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蛋白尿的中尿蛋白定性检查及定量检测。方法:对30例蛋白尿患者的实验室检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肾小球性蛋白 22例,混合性蛋白尿4例,肾小管性蛋白尿1例,生理性蛋白尿3例。结论:尿蛋白定性试验反应受尿液浓缩与稀释的影响,尿液浓缩时,尿蛋白浓度增高,可使尿蛋白阳性1+变为2+,甚至3+~4+,尿液稀释时,可使原来的强阳性变为弱阳性,甚至是阴性。
关键词:蛋白尿;定性检测;定量检测【中图分类号】R44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188-01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尿中蛋白质极微,尿常规定性检查呈阴性。尿蛋白检测可用于初步判断肾脏功能,尿蛋白定性试验为人群健康筛检及疾病的初步提示,阳性者可进一步做定量检测,一般以24小时尿蛋白总量较为准确。
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肾脏疾病患者30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20例。肾小球性蛋白 22例,混合性蛋白尿4例,肾小管性蛋白尿1例,生理性蛋白尿3例。
2检测方法
2.1尿蛋白质定性测定
2.1.1加热乙酸法:取试管1支,加清晰尿液至试管的2/3处。用夹子夹在试管的下端,将试管上端1/3处斜置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沸腾即止。轻轻直立试管,在黑色背景下观察煮沸部分有无混浊。滴加5%乙酸溶液3~4滴,再煮沸,立即观察结果。注意操作的先后顺序及加入乙酸的量[1]。 加热时勿使底部尿液受热,以便上下对照并防止尿液溅出。当尿液中电解质含量少时可在尿液上部滴加饱和NaCl溶液1~2滴,混匀后再进行操作。陈旧尿液、含有其他分泌物的尿液,均可导致假阳性。
2.1.2磺基水杨酸法:取小试管加尿液3~5ml。加200g/L磺基水杨酸乙醇溶液3~4滴,形成 界面。待2~3min后观察结果。结果判断根据液面接触处絮状物沉淀的多少。本法较为敏感,对酮体、尿酸可形成假阳性,尿液中盐分增多时可出现假阳性反应,但经加热混浊可消失。如尿呈碱性,应先加5%醋酸使其酸化后再进行检验,否则会造成假阴性。
2.1.3干化学试带法:将干化学试纸条完全浸入尿中3~5s。拿出试纸条放到容器边缘,把干化学试纸条边缘多余的尿液去掉。将干化学试纸条放到尿液自动化分析仪上,按【start】键即开始检测。
2.2尿蛋白质定量检测: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在碱性条件下,与Cu2+产生紫红络合反应,与缩二脲在碱性溶液中与Cu2+的反应相似,故称为双脲反应。产生颜色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蛋白质的含量成正比,尿液与同样处理的蛋白标准液比较,经计算即可求出血清总蛋白含量。先将尿液做蛋白定性测定。如为阴性,则报告<120 mg/24h。如为阳性,则取大约0.5ml液放入仪器标本杯中。在仪器上先定义标本编号,然后给出标本所放的盘号。按下【start】键即开始检测。
3讨论
尿蛋白定性检查只是筛选检查,是较常见的一种方法,尿液标本最好是晨尿,晨尿最浓,且可排除体位性蛋白尿。但是由于尿蛋白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应正确评估。首先确定是否为真性蛋白尿。尿蛋白定量检查,最常用的为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g,肾小球疾病的机会较少,正常24小时尿蛋白包括白蛋白(小于35mg/24h)及其他血浆蛋白,如球蛋白、结合珠蛋白、β2微球蛋白以及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Tamm-Horsfall蛋白(小于50 mg/24h)等。正常尿蛋白排泄量有随年龄、体力活动和长时间站立而增加的倾向。尿蛋白定量主要用于肾脏疾病治疗效果评价。应同时作尿蛋白电泳、肌酐,评价尿蛋白来源和肾功能[2]。如用于病因学和肾单位状态评价应同时测定血清蛋白和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和轻链定量、肌酐和肌酐清除率、抗核抗体(ANA)、抗DNA抗体、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和C3、C4补体。常见于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肾盂肾炎、肾动脉硬化、尿路梗阻、尿路肿瘤及结石等。定量在1~3g之间,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定量大于3g者多见于原发或继发的肾病综合征。
测定选择性蛋白尿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尿蛋白电泳、选择性蛋白尿的θ角测定法、选择性蛋白尿指数、输入分子量不同的右旋糖酐的肾清除率测定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等。当肾小球疾病较轻,滤过膜"漏洞"较小时,尿中以中分子的白蛋白为主,而大分子蛋白含量很少,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当肾小球病变明显,滤过膜"漏洞"较大时,尿中不仅有大量的白蛋白,而且有大量的大分子蛋白如球蛋白,则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因此,蛋白尿的选择性可反映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在某种程度上与肾小球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同时也可预测治疗反应与预后,选择性高的蛋白尿其疗效好,预后较好。
尿蛋白圆盘电泳测定(亦称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盘状电泳),是目前分析尿蛋白成分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其原理是丙烯酰胺与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成大分子凝胶,用凝胶作为支持物进行电泳。电泳前可先使分离的尿蛋白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反应,形成带负电荷的SDS-蛋白复合物,消除原尿蛋白分子中的电荷差异,使电泳时尿中各种蛋白质成分均向正极移动,由于尿蛋白各种成分的分子量不同,在通过聚丙烯酰胺的分子筛作用后,将尿中各种蛋白按分子量大小的顺序彼此分离,分子量大者泳动慢,分子量小者泳动快。故只要与已知分子量的蛋白一起电泳,便可判断患者蛋白尿组分的性质与分子量的范围。尿蛋白电泳后可分为5型:①正常类型:无特殊临床意义[3]。②低分子蛋白尿:提示肾小管及间质病变或溢出性蛋白尿。③中分子蛋白尿:主要反映肾小球病变,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④高分子蛋白尿,其临床意义与中分子蛋白尿相同。⑤混合性蛋白尿,提示病变累及肾小球、肾小管及肾间质,见于各种肾炎晚期、慢性肾功能不全及急性肾衰竭等。
参考文献
[1]姜傥.尿液蛋白与肾脏病.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5):312-313.
[2]潘祥坡,王焕新,张风美.尿液高pH值致尿蛋白假阳性4例分析.山东医药,2001,41(2):32.
[3]张秀明,李健斋,魏明竟,等.现代临床生化检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关键词:蛋白尿;定性检测;定量检测【中图分类号】R44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188-01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尿中蛋白质极微,尿常规定性检查呈阴性。尿蛋白检测可用于初步判断肾脏功能,尿蛋白定性试验为人群健康筛检及疾病的初步提示,阳性者可进一步做定量检测,一般以24小时尿蛋白总量较为准确。
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肾脏疾病患者30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20例。肾小球性蛋白 22例,混合性蛋白尿4例,肾小管性蛋白尿1例,生理性蛋白尿3例。
2检测方法
2.1尿蛋白质定性测定
2.1.1加热乙酸法:取试管1支,加清晰尿液至试管的2/3处。用夹子夹在试管的下端,将试管上端1/3处斜置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沸腾即止。轻轻直立试管,在黑色背景下观察煮沸部分有无混浊。滴加5%乙酸溶液3~4滴,再煮沸,立即观察结果。注意操作的先后顺序及加入乙酸的量[1]。 加热时勿使底部尿液受热,以便上下对照并防止尿液溅出。当尿液中电解质含量少时可在尿液上部滴加饱和NaCl溶液1~2滴,混匀后再进行操作。陈旧尿液、含有其他分泌物的尿液,均可导致假阳性。
2.1.2磺基水杨酸法:取小试管加尿液3~5ml。加200g/L磺基水杨酸乙醇溶液3~4滴,形成 界面。待2~3min后观察结果。结果判断根据液面接触处絮状物沉淀的多少。本法较为敏感,对酮体、尿酸可形成假阳性,尿液中盐分增多时可出现假阳性反应,但经加热混浊可消失。如尿呈碱性,应先加5%醋酸使其酸化后再进行检验,否则会造成假阴性。
2.1.3干化学试带法:将干化学试纸条完全浸入尿中3~5s。拿出试纸条放到容器边缘,把干化学试纸条边缘多余的尿液去掉。将干化学试纸条放到尿液自动化分析仪上,按【start】键即开始检测。
2.2尿蛋白质定量检测: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在碱性条件下,与Cu2+产生紫红络合反应,与缩二脲在碱性溶液中与Cu2+的反应相似,故称为双脲反应。产生颜色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蛋白质的含量成正比,尿液与同样处理的蛋白标准液比较,经计算即可求出血清总蛋白含量。先将尿液做蛋白定性测定。如为阴性,则报告<120 mg/24h。如为阳性,则取大约0.5ml液放入仪器标本杯中。在仪器上先定义标本编号,然后给出标本所放的盘号。按下【start】键即开始检测。
3讨论
尿蛋白定性检查只是筛选检查,是较常见的一种方法,尿液标本最好是晨尿,晨尿最浓,且可排除体位性蛋白尿。但是由于尿蛋白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应正确评估。首先确定是否为真性蛋白尿。尿蛋白定量检查,最常用的为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g,肾小球疾病的机会较少,正常24小时尿蛋白包括白蛋白(小于35mg/24h)及其他血浆蛋白,如球蛋白、结合珠蛋白、β2微球蛋白以及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Tamm-Horsfall蛋白(小于50 mg/24h)等。正常尿蛋白排泄量有随年龄、体力活动和长时间站立而增加的倾向。尿蛋白定量主要用于肾脏疾病治疗效果评价。应同时作尿蛋白电泳、肌酐,评价尿蛋白来源和肾功能[2]。如用于病因学和肾单位状态评价应同时测定血清蛋白和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和轻链定量、肌酐和肌酐清除率、抗核抗体(ANA)、抗DNA抗体、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和C3、C4补体。常见于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肾盂肾炎、肾动脉硬化、尿路梗阻、尿路肿瘤及结石等。定量在1~3g之间,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定量大于3g者多见于原发或继发的肾病综合征。
测定选择性蛋白尿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尿蛋白电泳、选择性蛋白尿的θ角测定法、选择性蛋白尿指数、输入分子量不同的右旋糖酐的肾清除率测定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等。当肾小球疾病较轻,滤过膜"漏洞"较小时,尿中以中分子的白蛋白为主,而大分子蛋白含量很少,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当肾小球病变明显,滤过膜"漏洞"较大时,尿中不仅有大量的白蛋白,而且有大量的大分子蛋白如球蛋白,则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因此,蛋白尿的选择性可反映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在某种程度上与肾小球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同时也可预测治疗反应与预后,选择性高的蛋白尿其疗效好,预后较好。
尿蛋白圆盘电泳测定(亦称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盘状电泳),是目前分析尿蛋白成分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其原理是丙烯酰胺与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成大分子凝胶,用凝胶作为支持物进行电泳。电泳前可先使分离的尿蛋白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反应,形成带负电荷的SDS-蛋白复合物,消除原尿蛋白分子中的电荷差异,使电泳时尿中各种蛋白质成分均向正极移动,由于尿蛋白各种成分的分子量不同,在通过聚丙烯酰胺的分子筛作用后,将尿中各种蛋白按分子量大小的顺序彼此分离,分子量大者泳动慢,分子量小者泳动快。故只要与已知分子量的蛋白一起电泳,便可判断患者蛋白尿组分的性质与分子量的范围。尿蛋白电泳后可分为5型:①正常类型:无特殊临床意义[3]。②低分子蛋白尿:提示肾小管及间质病变或溢出性蛋白尿。③中分子蛋白尿:主要反映肾小球病变,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④高分子蛋白尿,其临床意义与中分子蛋白尿相同。⑤混合性蛋白尿,提示病变累及肾小球、肾小管及肾间质,见于各种肾炎晚期、慢性肾功能不全及急性肾衰竭等。
参考文献
[1]姜傥.尿液蛋白与肾脏病.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5):312-313.
[2]潘祥坡,王焕新,张风美.尿液高pH值致尿蛋白假阳性4例分析.山东医药,2001,41(2):32.
[3]张秀明,李健斋,魏明竟,等.现代临床生化检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