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虞美女.赠陈毅同志》背后的抗争

来源 :党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yunhui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虞美人》,人们不禁想到五代十国时的南唐国君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也会随之脱口而出,不过本文的这个《虞美人》不是李煜的,而是叶剑英的。笔者认为叶剑英问世于“文革”爆发之初的《虞美人》,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现实,提出了一个带普遍性的主题,即“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叶剑英的《虞荧人》之所以迅即风靡全国,甚至连像笔者这样当年七八岁的小学生也在传抄,除了极其形象地切中政治时弊并引起强烈的共鸣,还有其特有的诗词魅力。这就难怪当年听到叶剑英吟诵《虞美人》的谷牧,在时隔40年之后,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并不禁赞叹:“美哉,《虞美人》!”
  
  叶剑英的《虞美人》从初稿到定稿有一个文本演变的过程
  
  叶剑英的《虞美人》尽管当年是那样的家喻户晓,却没有收录到作者的第一部自选诗词集《远望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8月版)中,直到几年后经作者审定的《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才收录定稿。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可能涉及对“文革”的态度问题,《远望集》出版的时候,中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尚未出台,对“文革”的评价自然也尚未尘埃落定,如果在这时公开发表这首词就可能引起误会。到了《叶剑英诗词选集》出版的时候,这些问题都消失了,当然也就没有什么顾虑了。《叶剑英诗词选集》为这首词定了一个名称,即《虞美人·赠陈毅同志》,此后就以这个题目通行。
  笔者发现,文本的初稿并没有出现“赠陈毅同志”的字样,且内容也有不同。
  请先看这张图,姑且称之为手稿一,是笔者从《叶剑英诗词手迹暨叶选平、叶选宁恭录叶帅诗词》上复制下来的。全文如下:“串连炮打何时了,罢官知多少。莫嫌老将守云中,顶住青年闯将几回冲!
  严关通过难何在?思想翻然改。全心全意一为公,共产宏图大道正朝东。”
  再看另一张图,姑且称之为手稿二,是笔者从叶剑英秘书张廷栋所著《叶剑英的伟大一生》中复制下来的。全文如下:“虞美人
  串连炮打何时了,官罢知多少。疆场赫赫旧威风,顶住青年闯将几回冲!
  严关通过艰难在,思想翻然改。全心全意一为公,共产宏图大道正朝东。未定草请毅公指教。”右边题目“虞美人”下面,有陈毅的手迹“绝妙好词陈毅拜读”。
  将手稿一、手稿二与《叶剑英诗词选集》的审定通行版作对比:“串连炮打何时了,官罢知多少。赫赫沙场旧威风,顶住青年小将几回冲!
  严关过尽艰难在,思想幡然改。全心全意一为公,共产宏图大道正朝东。”不难看出,手稿一、手稿二、审定通行版三者之间是有所不同的。
  目前笔者还没有十分的把握推断手稿一和手稿二的写作时间先后。但倾向于手稿一在前,手稿-二在后,理由有二:一是在手稿二中尽管作者说明这是“未定草”。但内容却比手稿一更接近审定通行版;二是比较手稿一的“严关通过难何在”,手稿二的“严关通过艰难在”。审定通行版的“严关过尽艰难在”的不同语气和含义,似乎也有先后递进的意味:“通过难何在”是在设问,表示尚未过关,在估计闲难;“通过艰难在”,是在陈述,正在艰难地通关,也正好切合“请毅公指教”的意涵,给战友鼓劲并自励;“过尽艰难在”,是在追忆,艰难地过通过了严关,而艰难依然!
  
   叶剑英的《虞美人》成文时间和场合问题
  
  叶剑英的《虞美人》作于1966年“文革”爆发后是没有疑问的。《叶剑英年谱》说:1966年“下半年”,叶剑英“对‘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造反’‘罢官’等错误做法不满,作《虞美人·赠陈毅同志》”。但能否有比“下半年”更具体的时间呢?《叶剑英传》和《叶剑英的伟大一生》认为这首词写于这年冬季。
  《叶剑英的伟大一生》谈道:这一年冬季,叶剑英在西山脚下二号楼住所常和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刘志坚等同志谈论形势。一次,陈毅气愤地说:“‘文化大革命’,一言以蔽之,就是打倒老干部!把老干部都打倒了,军队和国家还能保住吗?”叶剑英接过来说:“这样搞,把我们的老传统都搞没了,军队无论如何不能再乱下去了。”并进一步谈了稳定军队的办法,陈毅听了举双手赞成。在形势日趋恶化的时候,陈毅遭到造反派连日批斗,处境十分困难,叶剑英特书《虞美人》词赠陈毅。“陈毅读后提笔就写:‘绝妙好词,陈毅拜读。’他从《虞美人》中得到极大的慰藉。”
  《谷牧回忆录》提到一个具体的日期:记得这年10月27日,我参加中央召开的大区及省市第一书记会议,书记们提了不少紧急的问题。散会时向外走着,叶帅情不自禁地吟起了诗词:“串连炮打何时了,官罢知多少。赫赫沙场旧威风,顶住青年小将几同冲”忽然发现大家注意看他。叶帅不念了。凡听到了的人(恰好均是老同志)都相视而笑。笔者曾细读这部回忆录,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日记材料,有的直接用原文摘录,有的以转述的形式。据谷牧的子女说,谷牧每天有记日记的习惯,直到2006年人住三0五医院止。笔者估计,“10月27日”这段回忆是根据日记记载的,因而是可靠和准确的。
  从上面罗列敷陈的手稿、权威出版物和亲历者回忆资料以及文本演变分析,可以推断:叶剑英将《虞美人》书赠陈毅,并非创作的原始时间和场合。叶剑英作为一位政治家诗人,兼具政治家的敏感和诗人的特质,他有以诗词的方式感受政治事态的习惯,即发生什么事情,往往会想到诗词的语言并把它表达出来。举一个例子,继1965年12月毛泽东在上海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揭批罗瑞卿后,1966年3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各中央局各大军区负责人会议继续揭批。3月18日,罗瑞卿在家中跳楼。作为会务组组长的叶剑英获悉后改南宋辛弃疾《贺新郎》词的下半阙以表达其心情:“将军一跳(原词为‘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文革”爆发后,叶剑英有感而发作《虞美人》,后又在某个场合书赠受难中的老战友陈毅。在什么场合书赠陈毅的呢?请看《叶剑英传》编写组组长范硕所著《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叶剑英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斗争纪实》记载:
  糟心的事果然接踵而采。叶剑英、陈毅和几位元帅以及军委各总部的负责人遭到越来越猛烈的围攻。陈毅元帅首当其冲。周恩来出面保驾、“陪斗”,也无济于事。在极度的困境中,陈老总特致函老战友叶剑英,并亲手录寄1966年(原文如此,应为1960年)12月《冬夜杂咏》中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叶剑英展诗吟诵,连声称赞“好诗!好诗!”他十分敬佩老战友的正气侠胆、青松品格。眼看老战友遭此噩运,无力制止,心痛如戮。何以慰之?唯有诗篇。他随即铺纸端砚,挥毫泼墨,作《虞美人·赠陈毅同志》这两首响彻京都、脍炙人口的应对诗篇,深刻表达了处在逆境中的两位老战友肝胆相照、热情关注的真挚友谊。
  周恩来真正意义上的陪陈毅挨斗是1967年所谓的 英耐心地讲明道理,明确表示了否定的态度。接着,叶剑英着重阐述了毛泽东对青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以及军队院校培养学员的重要意义。他肯定绝大多数师生是革命的,是好的,同时对少数人不守纪律,“住大房子”、“坐小汽车”,讲排场摆阔气等破坏解放军优良传统等不良倾向提出了严厉批评。他说,一小撮人煽动一部分群众到毛主席办公的地方猛冲、猛打,这行吗?这些人如果不改,就是废品,将来不能用的。有人说我又挑动群众斗群众,不是!我不敢挑动群众斗群众。这样的人不是群众,是废品,要洗刷!有人冲我们的国防部,这是个大错误,严格讲是反革命!最后,他苦口婆心地劝说同学们回校闹革命,搞好本单位的斗、批、改。
  叶剑英和其他几位元帅理直气壮的讲话,使广大干部群众受到了鼓舞,也促使一些狂热的青年学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开始重新思考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师生接受了劝说,离京返校,甚至宣布退出造反队伍,这对林彪、江青一伙是一次“反冲击”。正因为这样,他们掀起了疯狂的反扑狂潮。诬蔑叶剑英是挑动群众斗群众的“罪魁祸首”,是“军内资反路线的代表”等等,挑拨不明真相的学生和群众对叶剑英进行“火烧”、“炮轰”。江青和康生等秘密策划。煽动造反派再开一个“十万人大会”,批斗叶剑英和陈毅。
  叶剑英无所畏惧,泰然处之。他稳坐在西山住所,面对满墙大字报的包围和造反派指责他“老机”、“老右”的一片叫嚣声浪,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继续坚持不屈不挠的斗争。他说:“大字报尽管贴,该讲的我还是要讲。”12月8日,叶剑英冒着挨批斗的风险,照常出席军委召开的13所军队院校师生代表座谈会。他针对有人攻击他和陈毅在“十万人大会”上的讲话,严正地提出“反批评”说:“有人不是要搞大民主吗?他们有讲话的自由。我也有讲话的自由!”他驳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攻击军事首脑机关的流言飞语,斩钉截铁地说:“军委、总政没有反动路线问题”,“军队自上而下不存在一条黑线,不但没有反动路线,而且始终是同错误路线作斗争的”。
  江青、林彪等人指使造反派无休止地纠缠叶剑英、陈毅在两次“十万人大会”上的讲话,硬逼他们继续检查。周恩来把此事反映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说:“检讨一下,了此一案。”年末岁尾。叶、陈违心地进行“检讨”,算是过了年关。第二年春,掀起更大的批判高潮。“大闹怀仁堂”之后,陈毅、叶剑英等“三老四帅”被打成“二月逆流”。
  林彪事件后的1972年1月6日。陈毅病危时,毛泽东对周恩来、叶剑英说:“二月逆流”经过时间的检验,根本没有这个事,不要再讲“二月逆流”了,请你们去向陈毅同志传达一下。叶剑英匆匆赶到医院向陈毅作传达。叶剑英用颤抖的双手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纸,上面抄着毛泽东为所谓“二月逆流”平反的一段话。叶剑英说:“毛主席、党中央要我来看你,你要安心养病,会好的。”他把纸条上的内容读了一遍,然后交给陪坐床头的陈毅女儿珊珊,让她再念给陈毅听。珊珊读罢伏在床头轻声对陈毅说:“爸爸。刚才叶伯伯的话,如果你能听见,就闭一闭眼睛。”病危的陈毅闭了闭眼。当日深夜时55分,陈毅与世长辞。
其他文献
一    1962年8月,康生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借小说《刘志丹》之事陷害习仲勋,把习仲勋等人定为“习仲勋反党集团”,要把习仲勋置于死地。关键时刻,周恩来出面保护了习仲勋。周恩来在中央会议上提出,不能把习仲勋定为“敌我矛盾”,他还是我们的同志。周恩来提出,可以把习仲勋安排到中央党校附近,找个安静的房子,让他住在那里学习。中央接受了周恩来的意见。1963年,组织上安排习仲勋到中央党校学习,独居在“西
《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是毛泽东1927年在武昌蛇山登高触景、感怀国是的咏怀之作。词因登临而发,又题为“黄鹤楼”,许多注家便想当然地认为,毛泽东当年登的是黄鹤楼。这实属笑谈。自从这首词发表以来,许多注家对黄鹤楼的题解和注释,多有讹误,甚至一些深具文史修养的学者,也对黄鹤楼的史迹以讹传讹
开国少将年富力强,战绩辉煌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时,共授予少将军衔798人,其中:  副兵团级少将1人,贺晋年。准兵团级少将3人,解方、袁也烈、段苏权。正军级少将107人,副军级少将215人,准军级少将345人,正师级少将125人,无军队级别2人——汪东兴、黄正清。  据授少将军衔的798人名单统计,军级少将占少将总数的83.6%,正师级少将占少将总数的15.7%。说明军
由贾巨川执笔、《习仲勋传》编委会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习仲勋传》(上卷),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展示了习仲勋的人生轨迹。叙事、写人、言志,大处着眼,高处俯瞰,以时势为轴,以史料为骨,使一代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老共产党员的形象呼之欲出,引导读者深入到传主的思想深处和内心世界,从更高更深的层次上认识老一辈革命者的本色,理解他为什么会选择革命道路,为什么国家、人民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力量的源头活水。
如果问你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谁,相信你会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彭德怀!”回答虽然没有错,但却遗漏了几位,其中就有邓华。邓华逝世后的悼词中,也遗漏了这一重要的任职经历!许多辞书条目,对邓华的叙说也没有提及此任职。另外,鲜为人知的是,邓华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四军首任军长呢!  邓华顺着把李白的诗背诵下来,毛泽东夸赞道:“一字不差!红军中还是有秀才的。”    邓华,原名邓多华,1910年4月出生
1950年1月,绥远起义的国民党军第一一一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六军,原军长刘万春继任军长。刘万春有幸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六军首任军长,全凭中国共产党对绥远起义部队所承诺的改编原则:对起义干部不升不降,原职使用,允许干部超编。    坚持同士兵一起操练,受到蒋介石的赏识    刘万春(1898~1993),字寿山,河北交河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学员,历任国民党军团长旅长师长。绥远起义
夏天是属于蝉的,蝉是夏日的精灵,没有蝉鸣的夏日,是枯燥无味的。  自古以来,人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它的鸣叫,文人墨客们多借蝉鸣来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怀,唐太宗李世民就有一首清新淡雅的咏蝉诗:“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又有李百药的《咏蝉》:“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初唐著名诗人虞世南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些说的就是蝉餐
杨桥捻纸是江苏省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捻纸作品以宣紙为原材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观赏性、娱乐性为一体,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深受人们喜爱,故代代相传,从未中断。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运村实验学校将杨桥捻纸引进课堂,纳入学校的校本课程。通过捻纸,同学们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使杨桥捻纸薪火相传。
预测没有意义,中国楼市受政策影响很大,变数太多。    旭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林中很少接受专访。这位看起来更像学者的房地产企业家,更喜欢脚踏实地地做事。2009年,在连续4年成为全国百强房地产企业的同时,旭辉集团在上海50强的排行榜上由原先的43位上升至15位。无论是2008年的过冬抑或是2009年的过热,旭辉已做好面对市场波动的一切准备。2010年会怎样,林中并不担心。  《新民周刊》
据英国《每日快报》报道,科学家对淡水蜗牛的大脑活动进行测量时发现:蜗牛能够依靠仅有的两颗脑细胞做决定。其中一颗脑细胞会告诉蜗牛是否饥饿,而另一颗脑细胞让它了解什么时候会出现食物。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了《自然通讯》杂志上。  苏塞克斯大学的乔治(George Kemenes)教授称:“我们的研究首次揭开了两颗神经元如何在动物的大脑中创造出一种机制,达成并且优化复杂的任务。”他声称,这项研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