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举国体制”到“新型举国体制”:历史与逻辑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agy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其中一个关键就在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研究发现,从"举国体制"转向"新型举国体制"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无论是"政策演进"或是"国家建构"抑或是"现实危机"的视角,都清晰地呈现了"举国体制"向"新型举国体制"的嬗变历程.在此基础上,既应关注到"举国体制"契合"家国一体"的中华传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及"国家赶超型"的道德义务因而具有内在合理性,又应当明确传统举国体制因科技创新目标选择过程中的信息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而需要"升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应围绕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其整体协同优势、关键集中优势和有效动员优势,其实质在于实现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在科技创新领域"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的百年演进体现为党员权利内容的规范化、保障层级的系统化,并在实践进路上以"谁来保障""如何保障""如何监督""如何救济"来展开.由此可见,党员权利的发展历程始终围绕三重逻辑进行叙事:"党内民主——党内法治"的基础逻辑是党员权利行使的前提;"坚持义务与权利相统一"的理论逻辑意味着"义务优先,兼顾权利"的价值取向;"保障党员权利——规范党内权力"的实践逻辑旨在防范和制约党内权力的腐败.三重逻辑缺一不可,互为支撑,有利于在新时代真正落实党员主体地位,发扬党内民主
遵循"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的原则,马克思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分析和实质性批判.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形式的"微观透视",马克思科学地展示了商品形式的奥义、货币形式的机理与资本运作的逻辑,并对这些经济细胞所蕴含着的复杂社会关系进行了细致刻画.同时,马克思还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宏观审视"而在理论上确证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并揭示了"抽象统治"与"颠倒的世界"的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状况.在《资本论
"资产阶级"(bourgeoisie)是《共产党宣言》中的核心词汇.从1920年《宣言》首个汉语全译本到最新的中央编译局系统化的定译本,表达"资产阶级"之意的译词经过了多次调整.从最初的"有产者""有产阶级""绅商""财主""富豪""资本家"等,到后来固定为"资产者""资产阶级",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译介经典著作时,既忠实于原文、又关照中国发展现实的基本特征.结合中国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识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规律,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
向农村派驻工作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村工作的重要方式.驻村工作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工作队通过开展群众工作,实现了对农民群众的革命动员;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作队作为党和国家派往农村的直接代表,达成了重塑乡村秩序、构建政治认同、汲取农业剩余的目标;改革开放后,工作队承担起维护农村稳定、缓解农村衰败的任务;十八大以来,被赋能的工作队大规模下乡,又发挥了资源输入、精准帮扶、激活群众路线等作用.工作队的演进受双重逻辑支配:一是国家与社会关系;二是城乡关系.在全面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工作队需
《法兰西内战》作为马克思阐发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中也蕴含着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社会治理实践的观察与思考.《法兰西内战》围绕人民是政治主体、经济主体和文化主体这一人民主体思想,以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治理为起点、记录和总结巴黎公社的社会治理为重点、设想和规划未来社会的社会治理为终点,深刻揭示了人民主体思想的社会治理价值,为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蕴含了关于资本主义灾难化向度的丰富思想.资本主义的灾难化向度,意指资本主义所制造的一切灾难性后果.资本主义灾难化向度相比于传统型灾难发生了某种异质性变形,其内容由经济灾难、阶级灾难、技术灾难、生态灾难、战争灾难等叠加性样态构成,其后果已酿成世界性灾祸,而隐匿其后的根源则是资本逻辑.马克思恩格斯体察到,资产阶级有应对社会灾难的主观意愿,却无法在以资本为基础的私有制下消解其自身的和全球性的灾难问题,唯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对资本主义灾难化向度的根本超越.中国道路作为"去资本主义灾难化"和实现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哲学社会科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理论思维、学术思想、文化品格乃至民族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科学清晰地指出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任务和路径等问题.在发展方向上,要求在党的领导下,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有机统一;在任务要求上,要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国家和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强国置于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目标,论述了教育强国的内涵,指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具体路径.新时代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发展大计的高度认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本质属性是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事业.新时代建
生态安全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国家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深刻理论反思的结果.习近平生态安全观将生态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人民利益紧密结合,凸显了生态安全的政治本质与民生属性.习近平生态安全观蕴含四个方面的深刻内涵:总体国家安全观确立了生态安全观的战略新高度;"两山"理论的践行与生态安全屏障共筑生态安全观的结构基础;坚持党的领导与推进生态安全体系现代化标注生态安全观的实践要求;保障人民生态安全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生态安全观的价值旨归.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道路.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确立了探索中国特色国家治理道路的方法论原则,奠定了坚持中国特色国家治理道路的本土化模式,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要求,推动了重塑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探索性改革,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