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交往

来源 :餐饮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列岛种茶的历史以及茶文化雏形都来自中国,但经过多年的本土积淀,升华成了特有的日式茶道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别具一格,光彩夺目。
  中日文化交流一直是个火热的话题。日本很多文化都受到中国的深远影响,茶文化也不例外。日本的茶文化一开始复制、模仿中国的茶文化,后来日本渐渐结合本土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阶段。
  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的别称,这是茶作为药物的时期;春秋时代,《晏子春秋》有将茶做成“茗菜”食用的记载;西汉王褒的《僮约》是最早与茶有关的文献,其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記载,说明西汉时期人们己开始喝茶,并且用专门的器具来烹煮,而且茶已经成为商品。两汉时期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原,佛家提倡用茶水保持清醒,以便坐禅悟道,茶更深地影响了人们生活。
  有唐一代,饮茶在全国蔚然成风,而且茶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日常饮品,茶艺形成并完善,煎茶法流行。茶也经常出现在文学领域,出现了许多以茶入诗、借茶咏怀的文学作品。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就活动在唐代中期,他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对茶文化的贡献非常大。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巅峰。统治者和贵族爱茶,造型优美奇特的龙团凤饼层出不穷,引领喝茶风尚;文人名士雅爱品茗,品茶意境更加高雅,留下大量咏茶的文学作品;在平民阶层,价格低廉的散茶作为日常饮品融入百姓生活。大宋是中国茶的全盛时代,举国上下无不爱茶、知茶,茶馆、茶肆遍布各地,点茶、斗茶、茶百戏等茶艺活动风行全国,盛况空前绝后。
  明朝时期,在贫苦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提倡下,耗资巨大的奢侈饼茶逐渐没落,符合平民消费水平,成本较低的散茶、末茶占据主流,饮用方式简化为冲饮,茶变得更加实用,真正地进入寻常百姓家。后人对此给予极高评价:“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进。……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同时,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这六大茶类确立起来,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对中国茶文化的学习主要是在唐宋时期,且以僧侣为主要群体。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僧最澄到浙江天台山学禅,次年回国,带回天台山的春茶种子,种在京都比叡山麓的日吉神社,开始了日本种茶的历史。他也把从中国带回的《茶经》传授给国人。嵯峨天皇对此很重视,写下“羽课亲讲席,山精供茶杯”(《和澄上人韵》)的诗句来赞扬他。
  也是这一年,在中国学习二十余年的日僧都永忠回国,在梵释寺修行。几年后嵯峨天皇驾临时,都永忠用大唐学来的饼茶煎饮法给天皇献茶。嵯峨天皇大力推行饮茶,于是形成了有名的“弘仁茶风”。
  这一时期,日本的茶文化几乎完全照搬唐朝,没有自己的创新。日本茶人创作出很多和茶有关的诗歌,韵味格律和唐诗宋词非常相近。但多为饮茶时即兴写作,所以多采用问答形式,这点与中国稍有不同。
  日本茶文化有过一段时间的衰落,镰仓时代(1192-1333年)又开始复兴。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荣西禅师。荣西被日本人尊称为“茶祖”,在日本其地位相当于我国的陆羽。他留学大宋,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返日时带回大量的茶种和佛经。
  他将带回的茶种送给高山寺的惠明上人,种在栂尾的茶园。栂尾茶在日本地位很高,很长时间内被称为“本茶”,其他地方产的只能称为“非茶”。他还综合中国的佛法与茶道,用中文写成《吃茶养生记》,这是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将大宋点茶法介绍到日本,奠定了日本抹茶道形成的基础。
  日僧圆尔辨圆在径山寺修行多年,南宋淳祜元年(1241年)回国时带回径山茶种以及千余卷儒经、佛法。他将径山茶种播种在家乡,还根据在径山寺学到的技法指导日本生产出了碾茶,即后来的抹茶,称为“本山茶”,影响深远。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日僧南浦绍明到浙江余杭的径山寺修行,咸淳三年(1267年),南浦绍明归日,带回七部茶典和一套点茶用的茶具。茶典中有一部《茶堂清规》,是大宋五祖山的和尚刘元甫为其开设的“松涛庵”茶禅道场撰写的,其中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
  传到日本,日本人抽出若干章节编写成《茶道清规》,“和、敬、清、寂”构成日本茶道,经过后人千利休进一步总结升华,成为日本茶道“四规七则”中的“四规”,也称“四谛”,是日本茶道精神的核心。
  明朝,日僧武野绍鸥将“和歌”内容引入日本茶道,和歌是日本的一种诗歌,这是日本茶道民族化的重要一环,但和歌也是由我国乐府诗不断演变而成的。江户时代(1603-1868年),日本进一步吸收明清泡茶道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与本国茶道、民俗文化结合,最终形成以抹茶道为主流的日本茶道文化。
  中日茶文化的对比
  虽说日本茶道之滥觞在中国,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茶文化又有不少区别。
  首先中日茶文化的受众群体不同。在我国,茶很早就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如北宋王安石《议茶法》:“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南宋吴自牧《梦粱录·鲞铺》:“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都说明茶在普通民众生活里的重要性。百姓负担不起价格昂贵的龙团凤饼,至少可以喝上平价茶叶。总体而言,茶在我国一直是个全民性的消费品,可以说中国的茶文化是自下而上的。
  在日本,茶最初由僧人带回去,献给天皇,有资格接触的只有天皇、宫廷贵族、社会名流、大僧等上层人士,百姓在很长时间内根本没有能力饮茶,所以说日本茶道文化是由上至下的。即便在今天来看,日本茶道的平民化也不及中国。
  再者,两者的精神内涵不同。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儒家、道家、佛家都在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茶文化自然也受到影响。中国的茶文化既有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儒家中庸、留白、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因此中国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体现于外在,就是率性而为,对茶席布置、茶艺流程都没有什么严格要求,跟随实际的需求和茶人的心之所向而变化。在我国少数民族,还保留着擂茶、酥油茶、三道茶等特有的茶文化。
  日本茶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就是僧侣,因此带有很强的禅宗色彩。日本茶道讲究“禅茶一味”,要求贯彻“和、敬、清、寂”的精神,重视在饮茶中的参悟,追求在平淡的事物中领会到深刻的寓意。所以日本茶道仪式感很强,非常繁琐,仅仅茶礼就分为真礼、行礼、草礼三种,且对于每个程序、动作都有近乎苛刻的规定,最长的茶道表演要持续四个多小时,需要表演者有僧人苦修般的意志力。而且日本茶道要求客人之间的互动,除了表演者,参与者也很疲惫。
  最重要的,日本茶结合了本国实际情况,融合了本土文化。以斗茶为例,斗茶流行于我国宋朝,内容是比较点茶后的汤色、饽沫,以及是否可以区分出官焙茶和民焙茶。日本本土化的斗茶并不讲究汤色和饽沫,重点鉴别正焙茶(北苑茶)和外焙茶,以及本茶(栂尾茶)和非茶。并且在日本统治阶层和武士的影响下,斗茶上升到了宗教层面,融入了日式的严格礼仪,形成了日本特有的“斗茶会”。
  再比如,当今世界上最有名的抹茶产自日本。抹茶的制作工艺是将蒸青绿茶碾碎成茶粉,这原本起源于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把碾茶工艺带回本国,之后提高了鲜叶原料的质量,改良了加工工艺,把现代化科技应用于抹茶生产,真正让抹茶闻名世界。
  日本在室町时代(1336-1573)才开始烧制自己的茶具,落后中国几百年,但其生产的备前烧、濑户烧茶具都具有匠心独运的审美风格,绝非对中国唐宋茶具的简单模仿。日本的草庵茶文化、茶道里的和歌内容也是其独有的。
  日本列岛种茶的历史以及茶文化雏形都来自中国,但经过多年的本土积淀,升华成了特有的日式茶道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别具一格,光彩夺目。
其他文献
5月的成都,来自亚洲各国的美食让城市活色生香。  繁华春满园,群生则锦绣。15日至22日,以“食美寻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主题的成都熊猫亚洲美食节,以美食为媒,推进亚洲各国文明对话。  各美其美  开幕式上,来自泰国、以色列、巴基斯坦、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代表介绍各自“舌尖上的亚洲”主题日活动,向全球美食爱好者发出盛情邀请。  “舌尖上的巴基斯坦”18日晚拉开帷幕,每天都有
期刊
葱烧海参是一道经典的山东菜,也是鲁菜四大名菜之一。清代作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有:“海参,无味之物,沙多气腥,最难讨好,然天性浓重,断不可以清汤煨也。”有鉴于此,北京丰泽园饭庄(现丰泽园饭店)老一代名厨王世珍率先对这道菜进行了改良。他针对海参天性浓重的特点,采取了“以浓攻浓”的做法,以浓汁、浓味入其里,浓色表其外,达到色香味形匹美俱全的效果。经过王世珍改良的葱烧海参也由传统的“大汁大芡”改为后
期刊
芒种一到,夏季的脚步加快了。“忙收忙种”是农民兄弟全年最忙的一段时间。  有句老话:“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说明在这个湿热、闷热的节气,人们因出汗多而头脑不清爽、身体重,暑易入心……尤其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非常潮湿,异常闷热,人们喜食生冷,更加重了肠胃负担和血管的压力。所以,此时在养生上一定要食酸补益。  芒种以后吃“酸”味食物,不但可以消汗止泻祛湿,预防流汗过
期刊
酒是好东西,就看人们怎么喝。现代人都开始讲究健康,每次饮酒适量就可对身体有益。比如寒冷地带的人,喝点酒可以御寒。但是对于经常喝酒的人,在饮食上要做哪些注意,搭配什么吃,对保肝护胃有好处?  我们常喝的酒一般有白酒、红酒、啤酒。怎样喝酒有益身体健康?  在喝酒之前吃点东西,一则能够在胃里形成一些保护,减少对胃壁的损害;二则使酒精和食物混合在一起,降低它的浓度,减慢酒精的吸收;三则可以摄入分解酒精所需
期刊
一  “方老师,您的快递。”方春萱下班走到学校大门口的时候,门卫保安喊住了她。  笃──笃──笃──方春萱黑色高跟鞋的敲击声,循着浅淡咖啡色大理石路面一路响进了保安室。她打开一件精致的青色快递封皮,抽出一个信封,一摸,硬硬的,随即塞进肩包里,遂走出学校大门,便一头钻进了早已等候在校门斜对面的一辆的士车内,疾驰离开了。  车子走走停停,好不容易出了拥堵不堪的古城核心区,爬上了内环路,又绕进了中环线。
期刊
近日,网上一段视频火了,在郑州一家超市门口,一外卖员接受采访时说到,单子每天都爆满,每天都是想送多少订单就送多少,没有之前那种抢单的情况。疫情期间,由于民众减少外出,餐饮业受到影响颇大,为此很多餐饮企业都在寻找外卖突围,以此实现疫情期间的销量爆单。而消费者在疫情中的就餐选择,更倾向于标准化、半成品化、模块化,疫情风暴中,回归食材和成品的标准化日趋重要。标准化食材背后,是稳定的味道、稳定的出品,更是
期刊
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全国将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的思路,加强塑料污染治理。  到2020年底,全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其中: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
期刊
每个在高温“桑拿天”里修炼的广东人,都有一份独家避暑“蜜”籍。不论是在爬山的路上,还是在游乐园玩耍的空档……饱受高温煎熬的广东人总能迅速锁定街坊邻里的糖水店,然后低着头默默地“食糖水”。  广东人不说喝糖水,而是“食糖水”。遵循时令、讲究食材配伍的广东人,在祖代数辈的口授相传中,将“熬糖水”一事研究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碗满载食材、不落俗窠的“甜水”,只有在一勺舀起的瞬间,才能暴露其中的重重惊喜,
期刊
夜市里最有烟火味的莫过于烧烤。路过烧烤摊时,总是会闻到心动的味道,如果你和朋友路过,下一秒就可能会成为这里的食客,毕竟没有多少人能抗拒烧烤美味。有些人可以在装修精美的西餐厅就餐,也可以和朋友随意着装,在路边烧烤摊吃烧烤。  四川  四川美食的魔力实在很难打破,川菜、火锅、串串、兔兔……每样都有一吃上瘾的危险。烧烤也不例外。四川这个美食大省,不同地区的烧烤风格各不相同,发展至今也自成一派。  属于宜
期刊
什么是咖啡的BODY} BODY最常见的释义是“身体、躯体”的意思,但在咖啡领域,BODY是“醇厚度”的意思。ScottRao在《The Professional Barista's Handbook》(《专业咖啡师手册》)中给出的定义是:“一款饮品的重量感或者味蕾感受到的丰满感”。  BODY的定义  所谓的“BODY”是描述咖啡的基本术语之一,指的是人们对咖啡在口中的“重量”或者“厚度”的感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