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旱情的新闻报道中,预测性报道占有不可低估的分量。本文以新浪“多省出现严重旱情”专题的“最新消息”栏目中1月1日至2月20日的新闻报道为对象,对其中的预测性报道进行分析,认为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服务、监督和引导三个方面。
【关键词】预测性报道 旱灾 网络专题
中国北方一些地区自2008年10月以后就没有降雨,日积月累,旱灾酿成。这场大旱灾,中国拉响了史上第一次I级抗旱警报,可见灾情之重。据中新网2009年2月8日报道,截至2月7日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99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1.53亿亩,重旱4996万亩,干枯394万亩,有442万人、222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8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1.52亿亩,占全国作物受旱面积的95%,其中重旱4879万亩。①媒体关于旱情的报道也越来越多。
一、关于旱情的预测性报道
笔者对新浪“多省出现严重旱情”专题的“最新消息”栏目中1月1日至2月20日的新闻报道进行了粗略统计,共有新闻报道514篇,其中预测性报道107篇,占20.8%,每5篇报道中就有1篇是预测性报道。这些预测性报道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对天气的预报
对天气的预报,根据其在整个新闻中是不是主体事实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天气预报作为新闻背景或者相关事实进行报道。如1月16日中国新闻网的一篇名为《河北遭遇半个世纪以来罕见旱情 千万亩冬小麦受旱》中,对天气的预报只是报道的最后一句:“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预计未来十天,河北省仍无明显降水过程,各地旱情将持续发展。”②;二是未来的天气变化就是新闻报道本身,新闻主体事实即是报道天气。如中国新闻网2月4日的一篇名为《未来十天部分干旱区将有降水 对缓和旱情有利》的报道,通篇就是报道4日至13日的天气预测。③
对天气的预报有两个趋势,一是尽可能做长期的预报,“未来七天”“未来十天”“半月”等词经常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二是短期的预报尽可能详尽,空气的运动状况,空气的含水量,可能出现的降水量,能进行预测的都给予预告。
(二)对旱情的预测
这一类预测主要是基于天气预报而作出的。如“三晋大地农业旱情将有可能持续加重”④、“近期降水少旱情仍将加剧 全省浇灌面积4255万亩”⑤、“我国北方等地旱情可能进一步发展”⑥
(三)对旱情影响的预测
此次旱情涉及中国十五个省份,受旱面积达1.53亿亩,小麦主产区的麦子受旱面积近半,是五十年一遇的大旱。如此巨大旱灾,其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从新浪所做专题来看,对这次旱情影响的预测,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1、旱情是否会影响粮食产量、粮价,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大面积的持久受旱,大家最先想到的问题自然是粮价问题。2月5日,大河网的一篇名为《资金短期炒作小麦期货涨停》的报道中说,“分析师认为,我国小麦连年丰收,储备充足,预计此次旱情影响小麦现货价格的可能性很小。”⑦同日,国际在线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粮食问题专家李国祥称“旱灾虽然会对今年夏粮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不会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⑧关于旱灾是否会影响粮价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预测报道不少,但意见趋于一致,都认为对粮价影响较小,不会造成粮价快速升高,也不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其原因主要有:一、通过抗旱会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二、夏粮在中国粮食总产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比较低;三、我国粮食已连续五年丰收。
2、旱情对环境影响的预测。
北方春季的沙尘暴天气是非常恶劣的,此次北方旱灾,大面积的干旱是否会加重北方的沙尘暴天气呢?《新闻晨报》2月12日的报道称,干旱已对北方造林计划产生影响,同时影响到植被返青,如果再连续干旱,将会加剧春天的沙尘天气。⑨
3、对北方农业发展的预测
北方连年旱灾,多年同期平均作物受旱面积将近八千万亩,受旱作物面积达1.5亿亩。在这种情况下,有专家预测长期干旱的中国北方高耗水农业将难以为继,其理由在于:一、近年来,北方水资源总量在减少,而人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需求量却在上升;二、中国的中长期气候评估表明,中国北方地区相对干旱缺水状态还将长期持续;三、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会更大。⑩
纵观2009年1月1日到2月20日的关于旱情的预测性报道不难发现,这些报道体现出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首先是对天气的预测,其次是对旱情的预测,最后是对旱情所能产生的影响的预测。
二、预测性报道在应对旱灾中所起的作用
媒体作为社会的雷达,其功能的发挥在如今这个被称为“风险社会”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媒体雷达功能的发挥是通过信息传播实现的,也就是通过新闻报道实现的。预测性报道是媒体监测功能发挥的重要形式。此次旱情的预测性报道主要起到三个作用:
(一)服务作用
旱灾发生时,对天气情况信息的掌握是处理旱情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旱灾发生后,天气预测的报道成为这次旱灾报道的重点。这些预测有长期的,短期的,也比以前更加详细。这些报道为政府抗旱决策和农民抗旱行动提供参考。对政府而言,一方面可以凭借预测作出正确的抗旱决策,另一方面在抗旱行动方面可以提供参考,如人工降雨的实施,就要掌握大气的运动趋势和水分含量等信息;对农民而言,一方面可以坚定抗旱决心,另一方面可以配合天气情况采取相关措施,如一旦有雨降临,可以事先做好准备,充分利用好降下来的雨水。
(二)监督作用
很多人认为监督是针对正在做的事情,或者已经完成的事情。但是从联系的观点出发,事情发生前也可以进行监督。在灾害尚未来临时,对灾害进行预测实际上也是一种监督,相对于灾害后果而言,这种监督是“事前监督”。
作为“事前监督”的预测性新闻就是将可能发生的灾害或者危机提前公之于众。对旱灾的预测性报道中,有不少是对灾情的预测,这些报道中有“可能出现冬春连旱”“旱情将会进一步加剧”等字眼,也有预测性报道指出这次旱灾可能会加剧春天的沙尘天气,更有报道预测北方高耗水农业将难以为继,这就是把问题摆出来,请政府加以戒备,想好对策,使百姓免于灾害,或者降低灾害损失。
(三)引导作用
灾害发生时,众多的担心随之而起,百姓内心没底,充满恐惧,这就可能引起社会骚乱。预测性报道能起到引导舆论、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不过预测性报道的引导功能的发挥必须是建立在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换言之,就是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引导而捏造所谓的预测。这次旱灾中的预测性报道就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我国北方旱区部分地区将有一次降水过程”“未来十天北方干旱区将出现两次降水天气过程”等这类降雨预测的报道,对稳定民心有重要作用。“专家称中国北方旱情不会影响粮食安全”“山东强调大旱之年粮价不会出现异常波动”“农业部称当前旱情不会导致粮价快速攀升”等预测性报道起到稳定粮价,维护市场稳定的作用。
三、结语
预测性报道的作用,简言之,就是四个字:趋利避害。趋利避害的实现是建立在准确的预测上的,所以预测性报道的准确性是预测性报道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这也是预测性的弱点所在,因为任何对未来的预测都有一个概率问题,它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好在这一弱点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预测手段和技术的进步而有所弥补。■
参考文献
①《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2.99亿亩 442万人饮水困难》,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
②《河北遭遇半个世纪以来罕见旱情 千万亩冬小麦受旱》,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
③《未来十天部分干旱区将有降水 对缓和旱情有利》,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
④《三晋大地农业旱情将有可能持续加重》,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o/2009-01-17/202515049745s.shtml
⑤《近期降水少旱情仍将加剧 全省浇灌面积4255万亩》,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
⑥《我国北方等地旱情可能进一步发展》,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9-01-23/172317105168.shtml
⑦《资金短期炒作小麦期货涨停》,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
⑧《专家称中国北方旱情不会影响粮食安全》,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9-02-05/185517156165.shtml
⑨《北方干旱可能加剧今春沙尘天气》,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
⑩《长期干旱的中国北方高耗水农业将难以为继》,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预测性报道 旱灾 网络专题
中国北方一些地区自2008年10月以后就没有降雨,日积月累,旱灾酿成。这场大旱灾,中国拉响了史上第一次I级抗旱警报,可见灾情之重。据中新网2009年2月8日报道,截至2月7日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99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1.53亿亩,重旱4996万亩,干枯394万亩,有442万人、222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8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1.52亿亩,占全国作物受旱面积的95%,其中重旱4879万亩。①媒体关于旱情的报道也越来越多。
一、关于旱情的预测性报道
笔者对新浪“多省出现严重旱情”专题的“最新消息”栏目中1月1日至2月20日的新闻报道进行了粗略统计,共有新闻报道514篇,其中预测性报道107篇,占20.8%,每5篇报道中就有1篇是预测性报道。这些预测性报道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对天气的预报
对天气的预报,根据其在整个新闻中是不是主体事实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天气预报作为新闻背景或者相关事实进行报道。如1月16日中国新闻网的一篇名为《河北遭遇半个世纪以来罕见旱情 千万亩冬小麦受旱》中,对天气的预报只是报道的最后一句:“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预计未来十天,河北省仍无明显降水过程,各地旱情将持续发展。”②;二是未来的天气变化就是新闻报道本身,新闻主体事实即是报道天气。如中国新闻网2月4日的一篇名为《未来十天部分干旱区将有降水 对缓和旱情有利》的报道,通篇就是报道4日至13日的天气预测。③
对天气的预报有两个趋势,一是尽可能做长期的预报,“未来七天”“未来十天”“半月”等词经常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二是短期的预报尽可能详尽,空气的运动状况,空气的含水量,可能出现的降水量,能进行预测的都给予预告。
(二)对旱情的预测
这一类预测主要是基于天气预报而作出的。如“三晋大地农业旱情将有可能持续加重”④、“近期降水少旱情仍将加剧 全省浇灌面积4255万亩”⑤、“我国北方等地旱情可能进一步发展”⑥
(三)对旱情影响的预测
此次旱情涉及中国十五个省份,受旱面积达1.53亿亩,小麦主产区的麦子受旱面积近半,是五十年一遇的大旱。如此巨大旱灾,其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从新浪所做专题来看,对这次旱情影响的预测,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1、旱情是否会影响粮食产量、粮价,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大面积的持久受旱,大家最先想到的问题自然是粮价问题。2月5日,大河网的一篇名为《资金短期炒作小麦期货涨停》的报道中说,“分析师认为,我国小麦连年丰收,储备充足,预计此次旱情影响小麦现货价格的可能性很小。”⑦同日,国际在线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粮食问题专家李国祥称“旱灾虽然会对今年夏粮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不会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⑧关于旱灾是否会影响粮价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预测报道不少,但意见趋于一致,都认为对粮价影响较小,不会造成粮价快速升高,也不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其原因主要有:一、通过抗旱会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二、夏粮在中国粮食总产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比较低;三、我国粮食已连续五年丰收。
2、旱情对环境影响的预测。
北方春季的沙尘暴天气是非常恶劣的,此次北方旱灾,大面积的干旱是否会加重北方的沙尘暴天气呢?《新闻晨报》2月12日的报道称,干旱已对北方造林计划产生影响,同时影响到植被返青,如果再连续干旱,将会加剧春天的沙尘天气。⑨
3、对北方农业发展的预测
北方连年旱灾,多年同期平均作物受旱面积将近八千万亩,受旱作物面积达1.5亿亩。在这种情况下,有专家预测长期干旱的中国北方高耗水农业将难以为继,其理由在于:一、近年来,北方水资源总量在减少,而人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需求量却在上升;二、中国的中长期气候评估表明,中国北方地区相对干旱缺水状态还将长期持续;三、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会更大。⑩
纵观2009年1月1日到2月20日的关于旱情的预测性报道不难发现,这些报道体现出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首先是对天气的预测,其次是对旱情的预测,最后是对旱情所能产生的影响的预测。
二、预测性报道在应对旱灾中所起的作用
媒体作为社会的雷达,其功能的发挥在如今这个被称为“风险社会”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媒体雷达功能的发挥是通过信息传播实现的,也就是通过新闻报道实现的。预测性报道是媒体监测功能发挥的重要形式。此次旱情的预测性报道主要起到三个作用:
(一)服务作用
旱灾发生时,对天气情况信息的掌握是处理旱情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旱灾发生后,天气预测的报道成为这次旱灾报道的重点。这些预测有长期的,短期的,也比以前更加详细。这些报道为政府抗旱决策和农民抗旱行动提供参考。对政府而言,一方面可以凭借预测作出正确的抗旱决策,另一方面在抗旱行动方面可以提供参考,如人工降雨的实施,就要掌握大气的运动趋势和水分含量等信息;对农民而言,一方面可以坚定抗旱决心,另一方面可以配合天气情况采取相关措施,如一旦有雨降临,可以事先做好准备,充分利用好降下来的雨水。
(二)监督作用
很多人认为监督是针对正在做的事情,或者已经完成的事情。但是从联系的观点出发,事情发生前也可以进行监督。在灾害尚未来临时,对灾害进行预测实际上也是一种监督,相对于灾害后果而言,这种监督是“事前监督”。
作为“事前监督”的预测性新闻就是将可能发生的灾害或者危机提前公之于众。对旱灾的预测性报道中,有不少是对灾情的预测,这些报道中有“可能出现冬春连旱”“旱情将会进一步加剧”等字眼,也有预测性报道指出这次旱灾可能会加剧春天的沙尘天气,更有报道预测北方高耗水农业将难以为继,这就是把问题摆出来,请政府加以戒备,想好对策,使百姓免于灾害,或者降低灾害损失。
(三)引导作用
灾害发生时,众多的担心随之而起,百姓内心没底,充满恐惧,这就可能引起社会骚乱。预测性报道能起到引导舆论、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不过预测性报道的引导功能的发挥必须是建立在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换言之,就是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引导而捏造所谓的预测。这次旱灾中的预测性报道就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我国北方旱区部分地区将有一次降水过程”“未来十天北方干旱区将出现两次降水天气过程”等这类降雨预测的报道,对稳定民心有重要作用。“专家称中国北方旱情不会影响粮食安全”“山东强调大旱之年粮价不会出现异常波动”“农业部称当前旱情不会导致粮价快速攀升”等预测性报道起到稳定粮价,维护市场稳定的作用。
三、结语
预测性报道的作用,简言之,就是四个字:趋利避害。趋利避害的实现是建立在准确的预测上的,所以预测性报道的准确性是预测性报道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这也是预测性的弱点所在,因为任何对未来的预测都有一个概率问题,它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好在这一弱点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预测手段和技术的进步而有所弥补。■
参考文献
①《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2.99亿亩 442万人饮水困难》,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
②《河北遭遇半个世纪以来罕见旱情 千万亩冬小麦受旱》,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
③《未来十天部分干旱区将有降水 对缓和旱情有利》,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
④《三晋大地农业旱情将有可能持续加重》,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o/2009-01-17/202515049745s.shtml
⑤《近期降水少旱情仍将加剧 全省浇灌面积4255万亩》,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
⑥《我国北方等地旱情可能进一步发展》,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9-01-23/172317105168.shtml
⑦《资金短期炒作小麦期货涨停》,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
⑧《专家称中国北方旱情不会影响粮食安全》,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9-02-05/185517156165.shtml
⑨《北方干旱可能加剧今春沙尘天气》,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
⑩《长期干旱的中国北方高耗水农业将难以为继》,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