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高校。管理学科作为学校重点发展的主要学科之一,从萌芽、成长到壮大历经30载,一直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并作出了显著贡献。20世纪90年代,为响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学校拉开了管理学科发展的序幕。21世纪以来,管理学科不仅在经典研究领域积极探索,同时也面向国家气象事业和学校气象专业的发展需求,拓展了一系列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探索教学与科研新方向,成果斐然,逐步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地方发展乃至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立足当下,锐意改革,拼搏奋进,努力打造管理学科发展新高地,推动管理学科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关键词:管理学科;学科建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信大;管理工程学院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21)03-0102-16
作者简介:巩在武,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教授;于小兵,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教授;程中华,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称南信大)原名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是应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需求而创建的全国第一所气象高等学府。建校60载,南信大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以大气科学为中心,环境、信息、管理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高校。管理学科作为学校重点发展的主要学科之一,从萌芽、成长到壮大历经30载,一直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并作出了显著贡献。
目前,南信大管理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共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和行政管理等9个本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应急管理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会计、公共管理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数据与决策分析国际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应急管理交叉学科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2019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位列第36位,体现出较强的学科发展水平,逐步迈向全国高校前列。
站在新的时代起点,有必要回顾历史,畅想未来,擘画蓝图,再创辉煌。本文梳理南信大管理学科3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发展成就五方面展示了南信大管理学科的发展脉络,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南信大管理学科30年发展历程
(一)发展脉络与理念演变
1.萌芽时期(1991—2000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大批企业管理人才。1991年,当时的南京气象学院首次申请便获批企业管理专科招生资格,为南信大管理学科的发展拉开了序幕。1993年,学校设立财务会计专科专业,1996年设立会计学本科专业,实现了管理学科从专科到本科的跨越。随着国家气象事业和学校气象类专业的快速发展,气象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等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响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学校于2000年设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以气象信息处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为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经过10年孕育,随着两个本科专业的相继设立与初步建设,南信大管理学科于21世纪初期正式踏上成长之路。
2.形成时期(2001—2010年)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了迈向全球经济舞台中心的重要一步。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毕业生逐渐变得紧俏。为满足社会需求,学校于2003年开设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于2004、2005年相继设立财务管理和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初步形成了覆盖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一级学科的管理学科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为了积极响应《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中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拓展新的交叉性学科,南信大于2008年自主设置气候变化与公共气象硕士、博士学位点,为后续申报管理学科博硕士点储备了必要的师资和课程资源。
3.高质量发展时期(2011年至今)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用型高级人才的迫切需求,进一步提高南信大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在管理学科建设上投入大量资源,大力引进人才,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优化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2011年,获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实现了管理学科研究生学位点零的突破,也为管理学科的创新教育向纵深发展增添了两翼。南信大管理学科始终坚持“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理念,坚持“博士化、国际化、精英化”的发展模式,艰苦奋斗,一批批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学生脱颖而出,高质量学术成果不断涌现。2018年,南信大获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了管理学科从硕士到博士的高层次跨越,这对于管理学科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2019年,获批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获批应急管理交叉学科博士点。2021年,开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本科专业,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数据与决策分析硕士点。近10年时间,南信大管理学科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专业与学科设置
1.本科层次
南信大管理学科共设有9个本科专业,分属于3个学院(表1)。
2.研究生层次
2011年以来,南信大管理学科获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硕士(MPA)、会计学、数据与决策分析等硕士学位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点、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应急管理交叉学科博士点(表2)。管理科学与工程开设了制造业管理工程、优化方法与应急决策、金融工程、气候与环境系统管理等研究方向,在新型制造业、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天气金融衍生品、气象灾害损失评估等领域开展的研究独具特色,在学科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水准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彰显优势。应急管理交叉学科博士点由管理科学与工程、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优秀师资联合申报,该点的建成有助于培养具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的高级别专业人才。数据与决策分析硕士点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南信大與英国雷丁大学联合开设的中外合作办学硕士点,旨在培养在大数据驱动下的决策分析领域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推动地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大数据战略。 二、教学成就
(一)专业建设发展迅猛
近年来,管理类本科专业综合实力发展迅猛。根据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学科门类排行榜,南信大管理类专业近5年排名稳定在A等级。先后获批省特色专业、省“十二五”重点专业、中国气象局特色品牌专业、江苏高校品牌专业一期项目(A类资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行政管理、物流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团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于2020年1月通过英国图书信息专业协会(CILIP)国际认证。英国图书信息专业协会(CILIP)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图书馆专业组织之一,也是與美国图书馆协会(ALA)齐名的世界两大图书馆协会之一。南信大是全国第三家通过该认证的高校。
(二)教学改革独具特色
1.工程引领,产教融合,优创“金课”
依托共建平台,形成了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获批在线开放课程立项5项(国家级1项、省级4项),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立项3项,省级重点教材立项6项。
2.多元培育,专创融合,获得“金奖”
搭建具有经管类专业特色的“四模块课程链”,通过双创嵌入课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获得“互联网+”大赛国奖8项(其中金奖1项),其他国家级、省级竞赛获奖46项。
3.资源集成,虚实融合,强塑“金链”
建立“二维度资源链”教学资源平台体系,实现传统与虚拟教学融合,提升学生自主研学能力,荣获省级以上教改课题立项33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21项,立项建设省级以上精品课程40余门,发表教改论文200余篇。
(三)实验教学条件显著改善
2007年,会计专业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得到50万元国家财政经费支持,这是南信大管理学科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教学改革类项目,为学校管理学科的国家级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首开先河。
2009年,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11年的建设和发展,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拥有ERP与企业模拟实验室、金融模拟实验室、物流模拟实验室等7个分实验室以及一个中心机房,实验用房面积达758平方米,实验中心软硬件设备总值约1245万元。拥有多台高性能服务器、工作站、光纤存储等实验仪器设备,配备专用光纤接入设备,设备完好率达到99%。实验教学软件齐全,包括Flexsim、Eviews、各类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软件平台40余套。
(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多年来,管理学科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表3)。其中,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4个本科专业在2017—2019年的平均就业率超过95%。
三、科学研究
(一)管理学科科研历史演变
南信大管理学科的科研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探索期、飞速发展期和高质量发展期三个时期。
1.探索期(2006年以前)
南京气象学院以气象学科立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相对缓慢,2001年之前的社会科学系以及2001至2005年间各相关学科共发表经管类论文28篇,获批各类科研项目8项,到账科研经费6.4万元。其中,孙杭生教授获批200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课题名称为“发达国家食品安全制度及对我国、我省食品出口的影响”,资助金额1.2万元。2005年,李北群教授承担了南信大管理学科第一个企事业委托项目。总体来看,2006年以前,管理学科的科研活动处于探索期,科研实力薄弱,研究方向分散。
2.飞速发展期(2006—2017年)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学校于2006年召开发展战略研讨会,并将2006年定为“科研启动年”,提出了“四高一专”的科研目标,坚持狠抓“高额度科研经费、高等级科研项目、高水平学术论文和著作、高等次获奖”。在时任校长李廉水教授的带领下,管理学科的科研工作飞速前进。李廉水教授承担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重大科技政策招标项目“科技人员收入差距调查研究及政策建议”是学校管理学科第一个省部级课题。2006年管理学科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攀升至57项,到账科研经费71.6万元,科研项目数和到账科研经费均出现大幅增长。
科研管理制度是管理学科发展的基石。2007年,社会科学处结合学科特点及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确立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目标,制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奖励办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出版社分级标准》等。在科研管理制度的推动下,2007—2017年南信大管理学科教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气象行业专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均出现大幅增长,在高水平论文发表、咨政建言方面取得大量成果。
3.高质量发展期(2018至今)
2017年年底,学校对院系进行重新整合,同时成立科技产业处,出台推进大院大所合作、绩效工资改革等重要举措。随着学校对高质量学术成果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日益重视,科研项目结构得到优化,横向项目比重逐渐增加,南信大管理学科在“三报一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A类期刊、ABS三星级以上期刊发表的论文量稳步增长,一批决策咨询成果被国家级和省部级主要领导批示或采纳。
(二)管理学科对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南信大管理学科坚持“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理念,贯彻“三个主动”的指导思想,主动服务气象行业,主动服务高端决策咨询,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学科与行业以及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
1.突出服务气象行业,具有鲜明的气象特色 早期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正是为了处理和管理气象信息,从气象类专业衍生而来并反哺气象类专业。南信大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和博士点的研究方向设置上,一贯注重推进学科交叉,开辟了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气候与环境系统管理、气象金融等新方向,在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及应对、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气象金融工程及保险等领域开展交叉研究,研究成果对于气象及相关领域的实际业务具有借鉴意义。
2.积极响应有关部门的需求,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智库等方面建言献策
管理学科相关研究团队曾分别受教育部和科技部委托,对“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十三五’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问题研究”等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并且在气候与环境治理等领域有很深的积淀,为中国气象局、教育部、江苏省政府等部门提供了多项决策咨询报告,为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的制定和文件出台提供了决策支持。
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0年来,南信大管理学科承担横向课题200余项,获得研发经费近亿元,申请各类专利30余项,本科毕业生近万名,为江苏、国家乃至世界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输出地方紧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南信大与中兴通讯合作开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嵌入式专业(金融大数据方向),有效打造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
四、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术交流与合作是科研的助推剂,南信大管理学科走出了一条“开放+协同+特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路径。
(一)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经贸系成立之前,南信大学管理学科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已先行启动。2002年以来,管理学科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大致可以分为经贸系时期、经管学院与公管学院成立与建设时期、院系重新整合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1.经贸系时期(2002—2005年)
经贸系时期,南信大管理学科虽然与企业、科研或学术机构有一定交流,但总体来看,交流次数较少,局限于零星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来校做讲座、少数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等。以2004年为例。当年3月10日四通集团副总裁丁传宽先生来校做了主题为“四通集团国际贸易实务”的讲座,4月21日南京校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成武先生做了主题为“南京高科技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的讲座,10月20日台湾波特股份有限公司软件专家萧世贵先生做了关于公司模拟经营管理软件操作的讲座。同年,经贸系成功加入了江苏省会计学会、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江苏省外国经济研究会等知名学会,成为团体会员和理事单位。
2.经管学院与公管学院成立与建设时期(2006—2017年)
2006年学校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这一时期国内学术交流合作的主要特点是:围绕专业、聚焦特色学科方向,积极加强校企合作,主动承接国内学术会议,建立科研合作平台。在校企合作方面,2012年,经管学院与江苏富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南信大在文科领域的第一个校企合作研究院。在主动承接国内学术会议方面,为了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和交流,在李廉水教授的大力倡导与推动下,相关学院相继承办了10余场学术会议(表4)。其中,2017年10月,由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第十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汇聚了全国400余所高校、60余家科研院所的近千名代表,参会人数创历届年会新高,年会以“绿色发展与管理科学”为主题,有效推进了管理学科的学术交流。
2009年10月,经济管理学院与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区域培训中心,在学校联合举办了主题为“Training Workshop on the Assessment of Socio-economic Benefits of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Services”的研讨班,Jeffrey教授、李廉水教授、吴先华教授和中国气象局孙健高工等为培训班学员授课并主持研讨,WMO出版了李廉水教授主编的著作Assessment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Effectiveness,并向全球187个国家的气象组织介绍了该项研究成果,扩大了中国学者在气象服务效益及应急管理方面的国际影响。
3.院系重新整合时期(2018至今)
2017年,根据学校新的发展规划要求,经济管理学院划分为管理工程学院和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划分为法政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重新整合时期,南信大管理学科的国内学术交流聚焦学科特色、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名家论坛、暑期学术夏令营等形式新颖的学术交流方式在促进教师科研合作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通过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推动管理学科建设的发展新理念。举办了“新时代江苏生产力发展战略高层论坛”暨江苏省生产力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南信大校庆59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名家大讲堂、第二届“大数据决策与优化”暑期学校(2019)、“科技与人文對话”高端论坛(2019)等多场学术会议。
(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1.引培并举,推进师资国际化
借助实验区交流计划、国家留学基金、江苏省留学基金、科研合作、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计划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管理学科师资国际化。
通过“走出去”方式推进师资国际化的时间相对较早。2009年,经济管理学院有2位青年教师分别进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圣贝纳迪诺分校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彭布洛克分校访学。同年,利用“1+2+1”师资培训项目,经济管理学院派遣2位青年教师赴美国进修。2011年以后,除了通过国家与省留学基金支持出国进修以外,多位教师通过南信大与雷丁大学合作的契机在校留学基金及其他专项基金的资助下出国进修,访学和进修的学校包括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康奈尔大学、多伦多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
师资国际化的“引进来”方式主要有引进非全时教授与全时教授两种形式。自2013年开始,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校际合作交流等渠道,管理学科引进了多名非全时教授,主要来自美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同时,迎来了首位全时教授Ozturk。为促进校企融合与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与摩根大通银行执行董事冯磊博士签约。2017年院系重新整合以后,管理学科更加重视全时教授引进工作。当前,管理学科师资国际化率已经超过50%,管理工程学院已经达到65%。 2.三元模式驱动国际学术交流
管理学科在灾害管理、气候变化管理等领域举办了多场国际学术交流,交流形式主要包括举办学术讲座、联合举办国际会议及参加国际会议。邀请的专家学者主要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等高校。管理学科的教师也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2014年史军教授经美国环境非政府组织“宾夕法尼亚环境资源协会”提名,受《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邀请赴秘鲁首都利马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次缔约方大会(COP20)暨《京都议定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CMP10),并做了学术报告。2016年,受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和印度金达尔全球大学邀请,史军、董勤、蒋洁三位教师赴印度新德里参加主题为“从承诺到实施:后巴黎时代的碳减排诚意”国际学术会议。
联合举办国际会议是提高学科影响力的重要方式。2012年8月,经济管理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申办的国际专题会议“The First Workshop on Climate Change and Management Science (CCMS2012)”在甘肃敦煌举行。2018年,“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 (GDN)”在南京举行,管理工程学院作为组织成员之一参会。2019年管理工程学院在本校成功举办“不确定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国际会议”,同年11月管理工程学院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彭布洛克分校成功举办了“灾害风险分析与大数据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彭布洛克分校、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北京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的几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3.学科共建夯实国际合作办学
管理学科的国际合作办学始于2010年。国际合作办学以学科共建为基础,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优本项目”或联合培养项目让学生“走出去”,二是招收国际留学生。表5列出了部分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目前,管理学科已招收在读国际留学生359人,主要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刚果(布)、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摩洛哥、古巴等国家。
4.多元渠道推动学生国际化
管理学科积极推动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出国深造,主要包括江苏高校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项目、中国人才奖学金项目、优秀本科生项目、校际暑期交流项目等,学生访问或入学的高校主要包括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参加学生超过357人次。当前,管理学科的学生出国率迅速提升,学生国际化率超过10%,在全校位居前列。
五、平台建设
南信大管理学科影响最大的学术研究平台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研究院创办于2006年5月,2009年11月被江苏省教育厅正式批准为首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挂靠管理工程学院运行,已发展成为一个跨学科、跨地区、跨国界的综合性实体研究机构和决策咨询高端智库。研究院聚焦新型制造业、智能制造等主题,围绕制造业新型化发展、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制造、创新驱动等前沿领域持续开展制造业创新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产生了一批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国内具有知名度、省内具有品牌特色的研究成果,连续出版《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15部,2009年和2016年分别出版了对应的英文版报告,2013年獲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立项资助。
在15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研究特色。第一,提出新型制造业理论,丰富了中国制造业的学术研究。长期坚持以经济创造、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引领中国制造业发展作为研究主线,强调制造业在这三个方面协调发展。依据新型制造业的理念和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制造业新型化发展进行了整体研究、区域研究、产业研究、企业研究和国际研究。第二,聚焦智能化转型升级,倡导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聚焦智能制造,出版《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中国制造40年与智能制造》,研究了全球智能制造的发展进程、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主线,科学界定制造业智能化的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战略与路径。第三,紧跟学术研究前沿,专题研究制造业前沿热点问题。从2006年开始,每年跟踪述评国内外制造业研究动态,梳理和总结关于制造业的研究文献,推荐值得精读的高质量文献。2013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针对制造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进行了深入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第四,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开展高水平智库建设。李廉水教授于2014年受邀担任教育部“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顶层设计”主持人和文本起草负责人,2015年承担科技部“十三五”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问题咨询研究,2018年承担科技部“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2006—2020编制过程与编制方法研究”,等等。同时,研究院还致力于高水平智库建设。2013年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2015年获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承担的教育部、科技部课题的研究成果均被采纳。
近年来,管理学科还成立了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风险治理与应急决策研究院,二者分别于2018年、2020年获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前者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后者面向行业需求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这些研究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管理学科全方位发挥自身优势,培育优秀师资团队,服务学科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
六、取得的成果
(一)教学改革屡获殊荣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管理学科本科专业建立起了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清晰的目标定位,教学改革措施荣获系列教学成果奖(表6),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南信大在2014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获奖人李廉水教授受邀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表彰大会,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接见。 (二)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显著
2011年以来,管理学科荣获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和创新实践大赛奖励100余项,其中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竞赛奖励10余项(表7)。我校团队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获奖团队受到国务院原副总理刘延东同志接见。
(三)科研成果突出
1.高级别项目立项率跃居国内“双一流”高校前列
2007—2019年学校管理学科共获批各级各类项目131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7项,省部级项目357项,横向课题约200项,总到账经费近亿元,有力地支撑了管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表8列出了部分代表性高级别科研项目。
2.“三高期刊”论文质量跨越式增长
2007至今,管理学科师生共发表论文2900余篇,其中,CSSCI及以上中文论文866篇,占29.9%,SCI/SSCI收录论文254篇,占8.8%。近年来,发表文章的质量显著提升,一大批科研成果刊发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A类期刊、ABS三星级以上期刊(表9)。
3.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项数量稳中有升
2006年以来,管理学科师生共出版专著130余部,获得各级奖项90余项,稳中有进,成绩斐然(表10)。
4.智库的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
2016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中国气象局、江苏省气象局共同组建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2016年11月,南信大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名单,2017年12月成功进入高校智库综合评分TOP100智库,在参评的348家高校智库中名列第34位。2019年,袁广达教授的成果《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获李克强总理批示。智库建立以来,学校智库研究员在《光明日报》《中国气象报》《新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媒体发表理论创新文章24篇。针对重大舆情事件,南信大智库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发文、接受采访、有效利用主流新媒体发声130余次,为江苏省及国家重大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四)标志性研究成果
根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组织编写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的要求,在充分考虑学科发展方向、师资力量、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管理学科确立了以先进性、前沿性、特色性和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目标,在制造业管理工程、决策与预测、应急管理、气候与环境系统管理、信息管理与物流工程等方向上深入推进科学研究的工作指导思路,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
1.扎根制造业管理工程,深化制造业创新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
该方向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围绕制造业“新型化”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创新绩效评价等制造业前沿问题,深入开展了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表11列出了制造业管理工程方向部分代表性学术成果的摘要。
2.深入管理学科主流,拓展决策与预测方向
坚持在决策与预测方向有所作为,重点研究群体共识决策及多系统共识优化与决策理论、应急协同决策理论、气象灾害应急决策模型,发展了基于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建模工具。表12列出了决策与预测方向部分代表性学术成果的摘要。
3.立足气象特色,积极开展应急管理研究,服务气象行业发展
积极服务气象行业,重点在应急大数据、风险评估、应急决策与优化等应急管理子领域开展科学研究。通过系统工程、超网络等理论与方法建立应急优化模型,突出气象研究特色,促进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三者相互融合。表13列出了应急管理方向部分代表性学术成果的摘要。
4.聚焦气候与环境系统管理,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
该方向紧密结合南信大气象行业特色,聚焦气象灾害损失评估、气候影响评估、资源产业管理等领域,开展管理科学、大气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表14列出了气候与环境系统管理方向部分代表性学术成果的摘要。
七、南信大管理学科发展趋势
未来,南信大管理学科将继续提升学科优势,强化学科特色,系统性地促进管理科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协同融合发展,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实现管理科学与工程进入B类,再经过10年左右的建设实现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进入B+类,力争进入A-类。
南信大管理学科将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地方发展与气象行业发展。一方面,继续围绕制造业管理工程、优化与决策、信息管理、物流管理、金融工程等传统优势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南信大大气科学学科优势,开展交叉研究和特色研究,继续为我国管理领域和气象行业输送大批高端复合型专业人才。
八、结 语
经过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南信大管理学科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不断探索,优秀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气象事业、地方乃至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信大将始终坚持“开放、协同、特色”发展理念,锐意改革,拼搏进取,奋力打造国际上有影响力、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省内有鲜明品牌特色的高水平管理学科。
(感谢李廉水教授、吴先华教授、曹杰教授在稿件形成过程中付出的心血。同时,感谢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法政学院、原经济管理学院和原公共管理学院的相关领导、师生在管理学科建设上的无私奉献。论文的三位署名者仅作为管理学科建设的见证人出现在作者名单中。)
关键词:管理学科;学科建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信大;管理工程学院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21)03-0102-16
作者简介:巩在武,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教授;于小兵,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教授;程中华,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称南信大)原名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是应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需求而创建的全国第一所气象高等学府。建校60载,南信大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以大气科学为中心,环境、信息、管理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高校。管理学科作为学校重点发展的主要学科之一,从萌芽、成长到壮大历经30载,一直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并作出了显著贡献。
目前,南信大管理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共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和行政管理等9个本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应急管理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会计、公共管理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数据与决策分析国际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应急管理交叉学科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2019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位列第36位,体现出较强的学科发展水平,逐步迈向全国高校前列。
站在新的时代起点,有必要回顾历史,畅想未来,擘画蓝图,再创辉煌。本文梳理南信大管理学科3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发展成就五方面展示了南信大管理学科的发展脉络,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南信大管理学科30年发展历程
(一)发展脉络与理念演变
1.萌芽时期(1991—2000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大批企业管理人才。1991年,当时的南京气象学院首次申请便获批企业管理专科招生资格,为南信大管理学科的发展拉开了序幕。1993年,学校设立财务会计专科专业,1996年设立会计学本科专业,实现了管理学科从专科到本科的跨越。随着国家气象事业和学校气象类专业的快速发展,气象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等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响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学校于2000年设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以气象信息处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为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经过10年孕育,随着两个本科专业的相继设立与初步建设,南信大管理学科于21世纪初期正式踏上成长之路。
2.形成时期(2001—2010年)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了迈向全球经济舞台中心的重要一步。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毕业生逐渐变得紧俏。为满足社会需求,学校于2003年开设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于2004、2005年相继设立财务管理和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初步形成了覆盖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一级学科的管理学科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为了积极响应《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中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拓展新的交叉性学科,南信大于2008年自主设置气候变化与公共气象硕士、博士学位点,为后续申报管理学科博硕士点储备了必要的师资和课程资源。
3.高质量发展时期(2011年至今)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用型高级人才的迫切需求,进一步提高南信大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在管理学科建设上投入大量资源,大力引进人才,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优化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2011年,获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实现了管理学科研究生学位点零的突破,也为管理学科的创新教育向纵深发展增添了两翼。南信大管理学科始终坚持“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理念,坚持“博士化、国际化、精英化”的发展模式,艰苦奋斗,一批批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学生脱颖而出,高质量学术成果不断涌现。2018年,南信大获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了管理学科从硕士到博士的高层次跨越,这对于管理学科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2019年,获批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获批应急管理交叉学科博士点。2021年,开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本科专业,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数据与决策分析硕士点。近10年时间,南信大管理学科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专业与学科设置
1.本科层次
南信大管理学科共设有9个本科专业,分属于3个学院(表1)。
2.研究生层次
2011年以来,南信大管理学科获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硕士(MPA)、会计学、数据与决策分析等硕士学位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点、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应急管理交叉学科博士点(表2)。管理科学与工程开设了制造业管理工程、优化方法与应急决策、金融工程、气候与环境系统管理等研究方向,在新型制造业、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天气金融衍生品、气象灾害损失评估等领域开展的研究独具特色,在学科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水准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彰显优势。应急管理交叉学科博士点由管理科学与工程、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优秀师资联合申报,该点的建成有助于培养具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的高级别专业人才。数据与决策分析硕士点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南信大與英国雷丁大学联合开设的中外合作办学硕士点,旨在培养在大数据驱动下的决策分析领域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推动地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大数据战略。 二、教学成就
(一)专业建设发展迅猛
近年来,管理类本科专业综合实力发展迅猛。根据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学科门类排行榜,南信大管理类专业近5年排名稳定在A等级。先后获批省特色专业、省“十二五”重点专业、中国气象局特色品牌专业、江苏高校品牌专业一期项目(A类资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行政管理、物流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团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于2020年1月通过英国图书信息专业协会(CILIP)国际认证。英国图书信息专业协会(CILIP)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图书馆专业组织之一,也是與美国图书馆协会(ALA)齐名的世界两大图书馆协会之一。南信大是全国第三家通过该认证的高校。
(二)教学改革独具特色
1.工程引领,产教融合,优创“金课”
依托共建平台,形成了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获批在线开放课程立项5项(国家级1项、省级4项),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立项3项,省级重点教材立项6项。
2.多元培育,专创融合,获得“金奖”
搭建具有经管类专业特色的“四模块课程链”,通过双创嵌入课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获得“互联网+”大赛国奖8项(其中金奖1项),其他国家级、省级竞赛获奖46项。
3.资源集成,虚实融合,强塑“金链”
建立“二维度资源链”教学资源平台体系,实现传统与虚拟教学融合,提升学生自主研学能力,荣获省级以上教改课题立项33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21项,立项建设省级以上精品课程40余门,发表教改论文200余篇。
(三)实验教学条件显著改善
2007年,会计专业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得到50万元国家财政经费支持,这是南信大管理学科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教学改革类项目,为学校管理学科的国家级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首开先河。
2009年,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11年的建设和发展,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拥有ERP与企业模拟实验室、金融模拟实验室、物流模拟实验室等7个分实验室以及一个中心机房,实验用房面积达758平方米,实验中心软硬件设备总值约1245万元。拥有多台高性能服务器、工作站、光纤存储等实验仪器设备,配备专用光纤接入设备,设备完好率达到99%。实验教学软件齐全,包括Flexsim、Eviews、各类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软件平台40余套。
(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多年来,管理学科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表3)。其中,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4个本科专业在2017—2019年的平均就业率超过95%。
三、科学研究
(一)管理学科科研历史演变
南信大管理学科的科研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探索期、飞速发展期和高质量发展期三个时期。
1.探索期(2006年以前)
南京气象学院以气象学科立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相对缓慢,2001年之前的社会科学系以及2001至2005年间各相关学科共发表经管类论文28篇,获批各类科研项目8项,到账科研经费6.4万元。其中,孙杭生教授获批200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课题名称为“发达国家食品安全制度及对我国、我省食品出口的影响”,资助金额1.2万元。2005年,李北群教授承担了南信大管理学科第一个企事业委托项目。总体来看,2006年以前,管理学科的科研活动处于探索期,科研实力薄弱,研究方向分散。
2.飞速发展期(2006—2017年)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学校于2006年召开发展战略研讨会,并将2006年定为“科研启动年”,提出了“四高一专”的科研目标,坚持狠抓“高额度科研经费、高等级科研项目、高水平学术论文和著作、高等次获奖”。在时任校长李廉水教授的带领下,管理学科的科研工作飞速前进。李廉水教授承担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重大科技政策招标项目“科技人员收入差距调查研究及政策建议”是学校管理学科第一个省部级课题。2006年管理学科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攀升至57项,到账科研经费71.6万元,科研项目数和到账科研经费均出现大幅增长。
科研管理制度是管理学科发展的基石。2007年,社会科学处结合学科特点及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确立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目标,制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奖励办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出版社分级标准》等。在科研管理制度的推动下,2007—2017年南信大管理学科教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气象行业专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均出现大幅增长,在高水平论文发表、咨政建言方面取得大量成果。
3.高质量发展期(2018至今)
2017年年底,学校对院系进行重新整合,同时成立科技产业处,出台推进大院大所合作、绩效工资改革等重要举措。随着学校对高质量学术成果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日益重视,科研项目结构得到优化,横向项目比重逐渐增加,南信大管理学科在“三报一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A类期刊、ABS三星级以上期刊发表的论文量稳步增长,一批决策咨询成果被国家级和省部级主要领导批示或采纳。
(二)管理学科对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南信大管理学科坚持“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理念,贯彻“三个主动”的指导思想,主动服务气象行业,主动服务高端决策咨询,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学科与行业以及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
1.突出服务气象行业,具有鲜明的气象特色 早期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正是为了处理和管理气象信息,从气象类专业衍生而来并反哺气象类专业。南信大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和博士点的研究方向设置上,一贯注重推进学科交叉,开辟了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气候与环境系统管理、气象金融等新方向,在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及应对、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气象金融工程及保险等领域开展交叉研究,研究成果对于气象及相关领域的实际业务具有借鉴意义。
2.积极响应有关部门的需求,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智库等方面建言献策
管理学科相关研究团队曾分别受教育部和科技部委托,对“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十三五’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问题研究”等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并且在气候与环境治理等领域有很深的积淀,为中国气象局、教育部、江苏省政府等部门提供了多项决策咨询报告,为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的制定和文件出台提供了决策支持。
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0年来,南信大管理学科承担横向课题200余项,获得研发经费近亿元,申请各类专利30余项,本科毕业生近万名,为江苏、国家乃至世界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输出地方紧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南信大与中兴通讯合作开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嵌入式专业(金融大数据方向),有效打造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
四、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术交流与合作是科研的助推剂,南信大管理学科走出了一条“开放+协同+特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路径。
(一)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经贸系成立之前,南信大学管理学科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已先行启动。2002年以来,管理学科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大致可以分为经贸系时期、经管学院与公管学院成立与建设时期、院系重新整合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1.经贸系时期(2002—2005年)
经贸系时期,南信大管理学科虽然与企业、科研或学术机构有一定交流,但总体来看,交流次数较少,局限于零星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来校做讲座、少数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等。以2004年为例。当年3月10日四通集团副总裁丁传宽先生来校做了主题为“四通集团国际贸易实务”的讲座,4月21日南京校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成武先生做了主题为“南京高科技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的讲座,10月20日台湾波特股份有限公司软件专家萧世贵先生做了关于公司模拟经营管理软件操作的讲座。同年,经贸系成功加入了江苏省会计学会、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江苏省外国经济研究会等知名学会,成为团体会员和理事单位。
2.经管学院与公管学院成立与建设时期(2006—2017年)
2006年学校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这一时期国内学术交流合作的主要特点是:围绕专业、聚焦特色学科方向,积极加强校企合作,主动承接国内学术会议,建立科研合作平台。在校企合作方面,2012年,经管学院与江苏富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南信大在文科领域的第一个校企合作研究院。在主动承接国内学术会议方面,为了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和交流,在李廉水教授的大力倡导与推动下,相关学院相继承办了10余场学术会议(表4)。其中,2017年10月,由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第十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汇聚了全国400余所高校、60余家科研院所的近千名代表,参会人数创历届年会新高,年会以“绿色发展与管理科学”为主题,有效推进了管理学科的学术交流。
2009年10月,经济管理学院与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区域培训中心,在学校联合举办了主题为“Training Workshop on the Assessment of Socio-economic Benefits of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Services”的研讨班,Jeffrey教授、李廉水教授、吴先华教授和中国气象局孙健高工等为培训班学员授课并主持研讨,WMO出版了李廉水教授主编的著作Assessment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Effectiveness,并向全球187个国家的气象组织介绍了该项研究成果,扩大了中国学者在气象服务效益及应急管理方面的国际影响。
3.院系重新整合时期(2018至今)
2017年,根据学校新的发展规划要求,经济管理学院划分为管理工程学院和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划分为法政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重新整合时期,南信大管理学科的国内学术交流聚焦学科特色、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名家论坛、暑期学术夏令营等形式新颖的学术交流方式在促进教师科研合作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通过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推动管理学科建设的发展新理念。举办了“新时代江苏生产力发展战略高层论坛”暨江苏省生产力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南信大校庆59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名家大讲堂、第二届“大数据决策与优化”暑期学校(2019)、“科技与人文對话”高端论坛(2019)等多场学术会议。
(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1.引培并举,推进师资国际化
借助实验区交流计划、国家留学基金、江苏省留学基金、科研合作、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计划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管理学科师资国际化。
通过“走出去”方式推进师资国际化的时间相对较早。2009年,经济管理学院有2位青年教师分别进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圣贝纳迪诺分校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彭布洛克分校访学。同年,利用“1+2+1”师资培训项目,经济管理学院派遣2位青年教师赴美国进修。2011年以后,除了通过国家与省留学基金支持出国进修以外,多位教师通过南信大与雷丁大学合作的契机在校留学基金及其他专项基金的资助下出国进修,访学和进修的学校包括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康奈尔大学、多伦多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
师资国际化的“引进来”方式主要有引进非全时教授与全时教授两种形式。自2013年开始,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校际合作交流等渠道,管理学科引进了多名非全时教授,主要来自美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同时,迎来了首位全时教授Ozturk。为促进校企融合与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与摩根大通银行执行董事冯磊博士签约。2017年院系重新整合以后,管理学科更加重视全时教授引进工作。当前,管理学科师资国际化率已经超过50%,管理工程学院已经达到65%。 2.三元模式驱动国际学术交流
管理学科在灾害管理、气候变化管理等领域举办了多场国际学术交流,交流形式主要包括举办学术讲座、联合举办国际会议及参加国际会议。邀请的专家学者主要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等高校。管理学科的教师也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2014年史军教授经美国环境非政府组织“宾夕法尼亚环境资源协会”提名,受《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邀请赴秘鲁首都利马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次缔约方大会(COP20)暨《京都议定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CMP10),并做了学术报告。2016年,受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和印度金达尔全球大学邀请,史军、董勤、蒋洁三位教师赴印度新德里参加主题为“从承诺到实施:后巴黎时代的碳减排诚意”国际学术会议。
联合举办国际会议是提高学科影响力的重要方式。2012年8月,经济管理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申办的国际专题会议“The First Workshop on Climate Change and Management Science (CCMS2012)”在甘肃敦煌举行。2018年,“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 (GDN)”在南京举行,管理工程学院作为组织成员之一参会。2019年管理工程学院在本校成功举办“不确定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国际会议”,同年11月管理工程学院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彭布洛克分校成功举办了“灾害风险分析与大数据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彭布洛克分校、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北京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的几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3.学科共建夯实国际合作办学
管理学科的国际合作办学始于2010年。国际合作办学以学科共建为基础,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优本项目”或联合培养项目让学生“走出去”,二是招收国际留学生。表5列出了部分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目前,管理学科已招收在读国际留学生359人,主要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刚果(布)、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摩洛哥、古巴等国家。
4.多元渠道推动学生国际化
管理学科积极推动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出国深造,主要包括江苏高校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项目、中国人才奖学金项目、优秀本科生项目、校际暑期交流项目等,学生访问或入学的高校主要包括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参加学生超过357人次。当前,管理学科的学生出国率迅速提升,学生国际化率超过10%,在全校位居前列。
五、平台建设
南信大管理学科影响最大的学术研究平台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研究院创办于2006年5月,2009年11月被江苏省教育厅正式批准为首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挂靠管理工程学院运行,已发展成为一个跨学科、跨地区、跨国界的综合性实体研究机构和决策咨询高端智库。研究院聚焦新型制造业、智能制造等主题,围绕制造业新型化发展、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制造、创新驱动等前沿领域持续开展制造业创新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产生了一批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国内具有知名度、省内具有品牌特色的研究成果,连续出版《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15部,2009年和2016年分别出版了对应的英文版报告,2013年獲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立项资助。
在15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研究特色。第一,提出新型制造业理论,丰富了中国制造业的学术研究。长期坚持以经济创造、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引领中国制造业发展作为研究主线,强调制造业在这三个方面协调发展。依据新型制造业的理念和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制造业新型化发展进行了整体研究、区域研究、产业研究、企业研究和国际研究。第二,聚焦智能化转型升级,倡导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聚焦智能制造,出版《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中国制造40年与智能制造》,研究了全球智能制造的发展进程、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主线,科学界定制造业智能化的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战略与路径。第三,紧跟学术研究前沿,专题研究制造业前沿热点问题。从2006年开始,每年跟踪述评国内外制造业研究动态,梳理和总结关于制造业的研究文献,推荐值得精读的高质量文献。2013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针对制造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进行了深入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第四,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开展高水平智库建设。李廉水教授于2014年受邀担任教育部“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顶层设计”主持人和文本起草负责人,2015年承担科技部“十三五”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问题咨询研究,2018年承担科技部“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2006—2020编制过程与编制方法研究”,等等。同时,研究院还致力于高水平智库建设。2013年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2015年获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承担的教育部、科技部课题的研究成果均被采纳。
近年来,管理学科还成立了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风险治理与应急决策研究院,二者分别于2018年、2020年获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前者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后者面向行业需求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这些研究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管理学科全方位发挥自身优势,培育优秀师资团队,服务学科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
六、取得的成果
(一)教学改革屡获殊荣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管理学科本科专业建立起了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清晰的目标定位,教学改革措施荣获系列教学成果奖(表6),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南信大在2014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获奖人李廉水教授受邀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表彰大会,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接见。 (二)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显著
2011年以来,管理学科荣获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和创新实践大赛奖励100余项,其中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竞赛奖励10余项(表7)。我校团队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获奖团队受到国务院原副总理刘延东同志接见。
(三)科研成果突出
1.高级别项目立项率跃居国内“双一流”高校前列
2007—2019年学校管理学科共获批各级各类项目131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7项,省部级项目357项,横向课题约200项,总到账经费近亿元,有力地支撑了管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表8列出了部分代表性高级别科研项目。
2.“三高期刊”论文质量跨越式增长
2007至今,管理学科师生共发表论文2900余篇,其中,CSSCI及以上中文论文866篇,占29.9%,SCI/SSCI收录论文254篇,占8.8%。近年来,发表文章的质量显著提升,一大批科研成果刊发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A类期刊、ABS三星级以上期刊(表9)。
3.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项数量稳中有升
2006年以来,管理学科师生共出版专著130余部,获得各级奖项90余项,稳中有进,成绩斐然(表10)。
4.智库的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
2016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中国气象局、江苏省气象局共同组建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2016年11月,南信大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名单,2017年12月成功进入高校智库综合评分TOP100智库,在参评的348家高校智库中名列第34位。2019年,袁广达教授的成果《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获李克强总理批示。智库建立以来,学校智库研究员在《光明日报》《中国气象报》《新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媒体发表理论创新文章24篇。针对重大舆情事件,南信大智库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发文、接受采访、有效利用主流新媒体发声130余次,为江苏省及国家重大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四)标志性研究成果
根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组织编写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的要求,在充分考虑学科发展方向、师资力量、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管理学科确立了以先进性、前沿性、特色性和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目标,在制造业管理工程、决策与预测、应急管理、气候与环境系统管理、信息管理与物流工程等方向上深入推进科学研究的工作指导思路,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
1.扎根制造业管理工程,深化制造业创新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
该方向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围绕制造业“新型化”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创新绩效评价等制造业前沿问题,深入开展了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表11列出了制造业管理工程方向部分代表性学术成果的摘要。
2.深入管理学科主流,拓展决策与预测方向
坚持在决策与预测方向有所作为,重点研究群体共识决策及多系统共识优化与决策理论、应急协同决策理论、气象灾害应急决策模型,发展了基于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建模工具。表12列出了决策与预测方向部分代表性学术成果的摘要。
3.立足气象特色,积极开展应急管理研究,服务气象行业发展
积极服务气象行业,重点在应急大数据、风险评估、应急决策与优化等应急管理子领域开展科学研究。通过系统工程、超网络等理论与方法建立应急优化模型,突出气象研究特色,促进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三者相互融合。表13列出了应急管理方向部分代表性学术成果的摘要。
4.聚焦气候与环境系统管理,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
该方向紧密结合南信大气象行业特色,聚焦气象灾害损失评估、气候影响评估、资源产业管理等领域,开展管理科学、大气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表14列出了气候与环境系统管理方向部分代表性学术成果的摘要。
七、南信大管理学科发展趋势
未来,南信大管理学科将继续提升学科优势,强化学科特色,系统性地促进管理科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协同融合发展,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实现管理科学与工程进入B类,再经过10年左右的建设实现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进入B+类,力争进入A-类。
南信大管理学科将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地方发展与气象行业发展。一方面,继续围绕制造业管理工程、优化与决策、信息管理、物流管理、金融工程等传统优势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南信大大气科学学科优势,开展交叉研究和特色研究,继续为我国管理领域和气象行业输送大批高端复合型专业人才。
八、结 语
经过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南信大管理学科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不断探索,优秀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气象事业、地方乃至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信大将始终坚持“开放、协同、特色”发展理念,锐意改革,拼搏进取,奋力打造国际上有影响力、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省内有鲜明品牌特色的高水平管理学科。
(感谢李廉水教授、吴先华教授、曹杰教授在稿件形成过程中付出的心血。同时,感谢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法政学院、原经济管理学院和原公共管理学院的相关领导、师生在管理学科建设上的无私奉献。论文的三位署名者仅作为管理学科建设的见证人出现在作者名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