,对外贸易领域的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紧缺人才。目前许多中职学校都开设了国际商务专业,很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毕业学生难就业,而企业又缺乏一线岗位的操作型人才,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职学校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才人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造成毕业生学非所用,企业需而不招的现象。因此我们需要改革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实现企业用人需求与学生成长目标相一致。
1 目前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泛而不精
目前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大部分是沿袭大学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学生需要学的知识非常多,而大部分学校学生实际在校学习时间只有2年,最后一年顶岗实习,在这么短时间内还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课程,所以专业课程学习只能点到为止,不能深入掌握某个岗位所需知识。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而企业需要的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跟较高职业素养,能够胜任一定工作任务的实操人才,因此在这种学科体系下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相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1.2 注重传授知识、輕视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受传统教学模式与教材、师资、实验实训设备等教学条件限制,国际商务专业教学形成了学校与企业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与应用脱节。在教学方法上也停留在传统填鸭式教学,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讲授学生听。由于中职学生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厌恶逻辑思维较强的理论知识学习,所以学习效果不好。而学生缺少实际操练,感觉所学知识很抽象,难以胜任实际工作岗位。
1.3 忽视学生兴趣与需求,选修课比例较少
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虽然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但大部分学校一个专业学生所学课程都一样,学生不能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的课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等到全面发展,因为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由学校提供可选课程菜单,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来选课已成为一种必然,在这种形势下,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度,提供多种选修课程是显得更为重要迫切了。
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学生感觉国际商务专业难学,企业感觉培养的人才不能胜任实际工作岗位,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国内职业教育领域全面推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改革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求突破学科体系的框架,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把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课程体系在国家或行业标准指导下结合企业生产技术规范,在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模式与技术,职业教育领域的政策环境与技术指导这样的四维参考系的制约和规范,使专业课程真正融合行业、企业、学校跟学生这样的四个关键要素,成为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突破口。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进行的:
2.1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组织专业教师与外聘专家一起进行了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外贸行业从业人员的人才结构现状、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发展趋势、外贸人才需求状况、国际商务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外贸职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内容详细了解。结合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将专业教育融入产业及产业链去定位,确定专业服务面向;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对所需要共同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业(岗位)进行合并,明确本专业就业面向的岗位群。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岗位有外贸业务、外贸跟单、单证制作、货物报关报检、国际货运代理等,企业在选用这些专业人才时,更注重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根据岗位对能力要求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顶层典型工作:技术程度和知识运用程度要求高,积累相关经验,具有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咨询、计划、实施、评估相对复杂,并能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中层典型工作:技术程度和知识程度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咨询、计划、实施、评估相对较为复杂,并能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培养的能力对上一层次能力具有支撑作用;底层典型工作:使用的技术和知识不复杂,主要完成基本技能的培养,熟悉工作的基本方法并积累经验。具体如下:
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
2.2 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采用以岗位职业活动为导向,实施“课证融合+语言强化+顶岗训练”式人才培养模式。 课证融合:把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外销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的职业技能要求与专业培养方案融合为一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个人职业发展进行定位。在毕业时100%的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证书必具其一)
语言强化:外贸工作岗位要求必须具有过硬的外语交流能力。国际商务专业将建立专业的交互式商务英语技能训练测试中心,强化学生商务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突出语言应用特色。
顶岗训练:建立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实训作业文件,学生顶岗实训后由企业签发“顶岗实习证书”。国际商务专业全面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保证有100%的学生参加生产训练和顶岗实习。在企业实践中培养职业素养与专业实践能力。
2.3 设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3.1 文化基础课程突出底层岗位能力锻炼
目前的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是延续传统学科体系教学,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而我们中职学校学生大部分都学习基础都很差,对语文、数学、英语之类课程从心底感到厌倦,教学效果并不好。而企业也抱怨学生基本素质差,写个基本工作汇报都不会。因此要改革这种教学与学生需求不符、所学与所用相脱节的状况,必须加强基础课与专业的关联度,创设学习情境,将文化基础知识与工作岗位具体应用相结合,文化基础课程应以沟通、会计、管理、计算机应用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成为合格的外贸应用型人才。
2.3.2 专业技能课程基于工作过程
课程是反映一个专业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外销员、单证员、外贸跟单员、报关报检员、货代员等职业资格认定中对于这些岗位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职业技能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在给这些专业技能课程划分课程体系时如能基于系统的工作过程逻辑划分学习领域,可以有效防止课程设置与工作现实的脱节以及知识技能学习的僵化,提高课程内容与外贸业务实际的契合度,有效缩短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工作适应期。按照“职业活动导向原则”把这些技能按一个完整业务各环节顺序,将各个岗位工作中运用的各项知识与技能整合起来。例如《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市场营销》等内容融合到《外贸业务拓展》中,《外贸函电》与《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内容相融合为《商务英语》等。具体如下图:
以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重点重在知识的应用,重在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突出两类内容的渗透式教学:一是职业道德内容,二是专业外语内容。强化实践教学,所有的专业课打破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分离式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尤其是在核心课程《进出口贸易实务》、《单证实务》、《报关实务》、《报检实务》、《跟单实务》中,主要教学内容围绕实际工作环节展开,外贸实务操作内容占50%以上。
2.3.3 专业选修课程丰富、灵活、有弹性
必修课程关注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学生的一般发展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但是,随着知识的发展,知识在不断走向分化、深化、细化的同时也不断地交叉、渗透、融合。知识的不断分化与整合使传统的学校课程很难反映人类知识的当代成就,滞后于知识的发展。必修课的数量与内容总是有限的,它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选修课则可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技能、特长。学生在学校给出的限定选修模块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模块,来拓展学生视野与职业能力。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会计考证模块、酒店职业模块、导游职业模块、商场经理模块、高级营销员模块、中级秘书职业模块、物流模块、办公文员、大专考试模块、美术模块、商务英语模块、幼师模块等。在第二学年每周二、四下午所有学生按选修模块重新组班上课。这种选修课制度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赋予每个学生选择性发展的权利,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的职业发展。
3 总结
职业教育的生命在于实践操作,学生的专业成长不是在教室坐着听理论课,而主要是在实训室、企业实习基地通过实践教学来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与企业完全一致的设施设备和模拟的操作环境完成外贸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校效果,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掌握对应岗位操作技能,有助于毕业生适应企业要求。是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訊,2006,﹙1﹚.
[2]姜大源. 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孙跃兰.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外贸实践能力的教学研究[J].职业技术. 2006(6) .
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源自于高校学科体系,中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在这种学科体系下感觉学习困难,学生实践能力偏弱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文化基础课教学,开设选修课,加强专业课实践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关键词】
国际商务;工作过程系统化;职业学校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进出口常年保持高速增长,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巨大,对外贸易领域的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紧缺人才。目前许多中职学校都开设了国际商务专业,很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毕业学生难就业,而企业又缺乏一线岗位的操作型人才,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职学校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才人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造成毕业生学非所用,企业需而不招的现象。因此我们需要改革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实现企业用人需求与学生成长目标相一致。
1 目前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泛而不精
目前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大部分是沿袭大学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学生需要学的知识非常多,而大部分学校学生实际在校学习时间只有2年,最后一年顶岗实习,在这么短时间内还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课程,所以专业课程学习只能点到为止,不能深入掌握某个岗位所需知识。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而企业需要的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跟较高职业素养,能够胜任一定工作任务的实操人才,因此在这种学科体系下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相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1.2 注重传授知识、輕视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受传统教学模式与教材、师资、实验实训设备等教学条件限制,国际商务专业教学形成了学校与企业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与应用脱节。在教学方法上也停留在传统填鸭式教学,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讲授学生听。由于中职学生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厌恶逻辑思维较强的理论知识学习,所以学习效果不好。而学生缺少实际操练,感觉所学知识很抽象,难以胜任实际工作岗位。
1.3 忽视学生兴趣与需求,选修课比例较少
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虽然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但大部分学校一个专业学生所学课程都一样,学生不能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的课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等到全面发展,因为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由学校提供可选课程菜单,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来选课已成为一种必然,在这种形势下,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度,提供多种选修课程是显得更为重要迫切了。
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学生感觉国际商务专业难学,企业感觉培养的人才不能胜任实际工作岗位,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国内职业教育领域全面推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改革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求突破学科体系的框架,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把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课程体系在国家或行业标准指导下结合企业生产技术规范,在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模式与技术,职业教育领域的政策环境与技术指导这样的四维参考系的制约和规范,使专业课程真正融合行业、企业、学校跟学生这样的四个关键要素,成为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突破口。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进行的:
2.1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组织专业教师与外聘专家一起进行了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外贸行业从业人员的人才结构现状、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发展趋势、外贸人才需求状况、国际商务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外贸职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内容详细了解。结合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将专业教育融入产业及产业链去定位,确定专业服务面向;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对所需要共同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业(岗位)进行合并,明确本专业就业面向的岗位群。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岗位有外贸业务、外贸跟单、单证制作、货物报关报检、国际货运代理等,企业在选用这些专业人才时,更注重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根据岗位对能力要求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顶层典型工作:技术程度和知识运用程度要求高,积累相关经验,具有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咨询、计划、实施、评估相对复杂,并能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中层典型工作:技术程度和知识程度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咨询、计划、实施、评估相对较为复杂,并能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培养的能力对上一层次能力具有支撑作用;底层典型工作:使用的技术和知识不复杂,主要完成基本技能的培养,熟悉工作的基本方法并积累经验。具体如下:
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
2.2 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采用以岗位职业活动为导向,实施“课证融合+语言强化+顶岗训练”式人才培养模式。 课证融合:把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外销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的职业技能要求与专业培养方案融合为一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个人职业发展进行定位。在毕业时100%的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证书必具其一)
语言强化:外贸工作岗位要求必须具有过硬的外语交流能力。国际商务专业将建立专业的交互式商务英语技能训练测试中心,强化学生商务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突出语言应用特色。
顶岗训练:建立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实训作业文件,学生顶岗实训后由企业签发“顶岗实习证书”。国际商务专业全面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保证有100%的学生参加生产训练和顶岗实习。在企业实践中培养职业素养与专业实践能力。
2.3 设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3.1 文化基础课程突出底层岗位能力锻炼
目前的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是延续传统学科体系教学,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而我们中职学校学生大部分都学习基础都很差,对语文、数学、英语之类课程从心底感到厌倦,教学效果并不好。而企业也抱怨学生基本素质差,写个基本工作汇报都不会。因此要改革这种教学与学生需求不符、所学与所用相脱节的状况,必须加强基础课与专业的关联度,创设学习情境,将文化基础知识与工作岗位具体应用相结合,文化基础课程应以沟通、会计、管理、计算机应用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成为合格的外贸应用型人才。
2.3.2 专业技能课程基于工作过程
课程是反映一个专业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外销员、单证员、外贸跟单员、报关报检员、货代员等职业资格认定中对于这些岗位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职业技能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在给这些专业技能课程划分课程体系时如能基于系统的工作过程逻辑划分学习领域,可以有效防止课程设置与工作现实的脱节以及知识技能学习的僵化,提高课程内容与外贸业务实际的契合度,有效缩短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工作适应期。按照“职业活动导向原则”把这些技能按一个完整业务各环节顺序,将各个岗位工作中运用的各项知识与技能整合起来。例如《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市场营销》等内容融合到《外贸业务拓展》中,《外贸函电》与《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内容相融合为《商务英语》等。具体如下图:
以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重点重在知识的应用,重在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突出两类内容的渗透式教学:一是职业道德内容,二是专业外语内容。强化实践教学,所有的专业课打破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分离式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尤其是在核心课程《进出口贸易实务》、《单证实务》、《报关实务》、《报检实务》、《跟单实务》中,主要教学内容围绕实际工作环节展开,外贸实务操作内容占50%以上。
2.3.3 专业选修课程丰富、灵活、有弹性
必修课程关注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学生的一般发展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但是,随着知识的发展,知识在不断走向分化、深化、细化的同时也不断地交叉、渗透、融合。知识的不断分化与整合使传统的学校课程很难反映人类知识的当代成就,滞后于知识的发展。必修课的数量与内容总是有限的,它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选修课则可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技能、特长。学生在学校给出的限定选修模块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模块,来拓展学生视野与职业能力。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会计考证模块、酒店职业模块、导游职业模块、商场经理模块、高级营销员模块、中级秘书职业模块、物流模块、办公文员、大专考试模块、美术模块、商务英语模块、幼师模块等。在第二学年每周二、四下午所有学生按选修模块重新组班上课。这种选修课制度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赋予每个学生选择性发展的权利,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的职业发展。
3 总结
职业教育的生命在于实践操作,学生的专业成长不是在教室坐着听理论课,而主要是在实训室、企业实习基地通过实践教学来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与企业完全一致的设施设备和模拟的操作环境完成外贸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校效果,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掌握对应岗位操作技能,有助于毕业生适应企业要求。是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訊,2006,﹙1﹚.
[2]姜大源. 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孙跃兰.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外贸实践能力的教学研究[J].职业技术. 20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