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列岛种茶的历史以及茶文化雏形都来自中国,但经过多年的本土积淀,升华成了特有的日式茶道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别具一格,光彩夺目。
中日文化交流一直是个火热的话题。日本很多文化都受到中国的深远影响,茶文化也不例外。日本的茶文化一开始复制、模仿中国的茶文化,后来日本渐渐结合本土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阶段。
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的别称,这是茶作为药物的时期;春秋时代,《晏子春秋》有将茶做成“茗菜”食用的记载;西汉王褒的《僮约》是最早与茶有关的文献,其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記载,说明西汉时期人们己开始喝茶,并且用专门的器具来烹煮,而且茶已经成为商品。两汉时期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原,佛家提倡用茶水保持清醒,以便坐禅悟道,茶更深地影响了人们生活。
有唐一代,饮茶在全国蔚然成风,而且茶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日常饮品,茶艺形成并完善,煎茶法流行。茶也经常出现在文学领域,出现了许多以茶入诗、借茶咏怀的文学作品。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就活动在唐代中期,他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对茶文化的贡献非常大。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巅峰。统治者和贵族爱茶,造型优美奇特的龙团凤饼层出不穷,引领喝茶风尚;文人名士雅爱品茗,品茶意境更加高雅,留下大量咏茶的文学作品;在平民阶层,价格低廉的散茶作为日常饮品融入百姓生活。大宋是中国茶的全盛时代,举国上下无不爱茶、知茶,茶馆、茶肆遍布各地,点茶、斗茶、茶百戏等茶艺活动风行全国,盛况空前绝后。
明朝时期,在贫苦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提倡下,耗资巨大的奢侈饼茶逐渐没落,符合平民消费水平,成本较低的散茶、末茶占据主流,饮用方式简化为冲饮,茶变得更加实用,真正地进入寻常百姓家。后人对此给予极高评价:“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进。……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同时,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这六大茶类确立起来,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对中国茶文化的学习主要是在唐宋时期,且以僧侣为主要群体。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僧最澄到浙江天台山学禅,次年回国,带回天台山的春茶种子,种在京都比叡山麓的日吉神社,开始了日本种茶的历史。他也把从中国带回的《茶经》传授给国人。嵯峨天皇对此很重视,写下“羽课亲讲席,山精供茶杯”(《和澄上人韵》)的诗句来赞扬他。
也是这一年,在中国学习二十余年的日僧都永忠回国,在梵释寺修行。几年后嵯峨天皇驾临时,都永忠用大唐学来的饼茶煎饮法给天皇献茶。嵯峨天皇大力推行饮茶,于是形成了有名的“弘仁茶风”。
这一时期,日本的茶文化几乎完全照搬唐朝,没有自己的创新。日本茶人创作出很多和茶有关的诗歌,韵味格律和唐诗宋词非常相近。但多为饮茶时即兴写作,所以多采用问答形式,这点与中国稍有不同。
日本茶文化有过一段时间的衰落,镰仓时代(1192-1333年)又开始复兴。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荣西禅师。荣西被日本人尊称为“茶祖”,在日本其地位相当于我国的陆羽。他留学大宋,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返日时带回大量的茶种和佛经。
他将带回的茶种送给高山寺的惠明上人,种在栂尾的茶园。栂尾茶在日本地位很高,很长时间内被称为“本茶”,其他地方产的只能称为“非茶”。他还综合中国的佛法与茶道,用中文写成《吃茶养生记》,这是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将大宋点茶法介绍到日本,奠定了日本抹茶道形成的基础。
日僧圆尔辨圆在径山寺修行多年,南宋淳祜元年(1241年)回国时带回径山茶种以及千余卷儒经、佛法。他将径山茶种播种在家乡,还根据在径山寺学到的技法指导日本生产出了碾茶,即后来的抹茶,称为“本山茶”,影响深远。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日僧南浦绍明到浙江余杭的径山寺修行,咸淳三年(1267年),南浦绍明归日,带回七部茶典和一套点茶用的茶具。茶典中有一部《茶堂清规》,是大宋五祖山的和尚刘元甫为其开设的“松涛庵”茶禅道场撰写的,其中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
传到日本,日本人抽出若干章节编写成《茶道清规》,“和、敬、清、寂”构成日本茶道,经过后人千利休进一步总结升华,成为日本茶道“四规七则”中的“四规”,也称“四谛”,是日本茶道精神的核心。
明朝,日僧武野绍鸥将“和歌”内容引入日本茶道,和歌是日本的一种诗歌,这是日本茶道民族化的重要一环,但和歌也是由我国乐府诗不断演变而成的。江户时代(1603-1868年),日本进一步吸收明清泡茶道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与本国茶道、民俗文化结合,最终形成以抹茶道为主流的日本茶道文化。
中日茶文化的对比
虽说日本茶道之滥觞在中国,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茶文化又有不少区别。
首先中日茶文化的受众群体不同。在我国,茶很早就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如北宋王安石《议茶法》:“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南宋吴自牧《梦粱录·鲞铺》:“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都说明茶在普通民众生活里的重要性。百姓负担不起价格昂贵的龙团凤饼,至少可以喝上平价茶叶。总体而言,茶在我国一直是个全民性的消费品,可以说中国的茶文化是自下而上的。
在日本,茶最初由僧人带回去,献给天皇,有资格接触的只有天皇、宫廷贵族、社会名流、大僧等上层人士,百姓在很长时间内根本没有能力饮茶,所以说日本茶道文化是由上至下的。即便在今天来看,日本茶道的平民化也不及中国。
再者,两者的精神内涵不同。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儒家、道家、佛家都在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茶文化自然也受到影响。中国的茶文化既有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儒家中庸、留白、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因此中国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体现于外在,就是率性而为,对茶席布置、茶艺流程都没有什么严格要求,跟随实际的需求和茶人的心之所向而变化。在我国少数民族,还保留着擂茶、酥油茶、三道茶等特有的茶文化。
日本茶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就是僧侣,因此带有很强的禅宗色彩。日本茶道讲究“禅茶一味”,要求贯彻“和、敬、清、寂”的精神,重视在饮茶中的参悟,追求在平淡的事物中领会到深刻的寓意。所以日本茶道仪式感很强,非常繁琐,仅仅茶礼就分为真礼、行礼、草礼三种,且对于每个程序、动作都有近乎苛刻的规定,最长的茶道表演要持续四个多小时,需要表演者有僧人苦修般的意志力。而且日本茶道要求客人之间的互动,除了表演者,参与者也很疲惫。
最重要的,日本茶结合了本国实际情况,融合了本土文化。以斗茶为例,斗茶流行于我国宋朝,内容是比较点茶后的汤色、饽沫,以及是否可以区分出官焙茶和民焙茶。日本本土化的斗茶并不讲究汤色和饽沫,重点鉴别正焙茶(北苑茶)和外焙茶,以及本茶(栂尾茶)和非茶。并且在日本统治阶层和武士的影响下,斗茶上升到了宗教层面,融入了日式的严格礼仪,形成了日本特有的“斗茶会”。
再比如,当今世界上最有名的抹茶产自日本。抹茶的制作工艺是将蒸青绿茶碾碎成茶粉,这原本起源于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把碾茶工艺带回本国,之后提高了鲜叶原料的质量,改良了加工工艺,把现代化科技应用于抹茶生产,真正让抹茶闻名世界。
日本在室町时代(1336-1573)才开始烧制自己的茶具,落后中国几百年,但其生产的备前烧、濑户烧茶具都具有匠心独运的审美风格,绝非对中国唐宋茶具的简单模仿。日本的草庵茶文化、茶道里的和歌内容也是其独有的。
日本列岛种茶的历史以及茶文化雏形都来自中国,但经过多年的本土积淀,升华成了特有的日式茶道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别具一格,光彩夺目。
中日文化交流一直是个火热的话题。日本很多文化都受到中国的深远影响,茶文化也不例外。日本的茶文化一开始复制、模仿中国的茶文化,后来日本渐渐结合本土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阶段。
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的别称,这是茶作为药物的时期;春秋时代,《晏子春秋》有将茶做成“茗菜”食用的记载;西汉王褒的《僮约》是最早与茶有关的文献,其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記载,说明西汉时期人们己开始喝茶,并且用专门的器具来烹煮,而且茶已经成为商品。两汉时期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原,佛家提倡用茶水保持清醒,以便坐禅悟道,茶更深地影响了人们生活。
有唐一代,饮茶在全国蔚然成风,而且茶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日常饮品,茶艺形成并完善,煎茶法流行。茶也经常出现在文学领域,出现了许多以茶入诗、借茶咏怀的文学作品。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就活动在唐代中期,他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对茶文化的贡献非常大。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巅峰。统治者和贵族爱茶,造型优美奇特的龙团凤饼层出不穷,引领喝茶风尚;文人名士雅爱品茗,品茶意境更加高雅,留下大量咏茶的文学作品;在平民阶层,价格低廉的散茶作为日常饮品融入百姓生活。大宋是中国茶的全盛时代,举国上下无不爱茶、知茶,茶馆、茶肆遍布各地,点茶、斗茶、茶百戏等茶艺活动风行全国,盛况空前绝后。
明朝时期,在贫苦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提倡下,耗资巨大的奢侈饼茶逐渐没落,符合平民消费水平,成本较低的散茶、末茶占据主流,饮用方式简化为冲饮,茶变得更加实用,真正地进入寻常百姓家。后人对此给予极高评价:“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进。……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同时,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这六大茶类确立起来,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对中国茶文化的学习主要是在唐宋时期,且以僧侣为主要群体。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僧最澄到浙江天台山学禅,次年回国,带回天台山的春茶种子,种在京都比叡山麓的日吉神社,开始了日本种茶的历史。他也把从中国带回的《茶经》传授给国人。嵯峨天皇对此很重视,写下“羽课亲讲席,山精供茶杯”(《和澄上人韵》)的诗句来赞扬他。
也是这一年,在中国学习二十余年的日僧都永忠回国,在梵释寺修行。几年后嵯峨天皇驾临时,都永忠用大唐学来的饼茶煎饮法给天皇献茶。嵯峨天皇大力推行饮茶,于是形成了有名的“弘仁茶风”。
这一时期,日本的茶文化几乎完全照搬唐朝,没有自己的创新。日本茶人创作出很多和茶有关的诗歌,韵味格律和唐诗宋词非常相近。但多为饮茶时即兴写作,所以多采用问答形式,这点与中国稍有不同。
日本茶文化有过一段时间的衰落,镰仓时代(1192-1333年)又开始复兴。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荣西禅师。荣西被日本人尊称为“茶祖”,在日本其地位相当于我国的陆羽。他留学大宋,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返日时带回大量的茶种和佛经。
他将带回的茶种送给高山寺的惠明上人,种在栂尾的茶园。栂尾茶在日本地位很高,很长时间内被称为“本茶”,其他地方产的只能称为“非茶”。他还综合中国的佛法与茶道,用中文写成《吃茶养生记》,这是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将大宋点茶法介绍到日本,奠定了日本抹茶道形成的基础。
日僧圆尔辨圆在径山寺修行多年,南宋淳祜元年(1241年)回国时带回径山茶种以及千余卷儒经、佛法。他将径山茶种播种在家乡,还根据在径山寺学到的技法指导日本生产出了碾茶,即后来的抹茶,称为“本山茶”,影响深远。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日僧南浦绍明到浙江余杭的径山寺修行,咸淳三年(1267年),南浦绍明归日,带回七部茶典和一套点茶用的茶具。茶典中有一部《茶堂清规》,是大宋五祖山的和尚刘元甫为其开设的“松涛庵”茶禅道场撰写的,其中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
传到日本,日本人抽出若干章节编写成《茶道清规》,“和、敬、清、寂”构成日本茶道,经过后人千利休进一步总结升华,成为日本茶道“四规七则”中的“四规”,也称“四谛”,是日本茶道精神的核心。
明朝,日僧武野绍鸥将“和歌”内容引入日本茶道,和歌是日本的一种诗歌,这是日本茶道民族化的重要一环,但和歌也是由我国乐府诗不断演变而成的。江户时代(1603-1868年),日本进一步吸收明清泡茶道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与本国茶道、民俗文化结合,最终形成以抹茶道为主流的日本茶道文化。
中日茶文化的对比
虽说日本茶道之滥觞在中国,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茶文化又有不少区别。
首先中日茶文化的受众群体不同。在我国,茶很早就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如北宋王安石《议茶法》:“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南宋吴自牧《梦粱录·鲞铺》:“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都说明茶在普通民众生活里的重要性。百姓负担不起价格昂贵的龙团凤饼,至少可以喝上平价茶叶。总体而言,茶在我国一直是个全民性的消费品,可以说中国的茶文化是自下而上的。
在日本,茶最初由僧人带回去,献给天皇,有资格接触的只有天皇、宫廷贵族、社会名流、大僧等上层人士,百姓在很长时间内根本没有能力饮茶,所以说日本茶道文化是由上至下的。即便在今天来看,日本茶道的平民化也不及中国。
再者,两者的精神内涵不同。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儒家、道家、佛家都在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茶文化自然也受到影响。中国的茶文化既有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儒家中庸、留白、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因此中国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体现于外在,就是率性而为,对茶席布置、茶艺流程都没有什么严格要求,跟随实际的需求和茶人的心之所向而变化。在我国少数民族,还保留着擂茶、酥油茶、三道茶等特有的茶文化。
日本茶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就是僧侣,因此带有很强的禅宗色彩。日本茶道讲究“禅茶一味”,要求贯彻“和、敬、清、寂”的精神,重视在饮茶中的参悟,追求在平淡的事物中领会到深刻的寓意。所以日本茶道仪式感很强,非常繁琐,仅仅茶礼就分为真礼、行礼、草礼三种,且对于每个程序、动作都有近乎苛刻的规定,最长的茶道表演要持续四个多小时,需要表演者有僧人苦修般的意志力。而且日本茶道要求客人之间的互动,除了表演者,参与者也很疲惫。
最重要的,日本茶结合了本国实际情况,融合了本土文化。以斗茶为例,斗茶流行于我国宋朝,内容是比较点茶后的汤色、饽沫,以及是否可以区分出官焙茶和民焙茶。日本本土化的斗茶并不讲究汤色和饽沫,重点鉴别正焙茶(北苑茶)和外焙茶,以及本茶(栂尾茶)和非茶。并且在日本统治阶层和武士的影响下,斗茶上升到了宗教层面,融入了日式的严格礼仪,形成了日本特有的“斗茶会”。
再比如,当今世界上最有名的抹茶产自日本。抹茶的制作工艺是将蒸青绿茶碾碎成茶粉,这原本起源于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把碾茶工艺带回本国,之后提高了鲜叶原料的质量,改良了加工工艺,把现代化科技应用于抹茶生产,真正让抹茶闻名世界。
日本在室町时代(1336-1573)才开始烧制自己的茶具,落后中国几百年,但其生产的备前烧、濑户烧茶具都具有匠心独运的审美风格,绝非对中国唐宋茶具的简单模仿。日本的草庵茶文化、茶道里的和歌内容也是其独有的。
日本列岛种茶的历史以及茶文化雏形都来自中国,但经过多年的本土积淀,升华成了特有的日式茶道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别具一格,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