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尝试利用3S技术构建数字林业信息系统,以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灾害监测、林地的变化监测以及森林的资源管理等的功能研究为出发点,结合林业发展的可持续目标,努力实现粗放型的林业管理经营模式向动态化和科学化的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3S技术;林业;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森林资源和环境监测对监测内容范围要求的扩大,监测仪器和分析方法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资源动态监测、森林灾害监测和损失估计、生态效益评估等方面应用了最新的3S技术,这是一套比较成熟的技术,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在森林资源信息系统的建设上开发研究,不断更新技术所含的信息量和科技含量,形成了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从21世纪开始,3S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已经不仅仅是某一领域,而可以应用于包括森林经营和决策整个过程。
1 3S技术的林业信息系统设计概述
林业信息系统设计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综合构建一个满足林业部门管理工作和为森林火灾提供应急指挥和为辅助决策提供帮助的有效方法。系统设计的长远目标是提高林业信息化水平,加强林业网络平台建设,依托网络平台,完善相关的森林林权制度改革信息管系统和档案管理、森林灾情预警、森林公安指挥、自然保护区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努力将林业信息系统建成为农林增收发展的服务平台,有效管理森林资源的政务部门的技术平台。
2 林业信息系统的不足
2.1 管理手段落后
林业信息化资金投入渠道太窄,资源量不足,系统开发所需力量远远不够,信息化基本维护费特别缺乏。另外现有设备一旦陈旧老化,资金不足不能及时更新设备,网络体系也不够完整,配套设施不齐全,相应的网络安全防范能力不足,专业人员配备不足。林业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平时只能忙于一般的事务处理和具体应用,林业信息系统的运维和管理面临人力资源不足的困难,不能适应信息系统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2.2 对大量的数据难于统筹管理
各种海量数据,各自分布在不同单位,不同地域范围,要统筹管理非常困难,这就需要集合多种数据统一的系统综合管理。
2.3 森林资源观察周期过长
以往都是人工的作业方式,有着繁重的图像校正工作及手工作图,人工劳务量极大,因此观测周期比较长。
2.4 信息化处理程度不高
以前的林业地图编制其他土建的基本图,所以使得编辑林业专题图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因为需要先编制好地图,而有些无形图是无法绘制。
3 3S技术的林业信息系统体系建构
在“3S”技术集成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支持下,建立一套完善的林业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如下子系统的建设。
3.1 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子系统
3S技术的林业信息系统包括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通过它能够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的空间信息变化,信息调查和统计,描绘出宏观和微观监测图表。还可以监测具体的森林数量、森林里的水土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3S技术中的GIS具有强大的数字分析能力,可以利用它进行植被分布、土壤分布、交通及居民分布等数据分析统计。
3.2 森林险情监测预警体系
森林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种险情,包括火灾、山洪、水土流失、风沙、病虫害等险情都需要进行动态监测,做好预警工作。利用3S技术中的GPS,能精确定位具体灾害地点,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分析信息,并将信息无线传输到GIS数据处理中心,最后形成灾害地图,这个地图可以随时更新,全天候地监测各个森林资源的险情,并可通过通讯卫星快速高效地发送和分享信息。
3.3 森林资源管理子系统
本系统利用3S技术,结合林业专家开发出来的模型管理森林资源信息,对森林远近期的经营规划目标,设立相关措施,包括完成生长监测和资源分布、木材经营生产,景观设计和奋不顾身状况,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等的分析和措施数据适时更新,这些信息可以及时的反映森林资源状况和变化动态。系统设计中还可以通过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这两种双向查询方法,如可通过林班图形查询或统计数据;或按照属性特点查找对应的地理坐标。
4 网络GIS与地方级GIS系统的相应发展
光一个地域的技术信息系统建立还不足以适应目前国际发展趋势,我们建立的系统应该与网络挂钩,分享到各地市县区,实现国家、省、市、县(区)信息互通。因此,要开发网络的GIS与地方级GIS系统,达到信息共享共通,為林业工程管理和生态监测、险情预警制图,信息更新等技术服务。
5 结论
随着我国的3S技术的快递发展,逐步完善林业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再进一步研究有关的技术,攻克以前的监测体系存在的缺陷,让3S技术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以GIS为基础,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监测管理系统,包括建立随着3S技术的发展,逐步建立完善林业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 刘永宽,姚绍文.基于J2EE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西部林业科学,2010,39(1).
[2] 李林辉,王霓红,周洪泽.林业局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J].林业机械与土木设备,2005,33(4).
作者简介:潘雨,男,玉林市林业勘测设计院,助理工程师。
关键词:3S技术;林业;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森林资源和环境监测对监测内容范围要求的扩大,监测仪器和分析方法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资源动态监测、森林灾害监测和损失估计、生态效益评估等方面应用了最新的3S技术,这是一套比较成熟的技术,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在森林资源信息系统的建设上开发研究,不断更新技术所含的信息量和科技含量,形成了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从21世纪开始,3S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已经不仅仅是某一领域,而可以应用于包括森林经营和决策整个过程。
1 3S技术的林业信息系统设计概述
林业信息系统设计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综合构建一个满足林业部门管理工作和为森林火灾提供应急指挥和为辅助决策提供帮助的有效方法。系统设计的长远目标是提高林业信息化水平,加强林业网络平台建设,依托网络平台,完善相关的森林林权制度改革信息管系统和档案管理、森林灾情预警、森林公安指挥、自然保护区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努力将林业信息系统建成为农林增收发展的服务平台,有效管理森林资源的政务部门的技术平台。
2 林业信息系统的不足
2.1 管理手段落后
林业信息化资金投入渠道太窄,资源量不足,系统开发所需力量远远不够,信息化基本维护费特别缺乏。另外现有设备一旦陈旧老化,资金不足不能及时更新设备,网络体系也不够完整,配套设施不齐全,相应的网络安全防范能力不足,专业人员配备不足。林业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平时只能忙于一般的事务处理和具体应用,林业信息系统的运维和管理面临人力资源不足的困难,不能适应信息系统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2.2 对大量的数据难于统筹管理
各种海量数据,各自分布在不同单位,不同地域范围,要统筹管理非常困难,这就需要集合多种数据统一的系统综合管理。
2.3 森林资源观察周期过长
以往都是人工的作业方式,有着繁重的图像校正工作及手工作图,人工劳务量极大,因此观测周期比较长。
2.4 信息化处理程度不高
以前的林业地图编制其他土建的基本图,所以使得编辑林业专题图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因为需要先编制好地图,而有些无形图是无法绘制。
3 3S技术的林业信息系统体系建构
在“3S”技术集成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支持下,建立一套完善的林业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如下子系统的建设。
3.1 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子系统
3S技术的林业信息系统包括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通过它能够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的空间信息变化,信息调查和统计,描绘出宏观和微观监测图表。还可以监测具体的森林数量、森林里的水土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3S技术中的GIS具有强大的数字分析能力,可以利用它进行植被分布、土壤分布、交通及居民分布等数据分析统计。
3.2 森林险情监测预警体系
森林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种险情,包括火灾、山洪、水土流失、风沙、病虫害等险情都需要进行动态监测,做好预警工作。利用3S技术中的GPS,能精确定位具体灾害地点,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分析信息,并将信息无线传输到GIS数据处理中心,最后形成灾害地图,这个地图可以随时更新,全天候地监测各个森林资源的险情,并可通过通讯卫星快速高效地发送和分享信息。
3.3 森林资源管理子系统
本系统利用3S技术,结合林业专家开发出来的模型管理森林资源信息,对森林远近期的经营规划目标,设立相关措施,包括完成生长监测和资源分布、木材经营生产,景观设计和奋不顾身状况,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等的分析和措施数据适时更新,这些信息可以及时的反映森林资源状况和变化动态。系统设计中还可以通过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这两种双向查询方法,如可通过林班图形查询或统计数据;或按照属性特点查找对应的地理坐标。
4 网络GIS与地方级GIS系统的相应发展
光一个地域的技术信息系统建立还不足以适应目前国际发展趋势,我们建立的系统应该与网络挂钩,分享到各地市县区,实现国家、省、市、县(区)信息互通。因此,要开发网络的GIS与地方级GIS系统,达到信息共享共通,為林业工程管理和生态监测、险情预警制图,信息更新等技术服务。
5 结论
随着我国的3S技术的快递发展,逐步完善林业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再进一步研究有关的技术,攻克以前的监测体系存在的缺陷,让3S技术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以GIS为基础,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监测管理系统,包括建立随着3S技术的发展,逐步建立完善林业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 刘永宽,姚绍文.基于J2EE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西部林业科学,2010,39(1).
[2] 李林辉,王霓红,周洪泽.林业局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J].林业机械与土木设备,2005,33(4).
作者简介:潘雨,男,玉林市林业勘测设计院,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