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过去的春天,海南已是满眼丰收景象。同样是种植菠萝,今年的收成让海口市大致坡镇杨正见喜出望外——亩产4000公斤!比以前产量翻了一番。和当地菠萝平均亩产相比,也足足高出了1000公斤。人们前来求教,杨正见乐此不疲地传授秘诀:按需施肥。
实际上,去年此时,杨正见还在化肥购买上犯难。直到他走进中化化肥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的一家销售店。“种什么?地里缺什么养分?”店长的一句话把杨正见给问住了,因为他向来只考虑买什么牌子的3x15复合肥(氮、磷、钾养分含量均为15%)。第二天,中化化肥工作人员开着一辆测土服务车赶到了杨正见租种的地里,为他现场测量,并提供了一套详细的施肥方案。现在,杨正见给本刊记者粗略地算了一笔账,长势喜人的菠萝地,每亩施肥成本反而减少了500元。他种了135亩,仅施肥成本就节省近7万元。
这不过是从东北黑土地到江南鱼米乡,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化集团”)服务团队活跃于田间地头,为春耕“保驾护航”的一幕。作为我国唯一经营化肥、种子、农药三大农业投入品的中央企业,中化集团天然肩负着“国家队”和“主力军”的重任与期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经过多年的转型和发展,中化集团已构建起以科技研发为引擎、以保障供应为载体、以科学使用为抓手的农业投入品一体化服务体系,将“服务三农、强农惠农”的责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始终。中化集团总裁刘德树说:“我们深知,只有真正心系农民、服务农民、让农民得实惠,中化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市场的青睐;也只有真正助力于农业发展和农村进步,中化作为一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显现。”
科技引擎 促进产业升级
在2012年我国科技领域的十大事件中,中化集团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全球第一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在中化集团所属中种公司育种试验室中诞生。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种子市场的安全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影响。然而一直以来,育种尚属于小概率事件,周期长、不可预见,全赖育种专家经验。水稻基因芯片的投入使用,打破了这一被动局面,大幅提高了种子真实性检测的准确性。“有了这个有效工具,我们就把大田搬到实验室来,进行大规模精准筛选。减少田间工作量,加快育种进程。”中种公司生命科技中心喻辉说,“原来一个品种平均8到10年的育种周期,现在只要3到5年就可以完成,缩短了近一半。”
水稻基因芯片的成功研制,只是中化集团以科研为引擎,促进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10余年前,在农业投入品业务由传统外贸进出口转向市场化生产之初,中化集团已将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作为重要着力点。经过长抓不懈,如今中化集团已经成为引领国内农业投入品产业升级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中化集团已投入50多亿元建设了国家级种子生命科技中心,并联合科研院所,采用高技术手段,依靠商业化育种模式,加快育种进程,培育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旗下中种公司牵头的“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作物种业科技工程”以及生物育种能力建设与产业化专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国家种业研发项目已陆续启动实施。
在农药领域,中化集团依托所属沈阳化工研究院、浙江省化工研究院两大国家级农药创制中心的技术支持,致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新农药,以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产品特性,促进中国农药行业技术进步。目前,国内生产的农药主导品种40%以上由沈阳院开发并推广应用,其中有两种自主创制的杀菌剂品种已成为国内市场的主导产品,新农药创制能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在化肥领域,中化集团已建立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设,立了氮肥中心和作物营养保护中心,并建成投运磷复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发了一系列绿色肥料产品。所属中化化肥公司对率先引进的中国农大聚合物包膜缓/控释肥料技术成功实现产了业化,提高肥料利用率达60%-70%,有效降低了对土壤、空气和水的污染。在此基础上,还研制出了脲醛缓释肥、稳定性缓释尿素等产品。
保障供应 服务全国市场
化肥被称为“粮食的粮食”,其“三要素”之一的钾肥可以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作物抗逆性,是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基本物质资料。然而,我国长期以来相对缺钾,并且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对钾肥需求的提升造成供给缺口巨大。钾肥的供应安全直接关系到中国农业的安全。
为保证国内钾肥供应资源和价格稳定,商务部2005年底建立了“政府指导、商协会协调、企业联合对外”的钾肥进口价格联合谈判机制。作为主要谈判企业,中化集团积极参加钾肥进口价格联合谈判机制工作。多年来在国际钾肥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始终保证我国在全球的钾肥“价格洼地”地位,保障我国农民的利益。以2012年为例,我国钾肥进口价格是450美元/吨,远低于巴西、印度530美元/吨和东南亚国家520美元/吨的价格。
针对国内农资市场季节性供应特点,为平抑价格,自2004年我国建立化肥商业淡储制度以来,中化集团连续9年承担国家淡储任务。同时,在种子方面,储备国家级救灾备荒种子达200万公斤,成为保障我国供种稳定的核心企业。
从保障供应到便捷供应,中化集团还不断在提升服务上“做文章”。十年间,架设起了覆盖全国95%以上耕地面积的综合性农资分销与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产品配送服务,促进农资直达基层。在推动我国农资流通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化集团自身也成功从老外贸企业脱胎换骨——由简单的外贸代理,转为向农户提供集产品销售及农技、金融、配送和信息等于一体的服务新模式。
谈及这一变化,刘德树说:“10多年前,靠着国家政策性垄断经营,我们一船一船卖化肥。那时候我们只要坐着等,客户就会上门。如今,我们必须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巷,一袋一袋地推销。” 截至2012年底,中化集团化肥营销服务网络已有17家分公司、2100多个分销中心,并已完成电子商务平台上线,实现电子化销售,进一步搭建起“安全、便捷、低成本”的一体化农资物流体系。目前,中化集团目前已成为中国生产化肥品种最多的化肥生产商。
与此同时,在种子领域,中化集团在全国已形成覆盖西北、西南、黄准、长江流域和华南五大优势生产基地带的整体布局,生产加工能力不断提升,成为中国种业五十强之首。在农药领域,中化集团实现了以品牌为核心的全球农药资源组织者的战略转变,形成了新品种创制、原药研发、制剂生产、销售渠道网络布局、技术推广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格局,分销网点4100多家,渠道覆盖国内大部分地区,综合竞争力位居国内农药企业前列。
农化服务 深入田间地头
在海南,本刊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和杨正见一样喜上眉梢的,还有万宁市龙滚镇龙剑果蔬专业合作社社长陈达剑。由于科学施肥,2012年底,他负责管理的苏椒五号创下亩产5000公斤的好成绩,明显高于当地产量水平。陈达剑告诉记者,现在合作社社员都成了中化化肥的忠实“粉丝”。
精确地检测土壤中的养分以配合调和化肥中氮磷钾成分的比例,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成本与效果兼得,很受农户的欢迎,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深化测土配方施肥,2012年,中化集团配合农业部配方肥农企对接和百县千乡万村工程,在河南温县、河北保定、辽宁大石桥试点建设高标准、现代化和规模化的土肥技术推广示范项目样板点,初步摸索形成了配肥站技术服务和运营管理模式。今年3月27日,中化化肥与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签订《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今年的全国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行动正式启动,将在河南、河北、辽宁、湖南、江苏、福建、重庆等地,通过测土配肥服务站,整建制推广配方肥的应用。
着眼田间地头的实际需求,多年来,中化集团不断整合农化资源,“大手笔”推进科学施肥服务、提供满意购种服务和拓展农药服务,打造了以“农化知识传播体系”、“现场服务指导体系”、“平衡施肥服务体系”为核心的公益性农化服务体系,帮助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增产增收。
这其中,中化集团常年聘请农业大学教授开展400、800电话热线服务,进行“农化知识传播”。截至2012年底,累计接入电话已超过23万人次。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大力推广科学用肥。值得一提的是,从2004年至今,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率先在国内联合创办的农业类公益性栏目,传播科学施肥和防止病虫害等多方面知识信息,累计听众超过18亿人次,已成为农民科学种田的“空中课堂”。
为加大“现场服务指导”,中化化肥各分公司实行“首席农艺师农化服务负责制”,目前全公司已聘请专职首席农艺师100多名,负责各地的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化科普讲座,种植施肥示范等,成为当地种植施肥的“农家教授”。近几年,中化集团改变传统的农技推广模式,把农技科普课堂开到了田间地头,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将单一培训改为参与式培训,使农民由被动的“听”到主动的“学”,获益更多。2012年,已陆续在四川、福建、新疆等20多个省累积开办了100多所农民田间学校,直接培训农民超过1万人。与此同时,为扩大指导辐射面,中化集团还创新性地开展远程视频诊断,将“现场服务指导”延伸至广袤农耕区域的“最后一公里”。责任经营保障农业安全
作为业务覆盖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能源、农业、化工、地产、金融等领域的中央企业,中化集团将企业社会责任视为企业基因的一部分。从成立之初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禁运”,到发展为专业的进出口公司;从改革开放后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到在国内率先进入世界500强;从1998年深陷危机,到转型再造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新国企,成立60余年来,中化集团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创业之路。尽管发展各阶段所担负的责任不断演进,但作为重要国有骨干企业,中化集团铭记自身所肩负的使命,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其中的农业领域,多年来,中化集团深入田间地头,以一线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提供以科技研发为引擎、以保障供应为载体、以科学使用为抓手的农业投入品一体化服务体系,将“服务三农、强农惠农”的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运营实践,成为保障国家农业安全的重要与可靠力量。
仅以化肥供应服务为例,试验显示,每公斤纯养分化肥平均可增产7.5公斤粮食。按照中化集团2012年销售1600余万吨化肥的规模计算,可为国家增产粮食超过1100亿斤。同时,化肥供应覆盖国内近90%的耕地生产,为国家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近年来,中化集团将企业经营发展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追求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使自身在化肥、农药、种子三大业务领域面向全球的资源组织能力、品牌影响力保持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作为最早入围《财富》全球500强的中国企业之一,中化集团迄今已22次入围《财富》世界500强,2012年名列第113位,为国内入选次数最多的企业。其中,位列贸易行业榜“垒球最受赞赏公司”第一名,创下了中国企业在行业榜单上的最好成绩。此外,还连续8年被国资委评为业绩考核A级企业,是连续8年获评A级的12家央企之一。
如今,已投身第三次创业的中化集团,正朝着实现建设具有全球地位、受人尊敬的优秀企业努力。刘德树表示,作为中央重点骨干企业,尤其是作为农化领域的龙头企业,中化集团承担着保障国家农业安全的责任,一定要以服务“三农”为重点,着力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促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未来,中化将继续围绕化肥、农药、种子等业务,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农业投入品综合服务商,矢志服务中国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编辑/蒋安丽
实际上,去年此时,杨正见还在化肥购买上犯难。直到他走进中化化肥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的一家销售店。“种什么?地里缺什么养分?”店长的一句话把杨正见给问住了,因为他向来只考虑买什么牌子的3x15复合肥(氮、磷、钾养分含量均为15%)。第二天,中化化肥工作人员开着一辆测土服务车赶到了杨正见租种的地里,为他现场测量,并提供了一套详细的施肥方案。现在,杨正见给本刊记者粗略地算了一笔账,长势喜人的菠萝地,每亩施肥成本反而减少了500元。他种了135亩,仅施肥成本就节省近7万元。
这不过是从东北黑土地到江南鱼米乡,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化集团”)服务团队活跃于田间地头,为春耕“保驾护航”的一幕。作为我国唯一经营化肥、种子、农药三大农业投入品的中央企业,中化集团天然肩负着“国家队”和“主力军”的重任与期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经过多年的转型和发展,中化集团已构建起以科技研发为引擎、以保障供应为载体、以科学使用为抓手的农业投入品一体化服务体系,将“服务三农、强农惠农”的责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始终。中化集团总裁刘德树说:“我们深知,只有真正心系农民、服务农民、让农民得实惠,中化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市场的青睐;也只有真正助力于农业发展和农村进步,中化作为一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显现。”
科技引擎 促进产业升级
在2012年我国科技领域的十大事件中,中化集团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全球第一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在中化集团所属中种公司育种试验室中诞生。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种子市场的安全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影响。然而一直以来,育种尚属于小概率事件,周期长、不可预见,全赖育种专家经验。水稻基因芯片的投入使用,打破了这一被动局面,大幅提高了种子真实性检测的准确性。“有了这个有效工具,我们就把大田搬到实验室来,进行大规模精准筛选。减少田间工作量,加快育种进程。”中种公司生命科技中心喻辉说,“原来一个品种平均8到10年的育种周期,现在只要3到5年就可以完成,缩短了近一半。”
水稻基因芯片的成功研制,只是中化集团以科研为引擎,促进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10余年前,在农业投入品业务由传统外贸进出口转向市场化生产之初,中化集团已将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作为重要着力点。经过长抓不懈,如今中化集团已经成为引领国内农业投入品产业升级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中化集团已投入50多亿元建设了国家级种子生命科技中心,并联合科研院所,采用高技术手段,依靠商业化育种模式,加快育种进程,培育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旗下中种公司牵头的“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作物种业科技工程”以及生物育种能力建设与产业化专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国家种业研发项目已陆续启动实施。
在农药领域,中化集团依托所属沈阳化工研究院、浙江省化工研究院两大国家级农药创制中心的技术支持,致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新农药,以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产品特性,促进中国农药行业技术进步。目前,国内生产的农药主导品种40%以上由沈阳院开发并推广应用,其中有两种自主创制的杀菌剂品种已成为国内市场的主导产品,新农药创制能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在化肥领域,中化集团已建立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设,立了氮肥中心和作物营养保护中心,并建成投运磷复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发了一系列绿色肥料产品。所属中化化肥公司对率先引进的中国农大聚合物包膜缓/控释肥料技术成功实现产了业化,提高肥料利用率达60%-70%,有效降低了对土壤、空气和水的污染。在此基础上,还研制出了脲醛缓释肥、稳定性缓释尿素等产品。
保障供应 服务全国市场
化肥被称为“粮食的粮食”,其“三要素”之一的钾肥可以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作物抗逆性,是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基本物质资料。然而,我国长期以来相对缺钾,并且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对钾肥需求的提升造成供给缺口巨大。钾肥的供应安全直接关系到中国农业的安全。
为保证国内钾肥供应资源和价格稳定,商务部2005年底建立了“政府指导、商协会协调、企业联合对外”的钾肥进口价格联合谈判机制。作为主要谈判企业,中化集团积极参加钾肥进口价格联合谈判机制工作。多年来在国际钾肥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始终保证我国在全球的钾肥“价格洼地”地位,保障我国农民的利益。以2012年为例,我国钾肥进口价格是450美元/吨,远低于巴西、印度530美元/吨和东南亚国家520美元/吨的价格。
针对国内农资市场季节性供应特点,为平抑价格,自2004年我国建立化肥商业淡储制度以来,中化集团连续9年承担国家淡储任务。同时,在种子方面,储备国家级救灾备荒种子达200万公斤,成为保障我国供种稳定的核心企业。
从保障供应到便捷供应,中化集团还不断在提升服务上“做文章”。十年间,架设起了覆盖全国95%以上耕地面积的综合性农资分销与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产品配送服务,促进农资直达基层。在推动我国农资流通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化集团自身也成功从老外贸企业脱胎换骨——由简单的外贸代理,转为向农户提供集产品销售及农技、金融、配送和信息等于一体的服务新模式。
谈及这一变化,刘德树说:“10多年前,靠着国家政策性垄断经营,我们一船一船卖化肥。那时候我们只要坐着等,客户就会上门。如今,我们必须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巷,一袋一袋地推销。” 截至2012年底,中化集团化肥营销服务网络已有17家分公司、2100多个分销中心,并已完成电子商务平台上线,实现电子化销售,进一步搭建起“安全、便捷、低成本”的一体化农资物流体系。目前,中化集团目前已成为中国生产化肥品种最多的化肥生产商。
与此同时,在种子领域,中化集团在全国已形成覆盖西北、西南、黄准、长江流域和华南五大优势生产基地带的整体布局,生产加工能力不断提升,成为中国种业五十强之首。在农药领域,中化集团实现了以品牌为核心的全球农药资源组织者的战略转变,形成了新品种创制、原药研发、制剂生产、销售渠道网络布局、技术推广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格局,分销网点4100多家,渠道覆盖国内大部分地区,综合竞争力位居国内农药企业前列。
农化服务 深入田间地头
在海南,本刊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和杨正见一样喜上眉梢的,还有万宁市龙滚镇龙剑果蔬专业合作社社长陈达剑。由于科学施肥,2012年底,他负责管理的苏椒五号创下亩产5000公斤的好成绩,明显高于当地产量水平。陈达剑告诉记者,现在合作社社员都成了中化化肥的忠实“粉丝”。
精确地检测土壤中的养分以配合调和化肥中氮磷钾成分的比例,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成本与效果兼得,很受农户的欢迎,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深化测土配方施肥,2012年,中化集团配合农业部配方肥农企对接和百县千乡万村工程,在河南温县、河北保定、辽宁大石桥试点建设高标准、现代化和规模化的土肥技术推广示范项目样板点,初步摸索形成了配肥站技术服务和运营管理模式。今年3月27日,中化化肥与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签订《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今年的全国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行动正式启动,将在河南、河北、辽宁、湖南、江苏、福建、重庆等地,通过测土配肥服务站,整建制推广配方肥的应用。
着眼田间地头的实际需求,多年来,中化集团不断整合农化资源,“大手笔”推进科学施肥服务、提供满意购种服务和拓展农药服务,打造了以“农化知识传播体系”、“现场服务指导体系”、“平衡施肥服务体系”为核心的公益性农化服务体系,帮助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增产增收。
这其中,中化集团常年聘请农业大学教授开展400、800电话热线服务,进行“农化知识传播”。截至2012年底,累计接入电话已超过23万人次。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大力推广科学用肥。值得一提的是,从2004年至今,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率先在国内联合创办的农业类公益性栏目,传播科学施肥和防止病虫害等多方面知识信息,累计听众超过18亿人次,已成为农民科学种田的“空中课堂”。
为加大“现场服务指导”,中化化肥各分公司实行“首席农艺师农化服务负责制”,目前全公司已聘请专职首席农艺师100多名,负责各地的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化科普讲座,种植施肥示范等,成为当地种植施肥的“农家教授”。近几年,中化集团改变传统的农技推广模式,把农技科普课堂开到了田间地头,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将单一培训改为参与式培训,使农民由被动的“听”到主动的“学”,获益更多。2012年,已陆续在四川、福建、新疆等20多个省累积开办了100多所农民田间学校,直接培训农民超过1万人。与此同时,为扩大指导辐射面,中化集团还创新性地开展远程视频诊断,将“现场服务指导”延伸至广袤农耕区域的“最后一公里”。责任经营保障农业安全
作为业务覆盖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能源、农业、化工、地产、金融等领域的中央企业,中化集团将企业社会责任视为企业基因的一部分。从成立之初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禁运”,到发展为专业的进出口公司;从改革开放后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到在国内率先进入世界500强;从1998年深陷危机,到转型再造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新国企,成立60余年来,中化集团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创业之路。尽管发展各阶段所担负的责任不断演进,但作为重要国有骨干企业,中化集团铭记自身所肩负的使命,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其中的农业领域,多年来,中化集团深入田间地头,以一线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提供以科技研发为引擎、以保障供应为载体、以科学使用为抓手的农业投入品一体化服务体系,将“服务三农、强农惠农”的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运营实践,成为保障国家农业安全的重要与可靠力量。
仅以化肥供应服务为例,试验显示,每公斤纯养分化肥平均可增产7.5公斤粮食。按照中化集团2012年销售1600余万吨化肥的规模计算,可为国家增产粮食超过1100亿斤。同时,化肥供应覆盖国内近90%的耕地生产,为国家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近年来,中化集团将企业经营发展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追求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使自身在化肥、农药、种子三大业务领域面向全球的资源组织能力、品牌影响力保持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作为最早入围《财富》全球500强的中国企业之一,中化集团迄今已22次入围《财富》世界500强,2012年名列第113位,为国内入选次数最多的企业。其中,位列贸易行业榜“垒球最受赞赏公司”第一名,创下了中国企业在行业榜单上的最好成绩。此外,还连续8年被国资委评为业绩考核A级企业,是连续8年获评A级的12家央企之一。
如今,已投身第三次创业的中化集团,正朝着实现建设具有全球地位、受人尊敬的优秀企业努力。刘德树表示,作为中央重点骨干企业,尤其是作为农化领域的龙头企业,中化集团承担着保障国家农业安全的责任,一定要以服务“三农”为重点,着力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促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未来,中化将继续围绕化肥、农药、种子等业务,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农业投入品综合服务商,矢志服务中国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编辑/蒋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