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促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和反思、批判等环节促使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小说教学资源,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提高小说阅读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发展形象思维
初中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其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等还处于萌芽阶段。因此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作品的过程中也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始做起。学者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无限。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时,先给学生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展开积极想象,引发其阅读期待,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所展现的时空和初中生之间有较大的距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隔膜感,阅读的效果不太好。在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促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情境。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些和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国破山河在”的凄凉感,此后给学生介绍了一些抗日战争的资料,进一步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体会到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在学生阅读课文后,我还鼓励学生展开角色扮演的活动,学生尝试扮演韩麦尔先生和“我”,在演绎剧本的过程中和人物形成共鸣,体会人物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进入到了课文的情境中,能够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最后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尝试揣摩人物的情感,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提高阅读效果。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将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起到唤醒情感、价值感、生命感的作用。在教学中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唤醒学生的内在思维,促使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方式来丰富小说阅读中的个性化体验,进而提高阅读效果。
二、比较异同,具化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主要形式的思维,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整理等方法处理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从中抽取出普遍的、必然的、内在的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指导学生阅读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范进中举》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展示了小说《孔乙己》中的片段,并鼓励学生展开对比分析的活动。学生首先对比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人物身上有什么异同点。学生发现,他们的结局虽然不同,一个是苦人,一个是幸运儿,但是他们在思想上却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学生认为:“他们都将封建科举作为出人头地的唯一方法,拼命想要考取科举,不肯放弃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他们的性格上是否还有一些不同之处呢?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学生发现,他们的性格有所不同,孔乙己个性明显,但是范进显得怯懦,他们所生活的时代也是不同的。学生思考:“为何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两个人,
都对封建科举这样关心呢?”学生逐步抽象出两篇作品的主旨:“这两篇作品的作者都想要借助人物讽刺科举制度。虽然他们选取的主人公是不同的,但是文章的主题却是一致的。”
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学生很快地找到文本之间的异同点,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逐步认识到要关注作品的关键内容。这样学生能带著比较分析的观点深入阅读小说作品,进而提高阅读的效果。
三、适时追问,渗透辩证思维
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确是这样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思维过程主要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语言作为中介,对各种感知材料进行加工,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组织学生展开自主提问,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不仅如此,在学生的思维陷入瓶颈或者无法深入的时候提出一些追问,这样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疏导,使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在指导学生分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故乡》的时候,我首先鼓励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前后变化之处,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故乡的。学生发现:“在作者的笔下,故乡不管是景物还是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人物闰土和杨二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分别找出了杨二嫂和闰土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但是此时学生并没有深入下去。在这个时候,教师适时提出了追问,促使学生的思维继续深入下去。“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其实是很难变化的啊,但是闰土和杨二嫂为何发生了这样巨大的变化呢?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变化呢?”这个追问促使学生的思考更为深入下去。有学生认为:“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种是社会的变化,恶劣的环境促使他们不得不变化,杨二嫂的改变就是为了生存下去。另一种原因则是受封建伦理制度影响,因此闰土发生了变化。”这样学生就逐步深入到了文章的内核中展开分析。
辩证思维能力指的是用发展的视角来认识事物。在教学中积极把握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状况,并随机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疏导和点拨。在追问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问题,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和文本进行多元对话,进而在追问中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四、强化思辨,启蒙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指的是用逻辑的方法作为基础,对各种事物进行理性批判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存在“迷信”教学参考书的现象,认为在参考书中写的内容都是正确的,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个性化观点,说出自己的困惑和不解,甚至尝试提出否定和批判,此后再展开分析,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的批判思维得到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更加深入。
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智取生辰纲》时,组织学生围绕文章的内容自主提问,展现自己的创造性和批判思维。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听见不少人都认为梁山好汉是讲义气的代表,他们劫富济贫,讲究忠义。但是我在阅读了《智取生辰纲》后却觉得不是这么回事,他们虽然劫走了生辰纲,但是却并没有考虑到杨志和官兵啊。杨志和官兵并没有为恶,但是却会因此受牵连。”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然后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分析梁山好汉的阶级局限性,并思考他们所讲的“忠义”包含了怎样的内涵,这样就能让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
在发展学生批判思维的过程中,尝试给学生介绍一些文本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存境况,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在批判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在自己主观臆想的基础上进行批判,而应该建立在特定时空的角度上进行分析,这样得出的答案才更为理性,更接近真相。卓别林认为思考和拉提琴一样,也是需要练习的,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大量练习批判思维的机会,促使学生能积极展开思考。
五、随堂练笔,讲究逻辑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
审美赏析和创造的能力都与思维的发展一样,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尝试通过续写补白等方式,遵循文章的语言逻辑和故事发展的逻辑性进行想象,展开写作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和创造的能力,更提升了逻辑思考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参与到随堂练笔的活动中并展开思考:“大家觉得于勒和‘我’之间还有可能再相见吗?他们再次相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各自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展开合乎逻辑的写作。有学生认为:“‘我’在年幼的时候还怀有童真,所以善待于勒,但是长大了之后,他可能受到社会拜金主义的影响,可能变成和其父母一样的人。”因此该学生在自主创作的时候就写了“我”长大后看见于勒的故事,写了“我”和几个富有的朋友去玩耍,看见了于勒后却假装不认识的故事。这样的写作符合逻辑,也体现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认识到续写和补写时的想象不是天马行空的任意想象,而是要遵循文章的逻辑线索和语言特点展开的续写。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想象力,更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小说教学中的各种资源,促使学生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合理的引导,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各方面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深入阅读小说,学生的阅读效果能得到很大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古里镇白茆中学(215532)
一、创设情境,发展形象思维
初中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其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等还处于萌芽阶段。因此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作品的过程中也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始做起。学者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无限。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时,先给学生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展开积极想象,引发其阅读期待,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所展现的时空和初中生之间有较大的距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隔膜感,阅读的效果不太好。在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促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情境。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些和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国破山河在”的凄凉感,此后给学生介绍了一些抗日战争的资料,进一步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体会到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在学生阅读课文后,我还鼓励学生展开角色扮演的活动,学生尝试扮演韩麦尔先生和“我”,在演绎剧本的过程中和人物形成共鸣,体会人物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进入到了课文的情境中,能够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最后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尝试揣摩人物的情感,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提高阅读效果。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将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起到唤醒情感、价值感、生命感的作用。在教学中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唤醒学生的内在思维,促使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方式来丰富小说阅读中的个性化体验,进而提高阅读效果。
二、比较异同,具化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主要形式的思维,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整理等方法处理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从中抽取出普遍的、必然的、内在的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指导学生阅读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范进中举》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展示了小说《孔乙己》中的片段,并鼓励学生展开对比分析的活动。学生首先对比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人物身上有什么异同点。学生发现,他们的结局虽然不同,一个是苦人,一个是幸运儿,但是他们在思想上却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学生认为:“他们都将封建科举作为出人头地的唯一方法,拼命想要考取科举,不肯放弃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他们的性格上是否还有一些不同之处呢?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学生发现,他们的性格有所不同,孔乙己个性明显,但是范进显得怯懦,他们所生活的时代也是不同的。学生思考:“为何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两个人,
都对封建科举这样关心呢?”学生逐步抽象出两篇作品的主旨:“这两篇作品的作者都想要借助人物讽刺科举制度。虽然他们选取的主人公是不同的,但是文章的主题却是一致的。”
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学生很快地找到文本之间的异同点,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逐步认识到要关注作品的关键内容。这样学生能带著比较分析的观点深入阅读小说作品,进而提高阅读的效果。
三、适时追问,渗透辩证思维
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确是这样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思维过程主要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语言作为中介,对各种感知材料进行加工,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组织学生展开自主提问,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不仅如此,在学生的思维陷入瓶颈或者无法深入的时候提出一些追问,这样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疏导,使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在指导学生分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故乡》的时候,我首先鼓励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前后变化之处,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故乡的。学生发现:“在作者的笔下,故乡不管是景物还是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人物闰土和杨二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分别找出了杨二嫂和闰土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但是此时学生并没有深入下去。在这个时候,教师适时提出了追问,促使学生的思维继续深入下去。“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其实是很难变化的啊,但是闰土和杨二嫂为何发生了这样巨大的变化呢?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变化呢?”这个追问促使学生的思考更为深入下去。有学生认为:“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种是社会的变化,恶劣的环境促使他们不得不变化,杨二嫂的改变就是为了生存下去。另一种原因则是受封建伦理制度影响,因此闰土发生了变化。”这样学生就逐步深入到了文章的内核中展开分析。
辩证思维能力指的是用发展的视角来认识事物。在教学中积极把握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状况,并随机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疏导和点拨。在追问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问题,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和文本进行多元对话,进而在追问中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四、强化思辨,启蒙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指的是用逻辑的方法作为基础,对各种事物进行理性批判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存在“迷信”教学参考书的现象,认为在参考书中写的内容都是正确的,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个性化观点,说出自己的困惑和不解,甚至尝试提出否定和批判,此后再展开分析,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的批判思维得到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更加深入。
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智取生辰纲》时,组织学生围绕文章的内容自主提问,展现自己的创造性和批判思维。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听见不少人都认为梁山好汉是讲义气的代表,他们劫富济贫,讲究忠义。但是我在阅读了《智取生辰纲》后却觉得不是这么回事,他们虽然劫走了生辰纲,但是却并没有考虑到杨志和官兵啊。杨志和官兵并没有为恶,但是却会因此受牵连。”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然后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分析梁山好汉的阶级局限性,并思考他们所讲的“忠义”包含了怎样的内涵,这样就能让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
在发展学生批判思维的过程中,尝试给学生介绍一些文本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存境况,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在批判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在自己主观臆想的基础上进行批判,而应该建立在特定时空的角度上进行分析,这样得出的答案才更为理性,更接近真相。卓别林认为思考和拉提琴一样,也是需要练习的,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大量练习批判思维的机会,促使学生能积极展开思考。
五、随堂练笔,讲究逻辑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
审美赏析和创造的能力都与思维的发展一样,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尝试通过续写补白等方式,遵循文章的语言逻辑和故事发展的逻辑性进行想象,展开写作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和创造的能力,更提升了逻辑思考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参与到随堂练笔的活动中并展开思考:“大家觉得于勒和‘我’之间还有可能再相见吗?他们再次相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各自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展开合乎逻辑的写作。有学生认为:“‘我’在年幼的时候还怀有童真,所以善待于勒,但是长大了之后,他可能受到社会拜金主义的影响,可能变成和其父母一样的人。”因此该学生在自主创作的时候就写了“我”长大后看见于勒的故事,写了“我”和几个富有的朋友去玩耍,看见了于勒后却假装不认识的故事。这样的写作符合逻辑,也体现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认识到续写和补写时的想象不是天马行空的任意想象,而是要遵循文章的逻辑线索和语言特点展开的续写。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想象力,更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小说教学中的各种资源,促使学生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合理的引导,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各方面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深入阅读小说,学生的阅读效果能得到很大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古里镇白茆中学(21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