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在时隔37年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进入到城市时代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讨论的内容事关未来中国的长远发展。习近平、李克强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但如何尊重有生命的城市,并在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设宜居城市,显然中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发展挑战。
城市是有生命的发展存在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创造。城市有自己的生命,每个城市生命都有自己的起源、发展的历史。今天世界上那些著名的城市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存在。
既然城市是一个包含着人类各种活动的复杂的生命有机体,其要素、结构、层次、功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就决定了东西方城市发展的巨大差异。如何尊重不同城市生命的差异存在,使每个城市都呈现出其生命的精彩,对所有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城市决策、规划、建设和管理者,则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对于农村生命的单一性而言,城市生命的多元、多样性特征更加明显,因此城市生命中就更加需要相互包容。
正是由于城市是有生命的存在,所以它才会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产生,而且其成长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的支持。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城市与农村出现了历史性的分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马克思非常强调,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历史。
城市是从农村的母体中诞生,又不同于母体的一个真实的生命存在。不同于农村的根本差异是,集中是城市的本质特点,“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城市的建筑构成了城市的鲜明特征。“城市的建造是一大进步。”如果没有生产力的进步,没有人类几次重要的社会分工,没有商品生产和交换,以及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和市场的扩大,也就没有城市与乡村的分离。
工业革命的发生,加剧了城市生命的成长。城市化是近现代社会发展中十分重要的历史过程,是一个涉及全球经济社会演变的过程。一般地说,国家工业化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也就越高。城市化和国家工业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今天,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的中心,在世界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角色。
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城市就冲破了城围的限制。所以,不同于古代与中世纪城市的是,近代城市都是开放性的。一个开放的城市生命需要加强与外界的,包括广泛的经济联系在内的各种联系,它也在与外界进行劳动力、资金、技术、产品的交流中成为一个综合生命有机体。城市的开放度越大、城市的生命活力就越强。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是能够超越国界的城市交流,就越是能够呈现出城市生命力的旺盛。也正是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从1940年13.6%发展到1950年的28.4%。1998年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就达到了50%。今天全世界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由此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城市是有温情的生命存在
如果我们只研究集结在城市墙范围以内的那些永久建筑物,我们就根本没有涉及到城市的本质问题。正因为城市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城市就应该是感情的、有温度的存在。
城市的感情最典型体现在对城市个体生命的关怀之上。美国城市规划学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经典名作中,以生與死形容城市,描述城市生命的多样化存在和本质。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特别是关注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大都市的生存与融合。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新移民在任何一个移入的城市都面临一系列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挑战。在她所看到的城市中,低收入住宅区成了少年犯罪、蓄意破坏和普遍社会失望情绪的中心,这些住宅区原本是要取代贫民区,但现在这里的情况却比贫民区还要严重。中等收入住宅区则是死气沉沉,兵营一般封闭,毫无城市生活的生气和活力可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那些奢华的住宅区域试图用无处不在的庸俗来冲淡它们的乏味。这种对城市不同收入区域的观察,构成了她对改变城市规划、建设一个理想类型城市的深刻思考。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让个体感觉到城市的温情?什么样的城市才能吸引人、关怀人?这些问题不是不言自明的。
在城市发展的生命历史过程中,无数怀有寻找自由和希望的人从农村向城市迁移。每个来到城市和留在城市生活的移民,都想得到城市的关怀,感受到来自城市的温情,然后将这种温情传递给更多的后来者。这样的城市在给新移民带来希望和温情的同时,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向有感情的城市迁移。世界上不同的城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正是用自己的城市温情吸引人,凝聚人,也才有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奋斗和传奇故事的诞生和流传。
并不是所有的怀着梦想来到城市的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情存在,他们在最需要关怀的时候不是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无论是从欧洲、非洲向美洲的移民,还是中国农村向城市的移民。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在怀着梦想向城市流动的时候,都希望感受到城市的温情,但有时候温情是那么来之不易。将近2.5亿的中国农民工群体,多么期待他们的身份标签能够早点去掉,他们能够在向往的城市感受到温情,并能实现自己追求个人幸福的中国梦。
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但如何尊重有生命的城市,并在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设宜居城市,显然中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发展挑战。
城市是有生命的发展存在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创造。城市有自己的生命,每个城市生命都有自己的起源、发展的历史。今天世界上那些著名的城市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存在。
既然城市是一个包含着人类各种活动的复杂的生命有机体,其要素、结构、层次、功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就决定了东西方城市发展的巨大差异。如何尊重不同城市生命的差异存在,使每个城市都呈现出其生命的精彩,对所有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城市决策、规划、建设和管理者,则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对于农村生命的单一性而言,城市生命的多元、多样性特征更加明显,因此城市生命中就更加需要相互包容。
正是由于城市是有生命的存在,所以它才会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产生,而且其成长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的支持。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城市与农村出现了历史性的分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马克思非常强调,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历史。
城市是从农村的母体中诞生,又不同于母体的一个真实的生命存在。不同于农村的根本差异是,集中是城市的本质特点,“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城市的建筑构成了城市的鲜明特征。“城市的建造是一大进步。”如果没有生产力的进步,没有人类几次重要的社会分工,没有商品生产和交换,以及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和市场的扩大,也就没有城市与乡村的分离。
工业革命的发生,加剧了城市生命的成长。城市化是近现代社会发展中十分重要的历史过程,是一个涉及全球经济社会演变的过程。一般地说,国家工业化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也就越高。城市化和国家工业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今天,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的中心,在世界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角色。
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城市就冲破了城围的限制。所以,不同于古代与中世纪城市的是,近代城市都是开放性的。一个开放的城市生命需要加强与外界的,包括广泛的经济联系在内的各种联系,它也在与外界进行劳动力、资金、技术、产品的交流中成为一个综合生命有机体。城市的开放度越大、城市的生命活力就越强。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是能够超越国界的城市交流,就越是能够呈现出城市生命力的旺盛。也正是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从1940年13.6%发展到1950年的28.4%。1998年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就达到了50%。今天全世界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由此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城市是有温情的生命存在
如果我们只研究集结在城市墙范围以内的那些永久建筑物,我们就根本没有涉及到城市的本质问题。正因为城市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城市就应该是感情的、有温度的存在。
城市的感情最典型体现在对城市个体生命的关怀之上。美国城市规划学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经典名作中,以生與死形容城市,描述城市生命的多样化存在和本质。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特别是关注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大都市的生存与融合。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新移民在任何一个移入的城市都面临一系列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挑战。在她所看到的城市中,低收入住宅区成了少年犯罪、蓄意破坏和普遍社会失望情绪的中心,这些住宅区原本是要取代贫民区,但现在这里的情况却比贫民区还要严重。中等收入住宅区则是死气沉沉,兵营一般封闭,毫无城市生活的生气和活力可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那些奢华的住宅区域试图用无处不在的庸俗来冲淡它们的乏味。这种对城市不同收入区域的观察,构成了她对改变城市规划、建设一个理想类型城市的深刻思考。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让个体感觉到城市的温情?什么样的城市才能吸引人、关怀人?这些问题不是不言自明的。
在城市发展的生命历史过程中,无数怀有寻找自由和希望的人从农村向城市迁移。每个来到城市和留在城市生活的移民,都想得到城市的关怀,感受到来自城市的温情,然后将这种温情传递给更多的后来者。这样的城市在给新移民带来希望和温情的同时,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向有感情的城市迁移。世界上不同的城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正是用自己的城市温情吸引人,凝聚人,也才有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奋斗和传奇故事的诞生和流传。
并不是所有的怀着梦想来到城市的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情存在,他们在最需要关怀的时候不是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无论是从欧洲、非洲向美洲的移民,还是中国农村向城市的移民。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在怀着梦想向城市流动的时候,都希望感受到城市的温情,但有时候温情是那么来之不易。将近2.5亿的中国农民工群体,多么期待他们的身份标签能够早点去掉,他们能够在向往的城市感受到温情,并能实现自己追求个人幸福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