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昔日知青好姐妹再次下乡“插队”
2011年5月的一天晚上,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徐桔桔的手机响了,电话是当年的知青好友贾爱春打来的。62岁的贾爱春性格直爽,风风火火,徐桔桔沉静内敛,做事颇有主见,性格反差很大的她们当年住在一个宿舍,成了最要好的姐妹。从当年插队的那片黑土地返城多年,两人从未断过联系。
2009年9月,贾爱春回到当年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黑龙江省逊克县奇克镇山河村。让她难过的是,40多年过去了,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好,原来的村成了屯,并入另一个村子,乡亲们收入微薄,村民活动室也被征用,连个活动的地方都没有。
一位叫郭冬生的老人偷偷找到贾爱春,提了一个让她意想不到的要求:“你也看到了,山河村现在很落后,你能不能找一个上海知青来当村官,带着大家奔好日子!”
听了这个请求,贾爱春心里一震。她了解了一下,山河村不少上了年纪的乡亲都有郭冬生老人的想法:想找一个有能力的上海知青带着他们奔小康。
贾爱春明白“上海知青”4个字在老乡们心目中的分量。当年,仅在逊克县插队的上海知青就有数千人,他们给这个边疆小县带来一股清新之风,甚至改变了一辈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让他们了解到人生还可以有这样的生活,还可以有这样的精神文化追求。
郭冬生老人的请求让贾爱春立马想到了一个合适人选,这个人就是当年插队和她同住一屋,多年来一直保持联系的好友——徐桔桔。于是,她打电话把郭冬生老人的请求,同时也是山河村乡亲们的渴盼,说给了徐桔桔,郑重邀请她重返山河村带领乡亲们致富。
“这怎么可能呀,简直是天方夜谭!”对于贾爱春的邀请,徐桔桔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切实际。
从那天开始,徐桔桔每天晚上几乎都能接到贾爱春的电话,两人每次都说两个多小时的话,面对贾爱春的邀请,她动心了。不过,要重返当年插队的地方,她面临的割舍还真不少。
回上海后,徐桔桔一直在上影集团做财务管理,从财务处副处长的位置上退休后,又被一家韩国公司聘用,负责电影投资方面的工作,月薪过万元。对她来说,放弃这份收入不难,但还有亲情方面的东西难以放下——年逾九旬的父母住在敬老院,一去数千里,怎能不牵挂?小孙女出生没过百天,正需要人照顾,她怎么向儿子张口?
然而,所有的顾虑和困难都抵不过她们重返第二故乡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决心。其实,徐桔桔最开始听到山河村的现状时,就开始思考能为老乡做些什么。她找了很多资料,包括国外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做法。
明确返回山河村的想法后,徐桔桔在2011年下半年在上海和逊克县跑了5个来回,贾爱春更是在上海、北京、黑河之间跑了12趟。除了考察当地情况,了解农情之外,贾爱春还制作了100多张调查问卷,没想到的是,100多户村民,每一户都在问卷上选择了“支持”。这让徐桔桔更加坚定了重返第二故乡的决心。
一切准备妥当,2011年国庆节后,徐桔桔瞒着家人将自己的组织关系转到了逊克县,被县里委任为山河村党支部书记。回到上海后,她才惴惴不安地向儿子摊牌,没想到儿子沉默了一会儿后说:“你既然已经决定了,就去吧,去做你喜欢的事情!”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12年2月,山河村重新恢复村建制,并成立种植合作社,贾爱春任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徐桔桔任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挂牌成立那天,村里的百姓在零下数十摄氏度的寒风里扭着秧歌庆祝,老人们热泪滚滚:“村里几十年没看到这么热闹的景象了。”
为争取资金围堵“父母官”
走马上任后,徐桔桔和贾爱春决定从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改变村容村貌,进行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开展种植合作社各项活动,扩大种植规模,进行集约化经营。
徐桔桔刚到山河村时,村里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是土垒的,冬天风呼呼地往里灌。为了提升村民们的精气神,徐桔桔和贾爱春最操心的就是改变山河村的面貌。
为了给村民的房子安装塑钢窗和在村里铺设水泥路,徐桔桔和贾爱春不知往县里跑了多少趟。按照规定,这笔钱要下发到村一级的行政单位,当初山河村不受重视,没有享受到这个优惠政策,现在虽然恢复了建制,但要在本就十分困难的县财政中拿到这笔钱,非常困难。
为了争取村里水泥道路早日开工,徐桔桔和贾爱春先是“堵”建设局长的门,两人带着水和饼干,凌晨5点多就往县城赶。局长说在开会,两人就在会场外等,一等就是一天。最多的时候,她们两小时内找了局长6回,搞得局长一推门看到两人就嚷:“哎呀,妈呀,你们怎么还在?”不过,局长也被她俩的韧劲儿感动,同意了两人的请求。
争取到项目开工后,按惯例修路的钱由村民垫付,能不能把这笔钱拿回来,又是一个难题。徐桔桔和贾爱春又开始“堵”财政局长,一次次吃闭门羹,一回回围追堵截,最终打动了局长,拿到钱的那天,整个村子轰动了:“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的效率,以前这种钱,没有一两年绝对拿不到手。”
一年不到,在徐桔桔和贾爱春的努力下,山河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干净的水泥路足足有六七米宽,安装着新塑钢窗的房屋显得格外亮堂,每户人家由蓝白相间的铁栅栏隔开,整齐而美观。村民们都赞扬徐桔桔和贾爱春:“这一年村里的变化都是桔桔她们二人的功劳啊!”
让徐桔桔、贾爱春最上心的还是种植合作社的发展问题。徐桔桔这次返乡“插队”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她要搞的不是单纯种植业,而是新概念农业,用现代化手段来经营,逐步与世界接轨。她在上海时就收集、整理了世界农业新科技、新动向的大量资料,对山河村有了高起点的思考和规划。
搞种植合作社,最大的难题是村里的机动田。山河村有农田420多公顷,其中40多公顷属于集体所有的机动田。当年村里为了还外债,用极低的价钱把这些田包给了一些村民,一包就是20年。现在要搞合作社,如果这些田不能收回,将影响土地连片,无法开展大规模机械化耕种,虽然村里95%的农民都愿意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加合作社,但恰是几户没有参加合作社的村民手里有不少机动田,这些田如何收归集体,成了摆在徐桔桔和贾爱春面前的最大难题。 最终,徐桔桔和贾爱春决定还是用老办法——搞民意调查。一份份调查表发下去,收回来时,徐桔桔和贾爱春感动得鼻子发酸:98%的村民不但签名支持回收土地,还按上了密密麻麻的红手印。不少村民主动帮忙做工作,说服自己的亲戚、子女、朋友率先交田。
山河种植合作社成立之初,手里只有上一届村委会留下的23100元资金,参加合作社的每户村民交5000元入股。另外,徐桔桔和贾爱春多方筹措到60万元。逊克县委对徐桔桔和贾爱春执掌合作社非常信任,一下子投了200万元,用于购买农机等。徐桔桔在村里建立了农机专业户,7500亩土地,村里只要十几个驾驶员就能耕作所有的土地。40年前,铲一垄望不到边的黄豆得半晌干,现在机械化作业一个多小时就拿下了。
“第二故乡”旧貌换新颜
2012年5月,冰封了大半年的黑龙江开始解冻,一年一度的春播开始了。山河村7500亩农田不但实现了连片种植,还用上了黑龙江农垦总局支援的优良高产玉米品种。
2012年,黑河遇到了新中国成立后60年未见的特大干旱,田里的玉米叶子干得一点就着,村民们担心颗粒无收。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由于使用了大马力拖拉机,深耕松动的土壤比一般拖拉机要深,地表层干旱,作物根系还能向地下深扎,山河村的玉米大旱之年依然获得了好收成。
秋天卖完粮,农民每公顷土地增收3000元,原本担心灾年减产的山河村村民乐了。村民们说,跟周围村、屯相比,他们当年的收入是最好的。村民们都说,由合作社张罗种植、施肥、机械化作业,省心又放心。
2012年12月25日一大早,山河村村民个个穿红戴绿,喜气洋洋,原来是村里要举行分红大会,徐桔桔和贾爱春自费买来上万响的鞭炮,炮声响过,村民们开始“大秤分金”,每家每户都分得好几万元的现金,乡亲们个个乐得嘴都合不拢了。
第一年就来了个开门红。2013年元旦刚过,徐桔桔和贾爱春就开始为来年筹划,她俩和村民们商量,除了继续把种植合作社办好之外,还准备建一个蔬菜合作社,对白菜进行统一采购,统一销售,打出品牌,并建立一个千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更可喜的是,种植合作社成立后,大面积机械化的耕种,使80%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大家不但可以出门打工,更可以办其他产业,村民们致富的途径更多了。
2013年整整一年,徐桔桔和贾爱春是在忙碌中度过的,两人虽然是村官,和村民却没什么两样。每天,她们都和村民们一起劳动,村民们忙到次日凌晨一两点,她们也忙到大家休息后才睡。她们租了村民的房子住,从地里回来,两人自己点火烧炕,烧柴做饭,与普通村民一样,没半点特殊。相反,徐桔桔在上海的住房却无偿借给山河村在上海打工的村民住着。徐桔桔说,只有这样,村民们才真正信得过她们,自己虽然苦点累点,但能得到老百姓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在徐桔桔和贾爱春的带动下,2013年山河村又迎来一个丰收年,村里的各项事业也稳步推进。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两人更没有忽视乡亲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她们为村里添置了投影仪、电脑、卡拉OK点歌设备。在村里开办学习班,普及电脑技术,教农民上网、发邮件、查资料;她们还在村里修建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大姑娘、小媳妇没事就在广场练练舞蹈。东北农村歇冬期较长,在县文化局的帮助下,徐桔桔、贾爱春还办起了“农家书屋”,村民冬闲、冬休可以看书、学文化,还和边防部队一起,举行篮球赛,进行联谊活动。村里文化活动多起来,发生赌博的事情也很少有了。
贾爱春老伴的身体不好,北京的冬天雾霾很重,她把老伴接到山河村来住,老伴别提有多舒服了,连春节都不肯回北京。贾爱春说,重返乡下让她换了个活法,让她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带给她极大的成就感。
而徐桔桔辞去高薪工作,不在家里陪父母和孩子,在山河村两年多的时间,她各方面的才能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徐桔桔说,老知青退休了待在城里平淡无奇,但是回到农村就是个宝,他们带来的城市文明、新鲜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农村太需要城里的人才了。
让两位老知青更高兴的是,农村对于她们来说,成了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好地方。贾爱春原先患有糖尿病,回到山河村近3年来,居然没有病了,连她自己都觉得是个奇迹。
毕竟年纪越来越大,做事越来越力不从心。徐桔桔和贾爱春经过商议,采取了另一个重要措施:辞掉山河村党支部书记职务,帮助山河村成立新一届村集体领导班子。她们的打算是,年轻人接过担子后,她们更愿意发挥一些顾问、外联的作用,在合作社经营管理上把握大方向,同时帮助村里销售农产品、争取援助等。
对于徐桔桔和贾爱春对山河村做出的无私贡献,乡亲们感激于心,很多人提议要给她们立个碑。贾爱春风趣地说,如果我死了,就埋在这里,墓碑上只要写“老知青”3个字,我就心满意足了。
编辑 / 孙鲁宁
2011年5月的一天晚上,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徐桔桔的手机响了,电话是当年的知青好友贾爱春打来的。62岁的贾爱春性格直爽,风风火火,徐桔桔沉静内敛,做事颇有主见,性格反差很大的她们当年住在一个宿舍,成了最要好的姐妹。从当年插队的那片黑土地返城多年,两人从未断过联系。
2009年9月,贾爱春回到当年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黑龙江省逊克县奇克镇山河村。让她难过的是,40多年过去了,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好,原来的村成了屯,并入另一个村子,乡亲们收入微薄,村民活动室也被征用,连个活动的地方都没有。
一位叫郭冬生的老人偷偷找到贾爱春,提了一个让她意想不到的要求:“你也看到了,山河村现在很落后,你能不能找一个上海知青来当村官,带着大家奔好日子!”
听了这个请求,贾爱春心里一震。她了解了一下,山河村不少上了年纪的乡亲都有郭冬生老人的想法:想找一个有能力的上海知青带着他们奔小康。
贾爱春明白“上海知青”4个字在老乡们心目中的分量。当年,仅在逊克县插队的上海知青就有数千人,他们给这个边疆小县带来一股清新之风,甚至改变了一辈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让他们了解到人生还可以有这样的生活,还可以有这样的精神文化追求。
郭冬生老人的请求让贾爱春立马想到了一个合适人选,这个人就是当年插队和她同住一屋,多年来一直保持联系的好友——徐桔桔。于是,她打电话把郭冬生老人的请求,同时也是山河村乡亲们的渴盼,说给了徐桔桔,郑重邀请她重返山河村带领乡亲们致富。
“这怎么可能呀,简直是天方夜谭!”对于贾爱春的邀请,徐桔桔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切实际。
从那天开始,徐桔桔每天晚上几乎都能接到贾爱春的电话,两人每次都说两个多小时的话,面对贾爱春的邀请,她动心了。不过,要重返当年插队的地方,她面临的割舍还真不少。
回上海后,徐桔桔一直在上影集团做财务管理,从财务处副处长的位置上退休后,又被一家韩国公司聘用,负责电影投资方面的工作,月薪过万元。对她来说,放弃这份收入不难,但还有亲情方面的东西难以放下——年逾九旬的父母住在敬老院,一去数千里,怎能不牵挂?小孙女出生没过百天,正需要人照顾,她怎么向儿子张口?
然而,所有的顾虑和困难都抵不过她们重返第二故乡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决心。其实,徐桔桔最开始听到山河村的现状时,就开始思考能为老乡做些什么。她找了很多资料,包括国外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做法。
明确返回山河村的想法后,徐桔桔在2011年下半年在上海和逊克县跑了5个来回,贾爱春更是在上海、北京、黑河之间跑了12趟。除了考察当地情况,了解农情之外,贾爱春还制作了100多张调查问卷,没想到的是,100多户村民,每一户都在问卷上选择了“支持”。这让徐桔桔更加坚定了重返第二故乡的决心。
一切准备妥当,2011年国庆节后,徐桔桔瞒着家人将自己的组织关系转到了逊克县,被县里委任为山河村党支部书记。回到上海后,她才惴惴不安地向儿子摊牌,没想到儿子沉默了一会儿后说:“你既然已经决定了,就去吧,去做你喜欢的事情!”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12年2月,山河村重新恢复村建制,并成立种植合作社,贾爱春任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徐桔桔任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挂牌成立那天,村里的百姓在零下数十摄氏度的寒风里扭着秧歌庆祝,老人们热泪滚滚:“村里几十年没看到这么热闹的景象了。”
为争取资金围堵“父母官”
走马上任后,徐桔桔和贾爱春决定从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改变村容村貌,进行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开展种植合作社各项活动,扩大种植规模,进行集约化经营。
徐桔桔刚到山河村时,村里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是土垒的,冬天风呼呼地往里灌。为了提升村民们的精气神,徐桔桔和贾爱春最操心的就是改变山河村的面貌。
为了给村民的房子安装塑钢窗和在村里铺设水泥路,徐桔桔和贾爱春不知往县里跑了多少趟。按照规定,这笔钱要下发到村一级的行政单位,当初山河村不受重视,没有享受到这个优惠政策,现在虽然恢复了建制,但要在本就十分困难的县财政中拿到这笔钱,非常困难。
为了争取村里水泥道路早日开工,徐桔桔和贾爱春先是“堵”建设局长的门,两人带着水和饼干,凌晨5点多就往县城赶。局长说在开会,两人就在会场外等,一等就是一天。最多的时候,她们两小时内找了局长6回,搞得局长一推门看到两人就嚷:“哎呀,妈呀,你们怎么还在?”不过,局长也被她俩的韧劲儿感动,同意了两人的请求。
争取到项目开工后,按惯例修路的钱由村民垫付,能不能把这笔钱拿回来,又是一个难题。徐桔桔和贾爱春又开始“堵”财政局长,一次次吃闭门羹,一回回围追堵截,最终打动了局长,拿到钱的那天,整个村子轰动了:“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的效率,以前这种钱,没有一两年绝对拿不到手。”
一年不到,在徐桔桔和贾爱春的努力下,山河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干净的水泥路足足有六七米宽,安装着新塑钢窗的房屋显得格外亮堂,每户人家由蓝白相间的铁栅栏隔开,整齐而美观。村民们都赞扬徐桔桔和贾爱春:“这一年村里的变化都是桔桔她们二人的功劳啊!”
让徐桔桔、贾爱春最上心的还是种植合作社的发展问题。徐桔桔这次返乡“插队”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她要搞的不是单纯种植业,而是新概念农业,用现代化手段来经营,逐步与世界接轨。她在上海时就收集、整理了世界农业新科技、新动向的大量资料,对山河村有了高起点的思考和规划。
搞种植合作社,最大的难题是村里的机动田。山河村有农田420多公顷,其中40多公顷属于集体所有的机动田。当年村里为了还外债,用极低的价钱把这些田包给了一些村民,一包就是20年。现在要搞合作社,如果这些田不能收回,将影响土地连片,无法开展大规模机械化耕种,虽然村里95%的农民都愿意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加合作社,但恰是几户没有参加合作社的村民手里有不少机动田,这些田如何收归集体,成了摆在徐桔桔和贾爱春面前的最大难题。 最终,徐桔桔和贾爱春决定还是用老办法——搞民意调查。一份份调查表发下去,收回来时,徐桔桔和贾爱春感动得鼻子发酸:98%的村民不但签名支持回收土地,还按上了密密麻麻的红手印。不少村民主动帮忙做工作,说服自己的亲戚、子女、朋友率先交田。
山河种植合作社成立之初,手里只有上一届村委会留下的23100元资金,参加合作社的每户村民交5000元入股。另外,徐桔桔和贾爱春多方筹措到60万元。逊克县委对徐桔桔和贾爱春执掌合作社非常信任,一下子投了200万元,用于购买农机等。徐桔桔在村里建立了农机专业户,7500亩土地,村里只要十几个驾驶员就能耕作所有的土地。40年前,铲一垄望不到边的黄豆得半晌干,现在机械化作业一个多小时就拿下了。
“第二故乡”旧貌换新颜
2012年5月,冰封了大半年的黑龙江开始解冻,一年一度的春播开始了。山河村7500亩农田不但实现了连片种植,还用上了黑龙江农垦总局支援的优良高产玉米品种。
2012年,黑河遇到了新中国成立后60年未见的特大干旱,田里的玉米叶子干得一点就着,村民们担心颗粒无收。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由于使用了大马力拖拉机,深耕松动的土壤比一般拖拉机要深,地表层干旱,作物根系还能向地下深扎,山河村的玉米大旱之年依然获得了好收成。
秋天卖完粮,农民每公顷土地增收3000元,原本担心灾年减产的山河村村民乐了。村民们说,跟周围村、屯相比,他们当年的收入是最好的。村民们都说,由合作社张罗种植、施肥、机械化作业,省心又放心。
2012年12月25日一大早,山河村村民个个穿红戴绿,喜气洋洋,原来是村里要举行分红大会,徐桔桔和贾爱春自费买来上万响的鞭炮,炮声响过,村民们开始“大秤分金”,每家每户都分得好几万元的现金,乡亲们个个乐得嘴都合不拢了。
第一年就来了个开门红。2013年元旦刚过,徐桔桔和贾爱春就开始为来年筹划,她俩和村民们商量,除了继续把种植合作社办好之外,还准备建一个蔬菜合作社,对白菜进行统一采购,统一销售,打出品牌,并建立一个千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更可喜的是,种植合作社成立后,大面积机械化的耕种,使80%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大家不但可以出门打工,更可以办其他产业,村民们致富的途径更多了。
2013年整整一年,徐桔桔和贾爱春是在忙碌中度过的,两人虽然是村官,和村民却没什么两样。每天,她们都和村民们一起劳动,村民们忙到次日凌晨一两点,她们也忙到大家休息后才睡。她们租了村民的房子住,从地里回来,两人自己点火烧炕,烧柴做饭,与普通村民一样,没半点特殊。相反,徐桔桔在上海的住房却无偿借给山河村在上海打工的村民住着。徐桔桔说,只有这样,村民们才真正信得过她们,自己虽然苦点累点,但能得到老百姓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在徐桔桔和贾爱春的带动下,2013年山河村又迎来一个丰收年,村里的各项事业也稳步推进。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两人更没有忽视乡亲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她们为村里添置了投影仪、电脑、卡拉OK点歌设备。在村里开办学习班,普及电脑技术,教农民上网、发邮件、查资料;她们还在村里修建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大姑娘、小媳妇没事就在广场练练舞蹈。东北农村歇冬期较长,在县文化局的帮助下,徐桔桔、贾爱春还办起了“农家书屋”,村民冬闲、冬休可以看书、学文化,还和边防部队一起,举行篮球赛,进行联谊活动。村里文化活动多起来,发生赌博的事情也很少有了。
贾爱春老伴的身体不好,北京的冬天雾霾很重,她把老伴接到山河村来住,老伴别提有多舒服了,连春节都不肯回北京。贾爱春说,重返乡下让她换了个活法,让她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带给她极大的成就感。
而徐桔桔辞去高薪工作,不在家里陪父母和孩子,在山河村两年多的时间,她各方面的才能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徐桔桔说,老知青退休了待在城里平淡无奇,但是回到农村就是个宝,他们带来的城市文明、新鲜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农村太需要城里的人才了。
让两位老知青更高兴的是,农村对于她们来说,成了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好地方。贾爱春原先患有糖尿病,回到山河村近3年来,居然没有病了,连她自己都觉得是个奇迹。
毕竟年纪越来越大,做事越来越力不从心。徐桔桔和贾爱春经过商议,采取了另一个重要措施:辞掉山河村党支部书记职务,帮助山河村成立新一届村集体领导班子。她们的打算是,年轻人接过担子后,她们更愿意发挥一些顾问、外联的作用,在合作社经营管理上把握大方向,同时帮助村里销售农产品、争取援助等。
对于徐桔桔和贾爱春对山河村做出的无私贡献,乡亲们感激于心,很多人提议要给她们立个碑。贾爱春风趣地说,如果我死了,就埋在这里,墓碑上只要写“老知青”3个字,我就心满意足了。
编辑 / 孙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