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的正确诱导。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下面笔者从教学情感、教学语言和教学氛围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巧妙引导学生体会情感
首先,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感人者莫先乎于情”,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儿童情感一旦被激发,就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情感就成了学习的催化剂。如果能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具体准确的刻画,就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笔者先用带感情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情境——一个又阴又冷的大年夜,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卖火柴;再引导学生了解小女孩是怎样卖火柴的,让学生体会在那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苦的小女孩受尽了欺凌和痛苦;接着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想象大年夜街头的情景,体会富人们是如何欢度佳节的,再让学生把穷富两方对照,唤起全班学生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之后,笔者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闪亮、明旺的大火炉、冒着香气的烤鹅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的圣诞树,并且启发学生一一与小女孩的悲惨处境对比,然后把课文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就使学生进入作者创造和教师再创造的情境中,更进一步激起他们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断地随着教师的引导,在十分活跃的状态下得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情感也与教师、作者、文本产生了共鸣,很好地领会了文章的中心。
其次,重视合理使用电教媒体,让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鲜明、富有趣味性。例如:学习《赵州桥》这一课时,笔者就充分利用课件,用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坚固、美观,在反复地欣赏、朗读中很好地解决了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难点“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精心设计教学语言
阅读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每节课都会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使导言、过渡语、评价语、结束语等都力争达到富于启发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笔者巧设悬念,设计了这样的导言:“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学生一听精神大振,跃跃欲试。笔者紧接着说:“什么地方呢?”随之板书:桂林。“哦!”学生恍然大悟,议论纷纷。没去过的学生产生疑问:“桂林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而去过的学生则大谈桂林风景之美。这时,笔者顺势说:“桂林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她的美丽吸引了广大的中外游客。谁知道桂林最吸引人的是什么?”去过桂林的学生马上回答:“桂林山水!”笔者接着说:“对!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接着把课题板书写完整:桂林山水。这样的导言,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学习。当然,设计导言因文而异,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以中心命题的课文,适宜“开门见山,直接释题”;那些节选的文章,则需要“交代出处,简介作者”;成语故事、童话、寓言一类的课文,可以在导言中“揭示中心,说明道理”……总之,导言应当鲜明而富有启发性,简洁而富有艺术性,既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应引导学生定向思维。
引领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推敲导言固然重要,斟酌结语也不容忽视。结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可以结合板书设计,有的应照应导言设计,有的应扣准文题设计,有的应根据写作特点或训练要求设计,从而达到“课尽趣尚浓”的效果。还是《桂林山水》一课,笔者结合板书设计了这样的结语:“同学们,游览结束,桂林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学生马上随着教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和板画,同教师一齐吟诵:“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的山又奇又秀又险,那里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这样一来,课虽然结束了,但意犹未尽,给学生留下了继续学习的艺术空间。
三、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创造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氛围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究。要形成这样一种课堂氛围,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诱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教师意料的。
笔者在指导学生给《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划分段落时,课堂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将全文分为两段,根据地点的变换来分(与教学参考书一致);一种是划分为四段,他们是依据话别对象的变化来分:先写跟大娘告别,接着写跟小金花告别,再写跟大嫂告别,最后写跟所有亲人告别。课堂上双方据理力争,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理由上,后者都占了优势。经过认真分析,笔者当即表态,两种说法都对,因为各有道理。学生各自带着胜利的喜悦,学得有滋有味,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
总之,在课堂中注意探求教学艺术,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巧妙引导学生体会情感
首先,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感人者莫先乎于情”,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儿童情感一旦被激发,就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情感就成了学习的催化剂。如果能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具体准确的刻画,就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笔者先用带感情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情境——一个又阴又冷的大年夜,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卖火柴;再引导学生了解小女孩是怎样卖火柴的,让学生体会在那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苦的小女孩受尽了欺凌和痛苦;接着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想象大年夜街头的情景,体会富人们是如何欢度佳节的,再让学生把穷富两方对照,唤起全班学生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之后,笔者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闪亮、明旺的大火炉、冒着香气的烤鹅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的圣诞树,并且启发学生一一与小女孩的悲惨处境对比,然后把课文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就使学生进入作者创造和教师再创造的情境中,更进一步激起他们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断地随着教师的引导,在十分活跃的状态下得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情感也与教师、作者、文本产生了共鸣,很好地领会了文章的中心。
其次,重视合理使用电教媒体,让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鲜明、富有趣味性。例如:学习《赵州桥》这一课时,笔者就充分利用课件,用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坚固、美观,在反复地欣赏、朗读中很好地解决了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难点“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精心设计教学语言
阅读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每节课都会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使导言、过渡语、评价语、结束语等都力争达到富于启发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笔者巧设悬念,设计了这样的导言:“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学生一听精神大振,跃跃欲试。笔者紧接着说:“什么地方呢?”随之板书:桂林。“哦!”学生恍然大悟,议论纷纷。没去过的学生产生疑问:“桂林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而去过的学生则大谈桂林风景之美。这时,笔者顺势说:“桂林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她的美丽吸引了广大的中外游客。谁知道桂林最吸引人的是什么?”去过桂林的学生马上回答:“桂林山水!”笔者接着说:“对!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接着把课题板书写完整:桂林山水。这样的导言,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学习。当然,设计导言因文而异,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以中心命题的课文,适宜“开门见山,直接释题”;那些节选的文章,则需要“交代出处,简介作者”;成语故事、童话、寓言一类的课文,可以在导言中“揭示中心,说明道理”……总之,导言应当鲜明而富有启发性,简洁而富有艺术性,既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应引导学生定向思维。
引领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推敲导言固然重要,斟酌结语也不容忽视。结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可以结合板书设计,有的应照应导言设计,有的应扣准文题设计,有的应根据写作特点或训练要求设计,从而达到“课尽趣尚浓”的效果。还是《桂林山水》一课,笔者结合板书设计了这样的结语:“同学们,游览结束,桂林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学生马上随着教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和板画,同教师一齐吟诵:“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的山又奇又秀又险,那里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这样一来,课虽然结束了,但意犹未尽,给学生留下了继续学习的艺术空间。
三、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创造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氛围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究。要形成这样一种课堂氛围,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诱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教师意料的。
笔者在指导学生给《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划分段落时,课堂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将全文分为两段,根据地点的变换来分(与教学参考书一致);一种是划分为四段,他们是依据话别对象的变化来分:先写跟大娘告别,接着写跟小金花告别,再写跟大嫂告别,最后写跟所有亲人告别。课堂上双方据理力争,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理由上,后者都占了优势。经过认真分析,笔者当即表态,两种说法都对,因为各有道理。学生各自带着胜利的喜悦,学得有滋有味,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
总之,在课堂中注意探求教学艺术,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