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人物称谓翻译策略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h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渗透于语言,语言又承载了文化。称谓语是语言的典型体现,是文化重要的载体。《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运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部分地向西方读者译介了中国称谓语文化。林氏译本在处理某些称谓语译介时,注重目标语的通顺原则,造成了原语称谓语文化的缺省,失去了向目标语读者介绍中国称谓语文化的机会。
  【关键词】林语堂 人物称谓 翻译策略 文化缺省
  1引言
  称谓语是人们日常交际时的称呼语,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所形成的规则以及长期约定俗成的习惯的产物,承载着不同的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以及社会机制,因此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写的一篇题材较为广泛的自传,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中沈复和妻子芸的生活点滴写得最为动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林语堂曾说过这样的话:“有一位好作月旦的朋友评论我说,我的最大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这原意不是一种暗袭的侮辱,我以为那评语是真的。”林语堂认为,“芸,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性。”“素好《浮生六记》,发愿译成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之恬淡可爱生活。”《浮生六记》是林语堂最见功力的译作,“易稿不下十余次”。其中可供鉴赏、借鉴之处颇多,本文仅就书中所涉及的称谓语文化的翻译作一番赏析。
  2翻译策略
  2.1归化与异化
  1813年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在他的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到文化翻译的两种途径:“一种是尽可能的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在此基础上,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在他的著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把两种途径称为“异化法”(foreignization)和“归化法”(domestication)。由此提出了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归化认为译文应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target language oriented,or TL oriented),异化则主张译文应以原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source language oriented,or SL oriented)。
  2.2 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一生中曾经发表过不少翻译理论方面的文章, 然而其中最系统、最有分量的译论当数长篇论文《论翻译》这篇论文很长, 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翻译标准的三个原则, 即忠实、通顺和美的原则: 第二部分具体论述忠实标准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指出“直译”与“意译”名称不妥, 并提出了“字译”与“句译”两个概念。他倡导句译, 反对字译, 强调“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且“忠实需求传神”: 第三部分作者主要讨论了通顺问题, 强调了译者对本国读者之责任, 主要从分析行文之心理出发, 倡导译者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来行文。在文章最后部分即第四部分,作者讨论了美的问题, 精辟地指出文章之美不在質而在体, 因此译艺术文一定要把作者之风度神韵译出, 并就体裁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即体裁有内外之分, 翻译时应当给予充分注意。在文章结尾处, 作者引用了克罗齐“翻译即创作”的说法, 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从林译思想可以看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维护本民族语言文化,也要尊重外来的“异”的成分,这两种态度的结合就是译者努力达到的“忠实”翻译的基础,在翻译过程中,林语堂先生皆以原作为中心,依势而成,或直译、或意译、或加注译,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处理各种不同语境和内容的要求,尽量保全原文的风格和特色,以使译文达到“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
  3 《浮生六记》称谓语的翻译
  中国是称谓语大国。由于受封建社会的影响,汉民族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大家族亲族制度,家庭成员多关系复杂。因此, 称谓语数量也就随之增多, 而且语义明晰。在赵元任先生的《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中, 列举了114种亲属称呼语。在《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中, 包惠南比较详细地说明了汉语称谓体系的特点,讲辈分、重性别、分血缘等。在西方国家里, 由于结构简单, 成员较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显得比较简单明了。而且西方更重视“人为本, 名为用”, 称谓语也就比较宽泛[4]。例如cousin,可以指称汉语中的八个亲属词,“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看似简单的称谓语,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却有不同的翻译。在翻译时,译者应视具体语境,具体翻译。下面选取林语堂的英译本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进行具体的赏析。
  (1)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P4)
  If you were to choose a girl for me, I won’t marry anyone except Cousin Su.
  (2) 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P6)
  Yun was the same age as myself, but ten months older, and as we had been accustomed to calling each other “elder sister” and “younger brother” from childhood, I continued to call her “Sister Su”.
  (3)忽闻芸堂兄玉衡呼曰:“淑妹速来!” (P8)
  Yun’s boy cousin Yüheng called out,“Sister Su,come quick!”
  (4)今我光鲜无恙,姊可从此开戒否?(P10)
  Now that my face is clean and smooth without pock-marks, my dear sister will you break your fast?   (5)廿四日为余姊于归……(P10)
  As my own sister is going to get married...
  上述五例“姊”“妹”“堂兄”称谓语所蕴涵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对普通西方读者造成了阅读障礙,林氏译本基本贯彻了归化的翻译策略,采取了通顺的翻译原则,符合英语国家的称谓习惯。例(1)“淑姊”译为Cousin Su,表明二人非直系亲属,与原文“舅氏心馀先生女也”相呼应,但同时没有表达出二者是“姑舅亲”表姐表弟的关系。例(2) “淑姊”例(3) “淑妹”译为Sister Su与例(1)一样同样无法传达二人的长幼之分,而例(3)“堂兄”boy cousin,交代了性别,却未能译出“堂:同祖父的亲属关系”,造成原语称谓语文化的缺省。例(4) “姊”my dear sister,此时闺房之中,是沈复对妻子的爱称,译为my dear sister符合新婚伉俪卿卿我我的场景,符合目标语习惯。例(5)“余姊”my own sister,译本增译own,很好的传达了原语文化。
  (6)舅氏心馀先生女也。(P4)
  She was my cousin, being the daughter of my maternal uncle, Hsinyü.
  (7)时吾父稼夫公在会稽幕府……(P14)
  At this time, my father Chiafu was in the service of the Kueich’I district government...
  (8)非夫人之力不及此。(P120)
  We would not have enjoyed it so much, had it not been for Madame!
  (9)闻石琢堂殿撰有告假回籍之信…… (P192)
  I hear his honour Shih Chot’ang is coming home on leave from his office.
  (10)足下如执以为不便……(P192)
  If you think it’s not proper to do so...
  例(6)“先生”,例(7)“公”,例(8)“夫人”,例(9)“殿”,例(10)“足下”为汉语称谓语里的尊称,总体而言和英语尊称有类似之处,但汉语尊称往往还涉及等级高低,辈分,排行等问题。例(6)“先生”是对年长有学问者的尊称。沈复用“先生”称呼自己的舅父,以示对其尊重。 例(7),沈复在自己父亲名号后加上“公”这一称谓语,源于封建社会“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级森严的社会三纲五常,以示对父亲的敬畏。例(8)“夫人”是众人对芸想出好点子,让众人尽兴游玩南园,同时惬意享受美食,众人感激时对芸的尊称。例(9)“殿”是沈复对昔日同窗好友,今日朝中官员,同时对自己有知遇提携之恩之人的尊称。例(8),例(9)用英语中的尊敬词很好的传达了原语的语境。然而例(6),(7)漏译这些文化称谓语,例(10)“足下”是好友揖山在沈复遭遇父死妻丧,其弟刁难,产生欲“飘然出世”之念头时,对沈复的称谓,表达了好友们对沈复的敬重和不离不弃之情,以目标语的you来译介,很难传达这种感情。
  同样,英语中的谦称亦不及汉语的谦称发达。中国古代有许多表达谦称的方法,如以己名自谦,以下人自谦,以不德自谦,以晚辈自谦等,而英语并没有对应的谦称系统。因此在译介这些汉语谦称称谓语时,多数情况下,都译成了I,这对目标语读者来说是一种文化缺省。例如:
  余曰:“仆一生坦直,胸无秽念,何怖之有?” (P194)
  (11) “No,” I replied.“I have lived a straight life and have a free conscience, why should I be afraid
  “仆”是作者沈复,对好友揖山询问他一人独处大悲阁时是否夜深不寐,害怕否时的回答,此时的沈复“父死而母尚存,妻丧而子为立”,回家奔丧,却饱受其弟等人的欺辱,愤愤不平,欲“飘然出世”。此时,单单一个“仆”字,是沈复的自谦之语,同时又表达了沈复俯仰天地间,无愧于天地的坦然同时又夹杂孤傲之情,淡化译介为I,很难契合此时沈复的心境。
  4结语
  汉语称谓语宗法成分、礼仪成分颇多,而英语称谓语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美国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奈达就曾指出:“在国际交流中, 文化因素比纯粹的语言差异要重要得多”。因此如何译介这些称谓语,文化因素是必须慎重考虑的。译介时既要保留该称谓在原语中的文化内涵,又要符合目标语的习惯,才能称得上是对原文的忠实, 对读者的负责。
  【参考文献】
  [1]林语堂. 八十自序[M]. 北京: 宝文堂书店, 1991:112-113.
  [2]Venuti,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Routledge, 1995.
  [3]林语堂. 语言学论丛[M].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304-322.
  [4]华南,王革. 论文化差异与称谓语的翻译[J]. 江苏: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2):88-90.
  [5]林语堂.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其他文献
明丘浚所撰《五伦全备记》,明中叶即传到朝鲜,并有翻刻,或作为汉语教材刻印的谚解本,也有演绎为小说者。这些文献今日仍多保存于世,它们对于研究此剧作者以及此剧在朝鲜时期
克莱斯勒300C在中国算不上是新面孔,2004年底,第十代300C在北美老家问世还不到一年。就迅速赶来中国市场试不。现在,随着戴-克在中国合资项目不断升级,300C也顺理成章的加入了“
基于对空间极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从要素流的视角构建区域发展衡量指标——城镇集聚能力,并从整体上评价1995-2008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演变格局;其次利用差异指数和极化指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 (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 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
教学数字量化评价在我国教育中受到普遍推广。在成了测试评价的有效途径的同时,其也对教学工作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怎样构建高中生物教育教学量化自评体系,使得生物教育教学
横断山区地域分异明显。各自然地理要素作地带性组合,自然地理环境呈水平分异,农业土地利用也大体呈纬向带状分布。根据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地域组合及地势差异,将横断山区划分
“我可以为之自豪地说。这款车(派力奥)每年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要销售200万辆,至今畅销不衰。”
现代课程理论和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能力发展是核心,知识、文化积累是基础,情感态度养成是灵魂,是保证能力发展和知识、文化积累的必要条件。这一三维理念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
如今,汽车厂商推出服务品牌或是服务理念并不是新鲜事物,但若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纯进口品牌在此方面向来不够高调,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进口品牌的保有量无法与合资或自主品牌相比
2006年,又是一个新车辈出之年.从年初东风标致206带来的两厢家轿热,到刚上市不久的凯美瑞、凯旋携来的中级车风暴,新车频出的中国汽车市场可谓热闹非凡。全新车型的推出首先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