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经过了严格的论证,是符合我国高中生发展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直接决定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和未来走向,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相关.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树立和掌握进行信息处理的意识和能力。从教育部颁布《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开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开始,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实施不断开展、深入发展。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课堂教学条件差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距,各地学校在教学设备上的投资水平参差不齐。例如,在城市和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多媒体教学已经十分普遍,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也较高。而在农村和偏远落后地区计算机还未得到普及,许多学校并未配备也没能力配备计算机机房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另外,现在许多学校虽然有自己的计算机机房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但是計算机软硬件早已落后现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革命,而且计算机维护不及时,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
2.教师水平、学生基础的差异
在当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任职教师很大一部分是“半路出家”。他们并没有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他们只是了解一些简单的电脑等信息技术产品操作,在讲授课程时只是根据教材进行生硬无聊的讲解,忽略了信息技术教学是以研究和开发为目的的教育。另外,是现在许多学生从小就接触电脑等信息技术产品对信息技术十分了解,其所具备的信息技术知识甚至比教授他知识的教师还要丰富。相反地,有些学生则从未接触过电脑等信息技术产品,这让他们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基于两方面原因,导致许多熟悉信息技术知识学生因教师水平限制而对信息技术学习失去兴趣,或者对信息技术不甚了解的同学因与高水平同学有差距并且教师水平不高,因此也对信息技术学习失去兴趣。
3.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与实践不统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知行合一的学科,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既单调乏味又与实践相脱离。在这种趣味性和实用性极度缺乏的课堂上,怎么可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没有了兴趣,信息技术教学也因此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再者,信息技术教学所使用的教材质量不高,其内容多为文字介绍缺乏软件应用讲解,导致其结构不完善趣味性低的特点。
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计算机教育逐步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新时代公民成为各国的目标。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问题解决,还包括信息交流和信息创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高中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高中生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交流和表达的技能,感受信息的魅力,提升信息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以新课程的实施为契机,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平台
信息技术包含内容广泛,涉及计算机和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通信和沟通方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不可能包含全部的信息技术内容,只需综合反映信息技术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内容即可,掌握这些技术和内容,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校需要借助各种手段和条件创设良好的信息学习环境,注重技术和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基础技能的能力。信息环境的创设不仅包括硬件、软件设备的创设,还包括信息观念层面的创设,借助多方力量,引导高中生参与,使学生安全、负责的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意义重大。
四、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适时采用演示、教授、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在具体教学中,将信息技术的教学与任务驱动模式结合起来,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向老师、向同学请教,将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常说教无定法,那么学习也是没有定法的,只要是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我们平时所运用的演示法、教授法等都可以与任务驱动结合起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合理运用组内合作、竞争等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鉴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每位学生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所以教师在进行统一演示时,并不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此时,我们可以运用分组合作交流或竞争的方式来弥补统一教学的不足。在划分小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等进行均质分组,保持各小组之间的能力均衡。由每组成员自己选出组长,在分组讨论或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小组长要明确分工,制订目标,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并领到符合其实际情况的学习任务,当组内每位成员都完成既定目标之后,这一分组协作的学习方式才算是取得了成功。这种学习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
3.建立科学的教学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优势,建立一个集指导、学习、发布作品、经验交流等为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动态的网络信息,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具体表现为: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实际,创建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在平台上设置一些栏目版块,例如:教学指导、作品发表、信息资源、星级任务、锦囊妙计、学习心得等,并针对不同的版块制作不同的PPT,增强学生的视觉效果,让他们在直观形象的动态知识演示中,提高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这一教学平台的创建,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从课堂走向了课外,也增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只是跟随着教师的要求来学习,就不能自主的体会到学习的意义,也不能思考出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需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不断研究和实践中对学生因材施教,将课堂上的问题都深入的解析,让学生在更多元化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张亚琳,周常玲,徐社香.浅析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成功(教育),2012(05).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树立和掌握进行信息处理的意识和能力。从教育部颁布《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开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开始,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实施不断开展、深入发展。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课堂教学条件差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距,各地学校在教学设备上的投资水平参差不齐。例如,在城市和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多媒体教学已经十分普遍,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也较高。而在农村和偏远落后地区计算机还未得到普及,许多学校并未配备也没能力配备计算机机房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另外,现在许多学校虽然有自己的计算机机房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但是計算机软硬件早已落后现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革命,而且计算机维护不及时,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
2.教师水平、学生基础的差异
在当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任职教师很大一部分是“半路出家”。他们并没有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他们只是了解一些简单的电脑等信息技术产品操作,在讲授课程时只是根据教材进行生硬无聊的讲解,忽略了信息技术教学是以研究和开发为目的的教育。另外,是现在许多学生从小就接触电脑等信息技术产品对信息技术十分了解,其所具备的信息技术知识甚至比教授他知识的教师还要丰富。相反地,有些学生则从未接触过电脑等信息技术产品,这让他们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基于两方面原因,导致许多熟悉信息技术知识学生因教师水平限制而对信息技术学习失去兴趣,或者对信息技术不甚了解的同学因与高水平同学有差距并且教师水平不高,因此也对信息技术学习失去兴趣。
3.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与实践不统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知行合一的学科,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既单调乏味又与实践相脱离。在这种趣味性和实用性极度缺乏的课堂上,怎么可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没有了兴趣,信息技术教学也因此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再者,信息技术教学所使用的教材质量不高,其内容多为文字介绍缺乏软件应用讲解,导致其结构不完善趣味性低的特点。
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计算机教育逐步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新时代公民成为各国的目标。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问题解决,还包括信息交流和信息创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高中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高中生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交流和表达的技能,感受信息的魅力,提升信息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以新课程的实施为契机,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平台
信息技术包含内容广泛,涉及计算机和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通信和沟通方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不可能包含全部的信息技术内容,只需综合反映信息技术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内容即可,掌握这些技术和内容,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校需要借助各种手段和条件创设良好的信息学习环境,注重技术和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基础技能的能力。信息环境的创设不仅包括硬件、软件设备的创设,还包括信息观念层面的创设,借助多方力量,引导高中生参与,使学生安全、负责的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意义重大。
四、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适时采用演示、教授、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在具体教学中,将信息技术的教学与任务驱动模式结合起来,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向老师、向同学请教,将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常说教无定法,那么学习也是没有定法的,只要是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我们平时所运用的演示法、教授法等都可以与任务驱动结合起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合理运用组内合作、竞争等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鉴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每位学生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所以教师在进行统一演示时,并不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此时,我们可以运用分组合作交流或竞争的方式来弥补统一教学的不足。在划分小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等进行均质分组,保持各小组之间的能力均衡。由每组成员自己选出组长,在分组讨论或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小组长要明确分工,制订目标,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并领到符合其实际情况的学习任务,当组内每位成员都完成既定目标之后,这一分组协作的学习方式才算是取得了成功。这种学习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
3.建立科学的教学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优势,建立一个集指导、学习、发布作品、经验交流等为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动态的网络信息,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具体表现为: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实际,创建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在平台上设置一些栏目版块,例如:教学指导、作品发表、信息资源、星级任务、锦囊妙计、学习心得等,并针对不同的版块制作不同的PPT,增强学生的视觉效果,让他们在直观形象的动态知识演示中,提高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这一教学平台的创建,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从课堂走向了课外,也增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只是跟随着教师的要求来学习,就不能自主的体会到学习的意义,也不能思考出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需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不断研究和实践中对学生因材施教,将课堂上的问题都深入的解析,让学生在更多元化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张亚琳,周常玲,徐社香.浅析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成功(教育),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