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我两次探访了北极,不仅是为拍摄那里极致的景色和可爱的北极熊,也是为一睹向往已久的未知和神秘。每一次去都让我意犹未尽,觉得不虚此行,当然,收获作品是我极地之旅的重头戏。
2011年的夏季,我第一次去北极。那里没有路,我们乘着“50年胜利号”核动力破冰船向北极航行,周围是一望无垠的冰天雪地,还有静谧浩瀚的冰洋。
很长时间我们都是吃了睡,睡了吃,眼前只有白得发蓝的冰川,很久没有看到生命的迹象,这时宇宙仿佛静止了,和广袤无垠的北极相比,人类是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难得的静谧,电话不通,没有任何打扰。这样与世隔绝的状态,让人与俗世脱离,心灵纯净。我的心渐渐平静、安宁,曾经走过的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未来的路笃定而开阔。
到了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这里是北极熊常出没的地方,我先把佳能EOS-1D Mark IV和800mm“大炮”架到破冰船的船板上,“炮口”对外,这时候,相机和800mm“大炮”变成了望远镜,随时静候远方的动静,一发现被摄体,就“连珠炮”齐发。另外,我手里举着哈苏H4D,搭配着28mm镜头,转着圈拍周围的极地景色。身边的摄影包里是徕卡S2,配的180mm镜头,其他的设备和镜头都在离身边不远的地方“待命”。
那时,3月份出生的小北极熊刚刚成长,常跟随在妈妈的身边,让我拍到也感受到了更多的母子情深。北极熊是北冰洋浩瀚冰海的霸主,却温情脉脉,和人类一样,母亲无私地照顾小熊,小熊时刻依恋着母熊。母爱的伟大让我深深感怀。我们到达北极圈10天左右抵达北极点,迄今为止,到达北极点的华人很有限,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在北极点挥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同行还有人跳到冰冷的北冰洋里游泳,能到达这里,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骄傲。
我用哈苏H4D和徕卡S2,拍摄了北冰洋海域布满着厚薄不一的海冰,活火山,冰河,还有不断融化着的冰川。第一次北极之行就让我亲眼目睹了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冰川不断融化的情景。冰掉入北冰洋的瞬间很美,但在其背后,跟随着人类为破坏环境付出的惨痛代价,人类应以对自然、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第二次去北极,是2011年秋天,这次到的是加拿大北部的丘吉尔小镇,当时的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是北极熊迁徙的必经之路。这里更多的是成年北极熊,这些熊或一起玩闹,或相互打斗争抢,表现出野性活力的一面。这次拍到的北极熊片子散发着生命的活力。
从视觉上看,南极的冰雪量比北极多,这大概是因为南极是大陆,而北极是海洋的缘故。另外去南极要比去北极更要辛苦些,因为每一个到达南极的人,都要经历“魔鬼西风带”的考验。这里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大风浪区,作为踏上南极大陆的必经之地,所有人都要忍受大风浪带来的晕船反应。
去极地之前,我常常研究带什么设备好,因此,动身时对于该带什么设备去,可以说已经成竹在胸。我使用了四套设备:一是哈苏H4D,镜头是28mm,50-110mm,300mm。这套设备我用来“记录”,拍摄神秘细腻、近处和稍远处的极地大场景;二是徕卡S2,镜头配的是70mm,180mm,这套设备的特点是拍摄作品超清晰,甚至连肉眼都难注意到的地方,它可以清晰地记录下来,因此我将它用于“表现”;三是佳能EOS-1D Mark IV,镜头是16-35mm,24-70mm,100-400mm,800mm,镜头从小到大,从近到远,基本配全了,也是我的主力设备,这套设备我主要用来“捕捉”。事实证明,这款设备和系列镜头为我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多我喜爱和满意的动态作品都是出自它。四是徕卡X1,它轻便小巧,掏放自如,我用它来“玩耍”。
另外再带上100多G的存储卡,500G的数码伴侣,iPad2,备用电池和充电器,中灰镜,曝光表。即使在盛夏去南极和北极,极地也是极寒的,相机保暖罩和防雨罩一定要带。这套行头虽然分量沉了点,但经过去南极和两次去北极实践检验,非常实用。
生命是一个探索和奋斗的过程,永远没有止歇,唯有充分享受过程。极地远征,对我人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让我不仅收获了满意的摄影作品,还亲身体验到了自然的无垠伟大。极地之旅,是我生命体验之盛宴。
2011年的夏季,我第一次去北极。那里没有路,我们乘着“50年胜利号”核动力破冰船向北极航行,周围是一望无垠的冰天雪地,还有静谧浩瀚的冰洋。
很长时间我们都是吃了睡,睡了吃,眼前只有白得发蓝的冰川,很久没有看到生命的迹象,这时宇宙仿佛静止了,和广袤无垠的北极相比,人类是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难得的静谧,电话不通,没有任何打扰。这样与世隔绝的状态,让人与俗世脱离,心灵纯净。我的心渐渐平静、安宁,曾经走过的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未来的路笃定而开阔。
到了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这里是北极熊常出没的地方,我先把佳能EOS-1D Mark IV和800mm“大炮”架到破冰船的船板上,“炮口”对外,这时候,相机和800mm“大炮”变成了望远镜,随时静候远方的动静,一发现被摄体,就“连珠炮”齐发。另外,我手里举着哈苏H4D,搭配着28mm镜头,转着圈拍周围的极地景色。身边的摄影包里是徕卡S2,配的180mm镜头,其他的设备和镜头都在离身边不远的地方“待命”。
那时,3月份出生的小北极熊刚刚成长,常跟随在妈妈的身边,让我拍到也感受到了更多的母子情深。北极熊是北冰洋浩瀚冰海的霸主,却温情脉脉,和人类一样,母亲无私地照顾小熊,小熊时刻依恋着母熊。母爱的伟大让我深深感怀。我们到达北极圈10天左右抵达北极点,迄今为止,到达北极点的华人很有限,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在北极点挥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同行还有人跳到冰冷的北冰洋里游泳,能到达这里,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骄傲。
我用哈苏H4D和徕卡S2,拍摄了北冰洋海域布满着厚薄不一的海冰,活火山,冰河,还有不断融化着的冰川。第一次北极之行就让我亲眼目睹了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冰川不断融化的情景。冰掉入北冰洋的瞬间很美,但在其背后,跟随着人类为破坏环境付出的惨痛代价,人类应以对自然、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第二次去北极,是2011年秋天,这次到的是加拿大北部的丘吉尔小镇,当时的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是北极熊迁徙的必经之路。这里更多的是成年北极熊,这些熊或一起玩闹,或相互打斗争抢,表现出野性活力的一面。这次拍到的北极熊片子散发着生命的活力。
从视觉上看,南极的冰雪量比北极多,这大概是因为南极是大陆,而北极是海洋的缘故。另外去南极要比去北极更要辛苦些,因为每一个到达南极的人,都要经历“魔鬼西风带”的考验。这里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大风浪区,作为踏上南极大陆的必经之地,所有人都要忍受大风浪带来的晕船反应。
去极地之前,我常常研究带什么设备好,因此,动身时对于该带什么设备去,可以说已经成竹在胸。我使用了四套设备:一是哈苏H4D,镜头是28mm,50-110mm,300mm。这套设备我用来“记录”,拍摄神秘细腻、近处和稍远处的极地大场景;二是徕卡S2,镜头配的是70mm,180mm,这套设备的特点是拍摄作品超清晰,甚至连肉眼都难注意到的地方,它可以清晰地记录下来,因此我将它用于“表现”;三是佳能EOS-1D Mark IV,镜头是16-35mm,24-70mm,100-400mm,800mm,镜头从小到大,从近到远,基本配全了,也是我的主力设备,这套设备我主要用来“捕捉”。事实证明,这款设备和系列镜头为我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多我喜爱和满意的动态作品都是出自它。四是徕卡X1,它轻便小巧,掏放自如,我用它来“玩耍”。
另外再带上100多G的存储卡,500G的数码伴侣,iPad2,备用电池和充电器,中灰镜,曝光表。即使在盛夏去南极和北极,极地也是极寒的,相机保暖罩和防雨罩一定要带。这套行头虽然分量沉了点,但经过去南极和两次去北极实践检验,非常实用。
生命是一个探索和奋斗的过程,永远没有止歇,唯有充分享受过程。极地远征,对我人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让我不仅收获了满意的摄影作品,还亲身体验到了自然的无垠伟大。极地之旅,是我生命体验之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