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编纂与使用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or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以来,学者在全国进行3次大范围的中医古籍资源普查,分别编撰了《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和《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其中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书最多、最全,计13 455种.《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在编撰过程中,对古籍的分类问题、书名著录、成书年著录、著者著录、出版年著录、版本著录等方面修订了前两次编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在古籍的归类、书名的统一、卷数、著者朝代、成书年、版本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纰漏,需要加以注意。

其他文献
对于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来说,中医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民国期间,各地纷纷兴办学校,培养中医人才,但在台湾一直没有专门的中医学校.1951年,郑品聪先生倡议成立私立"东南中医专科学校".直到1958年,"东南中医专科学校"始得成立,并更名为"中国医药学院".其后,学校以及相关的教材建设、学科设置等也不断发展,中医药研究工作及研究生教育也逐步开展.1998年,长庚大学也成立了中医学系.随着中医教育的发
山东省中医研究班,全称"山东省中医研究所研究班".由于当时的中医研究所尚未正式成立,故简称"山东省中医研究班"。
期刊
医学史和医史学的概念、学科划分、研究分野和研究方法等理论问题,对于医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2届1次学术年会(重庆)的主要议题是“医史学科属性及内涵、外延研究”。在会议交流的基础上,本刊以“医学史与医史学”为题组织这次“专家笔谈”,请大家就某一具体问题、从某个角度发表见解,意见可同可异,不嫌重复,不避分歧,希望通过讨论,引起学界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进而推动医史学研
期刊
人类文化是多源的,也是多元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多源一体、多元一体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表明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国古代医学,不断吸纳不同部落、部族、民族、国家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借用儒、道、释各家的哲学思想阐发医学理论,逐渐形成了完整、系统、开放的学术体系。
期刊
北京中医药大学梁永宣校注的元邓珍本《新编金匮方论》,作为“唐以前中医经典丛书”之一,于2009年9月同学苑出版社出版。
期刊
2009年,中国医史博物馆重新装修布展,决定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尽量充实馆藏文物.  3月12日晨,笔者到北京市潘家园古玩城调研,发现4层46号摊位摆放着一套铁制捣臼,此物品相古朴(图1),引起了笔者的浓厚兴趣。
期刊
期刊
"宋本伤寒论"原指北宋所刻大字本、小字本<伤寒论>.传至明代,仅有的一部小字本<伤寒论>被赵开美翻刻于<仲景全书>之后旋即亡佚,后世遂美称赵开美辑刻<仲景全书·伤寒论>为"宋本伤寒论".本文所称"宋本伤寒论"指赵刻<仲景全书·伤寒论>,该书国内外仅存6部,笔者皆曾目睹手抚,并有较详笔记和照片.本文仅对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仲景全书·伤寒论>详加考证,以期对校勘研究者有所裨益。
《“国医”之殇——百年中医沉浮录》一书由郑洪、陆金国编著,已于2010年6月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
期刊
今古文经学的讼争,对中国传统学术影响深远,以至演化为二种治学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的中医学亦受其影响.这些影响反映在以下3个方面:其一,<内经>不同版本之间字词的差异;其二,<内经>中某些理论的形成,如五脏与五行的配属;其三,后世医家注疏<内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