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航母战力与舰载机息息相关
纵观各国营造航母战力的过程,可以发现有三大关键问题必须事先考虑清楚,其中两个与舰载战斗机息息相关,第一是航母与舰载机规模、能力、机种、机型的匹配性,第二是舰载机采用何种起降方式。航母吨位究竟是在6万吨以上还是4~6万吨,抑或低于4万吨,在很大程度上由这两个问题决定,这里面有一个因果关系。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俄罗斯航母选择了苏-33舰载机,而印度却选择了尺寸小得多的米格-29K舰载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两国的作战需求不同。俄罗斯欣赏苏-33的一次起飞携弹量和打击效能,特别是能利用自身搭载的大型相控阵雷达实施可靠的超视距空战,以便在与西方的高强度海空作战中掩护宝贵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战斗群。而印度所面临的印度洋周边对手却几乎没有海基航空兵,航母所承受的防空压力小得多,于是航母的载机量和出动率就显得更为珍贵,米格-29K通过折叠机翼,能在4~6万吨级的中型航母上停放两个中队(即36~48架规模),而苏-33则只能停放一个中队。另外,印度海军还测算过米格-29K在中型航母上的战时出动率,具体是开战首日保持108架次,此后10天里保持72架次/天,再往后20天内保持36架次/天。这样,一艘印度中型航母上的米格-29K就能在首日开始算起的5天里出动396架次,而俄大型航母的苏-33最高出动架次很难超过70架次/天,这在局部战争的海空作战中就显得反差极大。事实上,由于各国需求不同,所以对舰载战斗机的挑选也就“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了。
评点世界先进舰载机
而在战斗机家族中,舰载战斗机绝对算是“熊猫级”的珍稀物种。作为航母战斗力的核心,发展航母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舰载机,但世界上可供挑选的先进舰载机只有美国的F-18、法国的阵风-M、俄罗斯的苏-33和米格-29K,而它们的单价却几乎是岸基常规战斗机的几倍。
这些舰载机在性能上存在一定的共性。首先,舰载机一般都要求具备多任务作战能力。现代作战飞机普遍较重,使得航母搭载飞机的数量有限,现代航母每万吨排水量所搭载的飞机不到10架,还要包括一部分必不可少的支援飞机,所以舰载战斗机的多任务作战能力对于提高航母整体作战效能极为关键。其次,现代反舰导弹的射程越来越远,迫使航母编队必须扩大防御范围,为避免来自陆地的攻击,航母应尽可能远离敌方陆地。这就使得航母的舰载机必须有较远的作战半径和较大的载弹量,以提高单架次的打击威力。
为了达到上述作战需求,舰载机就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功能。在同等技术和作战需求下,舰载机要比常规陆基战斗机设计得大一些,推重比也要高出一筹,因为较大的飞机在自身载油系数(燃料重量除以飞机起飞重量)上有优势,这样作战半径才能更大,载弹量也会更大,如瑞士空军购买的美制陆基F/A-18A战斗机的载油系数为0.27,而美国航母自用的F/A-18E却达到0.32。而早年被许多媒体吹捧为“未来航母舰载机发展方向”的英国海鹞系列垂直起降战斗机,就是因为载油系数偏低,“小鸡快跑”式的装备格局难堪大任,因此已逐渐淡出世界一线舰载机的行列。
在飞机布局方面,舰载机首先要求优良的起降性能,还要求较好的续航能力,这两者都要求舰载机采用高升阻比的气动布局,即采用中等后掠角 中等展弦比的机翼,为了提高升阻比,还采用边条翼或鸭式布局。由于舰载机不可避免地付出重量上的代价,所以机动性能一般会比相同类型的陆基飞机差。
为了获得对抗岸基飞机的能力,舰载机往往要配备比岸基飞机高档得多的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像美国对未来F-35B舰载机的要求就提得非常高,如配备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及AIM-120D先进中程空空导弹等,照制造商的话说:“(F-35B舰载机)机动规避已无关紧要,只要你让导弹转个弯。”
俄独立军事评论员帕维尔·费尔根豪尔强烈反对俄海军换用米格-29K舰载机的作为,因为俄罗斯空军基本确定以苏-27/30/35系列重型战斗机作为骨干装备,如果坚持发展苏-33,它显然与苏-27具有相当高的技术共通性,利于后勤维护和人员培训,而另起炉灶使用米格-29K则无上述优势。受限于材料水平,米格-29K机体偏重,再加上航空电子水平的差距,其综合作战性能相比法美两国的阵风-M、F/A-18E有较大差距。当然,苏-33也不是没有缺点,但作为重型战斗机,它的改进潜力远比米格-29K大得多。
美国舰载机追求无人化
就世界范围而言,战斗机迈向多用途化、通用化是必然的趋势。受经济因素的压迫,美国海军第四代舰载机——F-35C和F-35B追求在尽可能大的领域里与空军型F-35实现零部件通用,同时美国第五代舰载机则干脆表露出明确的无人化趋势,试图在海上制空权方面确立新的权威。
而英法等国似乎在舰载机发展上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毕竟连空军第四代主战飞机的“有无”问题尚未解决,能维持已有的舰载机力量就不错了。
纵观各国营造航母战力的过程,可以发现有三大关键问题必须事先考虑清楚,其中两个与舰载战斗机息息相关,第一是航母与舰载机规模、能力、机种、机型的匹配性,第二是舰载机采用何种起降方式。航母吨位究竟是在6万吨以上还是4~6万吨,抑或低于4万吨,在很大程度上由这两个问题决定,这里面有一个因果关系。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俄罗斯航母选择了苏-33舰载机,而印度却选择了尺寸小得多的米格-29K舰载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两国的作战需求不同。俄罗斯欣赏苏-33的一次起飞携弹量和打击效能,特别是能利用自身搭载的大型相控阵雷达实施可靠的超视距空战,以便在与西方的高强度海空作战中掩护宝贵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战斗群。而印度所面临的印度洋周边对手却几乎没有海基航空兵,航母所承受的防空压力小得多,于是航母的载机量和出动率就显得更为珍贵,米格-29K通过折叠机翼,能在4~6万吨级的中型航母上停放两个中队(即36~48架规模),而苏-33则只能停放一个中队。另外,印度海军还测算过米格-29K在中型航母上的战时出动率,具体是开战首日保持108架次,此后10天里保持72架次/天,再往后20天内保持36架次/天。这样,一艘印度中型航母上的米格-29K就能在首日开始算起的5天里出动396架次,而俄大型航母的苏-33最高出动架次很难超过70架次/天,这在局部战争的海空作战中就显得反差极大。事实上,由于各国需求不同,所以对舰载战斗机的挑选也就“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了。
评点世界先进舰载机
而在战斗机家族中,舰载战斗机绝对算是“熊猫级”的珍稀物种。作为航母战斗力的核心,发展航母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舰载机,但世界上可供挑选的先进舰载机只有美国的F-18、法国的阵风-M、俄罗斯的苏-33和米格-29K,而它们的单价却几乎是岸基常规战斗机的几倍。
这些舰载机在性能上存在一定的共性。首先,舰载机一般都要求具备多任务作战能力。现代作战飞机普遍较重,使得航母搭载飞机的数量有限,现代航母每万吨排水量所搭载的飞机不到10架,还要包括一部分必不可少的支援飞机,所以舰载战斗机的多任务作战能力对于提高航母整体作战效能极为关键。其次,现代反舰导弹的射程越来越远,迫使航母编队必须扩大防御范围,为避免来自陆地的攻击,航母应尽可能远离敌方陆地。这就使得航母的舰载机必须有较远的作战半径和较大的载弹量,以提高单架次的打击威力。
为了达到上述作战需求,舰载机就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功能。在同等技术和作战需求下,舰载机要比常规陆基战斗机设计得大一些,推重比也要高出一筹,因为较大的飞机在自身载油系数(燃料重量除以飞机起飞重量)上有优势,这样作战半径才能更大,载弹量也会更大,如瑞士空军购买的美制陆基F/A-18A战斗机的载油系数为0.27,而美国航母自用的F/A-18E却达到0.32。而早年被许多媒体吹捧为“未来航母舰载机发展方向”的英国海鹞系列垂直起降战斗机,就是因为载油系数偏低,“小鸡快跑”式的装备格局难堪大任,因此已逐渐淡出世界一线舰载机的行列。
在飞机布局方面,舰载机首先要求优良的起降性能,还要求较好的续航能力,这两者都要求舰载机采用高升阻比的气动布局,即采用中等后掠角 中等展弦比的机翼,为了提高升阻比,还采用边条翼或鸭式布局。由于舰载机不可避免地付出重量上的代价,所以机动性能一般会比相同类型的陆基飞机差。
为了获得对抗岸基飞机的能力,舰载机往往要配备比岸基飞机高档得多的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像美国对未来F-35B舰载机的要求就提得非常高,如配备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及AIM-120D先进中程空空导弹等,照制造商的话说:“(F-35B舰载机)机动规避已无关紧要,只要你让导弹转个弯。”
俄独立军事评论员帕维尔·费尔根豪尔强烈反对俄海军换用米格-29K舰载机的作为,因为俄罗斯空军基本确定以苏-27/30/35系列重型战斗机作为骨干装备,如果坚持发展苏-33,它显然与苏-27具有相当高的技术共通性,利于后勤维护和人员培训,而另起炉灶使用米格-29K则无上述优势。受限于材料水平,米格-29K机体偏重,再加上航空电子水平的差距,其综合作战性能相比法美两国的阵风-M、F/A-18E有较大差距。当然,苏-33也不是没有缺点,但作为重型战斗机,它的改进潜力远比米格-29K大得多。
美国舰载机追求无人化
就世界范围而言,战斗机迈向多用途化、通用化是必然的趋势。受经济因素的压迫,美国海军第四代舰载机——F-35C和F-35B追求在尽可能大的领域里与空军型F-35实现零部件通用,同时美国第五代舰载机则干脆表露出明确的无人化趋势,试图在海上制空权方面确立新的权威。
而英法等国似乎在舰载机发展上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毕竟连空军第四代主战飞机的“有无”问题尚未解决,能维持已有的舰载机力量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