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声乐学习中,歌唱者不仅应关注专业水平以及演唱技巧的提升,更应提高对文化艺术修养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艺术知识学习。这样才可以提升歌唱者对声乐作品中文学知识的了解,熟悉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对作品相关知识的掌握。并通过长期积累的文学、艺术等理论知识与自身声乐学习实践的结合,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对声乐作品的独特创新,这样才能指导自己在所从事的声乐事业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文化艺术修养 声乐作品 重要性 创新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7-0204-01
声乐表演是一门讲究表现力的学科,表现力在其中作用突出,大大超越了后天的技巧和先天的机能。本文旨在阐释表现力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通过对表现力的概述,深入探讨在实际的声乐表演中表现力如何体现并渗透其中,借以表达歌曲中的深刻内涵和美学价值,以及如何培养演唱者的艺术表现力,塑造富有价值的艺术形象,不仅仅提高艺术专业素养和技能,同时还能够加深他们的对艺术的理解和感化,借此说明表现力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
一、文化艺术修养培养声乐学习者对作品的创新思维
声乐作为一种最普遍的文化形式,培养学习者在创作和演绎作品中的创新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体现和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很多声乐作品的创作和演绎都需要创作者有开阔的创新性思维和意识,即使直接取材于诗歌和文学著作的作品,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创新方式,而这种创新方式也就是每个创作者个人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西部歌王”王洛宾毕生搜集、整理、改编、译配了1000余首大西北民歌,入选 “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等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经久传唱的音乐作品。王洛宾就是在当年的西北救亡活动中,被大西北民歌的魅力深深吸引并为之陶醉,不断收集、甚至改编、创新的许多优秀的民歌精品,使得很多地方特色的民歌通过再度的演绎和创新而获得了新的魅力。被誉为“民族的交响乐”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突破了传统的长笛、二胡等范畴的中国式乐器,采用了西方乐器小提琴奏乐,却又能将之与中国的民族特色结合起来,其经久不衰的最大原因则就是它“中西结合”的创新过人之处。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很多优秀的诗词作品都是作者创新性思维的体现,更不用说很多原创的作品了,无不是作者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的表现。
二、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创新思维
1.以疑激思,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从破除习惯定势和思维惰性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评意识,去大胆地追求发散思维给人带来的种种创新意念。这就要求改革单一的教学模式,提倡个别课、小组课和大班课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思维框架变为多层次、多角度、多因素、多变量的思维体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声乐个别课学习的基础上,要阶段性进行小组课,把同水平、同类型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编为小组进行单兵授课、轮流辅导、集体讨论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传授知识、增长经验、发展能力相结合。比如,在教学中对一些相互矛盾或两难判断的问题,可采取发散思维的方法,激发学生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和不同关系去思考问题,多方面、多思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和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使教学形成一种敢于质疑、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寻求答案中,不仅获得新的知识,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形激思,培養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声乐以人体自身为“乐器”,发声器官看不见、摸不着,必须通过听觉思维、内心体验来调节控制发声机能,来完成整体的艺术歌唱。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发声原理和机能中各种比较抽象和不易理解的概念,教师应通过对一些具体形象的联想,用简练的语言、生活中最常有的感觉、形象的比喻来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使概念变得清晰可辨。比如,著名的德国声乐教育家莉莉·雷曼在谈到高音的感觉时也曾形容说:“声音立在喉咙里的一根气柱或喷泉上”。恰当生动的比喻能启发学生对声音要求的理解。
三、加强思维能力的提高
“自我驱动,主动学习”是学习具有创新性和持续性的源泉。声乐学习中也是一样,只有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有所为。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声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演唱者不仅要有把握好作品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式、调性等基本专业技能,还要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做到耳脑并用。在平时学习中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大量的看歌剧视频以及名家大师们的音乐会,通过反复的听和看,学习他们舞台的掌控,歌曲的情感处理,通过吸取他们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建立积极思考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最终学会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表达自己的声音,获得优秀的演唱技能。
四、加强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
在掌握了歌曲曲式脉络和段落层次之后,要根据歌曲主题与形象表达的需要,进行全面的艺术处理计,歌曲还具有各种不同的曲式,最常见的为单段体,也称一步曲式。一般由两个或四个乐句组成,具有完整乐思的锻炼,每一乐句小节数相等的称为方整性结构,如《牧羊姑娘》此曲采用四句体结构的一段体形式,共反复四遍。旋律进行缠绵、悠长、质朴,充满伤感的色彩。其中民歌小调的结合运用使歌曲听来更加优美、流畅、感人。一、三段以深情而同情的语气问,二、四段则以悲凉凄苦的心情来答。演唱时要把握住作品的基调,抓住问答的形式特点,运用柔和、缠绵、细腻的声音来演唱。在声音上要尽可能运用深的气息支持高的声音位置,找到声音对抗的力量。同时要注意在音程上下跳动时尽可能做到连接平稳、自如。附点音符之后的换气口要保持从容的吸气状态,既能吸够气,又不延误后半拍起音的时值,使字音达到连贯、统一的效果。一气呵成,神韵贯通。如果不在唱前将声音、曲式、主题等弄清楚,是无论如何不可能达到神韵贯通的艺术效果的,当然更达不到“响遏行云”“绕梁三日”的境界了。一个歌手以自己当前的歌唱状况与控制能力结合自身修养从而进行声音控制的过程。是在歌唱状态稳定之上对声音进一步的控制,而这种控制是建立在其音乐修养和艺术处理上的。
总之,一个完美的声乐艺术的表达是需要声乐技巧和情感表达的有机结合。为了给观众提供一个美好的视听盛宴,表演者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丰富自己的情感表现方式和生活体验,在作品表达始时能够有效的传达内容,感染观众的内心。
参考文献:
[1]王如湘.跟我学唱歌――美声唱法卷[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2]薛良.歌唱的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关键词】文化艺术修养 声乐作品 重要性 创新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7-0204-01
声乐表演是一门讲究表现力的学科,表现力在其中作用突出,大大超越了后天的技巧和先天的机能。本文旨在阐释表现力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通过对表现力的概述,深入探讨在实际的声乐表演中表现力如何体现并渗透其中,借以表达歌曲中的深刻内涵和美学价值,以及如何培养演唱者的艺术表现力,塑造富有价值的艺术形象,不仅仅提高艺术专业素养和技能,同时还能够加深他们的对艺术的理解和感化,借此说明表现力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
一、文化艺术修养培养声乐学习者对作品的创新思维
声乐作为一种最普遍的文化形式,培养学习者在创作和演绎作品中的创新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体现和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很多声乐作品的创作和演绎都需要创作者有开阔的创新性思维和意识,即使直接取材于诗歌和文学著作的作品,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创新方式,而这种创新方式也就是每个创作者个人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西部歌王”王洛宾毕生搜集、整理、改编、译配了1000余首大西北民歌,入选 “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等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经久传唱的音乐作品。王洛宾就是在当年的西北救亡活动中,被大西北民歌的魅力深深吸引并为之陶醉,不断收集、甚至改编、创新的许多优秀的民歌精品,使得很多地方特色的民歌通过再度的演绎和创新而获得了新的魅力。被誉为“民族的交响乐”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突破了传统的长笛、二胡等范畴的中国式乐器,采用了西方乐器小提琴奏乐,却又能将之与中国的民族特色结合起来,其经久不衰的最大原因则就是它“中西结合”的创新过人之处。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很多优秀的诗词作品都是作者创新性思维的体现,更不用说很多原创的作品了,无不是作者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的表现。
二、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创新思维
1.以疑激思,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从破除习惯定势和思维惰性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评意识,去大胆地追求发散思维给人带来的种种创新意念。这就要求改革单一的教学模式,提倡个别课、小组课和大班课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思维框架变为多层次、多角度、多因素、多变量的思维体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声乐个别课学习的基础上,要阶段性进行小组课,把同水平、同类型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编为小组进行单兵授课、轮流辅导、集体讨论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传授知识、增长经验、发展能力相结合。比如,在教学中对一些相互矛盾或两难判断的问题,可采取发散思维的方法,激发学生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和不同关系去思考问题,多方面、多思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和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使教学形成一种敢于质疑、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寻求答案中,不仅获得新的知识,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形激思,培養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声乐以人体自身为“乐器”,发声器官看不见、摸不着,必须通过听觉思维、内心体验来调节控制发声机能,来完成整体的艺术歌唱。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发声原理和机能中各种比较抽象和不易理解的概念,教师应通过对一些具体形象的联想,用简练的语言、生活中最常有的感觉、形象的比喻来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使概念变得清晰可辨。比如,著名的德国声乐教育家莉莉·雷曼在谈到高音的感觉时也曾形容说:“声音立在喉咙里的一根气柱或喷泉上”。恰当生动的比喻能启发学生对声音要求的理解。
三、加强思维能力的提高
“自我驱动,主动学习”是学习具有创新性和持续性的源泉。声乐学习中也是一样,只有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有所为。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声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演唱者不仅要有把握好作品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式、调性等基本专业技能,还要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做到耳脑并用。在平时学习中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大量的看歌剧视频以及名家大师们的音乐会,通过反复的听和看,学习他们舞台的掌控,歌曲的情感处理,通过吸取他们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建立积极思考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最终学会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表达自己的声音,获得优秀的演唱技能。
四、加强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
在掌握了歌曲曲式脉络和段落层次之后,要根据歌曲主题与形象表达的需要,进行全面的艺术处理计,歌曲还具有各种不同的曲式,最常见的为单段体,也称一步曲式。一般由两个或四个乐句组成,具有完整乐思的锻炼,每一乐句小节数相等的称为方整性结构,如《牧羊姑娘》此曲采用四句体结构的一段体形式,共反复四遍。旋律进行缠绵、悠长、质朴,充满伤感的色彩。其中民歌小调的结合运用使歌曲听来更加优美、流畅、感人。一、三段以深情而同情的语气问,二、四段则以悲凉凄苦的心情来答。演唱时要把握住作品的基调,抓住问答的形式特点,运用柔和、缠绵、细腻的声音来演唱。在声音上要尽可能运用深的气息支持高的声音位置,找到声音对抗的力量。同时要注意在音程上下跳动时尽可能做到连接平稳、自如。附点音符之后的换气口要保持从容的吸气状态,既能吸够气,又不延误后半拍起音的时值,使字音达到连贯、统一的效果。一气呵成,神韵贯通。如果不在唱前将声音、曲式、主题等弄清楚,是无论如何不可能达到神韵贯通的艺术效果的,当然更达不到“响遏行云”“绕梁三日”的境界了。一个歌手以自己当前的歌唱状况与控制能力结合自身修养从而进行声音控制的过程。是在歌唱状态稳定之上对声音进一步的控制,而这种控制是建立在其音乐修养和艺术处理上的。
总之,一个完美的声乐艺术的表达是需要声乐技巧和情感表达的有机结合。为了给观众提供一个美好的视听盛宴,表演者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丰富自己的情感表现方式和生活体验,在作品表达始时能够有效的传达内容,感染观众的内心。
参考文献:
[1]王如湘.跟我学唱歌――美声唱法卷[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2]薛良.歌唱的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