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教育体制重大改革与高校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显得日益重要,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对高校安全的微观层面(心理安全、生命安全、网络安全等三大部分)进行分析,着力于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机制,以不断更新教育的内容、质量、水平以及实效性,满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需要。
【关键字】高校安全 微观层面 管理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丰富高校安全教育管理途径、探求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新理念、更新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模式是当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以微观视野来看,高校管理方式的改变、大学生源结构的变化,网络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拓展安全教育的新内容,迫使我们对大学生心理、社交、生命等安全要加以关注。这样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微观角度下高校安全教育现状
(一)心理安全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人生阶段,遇到矛盾、冲突,遭遇压力时很难掌控自己的情绪,而学习压力、就业竞争、经济困难、精神疾病、情感挫折加剧了此类负能量,导致高校心理障碍而自杀自残的案例增多,心理障碍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据一项针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的约22.8%,存在抑郁症状的约14%,存在焦虑症状的约17%,存在敌对情绪的约12%。网而北京16所大学联合调查数据表明,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大学生身心疾病和导致休学、退学、离家、离校、死亡、犯罪的比例高达64%。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以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预防由心理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
(二)网络安全
目前,高校校园互联网普及率为100%,学生手机使用率达到100%。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78%以上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正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使网络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接受知识、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内容混杂泥沙俱下,虚拟世界里充满血腥、暴力、虚伪,年轻单纯的大学生经不住俗的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网上交友诸如此类的诱惑,有些人正是利用了网络的隐蔽性实施犯罪行为。个人的信息通过网络被传播泄露、个人电脑遭遇病毒或攻击、个人的网络账号被盗等事件频繁发生,而少数大学生网络失德现象也屡见不鲜。
(三)生命安全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其中许多高校屡屡报道出大学生因感情问题、就业问题、考试问题想不开而跳楼、跳河、吃安眠药的事件。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大学生承受不住激烈的竞争和不期而至的失败与挫折,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他们的思想困惑、心理脆弱、行为失控,使有些生命过早的萎缩;有些生命主动地选择自我终结;有些生命轻视或伤害他人,造成血案的发生。
二、导致高校学生安全问题的原因
(一)三方原因导致心理问题
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点,社会原因:新形势下的社会价值观偏重于学生的成绩、在校荣誉等,而忽视了学生真正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往往给学生造成超负荷的压力,进而造成自卑、孤僻、焦操等心理问题。家庭原因:一些学生的家庭文化氛围很差,家长或因工作忙、或因素质不高而忽略子女的教育,致使学生进入高校后不能适应群体生活。另外,部分单亲家庭由于教育不及时、不到位、不科学,甚至方法错误,导致单亲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学校原因:较长时间以来,学校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加之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不健全,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
(二)内外原因构成网络隐患
生活的网络化趋势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而导致网络王国侵害高校学生安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自身原因:进入大学后,有部分同学因为自控力差,缺少督促,而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满足了大学生渴望交流的内心需求,以至于丧失了奋斗目标迷失了生活和学习的方向而沉迷于网络。同时,学生网络安全知识薄弱,防范能力和防范意识差,泄露或遭受有害信息危害。高校原因:高校工作者自身的网络素质整体上不够高,这种情况很难适应网络时代对学生的教育,而引导教育的内容不足、手段单一,规章制度的宣传执行不力,更是导致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的能力较差,造成网络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三)三大原因威胁生命安全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大体上代表了中国人对待生死的态度。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对死亡的回避,凝结为忌讳死亡的观念,使得高校生命教育难以有效推进。而轻视生命的价值,忽视生命的意义,是这些大学生最终选择放弃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因为高等教育的工具化倾向伴随着的是功利性突显,结果是把大学生的整体仅仅视为行为功能的增加,忽视大学生主体生命的丰富性及成长的复杂性。大学生不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是“物’’,大学生作为人的情感、心灵和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此外,地震、洪水、山体滑坡、暴风雪、沙尘暴重大自然灾害频发,也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三、建立保障高校学生安全的长效机制
(一)长效机制构建心理堡垒
首先,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生命安全测评,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长效工作机制,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并开展人学适应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性教育、挫折教育、以及基本的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常识的讲座及课程。其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导向,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使其心理素质的提高。从具体工作来看,可以由从事相关工作的辅导员来承担此项工作。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挫折感与自卑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摹本方法,更好地适应环境,全面客观地悦纳自我,妥善地处 理在学业、情感、择业等方面的各种问题。
(二)双重平台部署网络阵地
网络信息时代,各种负面信息会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严重的侵蚀,在人生观和世界观未定型之前,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心很容易受到少数不良分子的利用。高校应做好以下两方面:一是加强网络安全意识,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守网络道德,不要登录低级趣味网站,不在网上发表不当言论。同时,以当前社会中经常出现的网络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各种案例来进行分析讲解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道德观念。二是建立长期有效的网络监管方式,高校从技术层面上完善网络监管部门后,应当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通过讲座、实践课、日常学习小组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网络防范意识。
(三)“三位一体”保障生命安全
高校开展普及生命意识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整合高校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整合课程资源,就是要将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各个科目,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哲学、生物学等作为生命教育资源。整合师资力量,就是调动高校教师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使非专职生命教育课教师也承担起履行生命教育的责任。其次,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高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当以大学生的需要为基础,与大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相关联,以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背景为依托,把社会需求和个人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反映个体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思想观念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另外,高校生命教育的推广还必须依托家庭、社会,实现多渠道推动生命教育,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引导学生探索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参考文献】
[1]魏斌.谈高校校园安全教育[J].教育探索2012(4)
[2]韩标,刘在起,黄学永.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思想研究教育2013(7)
[3]陆锦冲.关于高校安全教育新内容的思考[J].思想研究教育2011(4)
[4]崔常铭,刘伟.浅谈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J].教育探索2013(3)
[5]刘勇.如何做好高校安全教育[J].科技资讯2008(6)
[6]吴永祥,梁润,徐昪蓉.论高校安全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 2014(1)
[7]邹盛瑜.构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安全教育“三化”管理机制[J].才智2012(11)
[8]徐一凡,张成龙,宋海民.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体系“多元化、层次化”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21)
【关键字】高校安全 微观层面 管理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丰富高校安全教育管理途径、探求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新理念、更新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模式是当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以微观视野来看,高校管理方式的改变、大学生源结构的变化,网络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拓展安全教育的新内容,迫使我们对大学生心理、社交、生命等安全要加以关注。这样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微观角度下高校安全教育现状
(一)心理安全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人生阶段,遇到矛盾、冲突,遭遇压力时很难掌控自己的情绪,而学习压力、就业竞争、经济困难、精神疾病、情感挫折加剧了此类负能量,导致高校心理障碍而自杀自残的案例增多,心理障碍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据一项针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的约22.8%,存在抑郁症状的约14%,存在焦虑症状的约17%,存在敌对情绪的约12%。网而北京16所大学联合调查数据表明,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大学生身心疾病和导致休学、退学、离家、离校、死亡、犯罪的比例高达64%。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以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预防由心理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
(二)网络安全
目前,高校校园互联网普及率为100%,学生手机使用率达到100%。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78%以上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正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使网络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接受知识、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内容混杂泥沙俱下,虚拟世界里充满血腥、暴力、虚伪,年轻单纯的大学生经不住俗的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网上交友诸如此类的诱惑,有些人正是利用了网络的隐蔽性实施犯罪行为。个人的信息通过网络被传播泄露、个人电脑遭遇病毒或攻击、个人的网络账号被盗等事件频繁发生,而少数大学生网络失德现象也屡见不鲜。
(三)生命安全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其中许多高校屡屡报道出大学生因感情问题、就业问题、考试问题想不开而跳楼、跳河、吃安眠药的事件。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大学生承受不住激烈的竞争和不期而至的失败与挫折,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他们的思想困惑、心理脆弱、行为失控,使有些生命过早的萎缩;有些生命主动地选择自我终结;有些生命轻视或伤害他人,造成血案的发生。
二、导致高校学生安全问题的原因
(一)三方原因导致心理问题
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点,社会原因:新形势下的社会价值观偏重于学生的成绩、在校荣誉等,而忽视了学生真正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往往给学生造成超负荷的压力,进而造成自卑、孤僻、焦操等心理问题。家庭原因:一些学生的家庭文化氛围很差,家长或因工作忙、或因素质不高而忽略子女的教育,致使学生进入高校后不能适应群体生活。另外,部分单亲家庭由于教育不及时、不到位、不科学,甚至方法错误,导致单亲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学校原因:较长时间以来,学校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加之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不健全,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
(二)内外原因构成网络隐患
生活的网络化趋势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而导致网络王国侵害高校学生安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自身原因:进入大学后,有部分同学因为自控力差,缺少督促,而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满足了大学生渴望交流的内心需求,以至于丧失了奋斗目标迷失了生活和学习的方向而沉迷于网络。同时,学生网络安全知识薄弱,防范能力和防范意识差,泄露或遭受有害信息危害。高校原因:高校工作者自身的网络素质整体上不够高,这种情况很难适应网络时代对学生的教育,而引导教育的内容不足、手段单一,规章制度的宣传执行不力,更是导致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的能力较差,造成网络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三)三大原因威胁生命安全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大体上代表了中国人对待生死的态度。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对死亡的回避,凝结为忌讳死亡的观念,使得高校生命教育难以有效推进。而轻视生命的价值,忽视生命的意义,是这些大学生最终选择放弃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因为高等教育的工具化倾向伴随着的是功利性突显,结果是把大学生的整体仅仅视为行为功能的增加,忽视大学生主体生命的丰富性及成长的复杂性。大学生不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是“物’’,大学生作为人的情感、心灵和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此外,地震、洪水、山体滑坡、暴风雪、沙尘暴重大自然灾害频发,也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三、建立保障高校学生安全的长效机制
(一)长效机制构建心理堡垒
首先,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生命安全测评,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长效工作机制,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并开展人学适应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性教育、挫折教育、以及基本的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常识的讲座及课程。其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导向,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使其心理素质的提高。从具体工作来看,可以由从事相关工作的辅导员来承担此项工作。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挫折感与自卑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摹本方法,更好地适应环境,全面客观地悦纳自我,妥善地处 理在学业、情感、择业等方面的各种问题。
(二)双重平台部署网络阵地
网络信息时代,各种负面信息会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严重的侵蚀,在人生观和世界观未定型之前,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心很容易受到少数不良分子的利用。高校应做好以下两方面:一是加强网络安全意识,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守网络道德,不要登录低级趣味网站,不在网上发表不当言论。同时,以当前社会中经常出现的网络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各种案例来进行分析讲解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道德观念。二是建立长期有效的网络监管方式,高校从技术层面上完善网络监管部门后,应当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通过讲座、实践课、日常学习小组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网络防范意识。
(三)“三位一体”保障生命安全
高校开展普及生命意识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整合高校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整合课程资源,就是要将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各个科目,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哲学、生物学等作为生命教育资源。整合师资力量,就是调动高校教师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使非专职生命教育课教师也承担起履行生命教育的责任。其次,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高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当以大学生的需要为基础,与大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相关联,以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背景为依托,把社会需求和个人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反映个体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思想观念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另外,高校生命教育的推广还必须依托家庭、社会,实现多渠道推动生命教育,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引导学生探索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参考文献】
[1]魏斌.谈高校校园安全教育[J].教育探索2012(4)
[2]韩标,刘在起,黄学永.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思想研究教育2013(7)
[3]陆锦冲.关于高校安全教育新内容的思考[J].思想研究教育2011(4)
[4]崔常铭,刘伟.浅谈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J].教育探索2013(3)
[5]刘勇.如何做好高校安全教育[J].科技资讯2008(6)
[6]吴永祥,梁润,徐昪蓉.论高校安全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 2014(1)
[7]邹盛瑜.构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安全教育“三化”管理机制[J].才智2012(11)
[8]徐一凡,张成龙,宋海民.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体系“多元化、层次化”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