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心理学家通过家庭访谈的形式,从年轻父母们那里收集了大量有关宝宝“行骗”的“罪证”。让我们将小家伙们的各种“骗”术加以分类,从中找出成长的一些秘密线索。
2岁半的平平不知在哪儿把她的小手弄得脏兮兮的,然后她顺势就在墙上蹭几把想把手弄干净。雪白的墙壁上马上就留下她的“罪证”。妈妈看见后故作生气地问:“这是谁干的?!”平平睁着那双“无辜”的大眼睛,马上辩解说:“不是我,是妞妞弄脏的!”(妞妞是她家养的小猫)
与此类似的谎言和“拙劣”的骗局几乎在每个家庭都上演过。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小家伙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会耍骗人的把戏的?从认知发展的角度说,哪些认知能力是他们“行骗”的必要条件呢?
这些鬼把戏对他们的心理成熟又有什么特殊作用?
假哭、假笑
他的小把戏像《狼来了》里面的小主人翁样,宝宝们从小就喜欢玩一些吸引别人注意的把戏,这也是宝宝最早出现的骗术之一。
假哭,是他们的拿手好戏,父母们对此也屡见不鲜。有意思的是,一些事例显示,7个月左右的宝宝还会通过假笑来吸引别人注意:特别是当听见有其他人的笑声后,小宝宝也会跟着傻笑,尽管这个时候别人根本就不是在冲他笑,他也完全不明白人家笑什么。
专家看法一方面这或许是宝宝在自发地模仿别人的表情,另一方面,宝宝可能是希望通过跟着笑,来吸引他人注意,融入到他人的交流之中,以免使自己太孤单,事实证明,他们这种假笑的手段是非常有效的。当你发现小家伙正傻乎乎地跟着大人笑的时候,你怎能忍住不去注意他?
暗中搞鬼
出于对宝宝安全的考虑,或者是由于不想小捣蛋给大人添更多麻烦,父母经常会禁止宝宝碰某些东西或者做某些事。面对这些阻碍,小家伙会如何应对?
他的小把戏 9个月大的静静最喜欢撕扯被子上的蕾丝花边,只要把她放在床上,她就开始搞破坏,每当她这么做的时候,妈妈总是会拉住她的手阻止她。后来细心的妈妈发现,当她在场看着的时候,静静就乖乖的;只要她一离开,小家伙就开始活动了——我们一直认为是大人在监视这些小捣蛋,殊不知道,他们还会反监视呢!
如果“不幸”被妈妈发现,当妈妈叫她住手时,静静还有一招来对付:装作没听见。
而后到了近l岁半,当静静想玩那些被明令禁止的东西时,还会不露声色地转过身背向大人,用身体挡住大人的视线,暗中进行着自己的破坏活动,而且还时不时地扭过头警惕地观察妈妈是否在看她 !
专家看法这些有趣的例子说明,在这段时间里,静静已经从“被动等待”发展到“主动创造机会”。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身体运动技能的增强,为这样的转变提供了支持。
逗你玩
他的小把戏10个月大的小华华最喜欢做这样一个恶作剧:她先故意做出想把维尼熊给你的样子,等你伸手去接的时候,她又突然把手缩了回去,随后就是一阵咯咯的笑声。
到了1岁左右,她的玩法又升级了。当你叫她的名字时,她会扶着墙摇摇晃晃的向你走来,可走到一半的时候,小家伙又调头折回去了。
开始咿呀学语的时候,她又变出新花样了。她会故意把妈妈叫成爸爸。大人越是试图纠正,她就叫得越起劲。大人们这时可纳闷了,平时叫得好好的,怎么今天就叫反了呢?殊不知,这可正中了小家伙的圈套,她就是故意“逗你玩”呢!
专家看法从这些骗术中我们看到,宝宝们已经开始可以揣度别人的意图了。他们知道,当自己把玩具递给别人的时候,别人会伸手去接;或者当别人叫他们的名字的时候,是想他们走过去。这时他们故意暂时做出一个满足他人愿望的动作,然后再反其道而行之,让别人的愿望落空。
自我辩护
这部分事例主要集中在小家伙具有了基本的语言能力以后,即2~3岁期间。
他的小把戏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是这样的:爸爸正在等邮递员送信来,吃着冰棍的霏霏跑来对他说:“送信的叔叔已经来过了。”“不会吧。”“真的,真的,他来的时候你在楼上。”看到爸爸还没完全相信,小家伙就再补了一句:“刚才他还给我带了冰棍来呢!”(他不知道冰棍是爸爸早上买回来的)
专家看法虽然这样的谎言在大人看来依旧拙劣,但毫无疑问的是,比起前几个阶段的骗局而言,对认知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他们不仅能区分别人和自己的想法,还会想各种办法来维护自己的观点,这其间包括语言的运用,一定程度的逻辑推理、列举事例证明(尽管他们的证据要么不合情理,要么画蛇添足)。
特别提示:“骗术”的背后
这些鲜活的让人忍俊不禁的“骗局”,为我们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宝宝们要想行骗,需要先把自己的愿望意图和别人的愿望意图区分开。开始时他们要明白“我知道什么,别人不知道什么”,而后他们要清楚哪些是“真”信息哪些是“假”信息,而且还须确定“真”和“假”是对谁而言。
要想布好那些小骗局,事先还应该具备这样一个条件:我知道我想做什么,我还知道我该怎么做。换句话说,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我需要用些什么办法,花几个步骤来实观它。比如,为了偷偷撕蕾丝花边,我需要转过身挡住妈妈的视线;为了证明我的话是对的,我需要找证据(或者说编证据)来支持自己。在最初的时候,宝宝或许只能完成最简单的只需一个步骤就能完成的任务(比如说被动等待),而到2岁后他们显然能处理复杂得多的信息,这点在“自我辩护”的例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我们很容易发现,小家伙们的骗术丰富多样,总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运用,一点儿不呆板,完全可以说是“撒谎不打草稿”!这也可以说明,小家伙总是很积极地在琢磨周围的环境和身边的人。哪些条件他可以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哪些条件又限制了他的行动?这些探索的过程也是他们准备与人有效交流的过程。
从半岁开始,宝宝就自发玩起了这些“骗术”。每一次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都丰富了孩子对别人心理意图的认识,也为他们和别人的顺利交流提供极大帮助。
或许,我们可以将这个现象理解为这是小家伙与人交流的一种有趣的方式,既不用去阻止其发生,也不会有意去教他们“行骗”。
2岁半的平平不知在哪儿把她的小手弄得脏兮兮的,然后她顺势就在墙上蹭几把想把手弄干净。雪白的墙壁上马上就留下她的“罪证”。妈妈看见后故作生气地问:“这是谁干的?!”平平睁着那双“无辜”的大眼睛,马上辩解说:“不是我,是妞妞弄脏的!”(妞妞是她家养的小猫)
与此类似的谎言和“拙劣”的骗局几乎在每个家庭都上演过。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小家伙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会耍骗人的把戏的?从认知发展的角度说,哪些认知能力是他们“行骗”的必要条件呢?
这些鬼把戏对他们的心理成熟又有什么特殊作用?
假哭、假笑
他的小把戏像《狼来了》里面的小主人翁样,宝宝们从小就喜欢玩一些吸引别人注意的把戏,这也是宝宝最早出现的骗术之一。
假哭,是他们的拿手好戏,父母们对此也屡见不鲜。有意思的是,一些事例显示,7个月左右的宝宝还会通过假笑来吸引别人注意:特别是当听见有其他人的笑声后,小宝宝也会跟着傻笑,尽管这个时候别人根本就不是在冲他笑,他也完全不明白人家笑什么。
专家看法一方面这或许是宝宝在自发地模仿别人的表情,另一方面,宝宝可能是希望通过跟着笑,来吸引他人注意,融入到他人的交流之中,以免使自己太孤单,事实证明,他们这种假笑的手段是非常有效的。当你发现小家伙正傻乎乎地跟着大人笑的时候,你怎能忍住不去注意他?
暗中搞鬼
出于对宝宝安全的考虑,或者是由于不想小捣蛋给大人添更多麻烦,父母经常会禁止宝宝碰某些东西或者做某些事。面对这些阻碍,小家伙会如何应对?
他的小把戏 9个月大的静静最喜欢撕扯被子上的蕾丝花边,只要把她放在床上,她就开始搞破坏,每当她这么做的时候,妈妈总是会拉住她的手阻止她。后来细心的妈妈发现,当她在场看着的时候,静静就乖乖的;只要她一离开,小家伙就开始活动了——我们一直认为是大人在监视这些小捣蛋,殊不知道,他们还会反监视呢!
如果“不幸”被妈妈发现,当妈妈叫她住手时,静静还有一招来对付:装作没听见。
而后到了近l岁半,当静静想玩那些被明令禁止的东西时,还会不露声色地转过身背向大人,用身体挡住大人的视线,暗中进行着自己的破坏活动,而且还时不时地扭过头警惕地观察妈妈是否在看她 !
专家看法这些有趣的例子说明,在这段时间里,静静已经从“被动等待”发展到“主动创造机会”。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身体运动技能的增强,为这样的转变提供了支持。
逗你玩
他的小把戏10个月大的小华华最喜欢做这样一个恶作剧:她先故意做出想把维尼熊给你的样子,等你伸手去接的时候,她又突然把手缩了回去,随后就是一阵咯咯的笑声。
到了1岁左右,她的玩法又升级了。当你叫她的名字时,她会扶着墙摇摇晃晃的向你走来,可走到一半的时候,小家伙又调头折回去了。
开始咿呀学语的时候,她又变出新花样了。她会故意把妈妈叫成爸爸。大人越是试图纠正,她就叫得越起劲。大人们这时可纳闷了,平时叫得好好的,怎么今天就叫反了呢?殊不知,这可正中了小家伙的圈套,她就是故意“逗你玩”呢!
专家看法从这些骗术中我们看到,宝宝们已经开始可以揣度别人的意图了。他们知道,当自己把玩具递给别人的时候,别人会伸手去接;或者当别人叫他们的名字的时候,是想他们走过去。这时他们故意暂时做出一个满足他人愿望的动作,然后再反其道而行之,让别人的愿望落空。
自我辩护
这部分事例主要集中在小家伙具有了基本的语言能力以后,即2~3岁期间。
他的小把戏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是这样的:爸爸正在等邮递员送信来,吃着冰棍的霏霏跑来对他说:“送信的叔叔已经来过了。”“不会吧。”“真的,真的,他来的时候你在楼上。”看到爸爸还没完全相信,小家伙就再补了一句:“刚才他还给我带了冰棍来呢!”(他不知道冰棍是爸爸早上买回来的)
专家看法虽然这样的谎言在大人看来依旧拙劣,但毫无疑问的是,比起前几个阶段的骗局而言,对认知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他们不仅能区分别人和自己的想法,还会想各种办法来维护自己的观点,这其间包括语言的运用,一定程度的逻辑推理、列举事例证明(尽管他们的证据要么不合情理,要么画蛇添足)。
特别提示:“骗术”的背后
这些鲜活的让人忍俊不禁的“骗局”,为我们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宝宝们要想行骗,需要先把自己的愿望意图和别人的愿望意图区分开。开始时他们要明白“我知道什么,别人不知道什么”,而后他们要清楚哪些是“真”信息哪些是“假”信息,而且还须确定“真”和“假”是对谁而言。
要想布好那些小骗局,事先还应该具备这样一个条件:我知道我想做什么,我还知道我该怎么做。换句话说,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我需要用些什么办法,花几个步骤来实观它。比如,为了偷偷撕蕾丝花边,我需要转过身挡住妈妈的视线;为了证明我的话是对的,我需要找证据(或者说编证据)来支持自己。在最初的时候,宝宝或许只能完成最简单的只需一个步骤就能完成的任务(比如说被动等待),而到2岁后他们显然能处理复杂得多的信息,这点在“自我辩护”的例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我们很容易发现,小家伙们的骗术丰富多样,总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运用,一点儿不呆板,完全可以说是“撒谎不打草稿”!这也可以说明,小家伙总是很积极地在琢磨周围的环境和身边的人。哪些条件他可以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哪些条件又限制了他的行动?这些探索的过程也是他们准备与人有效交流的过程。
从半岁开始,宝宝就自发玩起了这些“骗术”。每一次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都丰富了孩子对别人心理意图的认识,也为他们和别人的顺利交流提供极大帮助。
或许,我们可以将这个现象理解为这是小家伙与人交流的一种有趣的方式,既不用去阻止其发生,也不会有意去教他们“行骗”。