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虞美人》,人们不禁想到五代十国时的南唐国君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也会随之脱口而出,不过本文的这个《虞美人》不是李煜的,而是叶剑英的。笔者认为叶剑英问世于“文革”爆发之初的《虞美人》,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现实,提出了一个带普遍性的主题,即“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叶剑英的《虞荧人》之所以迅即风靡全国,甚至连像笔者这样当年七八岁的小学生也在传抄,除了极其形象地切中政治时弊并引起强烈的共鸣,还有其特有的诗词魅力。这就难怪当年听到叶剑英吟诵《虞美人》的谷牧,在时隔40年之后,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并不禁赞叹:“美哉,《虞美人》!”
叶剑英的《虞美人》从初稿到定稿有一个文本演变的过程
叶剑英的《虞美人》尽管当年是那样的家喻户晓,却没有收录到作者的第一部自选诗词集《远望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8月版)中,直到几年后经作者审定的《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才收录定稿。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可能涉及对“文革”的态度问题,《远望集》出版的时候,中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尚未出台,对“文革”的评价自然也尚未尘埃落定,如果在这时公开发表这首词就可能引起误会。到了《叶剑英诗词选集》出版的时候,这些问题都消失了,当然也就没有什么顾虑了。《叶剑英诗词选集》为这首词定了一个名称,即《虞美人·赠陈毅同志》,此后就以这个题目通行。
笔者发现,文本的初稿并没有出现“赠陈毅同志”的字样,且内容也有不同。
请先看这张图,姑且称之为手稿一,是笔者从《叶剑英诗词手迹暨叶选平、叶选宁恭录叶帅诗词》上复制下来的。全文如下:“串连炮打何时了,罢官知多少。莫嫌老将守云中,顶住青年闯将几回冲!
严关通过难何在?思想翻然改。全心全意一为公,共产宏图大道正朝东。”
再看另一张图,姑且称之为手稿二,是笔者从叶剑英秘书张廷栋所著《叶剑英的伟大一生》中复制下来的。全文如下:“虞美人
串连炮打何时了,官罢知多少。疆场赫赫旧威风,顶住青年闯将几回冲!
严关通过艰难在,思想翻然改。全心全意一为公,共产宏图大道正朝东。未定草请毅公指教。”右边题目“虞美人”下面,有陈毅的手迹“绝妙好词陈毅拜读”。
将手稿一、手稿二与《叶剑英诗词选集》的审定通行版作对比:“串连炮打何时了,官罢知多少。赫赫沙场旧威风,顶住青年小将几回冲!
严关过尽艰难在,思想幡然改。全心全意一为公,共产宏图大道正朝东。”不难看出,手稿一、手稿二、审定通行版三者之间是有所不同的。
目前笔者还没有十分的把握推断手稿一和手稿二的写作时间先后。但倾向于手稿一在前,手稿-二在后,理由有二:一是在手稿二中尽管作者说明这是“未定草”。但内容却比手稿一更接近审定通行版;二是比较手稿一的“严关通过难何在”,手稿二的“严关通过艰难在”。审定通行版的“严关过尽艰难在”的不同语气和含义,似乎也有先后递进的意味:“通过难何在”是在设问,表示尚未过关,在估计闲难;“通过艰难在”,是在陈述,正在艰难地通关,也正好切合“请毅公指教”的意涵,给战友鼓劲并自励;“过尽艰难在”,是在追忆,艰难地过通过了严关,而艰难依然!
叶剑英的《虞美人》成文时间和场合问题
叶剑英的《虞美人》作于1966年“文革”爆发后是没有疑问的。《叶剑英年谱》说:1966年“下半年”,叶剑英“对‘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造反’‘罢官’等错误做法不满,作《虞美人·赠陈毅同志》”。但能否有比“下半年”更具体的时间呢?《叶剑英传》和《叶剑英的伟大一生》认为这首词写于这年冬季。
《叶剑英的伟大一生》谈道:这一年冬季,叶剑英在西山脚下二号楼住所常和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刘志坚等同志谈论形势。一次,陈毅气愤地说:“‘文化大革命’,一言以蔽之,就是打倒老干部!把老干部都打倒了,军队和国家还能保住吗?”叶剑英接过来说:“这样搞,把我们的老传统都搞没了,军队无论如何不能再乱下去了。”并进一步谈了稳定军队的办法,陈毅听了举双手赞成。在形势日趋恶化的时候,陈毅遭到造反派连日批斗,处境十分困难,叶剑英特书《虞美人》词赠陈毅。“陈毅读后提笔就写:‘绝妙好词,陈毅拜读。’他从《虞美人》中得到极大的慰藉。”
《谷牧回忆录》提到一个具体的日期:记得这年10月27日,我参加中央召开的大区及省市第一书记会议,书记们提了不少紧急的问题。散会时向外走着,叶帅情不自禁地吟起了诗词:“串连炮打何时了,官罢知多少。赫赫沙场旧威风,顶住青年小将几同冲”忽然发现大家注意看他。叶帅不念了。凡听到了的人(恰好均是老同志)都相视而笑。笔者曾细读这部回忆录,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日记材料,有的直接用原文摘录,有的以转述的形式。据谷牧的子女说,谷牧每天有记日记的习惯,直到2006年人住三0五医院止。笔者估计,“10月27日”这段回忆是根据日记记载的,因而是可靠和准确的。
从上面罗列敷陈的手稿、权威出版物和亲历者回忆资料以及文本演变分析,可以推断:叶剑英将《虞美人》书赠陈毅,并非创作的原始时间和场合。叶剑英作为一位政治家诗人,兼具政治家的敏感和诗人的特质,他有以诗词的方式感受政治事态的习惯,即发生什么事情,往往会想到诗词的语言并把它表达出来。举一个例子,继1965年12月毛泽东在上海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揭批罗瑞卿后,1966年3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各中央局各大军区负责人会议继续揭批。3月18日,罗瑞卿在家中跳楼。作为会务组组长的叶剑英获悉后改南宋辛弃疾《贺新郎》词的下半阙以表达其心情:“将军一跳(原词为‘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文革”爆发后,叶剑英有感而发作《虞美人》,后又在某个场合书赠受难中的老战友陈毅。在什么场合书赠陈毅的呢?请看《叶剑英传》编写组组长范硕所著《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叶剑英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斗争纪实》记载:
糟心的事果然接踵而采。叶剑英、陈毅和几位元帅以及军委各总部的负责人遭到越来越猛烈的围攻。陈毅元帅首当其冲。周恩来出面保驾、“陪斗”,也无济于事。在极度的困境中,陈老总特致函老战友叶剑英,并亲手录寄1966年(原文如此,应为1960年)12月《冬夜杂咏》中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叶剑英展诗吟诵,连声称赞“好诗!好诗!”他十分敬佩老战友的正气侠胆、青松品格。眼看老战友遭此噩运,无力制止,心痛如戮。何以慰之?唯有诗篇。他随即铺纸端砚,挥毫泼墨,作《虞美人·赠陈毅同志》这两首响彻京都、脍炙人口的应对诗篇,深刻表达了处在逆境中的两位老战友肝胆相照、热情关注的真挚友谊。
周恩来真正意义上的陪陈毅挨斗是1967年所谓的 英耐心地讲明道理,明确表示了否定的态度。接着,叶剑英着重阐述了毛泽东对青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以及军队院校培养学员的重要意义。他肯定绝大多数师生是革命的,是好的,同时对少数人不守纪律,“住大房子”、“坐小汽车”,讲排场摆阔气等破坏解放军优良传统等不良倾向提出了严厉批评。他说,一小撮人煽动一部分群众到毛主席办公的地方猛冲、猛打,这行吗?这些人如果不改,就是废品,将来不能用的。有人说我又挑动群众斗群众,不是!我不敢挑动群众斗群众。这样的人不是群众,是废品,要洗刷!有人冲我们的国防部,这是个大错误,严格讲是反革命!最后,他苦口婆心地劝说同学们回校闹革命,搞好本单位的斗、批、改。
叶剑英和其他几位元帅理直气壮的讲话,使广大干部群众受到了鼓舞,也促使一些狂热的青年学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开始重新思考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师生接受了劝说,离京返校,甚至宣布退出造反队伍,这对林彪、江青一伙是一次“反冲击”。正因为这样,他们掀起了疯狂的反扑狂潮。诬蔑叶剑英是挑动群众斗群众的“罪魁祸首”,是“军内资反路线的代表”等等,挑拨不明真相的学生和群众对叶剑英进行“火烧”、“炮轰”。江青和康生等秘密策划。煽动造反派再开一个“十万人大会”,批斗叶剑英和陈毅。
叶剑英无所畏惧,泰然处之。他稳坐在西山住所,面对满墙大字报的包围和造反派指责他“老机”、“老右”的一片叫嚣声浪,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继续坚持不屈不挠的斗争。他说:“大字报尽管贴,该讲的我还是要讲。”12月8日,叶剑英冒着挨批斗的风险,照常出席军委召开的13所军队院校师生代表座谈会。他针对有人攻击他和陈毅在“十万人大会”上的讲话,严正地提出“反批评”说:“有人不是要搞大民主吗?他们有讲话的自由。我也有讲话的自由!”他驳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攻击军事首脑机关的流言飞语,斩钉截铁地说:“军委、总政没有反动路线问题”,“军队自上而下不存在一条黑线,不但没有反动路线,而且始终是同错误路线作斗争的”。
江青、林彪等人指使造反派无休止地纠缠叶剑英、陈毅在两次“十万人大会”上的讲话,硬逼他们继续检查。周恩来把此事反映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说:“检讨一下,了此一案。”年末岁尾。叶、陈违心地进行“检讨”,算是过了年关。第二年春,掀起更大的批判高潮。“大闹怀仁堂”之后,陈毅、叶剑英等“三老四帅”被打成“二月逆流”。
林彪事件后的1972年1月6日。陈毅病危时,毛泽东对周恩来、叶剑英说:“二月逆流”经过时间的检验,根本没有这个事,不要再讲“二月逆流”了,请你们去向陈毅同志传达一下。叶剑英匆匆赶到医院向陈毅作传达。叶剑英用颤抖的双手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纸,上面抄着毛泽东为所谓“二月逆流”平反的一段话。叶剑英说:“毛主席、党中央要我来看你,你要安心养病,会好的。”他把纸条上的内容读了一遍,然后交给陪坐床头的陈毅女儿珊珊,让她再念给陈毅听。珊珊读罢伏在床头轻声对陈毅说:“爸爸。刚才叶伯伯的话,如果你能听见,就闭一闭眼睛。”病危的陈毅闭了闭眼。当日深夜时55分,陈毅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