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朗读者》是德国法学家、小说作家本哈德?施林克于1995年撰写的长篇小说,被戏称为“侦探笔法的爱情故事”,内容神秘而又迷茫。书中包含着对爱与罪、人性与宗教的多重反思。本文从这个角度入手,分析朗读者中的表层结构、隐喻结构,爱与罪的救赎三方面,剖析爱与朗读、罪与朗读、人性转换之间的关系,探析作者通过《朗读者》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含义和深刻主旨,为其他读者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 朗读者;爱;罪;救赎
【中图分类号】 I1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4-0042-02
1、引言
本哈德?施林克是二十世纪极具盛名的法学家,小说作家。《朗读者》创作于他一生的鼎盛时期,人到中年的作家对人性、爱与罪有了深刻的理解,欲望丛生的世事经历给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朗讀者》这一作品是作者一生创作的黄金时期,将作者的半生感悟表达的淋漓尽致。书中主要讲述了36岁的成熟女人汉娜和15岁的少年米夏相互交割的人生经历。一次偶然相遇,二者拥有一段短暂并且享受的非常态的爱情,但在朗读、洗澡、相爱的背后,有着汉娜身为文盲的秘密、米夏恐为人知的秘密,当在法庭上再次相见时,自尊与自卑、宗教与信仰相互纠缠,米夏没有讲出汉娜文盲的事实、汉娜自愿担罪锒铛入狱,二者都有其尊严背后更为深刻的东西,即爱与罪的救赎,故事的最后,汉娜自杀于米夏接她出狱前的黎明。下面本文对此展开了详细的叙述。
2、朗读者中的表层结构
朗读者中的表层结构即为爱、罪、朗读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者在作者的小说中时时刻刻牵连在一起,互相影响,难以分割,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
2.1爱与朗读
(1)从爱中看朗读,
小说的开头便是以爱开始的。故事的开始是这样描述的:还记得那是我十五岁那年的夏天,我得了红猩病。正逢上了礼拜一下学回家,突然一阵恶心上来,我就难以忍受的在墙角恶心起来,大量的呕吐物牵扯着我的胃,我浑身上下一点力气也没有,只能用手扶着路边的墙壁,正在我疼痛难捱的时候,一位亲切的妇女挺身而出了,她扶住我无力的身子,搀着我走进了家里的院子里,并为我打来了清水洗脸,我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小家伙!”她有些诧异,忽然就把我抱进了她的怀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身体的热度和女人特有的香气,一时之间,我竟不知该把手放到哪里。好在他安慰了我一会,便问了我的家庭住址,并把我送回了家里,门口,她只说了一声再见就转身离开了。
善良的汉娜在路边看到生病的少年,便有如此爱心。她没有犹豫和迟疑的上去帮忙,才为故事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娜的这种爱是在长年的宗教观念下潜移默化形成的大爱,因为爱,她才能够帮助别人。正是因为汉娜的帮助,次日少年米夏便亲自上门致谢,却意外地看到了汉娜换衣服的身影,这正是二人私情的第一道伏笔,面对此情此景,少年羞红了脸颊,夺门而出。正是由于爱的存在,朗读才变得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由于二者之间爱的存在,汉娜便要求米夏为其朗读文学小说等等,没有爱,朗读也就无从存在,朗读者也就迥然而逝。
(2)从朗读中看爱,
爱与朗读是互为一体的,我们不仅能够从爱中看朗读,更能够从朗读中看爱。正如小说所言,以后他们的见面见面便都是如此的自然而默契。自然地相爱,默契的上床、欣喜的朗读。这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的一部分,如同洗脸刷牙般不可少。至此,朗读已经不仅仅是朗读,它已经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支撑朗读的是爱,朗读的目的还是爱。米夏的朗读是为了心爱的女人,为了情人的高兴欣喜,为了女人对他的认可。汉娜的爱则是对于知识的学习,虽然她是一个文盲,但还是能够了解文学小说,她觉得自己的尊严得到了呵护,她对于文化的满心敬仰得到了满足。从这个层面来讲,朗读成全了小说中主人公的爱。此外,小说中还提到了朗读已经成了他们上床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朗读与性爱真正的结合到了一起,二者相互融合,互为贯通,成为了爱的前奏,甚至是其中一部分,其重要性自然也就不言而喻。
(3)爱与朗读能够替换为爱与人性,
在这篇小说里,朗读不仅仅是朗读,她被作者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作者借助于朗读这个媒介,将人性表达的淋漓尽致。因此,读者认为爱与朗读能够替换为甚至转化为爱与人性。在前期,少年只在汉娜的家里朗读给汉娜听,离开了汉娜的家就装作陌不相识的样子,甚至于说是出去游玩在旅馆登记时都要说是母子关系,如此的小心谨慎,不敢声张,这也体现了人性的矛盾与排斥。一方面他们从内心深处的相爱着,真挚的交往着。另一方面,他们又屈服于世俗的眼光,他们小心翼翼的躲避着世人的眼睛,人性的无私与自私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后期,汉娜入狱期间,米夏从不跟汉娜书信交流,却为汉娜寄去大量的朗读录音。正是这些录音,陪汉娜走过了难熬的牢狱生涯,还因此学会了简单的汉字,真正摆脱了文盲的帽子。至此,朗读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交流的媒介而存在,他更是米夏人性的表达,面对汉娜的最后一丝情感都融在了着一盘盘的录音里。借此,米夏对汉娜的怜悯表达的淋漓尽致。
2.2罪与朗读
(1)从罪中看朗读,
直观来讲,正是通过朗读,汉娜犯下了一系列或真或假的罪行,如果没有对朗读的渴望,如果消磨掉朗读的存在,汉娜也许还是那个成熟善良的女人。朗读成为了汉娜犯罪的根源。从这个角度讲,朗读也变成了一种罪过。为了让纳粹营中的犹太人给她朗读,汉娜成为了万人唾弃的女看守。因为朗读,米夏发现了汉娜文盲的秘密,于无形中揭掉了她最后一层伪装。无论如何,她不愿为人所知的秘密终还是被人知道了,朗读成全了汉娜的种种罪恶。
(2)从朗读中看罪,
另一方面,从朗读中可以折射出罪恶。小说中汉娜的种种罪恶,追根到底都是由于朗读引起的。如果没有朗读,男女主人公之间畸形的爱恋便不会发生,从某种程度上讲,米夏不幸的婚姻可能会得以挽救,这是第一重罪恶。其二,如果汉娜没有要求那些犯人为她朗读,汉娜也许就不会被迫顶罪,几十年的牢狱之灾便可避免。其三,小说从同到尾,女主人公都不愿承认她是一个文盲。并且为了掩饰这一事实,作出一系列荒唐且不被人理解的行为。在与米夏出游时,碰到什么事情她都让米夏去做,自己从不动手。在发现米夏在旅馆留下的字条,汉娜变得勃然大怒。汉娜拒绝成为一名电车司机,而去做了一个看守。汉娜承认自己写了报告却拒绝专家的笔迹鉴定。小说中,女主人公犯下了三重罪,以朗读者为媒介,女主人公进了自己的监狱。 (3)罪与朗读能够替换为罪与人性,
深入来看,罪与朗读能够替换成罪与人性。与其说是罪与朗读之间的纠缠,不如说是罪与人性之间的真实写照。朗读只是人性的一种表达手段罢了。在整篇小说中,“朗读”作为一个重要情节贯穿其中。也是因为朗读,汉娜的罪行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有句俗语“人之初,性本恶”,说的是人生下来就具有万恶的根源。我认为这句话刚好可以解释这个观点。
汉娜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她为自己定下的罪行便是因为她没有文化,不认字,这使得汉娜认为自己应该受到惩罚,因而故事最后,汉娜坦然接受了那个罪名,承担了责任,但实际上来说,汉娜并不在乎那个罪名是什么,在她自己的法庭里,没有文化即使有罪的,她愿意为此接受任何惩罚。另一方面,汉娜从头到尾都在掩饰自己不认字这一事实,为此,她苛待犯人,让犯人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也让自己荒废了数十年的光阴。这正是罪与人性的矛盾之处。她既自私的伤害了别人也坦然的惩罚了自己,人性的矛盾就在于此。通过这些罪行的体现,小说中内含的女主人公的人性也得以展示。
2.3爱与罪的交汇
(1)爱中的罪 ,
在整部小说里爱与罪是相互牵扯的。没有单一的爱,也不存在单一的罪。因为爱,男女主人公在本应该是母子的年龄里在一起了,他们小心翼翼的保护着他们非常态的爱恋。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混合着太多的东西,有年龄、有文化、有秘密、有自尊,这些最后都成为了犯罪的导火索,爱中掺杂了大量的罪恶。此外,还有一点,因为女主人公对文化的大爱,女主人公泯灭了良知,害死了犯人,在她对自身的自爱中掺杂着罪行的影子,在这个程度上来讲女主人公的自尊自爱是以犯罪为代价的。
(2)罪中的爱,
罪中的爱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方面,米夏知道汉娜的秘密,在法庭审判时,米夏面对于汉娜遭到指控将要入狱时并没有讲出这个事实,而是选择了沉默。显然,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和汉娜的着一段过往,为了掩盖这一事实,米夏忽略了内心的良知与正义,他选择什么也不说,最终,汉娜的结果是入狱服刑。在汉娜服刑期间,米夏又为汉娜寄去了朗读的音频,帮助、鼓励汉娜度过了艰辛的牢狱时光。这种做法背后的原因应该是对于汉娜的爱,它一方面沉浸于不敢说破二者关系的自责与挣扎中,另一方面又默默地怜爱着汉娜,将罪中的爱表现的淋漓尽致。
另一方面在于汉娜自身,在小说中,她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设,爱恨交织,即使是在她犯下了罪行,向狱中的朗读者施暴时,她仍然不忘记对文化的大爱,宁愿被冤入狱也不肯揭露自己是文盲这一事实,给读者留下极大的震撼,罪中的爱由此表现。
3、朗读者中的深层结构
朗读者中的深层结构即为朗读者中隐喻结构。即以爱、罪、朗读隐喻爱、罪、人性。弄清爱、恨罪、人性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明白了朗读者真正的表达主旨。下面我们来逐次进行分析。弄清爱、恨罪、人性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明白朗读者真正的表达主旨。首先是爱罪关系。人是一个复杂的存在,既会产生积极的爱也会产生消极的罪,正是罪行本身就是大爱的体现。小说中米夏为汉娜寄去了朗读的磁带帮助其识字就是一个大爱的表现。因为这一举动代表着他们正视了自己的罪行,即没有文化,他们认识到错误并且试图去改正错误,这就是大爱的体现。从罪行中得到解脱的方法只能是正视罪行,这正是《朗读者》一书最深刻的表达,正视自己,直面历史,才能达到自我救赎。
其次是爱与人性的关系。文章表面是写情欲之爱造就了朗读的行为。但是究其根源,爱在人性里具有无尽的可能,在小说中,二人每次都要以清水洗涤身体,开头就暗示清水的净化作用,以清水除去尘世的污秽,不仅仅洗掉生理上的污秽还净化自身的心灵,因为爱,人性得以升华,情欲也就变成纯洁的爱,直逼灵魂。因为爱,人性才变得更加丰盈。因为爱,人性的缺点得以改正。总而言之,爱与人性相辅相成。
最后是罪与人性的关系。这也是最为复杂的一层关系。从表面来看,汉娜的负罪感是她选择朗读者的真正原因。但是女主人公为什么会有如此浓烈的负罪感,这是由当初的社会现实决定的,她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崇拜文化,因而选择了对世人隐瞒。在以教育伟大,文化尊重为主的德国的当时社会,她不敢想象,也难以承受作为文盲的代价,她的内心不允许。这种罪行是社会赋予的原罪,并不会因为某种惩罚而消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耻辱感是与生俱来的,正是由于罪恶感,才造就犯罪的根源。如何以深刻的措施解除人们心中的原罪,充分释放人性是这本小说留给我们的思考。
4、结语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人类进入了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各类新思潮层出不穷,席卷着世界文坛。在信息更迭如此之快的当下,我们回过头来赏析这些经典小说,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内涵和时代赋予的价值,深入思考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是这篇小说存在的目的。《朗读者》是德国对于人性人格的反思的古典派現实主义作品,对于今天的中国发展仍然意义重大。本文对小说的表面结构以及隐喻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深刻探究了爱、罪、人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化含义,希望能够给各位读者提供启迪,给当代中国的文学精神以启示。
参考文献
[1] 张汇娟. “启蒙”、“罪感”与“流浪”:《朗读者》中“朗读”的隐喻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 杜艳. 本哈德施林克作品《朗读者》中汉娜受害者兼施害者角色分析[D].北京理工大学,2010.
[3] 彭莹. “爱与罪”的回忆 “灵与肉”的离合——论《朗读者》的叙事艺术[J/OL].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1):34-35.
[4] 陈晨. 通向人性复苏之路——《朗读者》中汉娜形象解读[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03):103-106.
[5] 丁伟祥,房春光. 诵读与启蒙,拯救与逍遥——试论《朗读者》中朗读的启蒙隐喻意义[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6(04):121-126.
作者简介:李琳 (1996.9—)女,汉族,籍贯:辽宁鞍山人,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14级在读本科生,学士学位,专业:英语,研究方向:文学方向
关键词: 朗读者;爱;罪;救赎
【中图分类号】 I1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4-0042-02
1、引言
本哈德?施林克是二十世纪极具盛名的法学家,小说作家。《朗读者》创作于他一生的鼎盛时期,人到中年的作家对人性、爱与罪有了深刻的理解,欲望丛生的世事经历给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朗讀者》这一作品是作者一生创作的黄金时期,将作者的半生感悟表达的淋漓尽致。书中主要讲述了36岁的成熟女人汉娜和15岁的少年米夏相互交割的人生经历。一次偶然相遇,二者拥有一段短暂并且享受的非常态的爱情,但在朗读、洗澡、相爱的背后,有着汉娜身为文盲的秘密、米夏恐为人知的秘密,当在法庭上再次相见时,自尊与自卑、宗教与信仰相互纠缠,米夏没有讲出汉娜文盲的事实、汉娜自愿担罪锒铛入狱,二者都有其尊严背后更为深刻的东西,即爱与罪的救赎,故事的最后,汉娜自杀于米夏接她出狱前的黎明。下面本文对此展开了详细的叙述。
2、朗读者中的表层结构
朗读者中的表层结构即为爱、罪、朗读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者在作者的小说中时时刻刻牵连在一起,互相影响,难以分割,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
2.1爱与朗读
(1)从爱中看朗读,
小说的开头便是以爱开始的。故事的开始是这样描述的:还记得那是我十五岁那年的夏天,我得了红猩病。正逢上了礼拜一下学回家,突然一阵恶心上来,我就难以忍受的在墙角恶心起来,大量的呕吐物牵扯着我的胃,我浑身上下一点力气也没有,只能用手扶着路边的墙壁,正在我疼痛难捱的时候,一位亲切的妇女挺身而出了,她扶住我无力的身子,搀着我走进了家里的院子里,并为我打来了清水洗脸,我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小家伙!”她有些诧异,忽然就把我抱进了她的怀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身体的热度和女人特有的香气,一时之间,我竟不知该把手放到哪里。好在他安慰了我一会,便问了我的家庭住址,并把我送回了家里,门口,她只说了一声再见就转身离开了。
善良的汉娜在路边看到生病的少年,便有如此爱心。她没有犹豫和迟疑的上去帮忙,才为故事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娜的这种爱是在长年的宗教观念下潜移默化形成的大爱,因为爱,她才能够帮助别人。正是因为汉娜的帮助,次日少年米夏便亲自上门致谢,却意外地看到了汉娜换衣服的身影,这正是二人私情的第一道伏笔,面对此情此景,少年羞红了脸颊,夺门而出。正是由于爱的存在,朗读才变得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由于二者之间爱的存在,汉娜便要求米夏为其朗读文学小说等等,没有爱,朗读也就无从存在,朗读者也就迥然而逝。
(2)从朗读中看爱,
爱与朗读是互为一体的,我们不仅能够从爱中看朗读,更能够从朗读中看爱。正如小说所言,以后他们的见面见面便都是如此的自然而默契。自然地相爱,默契的上床、欣喜的朗读。这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的一部分,如同洗脸刷牙般不可少。至此,朗读已经不仅仅是朗读,它已经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支撑朗读的是爱,朗读的目的还是爱。米夏的朗读是为了心爱的女人,为了情人的高兴欣喜,为了女人对他的认可。汉娜的爱则是对于知识的学习,虽然她是一个文盲,但还是能够了解文学小说,她觉得自己的尊严得到了呵护,她对于文化的满心敬仰得到了满足。从这个层面来讲,朗读成全了小说中主人公的爱。此外,小说中还提到了朗读已经成了他们上床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朗读与性爱真正的结合到了一起,二者相互融合,互为贯通,成为了爱的前奏,甚至是其中一部分,其重要性自然也就不言而喻。
(3)爱与朗读能够替换为爱与人性,
在这篇小说里,朗读不仅仅是朗读,她被作者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作者借助于朗读这个媒介,将人性表达的淋漓尽致。因此,读者认为爱与朗读能够替换为甚至转化为爱与人性。在前期,少年只在汉娜的家里朗读给汉娜听,离开了汉娜的家就装作陌不相识的样子,甚至于说是出去游玩在旅馆登记时都要说是母子关系,如此的小心谨慎,不敢声张,这也体现了人性的矛盾与排斥。一方面他们从内心深处的相爱着,真挚的交往着。另一方面,他们又屈服于世俗的眼光,他们小心翼翼的躲避着世人的眼睛,人性的无私与自私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后期,汉娜入狱期间,米夏从不跟汉娜书信交流,却为汉娜寄去大量的朗读录音。正是这些录音,陪汉娜走过了难熬的牢狱生涯,还因此学会了简单的汉字,真正摆脱了文盲的帽子。至此,朗读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交流的媒介而存在,他更是米夏人性的表达,面对汉娜的最后一丝情感都融在了着一盘盘的录音里。借此,米夏对汉娜的怜悯表达的淋漓尽致。
2.2罪与朗读
(1)从罪中看朗读,
直观来讲,正是通过朗读,汉娜犯下了一系列或真或假的罪行,如果没有对朗读的渴望,如果消磨掉朗读的存在,汉娜也许还是那个成熟善良的女人。朗读成为了汉娜犯罪的根源。从这个角度讲,朗读也变成了一种罪过。为了让纳粹营中的犹太人给她朗读,汉娜成为了万人唾弃的女看守。因为朗读,米夏发现了汉娜文盲的秘密,于无形中揭掉了她最后一层伪装。无论如何,她不愿为人所知的秘密终还是被人知道了,朗读成全了汉娜的种种罪恶。
(2)从朗读中看罪,
另一方面,从朗读中可以折射出罪恶。小说中汉娜的种种罪恶,追根到底都是由于朗读引起的。如果没有朗读,男女主人公之间畸形的爱恋便不会发生,从某种程度上讲,米夏不幸的婚姻可能会得以挽救,这是第一重罪恶。其二,如果汉娜没有要求那些犯人为她朗读,汉娜也许就不会被迫顶罪,几十年的牢狱之灾便可避免。其三,小说从同到尾,女主人公都不愿承认她是一个文盲。并且为了掩饰这一事实,作出一系列荒唐且不被人理解的行为。在与米夏出游时,碰到什么事情她都让米夏去做,自己从不动手。在发现米夏在旅馆留下的字条,汉娜变得勃然大怒。汉娜拒绝成为一名电车司机,而去做了一个看守。汉娜承认自己写了报告却拒绝专家的笔迹鉴定。小说中,女主人公犯下了三重罪,以朗读者为媒介,女主人公进了自己的监狱。 (3)罪与朗读能够替换为罪与人性,
深入来看,罪与朗读能够替换成罪与人性。与其说是罪与朗读之间的纠缠,不如说是罪与人性之间的真实写照。朗读只是人性的一种表达手段罢了。在整篇小说中,“朗读”作为一个重要情节贯穿其中。也是因为朗读,汉娜的罪行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有句俗语“人之初,性本恶”,说的是人生下来就具有万恶的根源。我认为这句话刚好可以解释这个观点。
汉娜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她为自己定下的罪行便是因为她没有文化,不认字,这使得汉娜认为自己应该受到惩罚,因而故事最后,汉娜坦然接受了那个罪名,承担了责任,但实际上来说,汉娜并不在乎那个罪名是什么,在她自己的法庭里,没有文化即使有罪的,她愿意为此接受任何惩罚。另一方面,汉娜从头到尾都在掩饰自己不认字这一事实,为此,她苛待犯人,让犯人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也让自己荒废了数十年的光阴。这正是罪与人性的矛盾之处。她既自私的伤害了别人也坦然的惩罚了自己,人性的矛盾就在于此。通过这些罪行的体现,小说中内含的女主人公的人性也得以展示。
2.3爱与罪的交汇
(1)爱中的罪 ,
在整部小说里爱与罪是相互牵扯的。没有单一的爱,也不存在单一的罪。因为爱,男女主人公在本应该是母子的年龄里在一起了,他们小心翼翼的保护着他们非常态的爱恋。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混合着太多的东西,有年龄、有文化、有秘密、有自尊,这些最后都成为了犯罪的导火索,爱中掺杂了大量的罪恶。此外,还有一点,因为女主人公对文化的大爱,女主人公泯灭了良知,害死了犯人,在她对自身的自爱中掺杂着罪行的影子,在这个程度上来讲女主人公的自尊自爱是以犯罪为代价的。
(2)罪中的爱,
罪中的爱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方面,米夏知道汉娜的秘密,在法庭审判时,米夏面对于汉娜遭到指控将要入狱时并没有讲出这个事实,而是选择了沉默。显然,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和汉娜的着一段过往,为了掩盖这一事实,米夏忽略了内心的良知与正义,他选择什么也不说,最终,汉娜的结果是入狱服刑。在汉娜服刑期间,米夏又为汉娜寄去了朗读的音频,帮助、鼓励汉娜度过了艰辛的牢狱时光。这种做法背后的原因应该是对于汉娜的爱,它一方面沉浸于不敢说破二者关系的自责与挣扎中,另一方面又默默地怜爱着汉娜,将罪中的爱表现的淋漓尽致。
另一方面在于汉娜自身,在小说中,她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设,爱恨交织,即使是在她犯下了罪行,向狱中的朗读者施暴时,她仍然不忘记对文化的大爱,宁愿被冤入狱也不肯揭露自己是文盲这一事实,给读者留下极大的震撼,罪中的爱由此表现。
3、朗读者中的深层结构
朗读者中的深层结构即为朗读者中隐喻结构。即以爱、罪、朗读隐喻爱、罪、人性。弄清爱、恨罪、人性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明白了朗读者真正的表达主旨。下面我们来逐次进行分析。弄清爱、恨罪、人性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明白朗读者真正的表达主旨。首先是爱罪关系。人是一个复杂的存在,既会产生积极的爱也会产生消极的罪,正是罪行本身就是大爱的体现。小说中米夏为汉娜寄去了朗读的磁带帮助其识字就是一个大爱的表现。因为这一举动代表着他们正视了自己的罪行,即没有文化,他们认识到错误并且试图去改正错误,这就是大爱的体现。从罪行中得到解脱的方法只能是正视罪行,这正是《朗读者》一书最深刻的表达,正视自己,直面历史,才能达到自我救赎。
其次是爱与人性的关系。文章表面是写情欲之爱造就了朗读的行为。但是究其根源,爱在人性里具有无尽的可能,在小说中,二人每次都要以清水洗涤身体,开头就暗示清水的净化作用,以清水除去尘世的污秽,不仅仅洗掉生理上的污秽还净化自身的心灵,因为爱,人性得以升华,情欲也就变成纯洁的爱,直逼灵魂。因为爱,人性才变得更加丰盈。因为爱,人性的缺点得以改正。总而言之,爱与人性相辅相成。
最后是罪与人性的关系。这也是最为复杂的一层关系。从表面来看,汉娜的负罪感是她选择朗读者的真正原因。但是女主人公为什么会有如此浓烈的负罪感,这是由当初的社会现实决定的,她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崇拜文化,因而选择了对世人隐瞒。在以教育伟大,文化尊重为主的德国的当时社会,她不敢想象,也难以承受作为文盲的代价,她的内心不允许。这种罪行是社会赋予的原罪,并不会因为某种惩罚而消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耻辱感是与生俱来的,正是由于罪恶感,才造就犯罪的根源。如何以深刻的措施解除人们心中的原罪,充分释放人性是这本小说留给我们的思考。
4、结语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人类进入了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各类新思潮层出不穷,席卷着世界文坛。在信息更迭如此之快的当下,我们回过头来赏析这些经典小说,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内涵和时代赋予的价值,深入思考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是这篇小说存在的目的。《朗读者》是德国对于人性人格的反思的古典派現实主义作品,对于今天的中国发展仍然意义重大。本文对小说的表面结构以及隐喻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深刻探究了爱、罪、人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化含义,希望能够给各位读者提供启迪,给当代中国的文学精神以启示。
参考文献
[1] 张汇娟. “启蒙”、“罪感”与“流浪”:《朗读者》中“朗读”的隐喻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 杜艳. 本哈德施林克作品《朗读者》中汉娜受害者兼施害者角色分析[D].北京理工大学,2010.
[3] 彭莹. “爱与罪”的回忆 “灵与肉”的离合——论《朗读者》的叙事艺术[J/OL].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1):34-35.
[4] 陈晨. 通向人性复苏之路——《朗读者》中汉娜形象解读[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03):103-106.
[5] 丁伟祥,房春光. 诵读与启蒙,拯救与逍遥——试论《朗读者》中朗读的启蒙隐喻意义[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6(04):121-126.
作者简介:李琳 (1996.9—)女,汉族,籍贯:辽宁鞍山人,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14级在读本科生,学士学位,专业:英语,研究方向: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